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X线填充剂新载体羧甲基纤维素佳配比的实验研究

周小兵;范立新;石小田;任家武;周坤;熊伟;伍中华

关键词:羧甲基纤维素, 氧化铅, 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SD大鼠
摘要:目的:研究一种适宜于标本管道灌注后X线摄影和CT扫描三维成像的新型X线填充剂载体.方法:(1)6%、8%、10%、和12%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和4种不同比例的氧化铅/水:50 g/L,100g/L,150 g/L,200 g/L,按正交设计调配成16种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配比悬浮液,做成20ml棒状铸件封装行CT扫描,以获得佳配比.(2)使用佳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配比悬浮液,进行SD大鼠全身血管灌注后,摄X线片和CT扫描三维成像.结果:SD大鼠X线摄影血管清晰,填充良好,光滑连续;小血管显示良好.血管三维图像主干及大分支饱满清晰,立体感强;边缘连续平滑,无齿状伪影;小血管显示三级以上.结论:佳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配比:羧甲基纤维素的水溶液浓度为12%、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的配比为200g/L,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水凝胶可作为一种适宜于标本管道灌注后X线摄影和CT扫描三维成像的新型X线填充剂.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乳突联合枕骨髁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球部位病变的临床解剖

    目的:探讨切除颈静脉球部位病变的手术入路,为手术提供解剖学标志及依据.方法:11具(22侧)成人头颅标本,其中10具(20侧)经10%福尔马林固定湿标本,1具(2侧)新鲜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模拟经乳突联合枕骨髁外侧人路颈静脉球的手术,观察手术入路中主要结构及颈静脉球部位的暴露情况.结果颈静脉球顶到后半规管之间的距离(4.78±3.46)mm;面神经垂直段到颈内动脉膝部的距离(13.46±3.66)mm;面神经管垂直段中点到乙状窦前壁距离为(6.30±2.75)mm.应用该入路暴露颈静脉球部位,可以显示颈静脉球内侧壁的后组脑神经与血管.半规管、颈静脉球、面神经管、乙状窦,枕骨颈静脉突及寰椎横突是该手术入路中的主要标志.结论:经乳突联合枕骨髁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球部位病变,能够提供良好的视野,利于保留面神经功能及后组脑神经功能.

    作者:李少华;段永畅;田广永;陈海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经皮三尖瓣置换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经皮三尖瓣置换提供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测量30例(男20,女10)正常成年人的心标本.体外将双盘状瓣膜支架植入瓣环后,取与支架接触部位的心肌组织切片,HE染色.结果:三尖瓣环形态不共规则,大致为椭圆形,约3~4指尖大,整个瓣环不完全在一个平面上,环由致密结缔组织和少量肌组织构成.三尖瓣的长径、短径和瓣口周长分别为(4.30±0.55)、(3.09±0.59)、(11.86±1.37)cm.三尖瓣环与冠状窦口和室上嵴的短距离分别为(1.12±0.21)cm和(1.79±0.31)cm.双盘状瓣膜支架在三尖瓣环位置良好,对周围结构无影响.HE染色见接触部位心肌组织完整,无损伤或断裂.结论:人工双盘状瓣膜支架的设计大小应根据三尖瓣环的大小及其与周边结构的距离来选择,在自体三尖瓣位置植入双盘状支架可行.

    作者:白元;宗刚军;秦永文;姜海滨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X线填充剂新载体羧甲基纤维素佳配比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一种适宜于标本管道灌注后X线摄影和CT扫描三维成像的新型X线填充剂载体.方法:(1)6%、8%、10%、和12%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和4种不同比例的氧化铅/水:50 g/L,100g/L,150 g/L,200 g/L,按正交设计调配成16种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配比悬浮液,做成20ml棒状铸件封装行CT扫描,以获得佳配比.(2)使用佳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配比悬浮液,进行SD大鼠全身血管灌注后,摄X线片和CT扫描三维成像.结果:SD大鼠X线摄影血管清晰,填充良好,光滑连续;小血管显示良好.血管三维图像主干及大分支饱满清晰,立体感强;边缘连续平滑,无齿状伪影;小血管显示三级以上.结论:佳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配比:羧甲基纤维素的水溶液浓度为12%、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的配比为200g/L,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水凝胶可作为一种适宜于标本管道灌注后X线摄影和CT扫描三维成像的新型X线填充剂.

