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骨上内镜下甲状腺切除术临床应用解剖学

侯远发;朱江;侯东生;叶劲;叶劲松;张程鹏

关键词:甲状腺下动脉, 喉返神经, 甲状腺切除术, 内镜
摘要:目的:为胸骨上内镜下甲状腺手术术中甲状腺下动脉的处理和保护喉返神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40例(男30例,女10例)经动脉灌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解剖分离暴露甲状腺、甲状腺下动脉、气管前间隙、喉返神经等结构,观测甲状腺下动脉的行程、分支特点、与喉返神经分支的关系,以及甲状腺下动脉与甲状腺下极等解剖标志的相互位置关系.结果:(1)甲状腺下动脉基本上位于颈深筋膜中层的后方,只有在接近甲状腺侧叶的后缘处进入甲状腺假包膜后很短一段位于颈深筋膜内;(2)甲状腺下动脉进入甲状腺之前72.5%为3支型;(3)甲状腺下动脉分叉点分位于甲状腺下极后外上方;(4)喉返神经分支与甲状腺下动脉分支类型有5种.结论:掌握甲状腺下动脉的行程,提高手术操作技巧,术中有效控制出血和保护喉返神经,胸骨上内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是可行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神经营养素3和受体在早期人胚脑发育中的定位表达

    目的:了解在早期人胚脑的发育过程中,大脑神经元的增殖情况;了解神经营养素3 (NT-3)和受体TrkC在人胚脑发育过程中的影响.方法:用6周龄的人胚进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以PCNA作为大脑神经元的增殖的指标,NT-3和受体作为了解影响人胚脑发育因素的指标.结果:在人胚胎早期发育阶段,PCNA免疫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人胚前脑的神经细胞核中,NT-3免疫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前脑脑室神经上皮层的胞质中和神经细胞的轴突中,其受体TrkC散在分布于人胚前脑神经细胞膜;发育过程中NT-3及其受体在脑室神经上皮层上呈现不同程度的免疫阳性反应.结论:NT-3及其受体TrkC在早期的人胚胎脑发育中呈现表达,提示NT-3可能诱导神经细胞增殖,并协同其它生长因子促进轴突的生长,保证神经元胞体的存活.

    作者:马大军;张晓;田青;梁楠;米永杰;李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低氧预适应鼠脑内MSK1磷酸化水平的变化

    目的:初步探讨丝裂原和应激激活的蛋白激酶1(mitogen-and stress-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SK1)在脑低氧预适应(HP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按我们已建小鼠整体HPC模型,将健康成年BALB/c小鼠(18~22 g,雄性)随机分为正常对照(H0)、早期(H1-H4)和延迟性(H5-H6)HPC等7组(每组n=6).应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技术,并结合Gel Doc凝胶成像系统,定量检测小鼠脑海马和皮层组织内MSK1第645位苏氨酸(p-Thr645-MSK1)和第375位丝氨酸(p-Ser375-MSK1)的磷酸化水平,以及MSK1总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在脑早期(H1-H4)和延迟性(H5-H6)HPC形成过程中,随重复性低氧暴露次数的增加,H1-H6组小鼠海马和皮层组织内p-Thr645-MSK1及p-Ser375-MSK1的磷酸化水平较正常对照组(H0)显著增高(P<0.05);然而,小鼠海马和皮层组织内MSK1总蛋白表达量在H0-H6组中无明显变化.结论:MSK1磷酸化水平增高可能参与了小鼠脑HPC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黄娉;韩松;李俊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相邻节段运动和椎间盘内压的影响

