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头状骨、月骨、三角骨和钩骨的测量及意义

覃励明;徐永清

关键词:腕骨, 测量, 四角融合
摘要:目的:为研制适于腕骨四角融合术的内固定器械及手术方式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解剖45侧成人腕骨标本,保留腕掌、背侧韧带,切除大、小多角骨和手舟骨,游标卡尺测量头状骨、月骨、三角骨、钩骨各骨间距;然后,解剖出上述4骨,观察各骨形态;游标卡尺测量各骨参数.结果:头状骨、月骨、三角骨和钩骨有较恒定的骨性标志.头月间距小,为(24.75±3.13)mm,钩月间距(29.46±2.85)mm、月三角间距(26.48±2.08)mm;三角骨的厚度小,为(8.76±0.91)mm.结论:(1)按照头状骨、月骨、三角骨和钩骨恒定的骨性标志制定的测量标准可具体量化形态不规则的腕骨;(2)依据测量数据及头状骨、月骨、三角骨和钩骨的解剖特点进行设计,可设计适于腕骨四角融合术的内固定器械;(3)按照测量数据进行腕骨四角融合术,可避免并发症,提高四角融合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桡动脉掌浅支高位起始1例

    在制作游离左上肢血管标本时,发现桡动脉掌浅支起始部位较高(图1),为积累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应志国;邱开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胫骨近端手术中腓总神经安全区的定位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腓总神经在胫骨近端的解剖学结构和手术安全区范围.方法:取20具尸体膝关节标本,显露股骨外侧髁、腓骨近端和胫骨外侧结节(Gerdy's结节)后,自股骨外侧髁后方向远端分离腓总神经及分支至其进入小腿前、外侧肌群处.测量腓总神经及分支至Gerdy's结节之间的距离及相关角度.结果:Gerdy's结节高点至腓总神经与腓骨头后方交点处的距离、至腓浅神经起始部的距离和至腓总神经前返支临近胫骨处的距离分别是(45.0±1.5)mm、(45.3±2.0)mm和(45.0±1.5)mm.Gerdy's结节高点至腓总神经与腓骨头后方交点连线与Gerdy's结节高点至腓浅神经起始部连线之间的夹角为33°±2.1°,与Gerdy's结节高点至腓总神经前返支临近胫骨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97°±2.3°.腓总神经及分支被限定在以Gerdy's结节为中心,半径为45mm、弧度为97°的圆弧区域内.结论:利用Gerdy's结节为标志,能容易地限定出腓总神经及分支在胫骨近端的走行轨迹,即手术安全区.于手术前标出安全区可避免对神经的损伤.

    作者:高巍;陈百成;段俊婷;耿晓鹏;张继春;郑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豚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后iNOS活性与细胞凋亡关系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缺血再灌注耳蜗组织损伤方式及可能的损伤机制.方法:健康豚鼠72只,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每组各8只.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耳蜗各部位的组织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法(ABC)检测各组动物耳蜗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和变化;用原位凋亡法(TUNEL法)观察耳蜗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缺血再灌注的内外毛细胞变形缺损、血管纹变薄等;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缺血及再灌注的表达增强;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没有或仅有个别部位出现细胞凋亡,缺血及再灌注各组内外毛细胞及螺旋神经节部位凋亡细胞明显增多.结论:再灌注期间细胞凋亡数较缺血期间明显增多,其原因为包括一氧化氮在内的多种氧自由基表达增高所致.

    作者:郑鸣;王丰;梁书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巨大主动脉肾节1例

    主动脉肾节位于腹后壁,腹腔神经节的下方,肾动脉附近,有报道其形态多为椭圆形、长条形、星形、圆形和三角形,长度为(6.89±2.35)mm,宽度为(3.24±0.94)mm,厚度为(1.29±0.64)mm.作者在解剖1例45岁左右的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该尸体主动脉肾节特别巨大,现报道如下.

