杨冰;廉瑞青;李若凡;刘伟;唐红梅;王艳梅;张晓东
目的:探讨外源性锌指蛋白家族中A20基因对缺氧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①培养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将细胞分组建立缺氧模型;②采用DOTAP脂质体介导pcDNA3.1EHA20质粒转染培养的内皮细胞,经G418筛选,免疫荧光检测A20基因的表达;③TUNEL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转染前后缺氧诱导内皮细胞凋亡情况.结果:A20基因在内皮细胞中得到有效表达,正常对照组及转染A20基因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为(4±1)%,缺氧培养24h后对照组与转染A20基因组凋亡分别为(18±1)%、(8±1)%,两者相差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A20基因能够显著抑制缺氧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可能在缺氧所致内皮细胞损伤中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剑凯;朱楚洪;糜建红;应大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分离、纯化培养大鼠BMSCs,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检测和鉴定.方法:取大鼠长骨中的骨髓组织,以淋巴分离液梯度离心获得有核细胞层,分别以本实验室BMSCs专用培养基接种培养,经多次换液得到较纯的BMSCs,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选择CD44、CD31、CD45、CD29、CD34及flk1,应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的表面抗原标志进行检测.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发现,接种后的24h内,有核细胞(包含骨髓基质细胞)开始贴壁,4~7 d,贴壁细胞出现明显分裂增殖,10~14 d细胞增殖旺盛,可见明显的细胞克隆团,贴壁牢靠.20d左右,在本实验室专用BMSCs培养基培养下,绝大多数细胞逐渐分化呈梭形、三角形或多角形,核为圆形或类圆形、居中,这些细胞发出的突起逐渐生长延伸并彼此相连,形态学上具有神经系细胞的明显特征.细胞表面抗原检测显示所培养的BMSCs为:CD34-、CD45-、CD31-、tlk1-、CD29+、CD44+,与文献报道一致.结论:所采用的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简便可行,所获得的细胞其表型特征与文献报道一致,确为BMSCs.
作者:黄涛;徐如祥;姜晓丹;韩富;张志强;谢才军;杜谋选;邹雨汐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IL1-Ra与TGF-β1基因转染软骨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关节软骨细胞,然后用构建的IL1-Ra与TGF-β1质粒通过脂质体介导下共转染软骨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转基因的表达和荧光定量PCR检测其表达.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荧光定量PCR鉴定证实转染的软骨细胞中转基因得到表达.结论:IL1-Ra与TGF-β1基因共转染软骨细胞可以获得表达,为基因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提供基础.
作者:张平;蔡道章;刘斌;温机智;曾春;侯雪瑞;张富程;陆慧婷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为改良式上颌窦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98侧成人颅骨和30侧成人颅正中矢状切面的标本上用海克斯康(global 7-10.7型)三坐标测量仪等器械测量与手术入路有关的解剖结构.结果:眶下孔与尖牙槽前缘、眶下缘、鼻骨内侧下缘、眶下外侧缘交界处的距离分别约(34.3±3.3)mm、(8.2±1.7)mm、(34.0±2.7)mm、(20.0±2.2)mm;上颌尖牙、侧切牙、第1前磨牙槽的深度分别约(13.0±2.2)mm、(9.7±1.5)mm(11.0±1.9)mm.眶下管的长度约(14.0±3.0);眶下管长轴与水平面的夹角约33°与矢状面的夹角约19.0°.上颌窦口与眶内下壁、鼻泪管、鼻小柱的距离分别约(5.1±0.7)mm、(6.8±2.6)mm、(48.4±3.7)mm;上颌窦口至鼻小柱连线与鼻腔下壁的夹角约32.5°.结论:手术时根据上述解剖特点确定眶下孔、上颌窦口的定位及上颌窦骨孔的凿开范围,以防范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玲珑;孙丽清;兰宝金;郑呜;张其俊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一种适宜于标本管道灌注后X线摄影和CT扫描三维成像的新型X线填充剂载体.方法:(1)6%、8%、10%、和12%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和4种不同比例的氧化铅/水:50 g/L,100g/L,150 g/L,200 g/L,按正交设计调配成16种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配比悬浮液,做成20ml棒状铸件封装行CT扫描,以获得佳配比.(2)使用佳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配比悬浮液,进行SD大鼠全身血管灌注后,摄X线片和CT扫描三维成像.结果:SD大鼠X线摄影血管清晰,填充良好,光滑连续;小血管显示良好.血管三维图像主干及大分支饱满清晰,立体感强;边缘连续平滑,无齿状伪影;小血管显示三级以上.结论:佳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配比:羧甲基纤维素的水溶液浓度为12%、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的配比为200g/L,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水凝胶可作为一种适宜于标本管道灌注后X线摄影和CT扫描三维成像的新型X线填充剂.