    目的:研究腰椎坚强内固定后相邻节段运动范围和椎间盘内压的变化,并分析二者在相邻节段退变加速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取7具小牛腰段脊柱标本(T13~S2),以Tenor椎弓根螺钉系统作为固定器械,在10Nm纯力矩加载下进行生物力学测定,测定各活动节段的运动范围和椎间盘内压,比较完整对照组、L4/5单间隙固定组和L3~L5双间隙固定组间上述指标的变化,并对运动学指标(ROM)和椎间盘内压(IDP)增量进行相关分析和比较.结果:施加内固定后,上方相邻节段在各方向上的位移都明显增加,且随着固定范围的增大而更为明显,下方相邻节段仅在旋转方向上出现了明显的位移增加.比较而言,不论单间隙固定组还是双间隙固定组,也不论在何种运动方向上,椎间盘内压的变化量都极其细微.节段运动的增加与椎间盘内压升高成正相关关系.ROM增加比大于IDP增加比.结论:坚强内固定后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速现象是其运动学改变和椎间盘内压升高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相邻节段应力集中、活动代偿增大和稳定性丢失是坚强内固定所带来的直接、主要的导致退变加速的生物力学改变.椎间盘内的压力也可因内固定而继发升高,但可能只是一个次要方面.

    作者:李建江;赵合元;王志彬;白人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前后股骨及假体的生物力学分析

    目的: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前后股骨及假体的应力分布以及假体设计参数对应力的影响.方法:建立股骨和假体有限元模型,分析在步行峰值关节载荷和主要肌肉载荷作用下,完整股骨和置换后股骨及假体的应力水平.结果:完整股骨中上部内侧受压应力,外侧受张应力,中下部外侧受压应力,内侧受张应力,股骨应力峰值位于中下部;置换后股骨受力总体模式不变,近端应力遮挡显著.随颈干角增加,假体及股骨应力水平降低;柄长对假体应力影响不大,股骨上的应力随柄长增大略有增加.结论:假体设计时可适当增大颈干角,在骨组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假体柄长,以减轻术后的应力遮挡效应.

    作者:张玉朵;张伟;王玉林;张铁良;黄远;万怡灶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改进及组织学研究

    目的:在Ono模型基础上,建立简单、可靠的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方法:以Wiste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改良建立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分为3组:正常Wister大鼠作为对照组;移植后亚急性排斥反应组(术后2周);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组(术后8周).分组喂养后按规定时间收获心脏标本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手术成功率为87.5%.其中麻醉过深死亡2例,疑青霉素过敏死亡1例,术中出血过多死亡4例.供心移植吻合时间(24.3±7.6)min,供心冷缺血时间(34.5±8.2)min,腹部触诊移植心脏搏动时间(16.8±7.4)d.组织形态学观察示:移植心脏心肌组织内有大量粒细胞浸润;随着移植后时间延长,CAV逐渐加重,冠脉数量减少,心肌萎缩并心肌纤维化发生.结论:改良Ono模型建立的心脏移植模型具有简单、可靠的优点.收获的移植心脏标本在组织形态学上反映了CAV和心肌纤维化发生、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心脏移植后相关疾病提供理想的组织标本.

    作者:洪朝;王电军;章庆春;刘建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先天性舌下腺颏下疝伴囊肿1例

    疝气或称疝(hernia)是指人体某一器官或组织从正常解剖位置脱入相邻组织间隙或体腔的一种病理状态.此疾病多见于外科领域,如颅脑外科的枕骨大孔疝和小儿外科的腹股沟疝等.

    作者:陈勃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颈椎后路不同开门术式的生物力学评价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单、双开门手术后的三维稳定性及抗疲劳性,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新鲜成人颈椎标本12例,模拟后路单、双开门椎管扩大术式,随机分2组,每组6例,A组行单开门,椎板开口间距为5mm;B组行双开门,棘突开口间距为5mm.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获得三维稳定性和抗疲劳性数据.统计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单开门术式组手术前、后与双开门术式组手术前、后颈椎的活动范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双开门术式在疲劳测试前后各个方向的运动范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双开门术式的三维稳定性及抗疲劳性无差异,临床上可根据术者的熟练程度选择.

