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臂丛节前损伤晚期脊髓前角的病理变化

汪丽清;初国良;刘佛林;袁群芳;周丽华

关键词:臂丛, 节前损伤, 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摘要:目的:探讨臂丛节前损伤晚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其周围结构的病理变化.方法:行右侧C7神经根撕脱术,分别于损伤后6、8、10周取大鼠脊髓C7节段切片,行nNOS、GFAP免疫组化;NADPH-d酶组化加中性红复染和Nissl染色.结果:损伤侧前角运动神经元nNOS表达持续下降直至消失(6、8、10周分别为:24.35%、20.44%、1.83%);存活率下降以10周显著(6、8、10周分别为:43.63%、25.14%、20.43%);损伤侧胶质反应比正常侧强,损伤侧白质胶质反应比灰质强;损伤后10周前角运动神经元周围GFAP阳性反应面积明显大于正常侧前角(126.17 vs 67.88).存活率与nNOS阳性率呈正相关关系γ=0.704,P=0.000.与GFAP反应强度不相关γ=-0.006,P=0.987.结论:臂丛节前损伤所致快速大量的运动神经元死亡开始于损伤后8周,此时nNOS减少甚至消失;并有大量胶质细胞的增生.提示临床治疗臂丛节前损伤须早于损伤后6周.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鼻内镜手术相关的骨性翼腭窝临床应用解剖

    目的:为鼻内镜颅底外科提供翼腭窝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30侧成人干颅骨标本,观察翼腭窝的形态、组成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测量翼上颌裂缘翼突根部至颧弓下缘中点的距离;翼上颌裂宽度与长度,蝶腭孔形态、其前缘到前鼻棘的距离,在鼻内镜下观察蝶腭孔与翼管前口形态.结果:翼腭窝通过7个孔道与周围相通.翼上颌裂翼突根部至颧弓下缘中点的距离为(33.6±6.0)mm.蝶腭孔 70.0%(21侧)位于中鼻甲后端的上方,30.0%(9侧)被中鼻甲分为上下两部分,未见蝶腭孔在中鼻甲水平以下者.经鼻内镜下咬除上颌窦骨性开口后份腭骨垂直部以及上颌窦后壁内侧骨质,可窥见翼腭窝全貌.结论:翼腭窝解剖结构复杂,鼻内镜下可以显露完整翼腭窝,有助于对翼腭窝立体结构的认识.

    作者:张勤修;刘世喜;安会明;梁传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豚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后iNOS活性与细胞凋亡关系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缺血再灌注耳蜗组织损伤方式及可能的损伤机制.方法:健康豚鼠72只,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每组各8只.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耳蜗各部位的组织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法(ABC)检测各组动物耳蜗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和变化;用原位凋亡法(TUNEL法)观察耳蜗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缺血再灌注的内外毛细胞变形缺损、血管纹变薄等;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缺血及再灌注的表达增强;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没有或仅有个别部位出现细胞凋亡,缺血及再灌注各组内外毛细胞及螺旋神经节部位凋亡细胞明显增多.结论:再灌注期间细胞凋亡数较缺血期间明显增多,其原因为包括一氧化氮在内的多种氧自由基表达增高所致.

    作者:郑鸣;王丰;梁书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下腰椎侧前方静脉的解剖及其在腹腔镜腰椎手术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索在腹膜后腹腔镜行下腰椎手术时,下腰椎侧前方血管的解剖及手术暴露时的注意事项.方法:对15具腰椎标本两侧观察腰升静脉和髂腰静脉走行、变异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果:腰升静脉和髂腰静脉在每具标本中均存在,有静脉分干和共干汇流到髂总静脉等4种形式.在牵拉髂总静脉时,可能导致它们的破裂,并且在暴露血管时需注意避免损伤闭孔神经和腰骶干.结论:髂腰静脉和腰升静脉是下腰椎很重要的解剖结构,腹腔镜手术显露下腰椎时应注意在牵拉髂总静脉时暴露和结扎这两个静脉,是手术避免血管破裂导致大出血的关键.

