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舞;张世忠;柯以铨;郑兆聪;王守森;王如密;周力;徐如祥
目的:为海马的影像学检查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薄层冰冻铣切技术取成年男性颅脑标本平行于眦耳线的横切面图像,与相应活体层厚5 mm的1.5T磁共振图像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海马在视交叉下方平面开始出现,视束及前连合平面为典型,室间孔平面变小并逐步消失,大约占据4 cm的厚度.结论:1.5T磁共振T1加权像能较好显示海马及相关结构,侧脑室及其内部结构是确定海马位置及分部的佳标志.
作者:裴丽霞;梁邦领;李振平;尹群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一种适宜于标本管道灌注后X线摄影和CT扫描三维成像的新型X线填充剂载体.方法:(1)6%、8%、10%、和12%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和4种不同比例的氧化铅/水:50 g/L,100g/L,150 g/L,200 g/L,按正交设计调配成16种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配比悬浮液,做成20ml棒状铸件封装行CT扫描,以获得佳配比.(2)使用佳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配比悬浮液,进行SD大鼠全身血管灌注后,摄X线片和CT扫描三维成像.结果:SD大鼠X线摄影血管清晰,填充良好,光滑连续;小血管显示良好.血管三维图像主干及大分支饱满清晰,立体感强;边缘连续平滑,无齿状伪影;小血管显示三级以上.结论:佳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配比:羧甲基纤维素的水溶液浓度为12%、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的配比为200g/L,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水凝胶可作为一种适宜于标本管道灌注后X线摄影和CT扫描三维成像的新型X线填充剂.
作者:周小兵;范立新;石小田;任家武;周坤;熊伟;伍中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运用有限元方法对新型脊柱外固定器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有限单元法(FEM)的结构分析功能,建立新型脊柱外周定器的计算机模型,并根据外固定器固定在椎体上的重力受压情况模拟加载,仿真分析模型各部分的应力、应变值及分布和压缩刚度.结果:在模拟受压的情况下,外固定器的应力集中在椎弓根钉与纵向固定螺钉、连接器的接触区,其它部分(包括钉椎体结合部位)的应力分布较均匀;外固定器的刚度较弱,单纯外固定架不足以提供椎体支持刚度.结论:外固定器的椎弓根钉与纵向固定螺钉、连接器的结合部容易产生应力疲劳;外固定器应结合其他的能有效地提供支撑刚度的手段才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作者:欧军;王文军;张美超;刘洪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自从1886年Frankel首先报告1例18岁女性有双侧肾上腺肿瘤以来,随着肾上腺外科学的发展,关于肾上腺的解剖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解剖是外科学的基础,因此临床工作者对肾上腺解剖有一确切的认识才能更好的驾御肾上腺外科学.下面即对肾上腺的解剖学做一阐述.
作者:习明;胡卫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作者在解剖1具男性尸体时,见其副半奇静脉注入左头臂静脉的变异,现报道如下:该例副半奇静脉由第1~3肋间后静脉在脊柱左侧缘汇聚而成,起始端直径约为4.9 mm,在左侧纵隔胸膜的覆盖下,绕过主动脉弓左侧缘,向右依次跨过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的根部,后注入左头臂静脉,全长为7.25 cm,在注入左头臂静脉端的直径为5.7 mm,该静脉尚收集胸前壁的1条小静脉,直径为1.3mm,副半奇静脉下端尚沿脊柱左侧下行,于第6胸椎高度注入半奇静脉,直径为5.1mm(图1).