    作者:黄必留;李书纲;邓启成;谭加群;梁江声;马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椎体中强化和翻修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评价纳米羟基磷灰石骨水泥(Nano-HAC)在骨质疏松椎体中强化和翻修椎弓根螺钉的作用.方法:采用4具女性尸体椎骨,CT扫描测量胸腰椎骨密度(BMD).其中两套胸腰椎的BMD属Ⅱ级骨质疏松,为1组;其余两套胸腰椎属Ⅲ级骨质疏,为2组.用丝锥在两侧椎弓根攻出导孔,随机选择一侧置入AF螺钉为对照侧,另一侧注入Nano-HAC 3 ml,然后拧入AF螺钉作为强化侧.在室温下保存24 h后测量两侧椎弓根螺钉的大轴向拨出力(F-max).用Nano-HAC翻修对照侧钉道,植入同样大小的AF螺钉为翻修侧,室温下保存24h后测量翻修侧椎弓根螺钉的F-max.结果:在1组中强化侧和翻修侧椎弓根螺钉的F-max分别为:(841.00±27.35)、(830.00±19.54)N,与对照侧(494.00±11.66)N比较分别提高了70.2%和68.01%,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2组对照侧、强化侧、翻修侧F-max分别为(419.00±13.33)、(778.00±27 90)、(771.00±26.44)N,强化侧较对照侧增加了86%,翻修侧较对照侧增加了84%,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Nano-HAC在Ⅱ、Ⅲ级骨质疏松椎体中有良好的强化和翻修椎弓根螺钉作用,F-max可达到或接近正常稳定性水平.

    作者:张海兵;金大地;瞿东滨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球囊损伤犬颈动脉后IGF-1表达动态变化及血管再狭窄形成

    目的:研究球囊损伤后犬颈动脉内皮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表达及血管再狭窄形成过程.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IGF-1在犬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狭窄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动态变化,同时采用免疫组化结合影像学测量方法观察犬颈动脉狭窄形成过程.结果:IGF-1的释放在球囊血管成形术后4~6 h(平均值942.55±139.56 ng/ml、1073.09±277.43 ng/m1)启动,术后12 h(平均值1468.35±322.08ng/ml)达到峰值,至术后72 h(平均值1405.64±269.08 ng/ml)维持高水平释放;犬颈动脉球囊损伤后4周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数(平均值61.60±6.19个/1000倍视野)达到峰值,4~8周期间α-肌动蛋白(α-actin)染色显示血管内皮增生性变化,直至术后8周左右血管狭窄率(62.76±9.57)%达到峰值.结论:犬颈动脉球囊损伤后4周内即发生血管增生性变化,至术后8周左右血管狭窄形成;颈动脉内皮损伤后早期即有IGF-1表达增强,可能为血管成形术后动脉狭窄发生的启动信息之一.

    作者:范晨;刘一之;周岱;王中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人胎心不同组织心肌酶的组织化学研究

    目的:探讨人心脏发育中不同组织结构中某些酶的含量及其分布规律.方法: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和组织扫描光度测定法,观察胎儿和成人心脏的11种酶和化学物质.结果:心脏各种组织结构内与无氧代谢、有氧代谢和细胞增殖有关的酶及化学物质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高,特别是有氧代谢酶类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组织.与无氧代谢有关的酶类在血管平滑肌内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组织.与神经递质代谢有关的酶、与脂类代谢有关的酶、与细胞分泌及膜活动有关的酶在神经组织中含量高.结缔组织中各类酶含量均低.结论:人胎心各组织结构内酶和化学物质的含量存在差别,可能与相应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作者:田清友;卢贺翔;魏子峰;陈乃玲;王海涛;王守安;张宇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缺如1例

    在解剖一成年男尸时发现其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缺如,此变异少见,报道如下:

    作者:祝高春;李桂林;邵立健;林雪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一种特殊类型的移行椎及其临床意义

    腰骶部移行椎是常见变异,该变异与腰痛的关系尚有争议,其临床意义主要集中在腰骶椎手术定位问题上,并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这些资料为临床手术定位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1~4].