作者:周小兵;范立新;石小田;任家武;周坤;熊伟;伍中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运用有限元方法对新型脊柱外固定器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有限单元法(FEM)的结构分析功能,建立新型脊柱外周定器的计算机模型,并根据外固定器固定在椎体上的重力受压情况模拟加载,仿真分析模型各部分的应力、应变值及分布和压缩刚度.结果:在模拟受压的情况下,外固定器的应力集中在椎弓根钉与纵向固定螺钉、连接器的接触区,其它部分(包括钉椎体结合部位)的应力分布较均匀;外固定器的刚度较弱,单纯外固定架不足以提供椎体支持刚度.结论:外固定器的椎弓根钉与纵向固定螺钉、连接器的结合部容易产生应力疲劳;外固定器应结合其他的能有效地提供支撑刚度的手段才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作者:欧军;王文军;张美超;刘洪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为研制手舟骨骨折的内固定器械及临床手术方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48块成人干燥手舟骨及36块成人手舟骨湿骨标本,仔细观察其形态及主要血管压迹,游标卡尺对舟骨各部位进行测量.结果:干燥骨组及湿骨组测量数据分别为:舟骨结节高度(11.28±0.94)、(10.35±1.54)mm;舟骨腰部的厚度(12.02±1.90)、(11.21±1.20)mm,宽度(10.59±1.11)、(11.34±1.47)mm;舟骨体部小厚度(6.51±1.22)、(8.54±1.07)mm;舟骨的纵轴长度(25.68±2.21)、(26.50±2.56)mm;舟骨嵴的宽度远端(6.50±1.06)、(6.64±1.18)mm,腰部(5.14±1.01)、(6.01±0.75)mm,近端为(4.42±1.16)、(5.71±0.78)mm.手舟骨的主要血管来自桡背侧部,由体部沿嵴部贯穿整个纵轴.结论:依据手舟骨测量的数据及解剖特点,设计手舟骨骨折的新型内固定器械,避免内固定器破坏舟骨关节面及发生关节撞击综合征,尽量减少对舟骨血供的影响.
作者:孔维云;徐永清;王宇飞;陈绍春;刘宗良;李兴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人工骨(Nano-HA/rhBMP-2)的骨缺损修复能力,为临床骨缺损修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75只,单侧桡骨制备骨缺损动物模型,以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植入骨缺损处进行修复作为实验组(A组),以Nano-HA人工骨(B组)及空白组(C组)作为对照组;术后4周、8周、12周分别行大体标本观察、X线、扫描电镜(SEM)、放射性核素骨扫描(ECT)及生物力学测试,综合评价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及对机体的影响.结果: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Nano-HA人工骨均可促进新骨形成,前者新骨形成量大,骨缺损修复能力明显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可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作者:王大平;朱伟民;江捍平;陆伟;刘浩江;熊建义;欧阳侃;刘建全;彭亮权;韩云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自从1886年Frankel首先报告1例18岁女性有双侧肾上腺肿瘤以来,随着肾上腺外科学的发展,关于肾上腺的解剖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解剖是外科学的基础,因此临床工作者对肾上腺解剖有一确切的认识才能更好的驾御肾上腺外科学.下面即对肾上腺的解剖学做一阐述.
作者:习明;胡卫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碘酸钾(KIO3)对仔2代Wistar大鼠小脑Purkinje细胞发育的形态学影响.方法:将断乳后一个月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NI、5HI、10HI、50HI、100HI),饮用不同浓度的KIO3碘水,取1d、20d、60d龄仔2代大鼠小脑,应用镀银染色法和形态计量术动态观察仔2代大鼠小脑的形态学发育情况.结果:在1d龄仔鼠,与NI组相比,各碘过量组仔鼠小脑Purkinje细胞树突覆盖面积、分枝密度、总长度、棘突密度均无明显变化(P>0.05),在20d和60d龄仔鼠,各碘过量组与NI组相比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脑发育落后,其中以100HI组为明显(P<0.05).结论:碘过量会影响仔2代大鼠小脑的发育,且影响程度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其机理可能与碘过量所致甲状腺功能低下有关,但大鼠对碘过量有极强的耐受力,当碘摄入量为正常摄入量的50倍以内时,不会影响仔2代大鼠小脑Purkinje细胞的发育.