    作者:周小兵;范立新;石小田;任家武;周坤;熊伟;伍中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失神经萎缩肌组织成分对成肌细胞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长期失神经萎缩骨骼肌组织成分对体外培养成肌细胞的性能影响.方法:①获取长期失神经支配肌萎缩模型大鼠的腓肠肌,无菌条件下清洗、剪碎、匀浆、过滤,收集上清液;②收集Schwann细胞的体外培养基;③体外培养C2C12成肌细胞系,扩增传代并分组:A.对照组,常规培养,无任何处理因素;B.添加Schwann细胞培养基;C.添加萎缩肌匀浆液.倒置显微镜观察3组细胞的形态特征,免疫荧光检测C2C12细胞MyoD和Myogenin的差异表达.结果:倒置显微镜下,各组细胞贴壁良好,A、C组形态无差异,未见分化肌管;B组于培养48h后细胞变纤细,可见肌管形成.荧光染色证实,培养24h后,3组均出现MyoD阳性细胞,C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多于A、B组;72h时,3组均可见Myogenin阳性细胞,B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多于A组,C组阳性细胞数量稀少.结论:长期失神经萎缩肌组织成分能够促进成肌细胞的增殖与活化,但抑制活化成肌细胞的进一步分化成熟.

    作者:廖华;徐达传;邱小忠;余磊;欧阳钧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中国数字人数据集三维重建的方法学研究

    目的:探索适合于中国数字人数据集特点的图像配准,彩色图像分割以及三维重建方法.方法:首先基于中国数字人连续断层图像的4个定位杆坐标值,对断层图像进行射影变换,消除其射影失真.纠正失真后再将断层图像根据第一个定位杆的质心坐标值裁剪成大小一致的断层图像.其次使用photoshop中knockout滤镜,完成断层图像的分割.后使用mimics软件完成三维重建.结果:建立了中国数字人女1号髋部骨骼肌精确的三维模型.结论:髋部骨骼肌模型的三维交互可视化可以准确反映该区域复杂的解剖结构及其空间毗邻关系,同时为数字人三维可视化提供了一种精确快速的方法.

    作者:苏秀云;裴国献;李鉴轶;赵卫东;金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手舟骨的测量及临床意义

    目的:为研制手舟骨骨折的内固定器械及临床手术方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48块成人干燥手舟骨及36块成人手舟骨湿骨标本,仔细观察其形态及主要血管压迹,游标卡尺对舟骨各部位进行测量.结果:干燥骨组及湿骨组测量数据分别为:舟骨结节高度(11.28±0.94)、(10.35±1.54)mm;舟骨腰部的厚度(12.02±1.90)、(11.21±1.20)mm,宽度(10.59±1.11)、(11.34±1.47)mm;舟骨体部小厚度(6.51±1.22)、(8.54±1.07)mm;舟骨的纵轴长度(25.68±2.21)、(26.50±2.56)mm;舟骨嵴的宽度远端(6.50±1.06)、(6.64±1.18)mm,腰部(5.14±1.01)、(6.01±0.75)mm,近端为(4.42±1.16)、(5.71±0.78)mm.手舟骨的主要血管来自桡背侧部,由体部沿嵴部贯穿整个纵轴.结论:依据手舟骨测量的数据及解剖特点,设计手舟骨骨折的新型内固定器械,避免内固定器破坏舟骨关节面及发生关节撞击综合征,尽量减少对舟骨血供的影响.

