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交通1例

齐安东;李磊;马春明;张杰;蒋吉英

关键词:肌皮神经, 正中神经, 交通, musculocutaneous nerve, 异常发现, 前臂外侧皮神经, 肱肌支, 现报道如下, 喙突, 横径, 肱二头肌, 成年男性, 臂丛, 解剖学, 尸体, 局部, 教学, 侧根
摘要:笔者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发现一成年男性尸体右侧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交通(图1),现报道如下:肌皮神经自臂丛外侧束根部发出,向外侧斜行4.8cm穿过喙肱肌并形成喙肱肌支,下行5 cm后发出肱二头肌支,横径2 mm.继续下行3 cm发出肱肌支和前臂外侧皮神经,横径分别为1 mm、1.5 mm,主干继续下行,在距喙突19.7 cm处加入正中神经.正中神经内、外侧根自臂丛内、外侧束发出后,距喙突3.7 cm处会合形成正中神经,走行与分支无异常发现.左侧肌皮神经无异常发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家猪心上、下腔静脉心肌袖的形态学观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测家猪上、下腔静脉心肌袖结构及特点,为认识局灶性心房颤动积累比较解剖学资料.方法:解剖35例家猪心脏,充分显示上、下腔静脉心肌袖,观测其形态,厚度和长度.结果:家猪上、下腔静脉近心端的表面有肌纤维绕行,出现率为100%.上、下腔静脉心肌袖长度分别为(36.93±5.17)mm,(18.76±4.98)mm;心肌袖厚度分别为(1.93±0.69)mm,(1.02±0.35)mm.结论:上、下腔静脉心肌袖是家猪普遍存在的解剖结构,是连接左右心房的又一重要通路,可视为制作局灶性心房颤动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作者:齐坤英;马建军;李向前;冯艳飞;王琦;牛琛;罗利;杨德猛;王庆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纳米羟基磷灰石/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复合人工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人工骨(Nano-HA/rhBMP-2)的骨缺损修复能力,为临床骨缺损修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75只,单侧桡骨制备骨缺损动物模型,以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植入骨缺损处进行修复作为实验组(A组),以Nano-HA人工骨(B组)及空白组(C组)作为对照组;术后4周、8周、12周分别行大体标本观察、X线、扫描电镜(SEM)、放射性核素骨扫描(ECT)及生物力学测试,综合评价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及对机体的影响.结果: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Nano-HA人工骨均可促进新骨形成,前者新骨形成量大,骨缺损修复能力明显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可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作者:王大平;朱伟民;江捍平;陆伟;刘浩江;熊建义;欧阳侃;刘建全;彭亮权;韩云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双侧输尿管完全型重复畸形1例

    患者,男,37岁,左侧腰背部不适2月,行腹部CT检查,平扫示:左上肾盏及输尿管扩张积水,肾实质变薄,右肾实质未见异常,右肾似见两条输尿管.增强扫描示:右肾实质强化未见异常,右肾见上、下两个肾盂及输尿管,下降过程中两根输尿管前后重叠,在盆腔入口处见两条输尿管左右分开显影,肾盂及榆尿管显影未见异常,无扩张(图1,3);左肾上极变薄的肾实质强化程度减低,相连的肾孟、肾盏及输尿管显著扩张积水,输尿管管径宽处直径2.0 cm,未见造影荆进入,扫描视野下缘未及梗阻部位;左肾下极实质部分强化未见异常,左侧下部肾孟、输尿管显影正常(图2,4).诊断为双侧输尿管完全型重复畸形伴左.肾上极积水.