作者:王世忠;康亚妮;刘皓;陈祖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骨盆骨折是一种常见骨折,发病率较高,占全部骨骼损伤的3%[1].成年人骨盆骨折致伤原因主要包括:机动车碰撞伤占57%,行人被车辆撞伤占18%,摩托车碰撞伤占9%,高处坠落伤占9%,挤压伤占5%[2].而青少年患者骨盆骨折发生率较低,大约在0.5%~7%,多见的原因是机动车辆事故伤,行人被车辆撞伤以及高处坠落伤[3].
作者:陈伟;潘进社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作者在解剖1具男性尸体时,见其副半奇静脉注入左头臂静脉的变异,现报道如下:该例副半奇静脉由第1~3肋间后静脉在脊柱左侧缘汇聚而成,起始端直径约为4.9 mm,在左侧纵隔胸膜的覆盖下,绕过主动脉弓左侧缘,向右依次跨过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的根部,后注入左头臂静脉,全长为7.25 cm,在注入左头臂静脉端的直径为5.7 mm,该静脉尚收集胸前壁的1条小静脉,直径为1.3mm,副半奇静脉下端尚沿脊柱左侧下行,于第6胸椎高度注入半奇静脉,直径为5.1mm(图1).
作者:沈雷;李公启;李萌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笔者在整理100余副颅骨标本的过程中,发现一副颅骨出现枕间骨,此类标本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此副颅骨性别不详,外形完整,正常大小,无明显外形畸形.此副颅骨无额缝及颞上骨,冠状缝、失状缝、人字缝等明显,未出现骨性愈合现象.在颅的后面观,枕骨的正上方,枕骨与两侧顶骨的交汇处出现一块枕间骨(图1),此骨从外侧观察为四边形,左上缘长约3.7cm,左下缘长约3.8 cm;此骨右侧有一小块人字缝骨,在此人字缝骨的影响下,右上缘长约2.9 cm,右下缘长约2.7 cm,比左侧缘略短.在冠状缝、失状缝等骨缝处未见其它缝间骨的存在.
作者:刘军;要瑞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对Hangman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固定螺钉进行拔出力研究,为螺钉固定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利用6例新鲜的枢椎和第3颈椎标本进行单层皮质骨和双层皮质骨的C2椎弓根螺钉、峡部骨折状态C2椎弓根螺钉、C3侧块螺钉固定及C2、C3椎体螺钉固定,测试螺钉拔出强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2双皮质椎弓根螺钉拔出力大(1726.5±433.3)N;C2单皮质椎弓根螺钉(1279.9±432.0)N和Hangman骨折双皮质螺钉(959.6±253.2)无显著性差异,拔出力明显强于Hangman骨折单皮质螺钉(586.3±118.9)N和C,双皮质侧块螺钉拔出力(717.5±166.9)N,后两者无统计学差异.C3,单皮质侧块螺钉(487.3±171.6)N和C2椎体螺钉(392.2±109.8)N、C,椎体螺钉(397.3±98.5)N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Hangman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螺钉是可靠的;临床应用C2椎弓根螺钉和上下节段联合固定时单皮质固定足够,Hangman骨折时以双皮质固定为佳.
作者:李凭跃;尹庆水;夏虹;吴增辉;昌耘冰;艾福志;温雪飞;赵卫东;李鉴轶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作者于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在解剖制作一成年男性大体标本时,发现其右侧示指伸肌先天性缺如(图1).为积累国人肌肉变异资料,现报道如下:该标本右前臂后群肌指伸肌深面和拇长伸肌内侧无起自桡、尺骨至示指的肌肉,亦未发现该处被损坏之痕迹,故应为先天性示指伸肌缺如.示指背面仅一条来自浅层指伸肌之肌腱,该指伸肌肌腱的粗细与附着均无明显改变.其余肌亦未见异常.