作者:沈雷;李公启;李萌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鼓室入路和经乳突-上鼓室入路的面神经膝神经节显微比较解剖.方法:对6例(12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采用1侧模拟经鼓室入路,1侧模拟经乳突-上鼓室入路的手术操作,对各入路涉及的解剖学标志及暴露范围进行观测.结果:两种手术入路均可达到面神经膝神经节减压的目的.其中,经鼓室入路可以显示面神经的鼓室段和膝神经节;经乳突一上鼓室入路可以显示面神经的乳突段、鼓室段、膝神经节和迷路段远侧端的(0.94±0.06)mm.两种手术人路均可能需要离断听骨链,确定恒定的解剖标志.结论:经鼓室入路和经乳突-上鼓室入路对面神经暴露程度不同,存在不同优缺点,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作者:梅凌云;冯永;贺楚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IL1-Ra与TGF-β1基因转染软骨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关节软骨细胞,然后用构建的IL1-Ra与TGF-β1质粒通过脂质体介导下共转染软骨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转基因的表达和荧光定量PCR检测其表达.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荧光定量PCR鉴定证实转染的软骨细胞中转基因得到表达.结论:IL1-Ra与TGF-β1基因共转染软骨细胞可以获得表达,为基因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提供基础.
作者:张平;蔡道章;刘斌;温机智;曾春;侯雪瑞;张富程;陆慧婷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单一的掌浅弓或掌深弓的形态变异较为多见,而在同一标本上两者变异的较少见.作者在制作成年男性手掌标本时,见其左侧掌浅、深弓形态特殊,报道如下.
作者:贺善礼;石小田;李新顺;李泽宇;吴坤成;洪辉文;钟光明;胡杰威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详细了解桥小脑角蛛网膜的分布为认识听神经瘤和其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10%福尔马林固定的胎儿(28-39周)尸头标本11例22侧,利用手术显微镜和常规组织切片染色方法观察内耳道及面、前庭蜗神经的膜性结构分布情况.结果:手术显微镜下见桥小脑池蛛网膜明显向内耳道内延续占81.81%(18侧),另18.19%(4侧)的蛛网膜向内延续的同时与内耳道口及神经发生部分的粘连;72.73%(16侧)的内耳道口及其附近存在大量的蛛网膜小梁与面、前庭蜗神经相连.组织切片发现100%(22侧)的内耳道内蛛网膜贴附在内耳道骨质表面延续至内耳道底部;面、前庭蜗神经之间互相独立,只有神经外膜分隔.结论:听神经瘤为蛛网膜内的结构;熟悉内耳道及面、前庭蜗神经的膜性结构有助于提高听神经瘤手术水平.
作者:刘政委;漆松涛;骆实;陆云涛;欧阳辉;彭玉平;樊俊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颅底肿瘤诊断和手术计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虚拟影像手术计划系统对15例颅底肿瘤患者的影像检查资料进行三维重建,获得颅骨、脑、血管等的三维立体虚拟图像,对相应解削结构进行多角度观察和测量,运用系统工具进行多入路模拟手术操作.结果:15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手术计划和模拟手术操作.该系统形成的三维立体虚拟影像清晰、逼真,可非常直观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及其与血管、神经、颅骨的解剖关系.全部病例按照佳模拟手术方案进行手术,均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结论:虚拟影像手术计划系统的使用,能使术者获得更多的立体的解剖信息,借助模拟手术工具可选择颅底肿瘤的佳手术入路.