    作者:刘慧明;陈忠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内耳道及面、前庭蜗神经的膜性结构显微解剖研究及其意义

    目的:详细了解桥小脑角蛛网膜的分布为认识听神经瘤和其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10%福尔马林固定的胎儿(28-39周)尸头标本11例22侧,利用手术显微镜和常规组织切片染色方法观察内耳道及面、前庭蜗神经的膜性结构分布情况.结果:手术显微镜下见桥小脑池蛛网膜明显向内耳道内延续占81.81%(18侧),另18.19%(4侧)的蛛网膜向内延续的同时与内耳道口及神经发生部分的粘连;72.73%(16侧)的内耳道口及其附近存在大量的蛛网膜小梁与面、前庭蜗神经相连.组织切片发现100%(22侧)的内耳道内蛛网膜贴附在内耳道骨质表面延续至内耳道底部;面、前庭蜗神经之间互相独立,只有神经外膜分隔.结论:听神经瘤为蛛网膜内的结构;熟悉内耳道及面、前庭蜗神经的膜性结构有助于提高听神经瘤手术水平.

    作者:刘政委;漆松涛;骆实;陆云涛;欧阳辉;彭玉平;樊俊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蒂豌豆骨移位替代月骨的解剖基础

    目的:为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蒂豌豆骨移位替代月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5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对尺动脉腕上皮支来源、走行、分支及分布范围进行解剖学观测;在40侧成人干燥手骨上测量了豌豆骨和月骨的形态学数据;1侧新鲜标本摹拟手术设计.结果:①豌豆骨纵径和月骨横径接近,分别为(12.8±1.5)mm和(12.5±1.5)mm;②尺动脉腕上皮支在豌豆骨近侧3.9cm处起于尺动脉,分为升支和降支.其中降支与尺神经手背支伴行下降,经尺骨头与豌豆骨之间进入手背尺侧,沿途除发支供养尺侧腕屈肌腱、小鱼际、手背尺侧皮肤外,还发出3~7支外径(0.3~0.7)mm的分支营养豌豆骨.结论:以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为蒂豌豆骨移位替代月骨,血供可靠,简便易行.

    作者:刘有余;姚忠军;郑和平;徐圣康;何明武;廖有乔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椎间失稳诱发椎间盘退变的超微结构改变

    目的:观察新西兰大白兔腰椎关节突关节破坏致椎间盘退变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组骨性手术组(16只)和软组织手术组(8只).骨性手术组完整切除L4、L3k双侧下关节突,L4-5、L6-7为实验组椎间盘,L3-4、L6-7为自身对照组椎间盘.软组织手术组仅剥离L3至l7的椎旁肌肉,L4-5、L5-6为实验对照组椎间盘.术后1、2、4及8月行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术后4月,各组椎间盘开始出现退变细胞,表现为外形不规则,细胞膜破裂,线粒体肿胀,核浓缩,核膜皱缩,异染色质较正常增加,核仁消失.退变细胞数量以实验组椎间盘多.术后8月,实验组椎间盘开始出现大量死亡细胞,表现为溶酶体明显增多,细胞核扭曲,内质网扩张,线粒体空泡化.结论:关节突关节破坏能够诱发出椎间盘退变的超微结构改变.

    作者:黄宗强;刘尚礼;郑召民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动脉造影初步分析肝脏Ⅳ段肿瘤肝动脉血供

    目的:研究肝脏Ⅳ段肿瘤的肝动脉血供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肝脏Ⅳ段肿瘤患者的CT和DSA资料,由CT做出定位诊断,在DSA上观察肝脏Ⅳ段肿瘤的肝动脉血供情况.观察肝动脉的各级分支,统计这些分支向病灶供血的例数,分析肝脏Ⅳ段肿瘤的肝动脉血供来源.根据病灶染色情况.以积分法确定这些肝动脉分支向病灶供血的多少.结果:肝脏Ⅳ段肿瘤的肝动脉血供来源十分广泛,RAHA(S)、RAHA(I)、RPHA(S)、RPHA(I)、MHA、LMHA(S)、LMHA(I)、LLHA(S)、LLHA(I)、CaHA(R)、CaHA(L)和CyA向病灶供血的例数分别是7、7、5、2、4、6、7、0、0、5、2和1例(x2=10.087,P=0.343,Chi-square test),积分分别是15、15、8、3、5、8、10、0、0、5、2和1分(X2=37.406,P=0.000,Kendall's W).RAHA和LMHA是主要的供血支,它们的积分分别是30和18分(Z=11335,P=0.182,Wilcoxon).RHA和LHA系统总的积分分别是52和20分(Z=2.199,P=0.028,Wilcoxon).结论:肝右动脉和肝左动脉系统都有可能向肝脏Ⅳ段肿瘤供血.肝右前动脉和肝左内动脉是主要的供血支.