    作者:韦力;杨伯宁;劳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左、右两侧椎动脉变异1例

    笔者解剖1例身长178 cm左右,皮肤无疤痕的成年男性标本时发现其左、右两侧椎动脉变异,表现为左侧双椎动脉和右侧高位椎动脉.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敏才;胡圣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经鼻内镜翼腭窝区手术相关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经鼻内镜翼腭窝区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30例(6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对翼腭窝区进行显微解剖观测,并模拟鼻内镜手术入路,观测翼腭窝区穿行结构及毗邻关系.结果:①翼腭窝内有上颌动脉、上颌神经及其分支,以及翼腭神经节等重要结构;②由蝶腭孔至前鼻棘的距离为(52.99±4.95)mm;③上颌神经出圆孔处至前鼻棘的距离为(62.90±3.81)mm;④翼管神经至前鼻棘的距离为(58.83±3.91)mm.结论:熟悉翼腭窝区穿行结构位置及毗邻关系,对经鼻内镜翼腭窝区手术的开展具指导意义.

    作者:胡玉婷;韩卉;庞刚;孟庆玲;牛朝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肝右动脉发自肠系膜上动脉变异1例

    作者在解剖1具老年女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肝右动脉发自肠系膜上动脉变异(图1),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洪;甘晟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双束臂丛变异1例

    笔者在解剖1例老年女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臂丛和尺神经存在变异.现报道如下:该例右侧臂丛5个根仍属正常.由C5~8和T1的前支组成,从斜角肌间隙穿出.

    作者:彭田红;石小田;李严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弧形交叉髓内钉与普通交叉克氏针在治疗指骨骨折的生物力学评价

    目的:研究应用弧形交叉髓内钉在治疗指骨骨折的固定可行性.方法:在12例新鲜尸体手指标本上,模拟横断骨折,分别采用弧形交叉髓内钉与普通交叉克氏针进行固定,以MTS试验机模拟持续被动运动(CPM)进行屈伸疲劳,检测固定效果.结果:疲劳前后在水平方向上骨折对位精度弧形交叉髓内钉固定明显高于普通交叉克氏针固定(P<0.05),在矢状和垂直方向上两者无显著差异;除垂直方向外,弧形交叉髓内钉固定在疲劳前、后的比较无差异(P>0.05),而普通交叉克氏针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弧形交叉髓内钉固定是较稳定的指骨骨折固定方法,能满足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要求.

    作者:谢扬;韦酋亨;黄永豪;杨扬震;赵卫东;李鉴轶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几种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在人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对已发现的几种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在人类多种肿瘤中的表达进行观察,从而找出适合于肿瘤组织淋巴管研究的标记物.方法:取人结肠癌、肺癌、胃癌和喉癌手术材料,免疫组化法观察LYVE-1、Podoplanin和VEGFR-3在癌组织的表达.结果:LYVE-1只表达于淋巴管内皮,Podoplanin主要表达于淋巴管,此外在少数小静脉上也有表达,VEGFR-3则同时表达于淋巴管与小血管,在癌细胞的胞浆中也可呈阳性表达.结论:LYVE-1、Podoplanin可以作为肿瘤组织内淋巴管的特异标记物.

    作者:周显礼;李晓冬;张卫东;刘宝全;翁姗姗;李天开;赵玲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带血管蒂髌骨移位修复膝关节面缺损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带血管蒂髌骨移位修复股骨髁和胫骨髁关节面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34侧经动脉红色乳胶灌注的下肢标本,经解剖和铸型研究髌骨的血供.观测30块髌骨和胫骨内外侧髁上关节面的形态和面积.结果:供应髌骨的各支动脉先在髌骨周围吻合成髌周动脉环,再由该环发支进入髌骨.参与形成髌周动脉环的主要动脉有膝上外动脉、膝下外动脉、膝降动脉髌上支、膝降动脉髌下支和膝下内动脉.髌骨关节面与股骨内外侧髁关节面、胫骨内外侧髁上关节面形态大小相似.结论:带血管蒂髌骨可以移位至股骨内外侧髁、或胫骨内外侧髁,利用髌骨的关节面修复股骨髁或胫骨髁关节面缺损,以期大限度保留膝关节的功能.