    作者:陆声;钟世镇;徐永清;丁自海;候东生;李忠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胃癌组织淋巴管LYVE-1、钙粘蛋白的表达及其与癌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钙粘蛋白的表达与癌淋巴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取胃癌标本14例,正常胃组织标本2例.通过E-cadherin、β-catenin和LYVE-1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肿瘤淋巴管的表达.结果:LYVE-1在正常和癌组织淋巴管阳性表达,正常淋巴管E-cadherin、β-catenin表达阴性,β-catenin在胃癌淋巴管表达弱阳性,β-catenin在淋巴管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及有无转移有负相关性.结论:LYVE-1在淋巴管特异性表达,E-cadhefin/β-catenin复合物在淋巴道转移过程中,对肿瘤细胞与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粘附起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主要作用.

    作者:张卫东;赵玲辉;张雅芳;郎庆玲;翁姗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DHS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评价

    目的:报道应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216例的疗效.方法:对216例股转子间骨折(A1 95例,A2 78例,A3 43例)采用DHS治疗.结果:本组216例病人,经8个月至5年,平均2年3个月的随访,7例发生尿路感染,9例出现髋内畸形.疗效评定:优165例,良38例,可8例,差5例.结论:DHS内固定坚强,有利骨折愈合,能早期活动关节,降低威胁老年患者生命的并发症.

    作者:刘文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肝右动脉发自肠系膜上动脉变异1例

    作者在解剖1具老年女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肝右动脉发自肠系膜上动脉变异(图1),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洪;甘晟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外消旋聚乳酸/神经生长因子缓释导管的体内降解研究

    目的:研究外消旋聚乳酸/神经生长因子缓释导管(PDLLA/NGF)的降解性能,为修复神经缺损提供依据.方法:制作PDLLA/NGF缓释导管并用于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术后1、2、3月分别行导管的大体观察和电镜检查.结果:术后大体观察及电镜检查发现,PDLLA/NGF缓释导管能在大鼠体内随时间延长逐步降解,内层降解比外层速度快,到3月时导管外形仍保持完整,再生神经已顺利通过导管腔,无压迫及疤痕形成.结论:PDLLA/NGF导管在大鼠体内降解时间超过3月,能提供缺损神经再生所需的时间,为神经再生提供良好的微环境.

    作者:董红让;徐达传;廖华;阎玉华;罗吉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左、右两侧椎动脉变异1例

    笔者解剖1例身长178 cm左右,皮肤无疤痕的成年男性标本时发现其左、右两侧椎动脉变异,表现为左侧双椎动脉和右侧高位椎动脉.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敏才;胡圣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耳大神经及腮腺筋膜解剖的再认识与腮腺切除手术的改良

    目的:对耳大神经及腮腺筋膜解剖进行再认识,由此改良腮腺切除手术方法.方法:解剖成人尸体10侧,术中活体解剖20侧,对耳大神经和腮腺筋膜的解剖要素进行观察.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改良腮腺切除术14例,即在腮腺筋膜表面翻瓣后,由前向后另翻腮腺筋膜瓣,切除腮腺后将筋膜瓣复位缝合,完整保留耳大神经和腮腺筋膜.结果:耳大神经在下颌角水平之上0~2cm依次分耳后、耳垂、耳前支,神经主干末段和分支起始段均分布于腮腺筋膜浅层表面,后者致密,其致密纤维包裹在神经周围.改良手术后2例(14.3%)发生轻度Frey's综合征,无1例发生术区皮肤长期麻木、长期面瘫、涎瘘及肿瘤复发.结论:耳大神经各分支和腮腺筋膜具有不可代替的解剖生理功能,改良术式能将两者完好保留,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

    作者:牙祖蒙;张纲;王建华;谭颖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伴异常冠状动脉法乐四联症右室双出口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法乐四联症和右室双出口合并冠状动脉畸形手术治疗经验,探讨冠状动脉畸形对右室流出道重建的影响.方法:自1989年4月至2004年5月治疗合并冠状动脉畸形的法乐四联症和右室双出口20例,其中单支冠状动脉畸形11例,左前降支起自右冠状动脉6例,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例,左右冠状动脉交通支形成蔓状血管丛1例.行姑息手术1例,根治术19例.结果:根治术早期死亡1例,18例随访10个月至8年,残余漏2例,残余梗阻3例,余结果满意.结论:根据畸形冠状动脉走行特点,选择手术切口,避免损伤异常冠状动脉.