    作者:孔维云;徐永清;王宇飞;陈绍春;刘宗良;李兴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枕间骨变异1例

    笔者在整理100余副颅骨标本的过程中,发现一副颅骨出现枕间骨,此类标本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此副颅骨性别不详,外形完整,正常大小,无明显外形畸形.此副颅骨无额缝及颞上骨,冠状缝、失状缝、人字缝等明显,未出现骨性愈合现象.在颅的后面观,枕骨的正上方,枕骨与两侧顶骨的交汇处出现一块枕间骨(图1),此骨从外侧观察为四边形,左上缘长约3.7cm,左下缘长约3.8 cm;此骨右侧有一小块人字缝骨,在此人字缝骨的影响下,右上缘长约2.9 cm,右下缘长约2.7 cm,比左侧缘略短.在冠状缝、失状缝等骨缝处未见其它缝间骨的存在.

    作者:刘军;要瑞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成人海马标本横断面图像与正常活体MRI的对比研究

    目的:为海马的影像学检查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薄层冰冻铣切技术取成年男性颅脑标本平行于眦耳线的横切面图像,与相应活体层厚5 mm的1.5T磁共振图像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海马在视交叉下方平面开始出现,视束及前连合平面为典型,室间孔平面变小并逐步消失,大约占据4 cm的厚度.结论:1.5T磁共振T1加权像能较好显示海马及相关结构,侧脑室及其内部结构是确定海马位置及分部的佳标志.

    作者:裴丽霞;梁邦领;李振平;尹群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OECs移植联合IN-1抗体修复急性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嗅鞘细胞移植联合轴突生长抑制蛋白抗体IN-1局部持续注射对大鼠横断性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建立胸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随机分成单纯对照组(10只)、嗅鞘细胞移植组(10只)、IN-1抗体微泵注射组(10只)和嗅鞘细胞移植联合IN-1抗体组(10只).应用NF200免疫组化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对脊髓损伤区神经纤维再生进行形态学观察.采用BBB评分评估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横断损伤共有9只大鼠死亡.术后8周可观察到Hoeehet标记的嗅鞘细胞在体内存活并在脊髓内迁移;联合治疗(OECs+IN-1)组和OECs组可见脊髓损伤区杂乱无序的再生轴突,但无连续性神经纤维通过损伤区;IN-1组和对照组脊髓残端萎缩,未见轴突再生.后肢功能运动平均BBB评分:对照组、IN-1抗体组、细胞移植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为7.70±0.24、7.89±0.15、10.50±0.25、11.33±0.24.结论:OECs移植联合IN-1抗体可促进损伤的脊髓神经轴突的存活和再生,较单纯应用OECs或IN-1能更好的促进脊髓损伤修复和大鼠后肢功能恢复.

    作者:闫慧博;鲁凯伍;江建明;金大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髋后方关节囊的解剖学观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髋后方关节囊和坐股韧带为临床实践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10例经福尔马林同定的成人髋关节标本,解剖出髋后方关节囊,将其划分为3区9部,测量每部平均厚度,观测坐股韧带的起止、走行、分支及组织学切片.结果:髋后方关节囊的厚度具有不均一性;坐股韧带与关节囊紧密愈合,主干从坐骨处发出走行在Ⅱ、Ⅲ区之间,汇入分支后主要在ⅡE部和ⅠB部内走行,并逐渐向股骨侧(Ⅰ C部)偏移,在髂股韧带深面汇入止于大转子根部的偏前方.结论:对髋后方关节囊及坐股韧带的了解能有助于手术的设计和优化.