    作者:楼新法;陈秀清;陈振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鼻内镜手术后筛窦黏膜转归的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鼻内镜手术后修复各阶段筛窦黏膜的组织学转归情况,探讨术后筛窦黏膜转归过程的组织形态学规律,为完善治疗、提高手术治愈率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治疗22例成年慢性鼻窦炎(CS)及慢性鼻窦炎鼻息肉(CSNP)患者,分别在术后恢复的3个阶段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光镜、电镜检查.结果:(1)术腔清洁阶段术腔分泌物潴留,光镜下上皮缺失、黏膜缺损,水肿,炎性细胞浸润,黏膜下出血;(2)黏膜转归竞争阶段可有囊泡、小息肉和肉芽生长,光镜下上皮细胞增生,部分杯状细胞增生,黏膜下腺体增生或减少;(3)上皮化完成阶段见术腔清洁,镜下大部分黏膜基本恢复正常,部分固有层为致密结缔组织取代,可见不典型腺体.结论:鼻内镜术后筛窦黏膜可以再生,鼻内镜术中、术后筛窦黏膜的正确保护和处理对黏膜再生修复有重要作用.

    作者:倪炳华;肖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胃癌组织淋巴管LYVE-1、钙粘蛋白的表达及其与癌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钙粘蛋白的表达与癌淋巴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取胃癌标本14例,正常胃组织标本2例.通过E-cadherin、β-catenin和LYVE-1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肿瘤淋巴管的表达.结果:LYVE-1在正常和癌组织淋巴管阳性表达,正常淋巴管E-cadherin、β-catenin表达阴性,β-catenin在胃癌淋巴管表达弱阳性,β-catenin在淋巴管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及有无转移有负相关性.结论:LYVE-1在淋巴管特异性表达,E-cadhefin/β-catenin复合物在淋巴道转移过程中,对肿瘤细胞与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粘附起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主要作用.

    作者:张卫东;赵玲辉;张雅芳;郎庆玲;翁姗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鼻内镜手术相关的骨性翼腭窝临床应用解剖

    目的:为鼻内镜颅底外科提供翼腭窝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30侧成人干颅骨标本,观察翼腭窝的形态、组成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测量翼上颌裂缘翼突根部至颧弓下缘中点的距离;翼上颌裂宽度与长度,蝶腭孔形态、其前缘到前鼻棘的距离,在鼻内镜下观察蝶腭孔与翼管前口形态.结果:翼腭窝通过7个孔道与周围相通.翼上颌裂翼突根部至颧弓下缘中点的距离为(33.6±6.0)mm.蝶腭孔 70.0%(21侧)位于中鼻甲后端的上方,30.0%(9侧)被中鼻甲分为上下两部分,未见蝶腭孔在中鼻甲水平以下者.经鼻内镜下咬除上颌窦骨性开口后份腭骨垂直部以及上颌窦后壁内侧骨质,可窥见翼腭窝全貌.结论:翼腭窝解剖结构复杂,鼻内镜下可以显露完整翼腭窝,有助于对翼腭窝立体结构的认识.

    作者:张勤修;刘世喜;安会明;梁传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伴异常冠状动脉法乐四联症右室双出口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法乐四联症和右室双出口合并冠状动脉畸形手术治疗经验,探讨冠状动脉畸形对右室流出道重建的影响.方法:自1989年4月至2004年5月治疗合并冠状动脉畸形的法乐四联症和右室双出口20例,其中单支冠状动脉畸形11例,左前降支起自右冠状动脉6例,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例,左右冠状动脉交通支形成蔓状血管丛1例.行姑息手术1例,根治术19例.结果:根治术早期死亡1例,18例随访10个月至8年,残余漏2例,残余梗阻3例,余结果满意.结论:根据畸形冠状动脉走行特点,选择手术切口,避免损伤异常冠状动脉.