    作者:李凡东;范全心;邹承伟;李红昕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鼻内镜手术后筛窦黏膜转归的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鼻内镜手术后修复各阶段筛窦黏膜的组织学转归情况,探讨术后筛窦黏膜转归过程的组织形态学规律,为完善治疗、提高手术治愈率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治疗22例成年慢性鼻窦炎(CS)及慢性鼻窦炎鼻息肉(CSNP)患者,分别在术后恢复的3个阶段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光镜、电镜检查.结果:(1)术腔清洁阶段术腔分泌物潴留,光镜下上皮缺失、黏膜缺损,水肿,炎性细胞浸润,黏膜下出血;(2)黏膜转归竞争阶段可有囊泡、小息肉和肉芽生长,光镜下上皮细胞增生,部分杯状细胞增生,黏膜下腺体增生或减少;(3)上皮化完成阶段见术腔清洁,镜下大部分黏膜基本恢复正常,部分固有层为致密结缔组织取代,可见不典型腺体.结论:鼻内镜术后筛窦黏膜可以再生,鼻内镜术中、术后筛窦黏膜的正确保护和处理对黏膜再生修复有重要作用.

    作者:倪炳华;肖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带血管蒂髌骨移位修复膝关节面缺损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带血管蒂髌骨移位修复股骨髁和胫骨髁关节面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34侧经动脉红色乳胶灌注的下肢标本,经解剖和铸型研究髌骨的血供.观测30块髌骨和胫骨内外侧髁上关节面的形态和面积.结果:供应髌骨的各支动脉先在髌骨周围吻合成髌周动脉环,再由该环发支进入髌骨.参与形成髌周动脉环的主要动脉有膝上外动脉、膝下外动脉、膝降动脉髌上支、膝降动脉髌下支和膝下内动脉.髌骨关节面与股骨内外侧髁关节面、胫骨内外侧髁上关节面形态大小相似.结论:带血管蒂髌骨可以移位至股骨内外侧髁、或胫骨内外侧髁,利用髌骨的关节面修复股骨髁或胫骨髁关节面缺损,以期大限度保留膝关节的功能.

    作者:楼新法;陈秀清;陈振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桡动脉掌浅支高位起始1例

    在制作游离左上肢血管标本时,发现桡动脉掌浅支起始部位较高(图1),为积累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应志国;邱开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骨水泥强化动力髋固定效果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研究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HS)固定加骨水泥强化对内固定生物力学影响.方法:24对成年男性防腐股骨上段标本,制造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4孔DHS固定.每对股骨以左侧为非强化组,右侧为强化组,股骨头髓腔钉道填塞骨水泥.标本进行弯曲强度,扭转强度及破坏试验.测量骨折位移,转角及大加载力.结果:强化组和非强化组在弯曲强度,扭转强度及大加载力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相对于非强化组,骨水泥强化后弯曲强度提高148%,扭转强度提高96%,大加载力提高67%.结论:骨水泥强化有效地增加DHS固定强度,整体提高骨折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失败的可能性.

    作者:黎宁;彭阿钦;张国山;柴仪;宋朝辉;韩长伶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自发性高血压鼠脑底动脉NPY-R Y1 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自发性高血压鼠脑动脉神经肽Y受体Y1(Neuropeptide Y receptor Y1,NPY-RY1)在高血压时期脑血液循环的神经源性调节作用,探讨NPY-R Y1在高血压的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技术,观察自发性高血压鼠脑基底动脉NPY-RY1的表达变化;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β-actin为内参照基因,检测自发性高血压鼠脑基底动脉NPY-R Y1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自发性高血压鼠脑基底动脉NPY-R Y1的表达及NPY-R Y1 mRNA的表达均较正常血压鼠明显增加.结论:NPY-RY1在高血压鼠脑血液循环的神经源性调节以及在高血压的发生和维持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林雪群;戴育成;祝高春;万丽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门静脉的解剖与变异