    作者:李琪;张力成;杨国敬;雷亚宁;汤呈宣;蔡春元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纳米羟基磷灰石/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复合人工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人工骨(Nano-HA/rhBMP-2)的骨缺损修复能力,为临床骨缺损修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75只,单侧桡骨制备骨缺损动物模型,以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植入骨缺损处进行修复作为实验组(A组),以Nano-HA人工骨(B组)及空白组(C组)作为对照组;术后4周、8周、12周分别行大体标本观察、X线、扫描电镜(SEM)、放射性核素骨扫描(ECT)及生物力学测试,综合评价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及对机体的影响.结果: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Nano-HA人工骨均可促进新骨形成,前者新骨形成量大,骨缺损修复能力明显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可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作者:王大平;朱伟民;江捍平;陆伟;刘浩江;熊建义;欧阳侃;刘建全;彭亮权;韩云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新型脊柱外固定器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目的:运用有限元方法对新型脊柱外固定器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有限单元法(FEM)的结构分析功能,建立新型脊柱外周定器的计算机模型,并根据外固定器固定在椎体上的重力受压情况模拟加载,仿真分析模型各部分的应力、应变值及分布和压缩刚度.结果:在模拟受压的情况下,外固定器的应力集中在椎弓根钉与纵向固定螺钉、连接器的接触区,其它部分(包括钉椎体结合部位)的应力分布较均匀;外固定器的刚度较弱,单纯外固定架不足以提供椎体支持刚度.结论:外固定器的椎弓根钉与纵向固定螺钉、连接器的结合部容易产生应力疲劳;外固定器应结合其他的能有效地提供支撑刚度的手段才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作者:欧军;王文军;张美超;刘洪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家猪心上、下腔静脉心肌袖的形态学观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测家猪上、下腔静脉心肌袖结构及特点,为认识局灶性心房颤动积累比较解剖学资料.方法:解剖35例家猪心脏,充分显示上、下腔静脉心肌袖,观测其形态,厚度和长度.结果:家猪上、下腔静脉近心端的表面有肌纤维绕行,出现率为100%.上、下腔静脉心肌袖长度分别为(36.93±5.17)mm,(18.76±4.98)mm;心肌袖厚度分别为(1.93±0.69)mm,(1.02±0.35)mm.结论:上、下腔静脉心肌袖是家猪普遍存在的解剖结构,是连接左右心房的又一重要通路,可视为制作局灶性心房颤动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作者:齐坤英;马建军;李向前;冯艳飞;王琦;牛琛;罗利;杨德猛;王庆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腹股沟区腹膜前解剖和疝修补术

    目的:重新认识腹股沟区腹膜前解剖的特点,探讨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技术要点.方法:(1)对5具新鲜尸体进行腹股沟区解剖研究;(2)2005年6月~2006年5月行开放式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共330例次(292例病人),2002年11月至2006年5月行腹腔镜下无钉合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共240例次(211例病人),进行术中的观察及术后随访.结果:腹股沟区存在两层腹横筋膜,腹膜前间隙在两层腹横筋膜之间,补片即置于腹膜前间隙并覆盖肌耻骨孔.开放式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平均手术时间43 min,并发症率7.3%(24/330),复发率O.91%(3/330),平均住院时间1.7d.TEP平均手术时间57min,并发症发生率6.7%(16/240),无复发病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8d.结论:从腹股沟区腹膜前解剖学特点来看在肌耻骨孔后方用足够大的补片覆盖修补符合压力学原理,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作者:江浩;丁锐;姚琪远;陈浩;花荣;谭德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内耳道及面、前庭蜗神经的膜性结构显微解剖研究及其意义

    目的:详细了解桥小脑角蛛网膜的分布为认识听神经瘤和其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10%福尔马林固定的胎儿(28-39周)尸头标本11例22侧,利用手术显微镜和常规组织切片染色方法观察内耳道及面、前庭蜗神经的膜性结构分布情况.结果:手术显微镜下见桥小脑池蛛网膜明显向内耳道内延续占81.81%(18侧),另18.19%(4侧)的蛛网膜向内延续的同时与内耳道口及神经发生部分的粘连;72.73%(16侧)的内耳道口及其附近存在大量的蛛网膜小梁与面、前庭蜗神经相连.组织切片发现100%(22侧)的内耳道内蛛网膜贴附在内耳道骨质表面延续至内耳道底部;面、前庭蜗神经之间互相独立,只有神经外膜分隔.结论:听神经瘤为蛛网膜内的结构;熟悉内耳道及面、前庭蜗神经的膜性结构有助于提高听神经瘤手术水平.