    作者:陈骏;陈世晞;吴建达;徐卫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骨盆骨折外固定治疗的应用解剖及生物力学进展

    骨盆骨折是一种常见骨折,发病率较高,占全部骨骼损伤的3%[1].成年人骨盆骨折致伤原因主要包括:机动车碰撞伤占57%,行人被车辆撞伤占18%,摩托车碰撞伤占9%,高处坠落伤占9%,挤压伤占5%[2].而青少年患者骨盆骨折发生率较低,大约在0.5%~7%,多见的原因是机动车辆事故伤,行人被车辆撞伤以及高处坠落伤[3].

    作者:陈伟;潘进社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经乳突联合枕骨髁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球部位病变的临床解剖

    目的:探讨切除颈静脉球部位病变的手术入路,为手术提供解剖学标志及依据.方法:11具(22侧)成人头颅标本,其中10具(20侧)经10%福尔马林固定湿标本,1具(2侧)新鲜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模拟经乳突联合枕骨髁外侧人路颈静脉球的手术,观察手术入路中主要结构及颈静脉球部位的暴露情况.结果颈静脉球顶到后半规管之间的距离(4.78±3.46)mm;面神经垂直段到颈内动脉膝部的距离(13.46±3.66)mm;面神经管垂直段中点到乙状窦前壁距离为(6.30±2.75)mm.应用该入路暴露颈静脉球部位,可以显示颈静脉球内侧壁的后组脑神经与血管.半规管、颈静脉球、面神经管、乙状窦,枕骨颈静脉突及寰椎横突是该手术入路中的主要标志.结论:经乳突联合枕骨髁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球部位病变,能够提供良好的视野,利于保留面神经功能及后组脑神经功能.

    作者:李少华;段永畅;田广永;陈海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新型脊柱外固定器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目的:运用有限元方法对新型脊柱外固定器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有限单元法(FEM)的结构分析功能,建立新型脊柱外周定器的计算机模型,并根据外固定器固定在椎体上的重力受压情况模拟加载,仿真分析模型各部分的应力、应变值及分布和压缩刚度.结果:在模拟受压的情况下,外固定器的应力集中在椎弓根钉与纵向固定螺钉、连接器的接触区,其它部分(包括钉椎体结合部位)的应力分布较均匀;外固定器的刚度较弱,单纯外固定架不足以提供椎体支持刚度.结论:外固定器的椎弓根钉与纵向固定螺钉、连接器的结合部容易产生应力疲劳;外固定器应结合其他的能有效地提供支撑刚度的手段才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作者:欧军;王文军;张美超;刘洪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重组人IL1-Ra与TGF-β1共转染软骨细胞的基因表达

    目的:探讨重组人IL1-Ra与TGF-β1基因转染软骨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关节软骨细胞,然后用构建的IL1-Ra与TGF-β1质粒通过脂质体介导下共转染软骨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转基因的表达和荧光定量PCR检测其表达.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荧光定量PCR鉴定证实转染的软骨细胞中转基因得到表达.结论:IL1-Ra与TGF-β1基因共转染软骨细胞可以获得表达,为基因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提供基础.