    目的:利用经动脉性门静脉造影CT重建门静脉、肝静脉三维结构,观察生理状态下的门静脉的解剖与变异.方法:150例病人,导管置入于肠系膜上动脉内,注入造影剂后门静脉期和肝静脉期连续扫描肝脏.三维重建门静脉及肝静脉,分析门静脉的解剖与变异.结果:150次成像中门静脉变异25例,12例(8.0%)显示门静脉呈三分叉状,10例(6.7%)门静脉先分出右后支,然后上行分为左支和右前支,1例(0.7%)门静脉左支水平段缺如,门静脉右支缺如2例(1.3%),余下125例(83.3%)显示正常左右门静脉分支.结论:门静脉的三维图像重建及类型分析对术前手术方式的确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金武男;杨香;车成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周期性机械拉伸对C2C12成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的周期性拉伸应变条件对C2C12成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周期性拉伸的各种力学条件通过BioFlex加载系统实现,采用应用流式细胞术和BrdU法对拉伸应变下的细胞增殖动力学变化进行分析,反映成肌细胞增殖情况.结果:不同的周期性机械拉伸条件影响C2C12细胞的增殖,拉伸的频率对C2C12细胞增殖有较大的影响.在0.5Hz拉伸频率下,2.5%、5%和10%的细胞变形幅度都不能促进细胞的增殖,其中10%(0.5Hz)的拉伸幅度抑制C2C12成肌细胞的增殖;而在0.125Hz拉伸频率下,10%的细胞变形幅度明显地促进C2C12成肌细胞的增殖.结论:较低的拉伸频率有利于成肌细胞的增殖,高频率的拉伸抑制成肌细胞的增殖.

    作者:邱小忠;李小娜;陈维毅;余磊;廖华;焦培峰;赖桂华;欧阳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臂丛节前损伤晚期脊髓前角的病理变化

    目的:探讨臂丛节前损伤晚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其周围结构的病理变化.方法:行右侧C7神经根撕脱术,分别于损伤后6、8、10周取大鼠脊髓C7节段切片,行nNOS、GFAP免疫组化;NADPH-d酶组化加中性红复染和Nissl染色.结果:损伤侧前角运动神经元nNOS表达持续下降直至消失(6、8、10周分别为:24.35%、20.44%、1.83%);存活率下降以10周显著(6、8、10周分别为:43.63%、25.14%、20.43%);损伤侧胶质反应比正常侧强,损伤侧白质胶质反应比灰质强;损伤后10周前角运动神经元周围GFAP阳性反应面积明显大于正常侧前角(126.17 vs 67.88).存活率与nNOS阳性率呈正相关关系γ=0.704,P=0.000.与GFAP反应强度不相关γ=-0.006,P=0.987.结论:臂丛节前损伤所致快速大量的运动神经元死亡开始于损伤后8周,此时nNOS减少甚至消失;并有大量胶质细胞的增生.提示临床治疗臂丛节前损伤须早于损伤后6周.

    作者:汪丽清;初国良;刘佛林;袁群芳;周丽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塞来昔布联合阿霉素促胃癌细胞凋亡作用的探讨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中选择性的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与常规化疗药物阿霉素(ADM)小剂量联合用药对MGC-803细胞的促凋亡或抑制增殖作用.方法:传代培养MGc-803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程度;用荧光显微镜术,流式细胞术和DNA梯度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荧光显微镜下,塞来昔布联合ADM用药组的MGc-803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2)塞来昔布和ADM联合使用可以诱导细胞凋亡发生,DNA梯形条带较单独使用时更加明显;(3)流式细胞术显示单独使用塞来昔布的细胞凋亡率为18.1,阿霉素28.7%,小剂量塞来昔布和阿霉素联合使用为64.9%.结论:小剂量塞来昔布与ADM联合使用可以促进胃癌细胞凋亡.

    作者:吴伟江;宿宝贵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肢体不等长的原因和预防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原因及预防的方法.方法:2001年1月~2003年12月30例全髋置换术的病人,男17例,女13例,通过术前拍摄高质量的骨盆X线片健侧下肢内旋15°,X线球管距离1m,用模板测量髋臼的旋转中心和偏心距,标志出需切除骨距位置.术中采用比较双侧膝关节是否等长来调节股骨颈的截骨距离和选取人工股骨头的颈长(双膝应平衡),来避免下肢的不等长.结果:1995年6月~2000年7月43例肢体不等长的原因有髋臼位置不良、股骨头的旋转中心的外移、股骨距过长或过短、髋关节屈曲内收挛缩.2001年1月~2003年12月经术前模板测量术中的肢体测量后,肢体延长的只有5例,并且均在0.5~0.7cm,不超过1cm.使下肢不等长的发生率大大降低.结论:通过术前的测量和术中对比双膝的长度,来决定股骨距的截骨平面和选取假体的颈长,从而使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作者:杨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