    作者:李凡东;范全心;邹承伟;李红昕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外侧裂手术入路显微外科解剖

    目的:为外侧裂手术入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头颅湿标本,模拟手术入路观察外侧裂区解剖结构和相互毗邻关系并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外侧裂前点将外侧裂分割为前后两部分,在93%的标本里外侧裂前点处有外侧裂池存在,该点位于额下回三角部的下方,在Rolandic下点前方(2.1±0.5)cm处,颅骨鳞缝前段下方直径1.5 cm的平面上,其毗邻结构组成外侧裂岛盖,该处具有恒定的形态学特征.结论:外侧裂岛盖的特定的结构及外侧裂前点与颅骨、神经的恒定关系使其容易识别,为进一步研究外侧裂处的脑沟脑回提供了可靠的起始标志.

    作者:李平;李少华;徐达传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骨水泥强化动力髋固定效果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研究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HS)固定加骨水泥强化对内固定生物力学影响.方法:24对成年男性防腐股骨上段标本,制造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4孔DHS固定.每对股骨以左侧为非强化组,右侧为强化组,股骨头髓腔钉道填塞骨水泥.标本进行弯曲强度,扭转强度及破坏试验.测量骨折位移,转角及大加载力.结果:强化组和非强化组在弯曲强度,扭转强度及大加载力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相对于非强化组,骨水泥强化后弯曲强度提高148%,扭转强度提高96%,大加载力提高67%.结论:骨水泥强化有效地增加DHS固定强度,整体提高骨折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失败的可能性.

    作者:黎宁;彭阿钦;张国山;柴仪;宋朝辉;韩长伶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自发性高血压鼠脑底动脉NPY-R Y1 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自发性高血压鼠脑动脉神经肽Y受体Y1(Neuropeptide Y receptor Y1,NPY-RY1)在高血压时期脑血液循环的神经源性调节作用,探讨NPY-R Y1在高血压的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技术,观察自发性高血压鼠脑基底动脉NPY-RY1的表达变化;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β-actin为内参照基因,检测自发性高血压鼠脑基底动脉NPY-R Y1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自发性高血压鼠脑基底动脉NPY-R Y1的表达及NPY-R Y1 mRNA的表达均较正常血压鼠明显增加.结论:NPY-RY1在高血压鼠脑血液循环的神经源性调节以及在高血压的发生和维持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林雪群;戴育成;祝高春;万丽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DHS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评价

    目的:报道应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216例的疗效.方法:对216例股转子间骨折(A1 95例,A2 78例,A3 43例)采用DHS治疗.结果:本组216例病人,经8个月至5年,平均2年3个月的随访,7例发生尿路感染,9例出现髋内畸形.疗效评定:优165例,良38例,可8例,差5例.结论:DHS内固定坚强,有利骨折愈合,能早期活动关节,降低威胁老年患者生命的并发症.

    作者:刘文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头状骨、月骨、三角骨和钩骨的测量及意义

    目的:为研制适于腕骨四角融合术的内固定器械及手术方式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解剖45侧成人腕骨标本,保留腕掌、背侧韧带,切除大、小多角骨和手舟骨,游标卡尺测量头状骨、月骨、三角骨、钩骨各骨间距;然后,解剖出上述4骨,观察各骨形态;游标卡尺测量各骨参数.结果:头状骨、月骨、三角骨和钩骨有较恒定的骨性标志.头月间距小,为(24.75±3.13)mm,钩月间距(29.46±2.85)mm、月三角间距(26.48±2.08)mm;三角骨的厚度小,为(8.76±0.91)mm.结论:(1)按照头状骨、月骨、三角骨和钩骨恒定的骨性标志制定的测量标准可具体量化形态不规则的腕骨;(2)依据测量数据及头状骨、月骨、三角骨和钩骨的解剖特点进行设计,可设计适于腕骨四角融合术的内固定器械;(3)按照测量数据进行腕骨四角融合术,可避免并发症,提高四角融合率.

    作者:覃励明;徐永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