    作者:刘政委;漆松涛;骆实;陆云涛;欧阳辉;彭玉平;樊俊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不同浓度碘酸钾对仔2代大鼠小脑Purkinje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碘酸钾(KIO3)对仔2代Wistar大鼠小脑Purkinje细胞发育的形态学影响.方法:将断乳后一个月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NI、5HI、10HI、50HI、100HI),饮用不同浓度的KIO3碘水,取1d、20d、60d龄仔2代大鼠小脑,应用镀银染色法和形态计量术动态观察仔2代大鼠小脑的形态学发育情况.结果:在1d龄仔鼠,与NI组相比,各碘过量组仔鼠小脑Purkinje细胞树突覆盖面积、分枝密度、总长度、棘突密度均无明显变化(P>0.05),在20d和60d龄仔鼠,各碘过量组与NI组相比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脑发育落后,其中以100HI组为明显(P<0.05).结论:碘过量会影响仔2代大鼠小脑的发育,且影响程度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其机理可能与碘过量所致甲状腺功能低下有关,但大鼠对碘过量有极强的耐受力,当碘摄入量为正常摄入量的50倍以内时,不会影响仔2代大鼠小脑Purkinje细胞的发育.

    作者:王世忠;康亚妮;刘皓;陈祖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Hangman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固定螺钉拔出力研究

    目的:对Hangman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固定螺钉进行拔出力研究,为螺钉固定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利用6例新鲜的枢椎和第3颈椎标本进行单层皮质骨和双层皮质骨的C2椎弓根螺钉、峡部骨折状态C2椎弓根螺钉、C3侧块螺钉固定及C2、C3椎体螺钉固定,测试螺钉拔出强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2双皮质椎弓根螺钉拔出力大(1726.5±433.3)N;C2单皮质椎弓根螺钉(1279.9±432.0)N和Hangman骨折双皮质螺钉(959.6±253.2)无显著性差异,拔出力明显强于Hangman骨折单皮质螺钉(586.3±118.9)N和C,双皮质侧块螺钉拔出力(717.5±166.9)N,后两者无统计学差异.C3,单皮质侧块螺钉(487.3±171.6)N和C2椎体螺钉(392.2±109.8)N、C,椎体螺钉(397.3±98.5)N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Hangman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螺钉是可靠的;临床应用C2椎弓根螺钉和上下节段联合固定时单皮质固定足够,Hangman骨折时以双皮质固定为佳.

    作者:李凭跃;尹庆水;夏虹;吴增辉;昌耘冰;艾福志;温雪飞;赵卫东;李鉴轶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双下腔静脉变异1例

    在解剖一老年男尸,约60岁,身长167cm,外形无畸形,发现双下腔静脉变异1例(图1),现报道如下:1左下腔静脉于左骶髂关节前方由左髂内、外静脉汇合形成,沿左髂总动脉后方,沿脊柱左侧上行达L1下缘,有左肾静脉注入.后斜向右上方,越过主动脉前方,与右下腔静脉汇合,汇合处约为65°角.左下腔静脉肾下段长14.7 cm,宽1.4 cm,肾上段(斜行段)长5.6cm,宽约2.6 cm.

    作者:范艳;王金德;李朗;李雪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肝总动脉起点及下腔静脉变异1例

    作者在解剖一具青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肝总动脉起点及行程变异,并伴有双下腔静脉,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芬;吴锦林;朱星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肾上腺解剖学的研究进展

    自从1886年Frankel首先报告1例18岁女性有双侧肾上腺肿瘤以来,随着肾上腺外科学的发展,关于肾上腺的解剖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解剖是外科学的基础,因此临床工作者对肾上腺解剖有一确切的认识才能更好的驾御肾上腺外科学.下面即对肾上腺的解剖学做一阐述.

    作者:习明;胡卫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