作者:郭燕舞;张世忠;柯以铨;郑兆聪;王守森;王如密;周力;徐如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重新认识腹股沟区腹膜前解剖的特点,探讨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技术要点.方法:(1)对5具新鲜尸体进行腹股沟区解剖研究;(2)2005年6月~2006年5月行开放式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共330例次(292例病人),2002年11月至2006年5月行腹腔镜下无钉合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共240例次(211例病人),进行术中的观察及术后随访.结果:腹股沟区存在两层腹横筋膜,腹膜前间隙在两层腹横筋膜之间,补片即置于腹膜前间隙并覆盖肌耻骨孔.开放式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平均手术时间43 min,并发症率7.3%(24/330),复发率O.91%(3/330),平均住院时间1.7d.TEP平均手术时间57min,并发症发生率6.7%(16/240),无复发病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8d.结论:从腹股沟区腹膜前解剖学特点来看在肌耻骨孔后方用足够大的补片覆盖修补符合压力学原理,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作者:江浩;丁锐;姚琪远;陈浩;花荣;谭德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为改良式上颌窦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98侧成人颅骨和30侧成人颅正中矢状切面的标本上用海克斯康(global 7-10.7型)三坐标测量仪等器械测量与手术入路有关的解剖结构.结果:眶下孔与尖牙槽前缘、眶下缘、鼻骨内侧下缘、眶下外侧缘交界处的距离分别约(34.3±3.3)mm、(8.2±1.7)mm、(34.0±2.7)mm、(20.0±2.2)mm;上颌尖牙、侧切牙、第1前磨牙槽的深度分别约(13.0±2.2)mm、(9.7±1.5)mm(11.0±1.9)mm.眶下管的长度约(14.0±3.0);眶下管长轴与水平面的夹角约33°与矢状面的夹角约19.0°.上颌窦口与眶内下壁、鼻泪管、鼻小柱的距离分别约(5.1±0.7)mm、(6.8±2.6)mm、(48.4±3.7)mm;上颌窦口至鼻小柱连线与鼻腔下壁的夹角约32.5°.结论:手术时根据上述解剖特点确定眶下孔、上颌窦口的定位及上颌窦骨孔的凿开范围,以防范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玲珑;孙丽清;兰宝金;郑呜;张其俊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人工骨(Nano-HA/rhBMP-2)的骨缺损修复能力,为临床骨缺损修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75只,单侧桡骨制备骨缺损动物模型,以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植入骨缺损处进行修复作为实验组(A组),以Nano-HA人工骨(B组)及空白组(C组)作为对照组;术后4周、8周、12周分别行大体标本观察、X线、扫描电镜(SEM)、放射性核素骨扫描(ECT)及生物力学测试,综合评价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及对机体的影响.结果: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Nano-HA人工骨均可促进新骨形成,前者新骨形成量大,骨缺损修复能力明显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可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作者:王大平;朱伟民;江捍平;陆伟;刘浩江;熊建义;欧阳侃;刘建全;彭亮权;韩云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观测家猪上、下腔静脉心肌袖结构及特点,为认识局灶性心房颤动积累比较解剖学资料.方法:解剖35例家猪心脏,充分显示上、下腔静脉心肌袖,观测其形态,厚度和长度.结果:家猪上、下腔静脉近心端的表面有肌纤维绕行,出现率为100%.上、下腔静脉心肌袖长度分别为(36.93±5.17)mm,(18.76±4.98)mm;心肌袖厚度分别为(1.93±0.69)mm,(1.02±0.35)mm.结论:上、下腔静脉心肌袖是家猪普遍存在的解剖结构,是连接左右心房的又一重要通路,可视为制作局灶性心房颤动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作者:齐坤英;马建军;李向前;冯艳飞;王琦;牛琛;罗利;杨德猛;王庆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新西兰大白兔腰椎关节突关节破坏致椎间盘退变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组骨性手术组(16只)和软组织手术组(8只).骨性手术组完整切除L4、L3k双侧下关节突,L4-5、L6-7为实验组椎间盘,L3-4、L6-7为自身对照组椎间盘.软组织手术组仅剥离L3至l7的椎旁肌肉,L4-5、L5-6为实验对照组椎间盘.术后1、2、4及8月行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术后4月,各组椎间盘开始出现退变细胞,表现为外形不规则,细胞膜破裂,线粒体肿胀,核浓缩,核膜皱缩,异染色质较正常增加,核仁消失.退变细胞数量以实验组椎间盘多.术后8月,实验组椎间盘开始出现大量死亡细胞,表现为溶酶体明显增多,细胞核扭曲,内质网扩张,线粒体空泡化.结论:关节突关节破坏能够诱发出椎间盘退变的超微结构改变.