    作者:张平;蔡道章;刘斌;温机智;曾春;侯雪瑞;张富程;陆慧婷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经皮三尖瓣置换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经皮三尖瓣置换提供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测量30例(男20,女10)正常成年人的心标本.体外将双盘状瓣膜支架植入瓣环后,取与支架接触部位的心肌组织切片,HE染色.结果:三尖瓣环形态不共规则,大致为椭圆形,约3~4指尖大,整个瓣环不完全在一个平面上,环由致密结缔组织和少量肌组织构成.三尖瓣的长径、短径和瓣口周长分别为(4.30±0.55)、(3.09±0.59)、(11.86±1.37)cm.三尖瓣环与冠状窦口和室上嵴的短距离分别为(1.12±0.21)cm和(1.79±0.31)cm.双盘状瓣膜支架在三尖瓣环位置良好,对周围结构无影响.HE染色见接触部位心肌组织完整,无损伤或断裂.结论:人工双盘状瓣膜支架的设计大小应根据三尖瓣环的大小及其与周边结构的距离来选择,在自体三尖瓣位置植入双盘状支架可行.

    作者:白元;宗刚军;秦永文;姜海滨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成人海马标本横断面图像与正常活体MRI的对比研究

    目的:为海马的影像学检查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薄层冰冻铣切技术取成年男性颅脑标本平行于眦耳线的横切面图像,与相应活体层厚5 mm的1.5T磁共振图像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海马在视交叉下方平面开始出现,视束及前连合平面为典型,室间孔平面变小并逐步消失,大约占据4 cm的厚度.结论:1.5T磁共振T1加权像能较好显示海马及相关结构,侧脑室及其内部结构是确定海马位置及分部的佳标志.

    作者:裴丽霞;梁邦领;李振平;尹群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示指伸肌先天性缺如1例

    作者于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在解剖制作一成年男性大体标本时,发现其右侧示指伸肌先天性缺如(图1).为积累国人肌肉变异资料,现报道如下:该标本右前臂后群肌指伸肌深面和拇长伸肌内侧无起自桡、尺骨至示指的肌肉,亦未发现该处被损坏之痕迹,故应为先天性示指伸肌缺如.示指背面仅一条来自浅层指伸肌之肌腱,该指伸肌肌腱的粗细与附着均无明显改变.其余肌亦未见异常.

    作者:李凯丽;朱庆生;王建社;林卡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X线填充剂新载体羧甲基纤维素佳配比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一种适宜于标本管道灌注后X线摄影和CT扫描三维成像的新型X线填充剂载体.方法:(1)6%、8%、10%、和12%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和4种不同比例的氧化铅/水:50 g/L,100g/L,150 g/L,200 g/L,按正交设计调配成16种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配比悬浮液,做成20ml棒状铸件封装行CT扫描,以获得佳配比.(2)使用佳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配比悬浮液,进行SD大鼠全身血管灌注后,摄X线片和CT扫描三维成像.结果:SD大鼠X线摄影血管清晰,填充良好,光滑连续;小血管显示良好.血管三维图像主干及大分支饱满清晰,立体感强;边缘连续平滑,无齿状伪影;小血管显示三级以上.结论:佳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配比:羧甲基纤维素的水溶液浓度为12%、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的配比为200g/L,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水凝胶可作为一种适宜于标本管道灌注后X线摄影和CT扫描三维成像的新型X线填充剂.

    作者:周小兵;范立新;石小田;任家武;周坤;熊伟;伍中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虚拟现实技术在颅底肿瘤手术计划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颅底肿瘤诊断和手术计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虚拟影像手术计划系统对15例颅底肿瘤患者的影像检查资料进行三维重建,获得颅骨、脑、血管等的三维立体虚拟图像,对相应解削结构进行多角度观察和测量,运用系统工具进行多入路模拟手术操作.结果:15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手术计划和模拟手术操作.该系统形成的三维立体虚拟影像清晰、逼真,可非常直观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及其与血管、神经、颅骨的解剖关系.全部病例按照佳模拟手术方案进行手术,均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结论:虚拟影像手术计划系统的使用,能使术者获得更多的立体的解剖信息,借助模拟手术工具可选择颅底肿瘤的佳手术入路.