    作者:杜心如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内镜下乙状窦前后入路的临床解剖学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内镜下乙状窦前-迷路后(presigmoid-retrolabyrinthine,PSRL)与乙状窦后(retrosig moid,RS)手术入路的临床解剖结构特点,为桥小脑角部位手术入路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3具(26侧)经10%福尔马林固定之成人头湿标本,2具(4侧)新鲜成人头标本在内窥镜下分别模拟PSRL与RS入路操作.对比观察两手术入路下的解剖学结构,测量相关数据.结果:PSRL入路中内耳道后唇、三叉神经、迷走神经距离骨窗口前缘的距离分别为(14.04±3.56)mm、(28.62±1.62)mm、(12.53±4.11)mm.RS入路中3者距离骨窗口前缘的距离分别为(28.66±3.78)mm、(42.00±2.40)mm、(33.16±4.80)mm.内镜与岩锥后面的角度在PSRL入路接近平行,在RS入路大于25°.在两入路中内镜下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有所不同.结论:(1)骨窗口至主要结构的距离在内镜下PSRL入路较RS入路近,有利于内镜操作.(2)在内镜下PSRL入路利于处理小脑腹侧病变,适合与幕上或中颅窝入路联合.(3)RS入路利于观察岩锥后面的结构.

    作者:田广永;徐达传;彭志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胸骨上内镜下甲状腺切除术临床应用解剖学

    目的:为胸骨上内镜下甲状腺手术术中甲状腺下动脉的处理和保护喉返神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40例(男30例,女10例)经动脉灌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解剖分离暴露甲状腺、甲状腺下动脉、气管前间隙、喉返神经等结构,观测甲状腺下动脉的行程、分支特点、与喉返神经分支的关系,以及甲状腺下动脉与甲状腺下极等解剖标志的相互位置关系.结果:(1)甲状腺下动脉基本上位于颈深筋膜中层的后方,只有在接近甲状腺侧叶的后缘处进入甲状腺假包膜后很短一段位于颈深筋膜内;(2)甲状腺下动脉进入甲状腺之前72.5%为3支型;(3)甲状腺下动脉分叉点分位于甲状腺下极后外上方;(4)喉返神经分支与甲状腺下动脉分支类型有5种.结论:掌握甲状腺下动脉的行程,提高手术操作技巧,术中有效控制出血和保护喉返神经,胸骨上内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是可行的.

    作者:侯远发;朱江;侯东生;叶劲;叶劲松;张程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跟骨骨折的基础研究

    目的:测量跟骨轴长、宽度和高度,探讨螺钉入路及固定点,为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跟骨骨折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60份无跟骨损伤的轴位及侧位X线片和120份无跟骨损伤的CT片,在X线片及CT上做其纵轴长度为跟骨轴长L,取其中点做跟骨纵轴的垂线为宽度W.在跟骨侧位片上,从跟骨丘部顶点向下做垂线,于跟骨下缘相交的距离为跟骨丘部高度H.成人跟骨标本60个,测量跟骨轴长、宽度、高度;跟骨结节入钉点区域及该部位入钉固定跟骨前部、后关节面、载距突.结果:X线片跟骨测量跟骨轴长平均为(68.02±8.24)mm,宽度平均为(30.86±6.26)mm,高度平均为(40.66±7.48)mm;CT片跟骨测量跟骨轴长平均为(67.82±6.38)mm,宽度平均为(30.16±4.62)mm,高度平均为(40.02±3.34)mm;跟骨标本测量跟骨轴长平均为(69.12±7.32)mm,宽度平均为(32.18±5.34)mm,高度平均为(42.02±6.62)mm;各数值均为非正态分布,因此未进行均数的显著性检验.跟骨各数值之比:宽度/轴长为0.45,高度/轴长为0.60,宽度/高度为0.76.跟骨结节外侧区域入钉可以牢固地与跟骨前部、后关节面及载距突固定为一体.结论:跟骨宽度、高度与轴长的测量可为跟骨骨折治疗及手术器械研制提供解剖学参数,通过跟骨结节外侧区域入钉可以固定跟骨前部、后关节面、载距突为一体,可有效维持跟骨的外形.