作者:李凯丽;朱庆生;王建社;林卡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肝脏Ⅳ段肿瘤的肝动脉血供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肝脏Ⅳ段肿瘤患者的CT和DSA资料,由CT做出定位诊断,在DSA上观察肝脏Ⅳ段肿瘤的肝动脉血供情况.观察肝动脉的各级分支,统计这些分支向病灶供血的例数,分析肝脏Ⅳ段肿瘤的肝动脉血供来源.根据病灶染色情况.以积分法确定这些肝动脉分支向病灶供血的多少.结果:肝脏Ⅳ段肿瘤的肝动脉血供来源十分广泛,RAHA(S)、RAHA(I)、RPHA(S)、RPHA(I)、MHA、LMHA(S)、LMHA(I)、LLHA(S)、LLHA(I)、CaHA(R)、CaHA(L)和CyA向病灶供血的例数分别是7、7、5、2、4、6、7、0、0、5、2和1例(x2=10.087,P=0.343,Chi-square test),积分分别是15、15、8、3、5、8、10、0、0、5、2和1分(X2=37.406,P=0.000,Kendall's W).RAHA和LMHA是主要的供血支,它们的积分分别是30和18分(Z=11335,P=0.182,Wilcoxon).RHA和LHA系统总的积分分别是52和20分(Z=2.199,P=0.028,Wilcoxon).结论:肝右动脉和肝左动脉系统都有可能向肝脏Ⅳ段肿瘤供血.肝右前动脉和肝左内动脉是主要的供血支.
作者:陈骏;陈世晞;吴建达;徐卫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颅底肿瘤诊断和手术计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虚拟影像手术计划系统对15例颅底肿瘤患者的影像检查资料进行三维重建,获得颅骨、脑、血管等的三维立体虚拟图像,对相应解削结构进行多角度观察和测量,运用系统工具进行多入路模拟手术操作.结果:15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手术计划和模拟手术操作.该系统形成的三维立体虚拟影像清晰、逼真,可非常直观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及其与血管、神经、颅骨的解剖关系.全部病例按照佳模拟手术方案进行手术,均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结论:虚拟影像手术计划系统的使用,能使术者获得更多的立体的解剖信息,借助模拟手术工具可选择颅底肿瘤的佳手术入路.
作者:郭燕舞;张世忠;柯以铨;郑兆聪;王守森;王如密;周力;徐如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长期失神经萎缩骨骼肌组织成分对体外培养成肌细胞的性能影响.方法:①获取长期失神经支配肌萎缩模型大鼠的腓肠肌,无菌条件下清洗、剪碎、匀浆、过滤,收集上清液;②收集Schwann细胞的体外培养基;③体外培养C2C12成肌细胞系,扩增传代并分组:A.对照组,常规培养,无任何处理因素;B.添加Schwann细胞培养基;C.添加萎缩肌匀浆液.倒置显微镜观察3组细胞的形态特征,免疫荧光检测C2C12细胞MyoD和Myogenin的差异表达.结果:倒置显微镜下,各组细胞贴壁良好,A、C组形态无差异,未见分化肌管;B组于培养48h后细胞变纤细,可见肌管形成.荧光染色证实,培养24h后,3组均出现MyoD阳性细胞,C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多于A、B组;72h时,3组均可见Myogenin阳性细胞,B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多于A组,C组阳性细胞数量稀少.结论:长期失神经萎缩肌组织成分能够促进成肌细胞的增殖与活化,但抑制活化成肌细胞的进一步分化成熟.
作者:廖华;徐达传;邱小忠;余磊;欧阳钧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索适合于中国数字人数据集特点的图像配准,彩色图像分割以及三维重建方法.方法:首先基于中国数字人连续断层图像的4个定位杆坐标值,对断层图像进行射影变换,消除其射影失真.纠正失真后再将断层图像根据第一个定位杆的质心坐标值裁剪成大小一致的断层图像.其次使用photoshop中knockout滤镜,完成断层图像的分割.后使用mimics软件完成三维重建.结果:建立了中国数字人女1号髋部骨骼肌精确的三维模型.结论:髋部骨骼肌模型的三维交互可视化可以准确反映该区域复杂的解剖结构及其空间毗邻关系,同时为数字人三维可视化提供了一种精确快速的方法.
作者:苏秀云;裴国献;李鉴轶;赵卫东;金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为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蒂豌豆骨移位替代月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5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对尺动脉腕上皮支来源、走行、分支及分布范围进行解剖学观测;在40侧成人干燥手骨上测量了豌豆骨和月骨的形态学数据;1侧新鲜标本摹拟手术设计.结果:①豌豆骨纵径和月骨横径接近,分别为(12.8±1.5)mm和(12.5±1.5)mm;②尺动脉腕上皮支在豌豆骨近侧3.9cm处起于尺动脉,分为升支和降支.其中降支与尺神经手背支伴行下降,经尺骨头与豌豆骨之间进入手背尺侧,沿途除发支供养尺侧腕屈肌腱、小鱼际、手背尺侧皮肤外,还发出3~7支外径(0.3~0.7)mm的分支营养豌豆骨.结论:以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为蒂豌豆骨移位替代月骨,血供可靠,简便易行.
作者:刘有余;姚忠军;郑和平;徐圣康;何明武;廖有乔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