    作者:郭燕舞;张世忠;柯以铨;郑兆聪;王守森;王如密;周力;徐如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枕间骨变异1例

    笔者在整理100余副颅骨标本的过程中,发现一副颅骨出现枕间骨,此类标本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此副颅骨性别不详,外形完整,正常大小,无明显外形畸形.此副颅骨无额缝及颞上骨,冠状缝、失状缝、人字缝等明显,未出现骨性愈合现象.在颅的后面观,枕骨的正上方,枕骨与两侧顶骨的交汇处出现一块枕间骨(图1),此骨从外侧观察为四边形,左上缘长约3.7cm,左下缘长约3.8 cm;此骨右侧有一小块人字缝骨,在此人字缝骨的影响下,右上缘长约2.9 cm,右下缘长约2.7 cm,比左侧缘略短.在冠状缝、失状缝等骨缝处未见其它缝间骨的存在.

    作者:刘军;要瑞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失神经萎缩肌组织成分对成肌细胞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长期失神经萎缩骨骼肌组织成分对体外培养成肌细胞的性能影响.方法:①获取长期失神经支配肌萎缩模型大鼠的腓肠肌,无菌条件下清洗、剪碎、匀浆、过滤,收集上清液;②收集Schwann细胞的体外培养基;③体外培养C2C12成肌细胞系,扩增传代并分组:A.对照组,常规培养,无任何处理因素;B.添加Schwann细胞培养基;C.添加萎缩肌匀浆液.倒置显微镜观察3组细胞的形态特征,免疫荧光检测C2C12细胞MyoD和Myogenin的差异表达.结果:倒置显微镜下,各组细胞贴壁良好,A、C组形态无差异,未见分化肌管;B组于培养48h后细胞变纤细,可见肌管形成.荧光染色证实,培养24h后,3组均出现MyoD阳性细胞,C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多于A、B组;72h时,3组均可见Myogenin阳性细胞,B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多于A组,C组阳性细胞数量稀少.结论:长期失神经萎缩肌组织成分能够促进成肌细胞的增殖与活化,但抑制活化成肌细胞的进一步分化成熟.

    作者:廖华;徐达传;邱小忠;余磊;欧阳钧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髋后方关节囊的解剖学观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髋后方关节囊和坐股韧带为临床实践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10例经福尔马林同定的成人髋关节标本,解剖出髋后方关节囊,将其划分为3区9部,测量每部平均厚度,观测坐股韧带的起止、走行、分支及组织学切片.结果:髋后方关节囊的厚度具有不均一性;坐股韧带与关节囊紧密愈合,主干从坐骨处发出走行在Ⅱ、Ⅲ区之间,汇入分支后主要在ⅡE部和ⅠB部内走行,并逐渐向股骨侧(Ⅰ C部)偏移,在髂股韧带深面汇入止于大转子根部的偏前方.结论:对髋后方关节囊及坐股韧带的了解能有助于手术的设计和优化.

    作者:李琪;张力成;杨国敬;雷亚宁;汤呈宣;蔡春元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副半奇静脉注入左头臂静脉1例

    作者在解剖1具男性尸体时,见其副半奇静脉注入左头臂静脉的变异,现报道如下:该例副半奇静脉由第1~3肋间后静脉在脊柱左侧缘汇聚而成,起始端直径约为4.9 mm,在左侧纵隔胸膜的覆盖下,绕过主动脉弓左侧缘,向右依次跨过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的根部,后注入左头臂静脉,全长为7.25 cm,在注入左头臂静脉端的直径为5.7 mm,该静脉尚收集胸前壁的1条小静脉,直径为1.3mm,副半奇静脉下端尚沿脊柱左侧下行,于第6胸椎高度注入半奇静脉,直径为5.1mm(图1).

    作者:沈雷;李公启;李萌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