    作者:颜登鲁;朱豪东;李健;张在恒;谢清华;赵洪普;胡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右肾3支动脉伴右睾丸动脉变异1例

    笔者在解剖一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从腹主动脉发出3支右肾动脉并伴右睾丸动脉变异(图A),此种变异少见,报道如下:

    作者:陶伟;冯善权;刘真真;郑君芬;孟镔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尺骨远端次级骨化中心X线与MRI下出现时间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儿童尺骨远端次级骨化中心在MRI与X线下出现的时间以及形态的差异.方法:57名健康男孩志愿者,按年龄分成5个组,从5岁组到9岁组.每组分别用1.5T超导型磁共振机采用FLASH2d梯度回波加脂肪抑制序列行右腕关节扫描及CR射片.观察尺骨远端在MRI及X线片上的不同表现.结果:尺骨远端骺软骨在MRI下呈高信号表现,外形近似于成熟的尺骨远端,骺软骨在X线下不显影;尺骨远端次级骨化中心早在MRI下表现为一条低信号带,位于高信号表现的骺软骨中,平行于干骺端,此信号带在X线下不能显影;尺骨远端次级骨化中心出现后在MRI下呈粟粒状的低信号表现,位置靠近干骺端,并非骺软骨中央,骨化中心与干骺端呈两种信号强度,X线下骨化中心表现一粟粒状影.结论:尺骨远端次级骨化中心在MRI下的出现时间较X线下早,早在MRI下表现为一条低信号的临时钙化带.

    作者:张奇;李智勇;张英泽;潘进社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星形胶质细胞在cuprizone介导的急性脱髓动物模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利用cuprizone制备髓鞘可再生的急性脱髓鞘动物模型,探讨脱髓鞘疾病髓鞘再生机制.方法:在饲料中掺入cuprizone饲育小鼠,通过调控饲育时间,造成神经脱髓鞘及髓鞘再生,并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髓鞘的脱失和再生情况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结果:cuprizone饲育6周后,动物小脑和胼胝体白质内髓鞘脱失严重,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活跃;在恢复正常饲料后,髓鞘基本恢复正常结构,星形胶质细胞仍处于活化增殖状态.结论:利用cuprizone可制备髓鞘可再生的急性脱髓鞘动物模型,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增殖对髓鞘再生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宋大为;范凯;张艳丽;马坚妹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定向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

    目的: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转化为心肌样细胞,为心衰的干细胞移植治疗提供基础.方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氮杂胞苷诱导24h后正常培养,通过形态学、PAS反应、磷钨酸苏木素染色(PTA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作鉴定.结果:诱导细胞以梭形、柱状为主,部分细胞有分支,单个核、卵圆形、居中,似心肌细胞,PAS及PTAH染色均为阳性.诱导后培养2周的细胞表达Sarcomeric Actin和Connexin-43较弱,以后表达逐渐增强,而且1、3、5代细胞均稳定表达.结论:骨髓MSCs可在体外被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有望成为心衰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理想细胞材料.

    作者:张本斯;李正金;邹汝荣;王凡;李瑞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颈椎前路钢板位置与术后颈肩痛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后颈肩痛与钢板位置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8月~2006年7月间实施的219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手术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颈椎侧位片评价钢板在上下位椎体的覆盖率,正位片评估其侧方移位和成角;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手术前、后颈肩痛.应用Pearson's相关系数、线性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随访16.8个月(6~42个月),钢板侧方偏移和成角与术后颈肩痛高度相关(相关系数P=0.417,P<0.001,n=87),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钢板偏移和成角与术后VAS评分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P=0.314,P<0.001,n=82),与术后NDI成正相关(相关系数P=0.379,P<0.001,n=66).结论:颈椎前路钢板侧方偏移和成角是术后颈肩痛的原因之一,术中应注意调整钢板位置,尽量避免侧方偏移和成角.

    作者:龙厚清;刘少喻;兰月;黄阳亮;万勇;李佛保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