作者:黄宗强;刘尚礼;郑召民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为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蒂豌豆骨移位替代月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5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对尺动脉腕上皮支来源、走行、分支及分布范围进行解剖学观测;在40侧成人干燥手骨上测量了豌豆骨和月骨的形态学数据;1侧新鲜标本摹拟手术设计.结果:①豌豆骨纵径和月骨横径接近,分别为(12.8±1.5)mm和(12.5±1.5)mm;②尺动脉腕上皮支在豌豆骨近侧3.9cm处起于尺动脉,分为升支和降支.其中降支与尺神经手背支伴行下降,经尺骨头与豌豆骨之间进入手背尺侧,沿途除发支供养尺侧腕屈肌腱、小鱼际、手背尺侧皮肤外,还发出3~7支外径(0.3~0.7)mm的分支营养豌豆骨.结论:以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为蒂豌豆骨移位替代月骨,血供可靠,简便易行.
作者:刘有余;姚忠军;郑和平;徐圣康;何明武;廖有乔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患者,男,37岁,左侧腰背部不适2月,行腹部CT检查,平扫示:左上肾盏及输尿管扩张积水,肾实质变薄,右肾实质未见异常,右肾似见两条输尿管.增强扫描示:右肾实质强化未见异常,右肾见上、下两个肾盂及输尿管,下降过程中两根输尿管前后重叠,在盆腔入口处见两条输尿管左右分开显影,肾盂及榆尿管显影未见异常,无扩张(图1,3);左肾上极变薄的肾实质强化程度减低,相连的肾孟、肾盏及输尿管显著扩张积水,输尿管管径宽处直径2.0 cm,未见造影荆进入,扫描视野下缘未及梗阻部位;左肾下极实质部分强化未见异常,左侧下部肾孟、输尿管显影正常(图2,4).诊断为双侧输尿管完全型重复畸形伴左.肾上极积水.
作者:刘慧明;陈忠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作者于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在解剖制作一成年男性大体标本时,发现其右侧示指伸肌先天性缺如(图1).为积累国人肌肉变异资料,现报道如下:该标本右前臂后群肌指伸肌深面和拇长伸肌内侧无起自桡、尺骨至示指的肌肉,亦未发现该处被损坏之痕迹,故应为先天性示指伸肌缺如.示指背面仅一条来自浅层指伸肌之肌腱,该指伸肌肌腱的粗细与附着均无明显改变.其余肌亦未见异常.
作者:李凯丽;朱庆生;王建社;林卡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患者,男,42岁.因左手机械性损伤2.5 h入院.检查:右手背较广泛性软组织缺损,创面约12 cmx10cm.伸肌腱与部分掌骨外露,难以用常规植皮方法修复,决定用切取左股前外侧阔筋膜瓣,行吻合血管移植联合游离植皮修复(图1).手术分两组进行,一组行右手清创,清除坏死组织,显露好受区吻合的血管.
作者:张功林;章鸣;吴发林;王干生;郭翱;郁辉;王顺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曲尼司特对大鼠心肌梗塞(MI)后左室心肌纤维化(M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B1)表达的影响.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大鼠心肌梗塞模型,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MI模型组和曲尼司特治疗组(400 mg·kg1·d1).4周后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价心功能,测量左心室重与体重之比、梗死面积、非梗死区心肌羟脯氨酸(HYP)含量和TGF-B1的表达.结果:与MI模型组比较,曲尼司特治疗后心肌梗死面积无明显改变(P>0.05),但左室功能显著改善(P<0.05),左心室肥大减轻(P<0.01),非梗死区心肌HYP含量和TGF-B1表达降低(P<0.05).结论:曲尼司特可下调大鼠非梗死区心肌TOF-β1表达及降低HYP含量,减轻MI后左室非梗死区心肌纤维化,改善心功能.
作者:杨冰;廉瑞青;李若凡;刘伟;唐红梅;王艳梅;张晓东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