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穿支皮瓣的发展与临床应用进展

张世民;徐达传;俞光荣;侯春林

关键词:穿支皮瓣, 轴型血管, 穿支血管, 深筋膜, 皮肤, 口径, 管径, 供血, 概念, 范畴
摘要:穿支皮瓣(perforator flap)是指仅以管径细小的皮肤穿支血管(穿过深筋膜后口径仍≥0.5mm)供血的皮瓣,属轴型血管的皮瓣范畴[1].穿支皮瓣的概念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Kojima、Wei、Blondeel、Hallock、Morris等是这方面的先驱代表.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在修复拇指缺损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趾移植再造拇指ⅢB缺损时鱼际及虎口处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资料完整的7例拇指ⅢB缺损再造术进行回顾:所有病例均为陈旧性损伤,行游离第二足趾移植后单纯鱼际处缺损2例,鱼际处及虎口皮肤同时缺损5例.采用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鱼际处及虎口处的皮肤缺损,皮瓣切取面积为4 cm×8 cm~6 cm×14 cm.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2例因旋转点蒂部缝合过紧造成皮瓣远端1/5部分皮肤坏死,经植皮后愈合.所有病例经3个月~2年的随访,再造拇指成活,鱼际处饱满,无跖骨及屈肌腱外露,虎口无明显挛缩.第1跖骨与第2掌骨夹角大于30°.外形满意,功能好.结论: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是修复拇指ⅢB缺损行游离第二足趾移植时形成的鱼际及虎口处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具有血运可靠,易操作,风险小等优点.

    作者:张志宏;张发惠;郑和平;庄颜峰;吕琦;陈庆泉;王万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大鼠脊髓慢性压迫性损伤实验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大鼠脊髓慢性压迫实验动物模型,为探索脊髓受压后的病理生理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大鼠脊柱解剖结构特点自行设计一种大鼠脊髓压迫器,用以制作大鼠慢性压迫模型.运用行为学、影像学、TTC、HE、Tunnel等方法,了解动物行为学变化及受压节段脊髓病理学改变,以评价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脊髓压迫后渐次出现肌力减退、行动瘫痪;TTC结果显示,在各时段可见脊髓缺血范围与压迫时间及压迫强度相关;压迫后,脊髓出现组织水肿、神经元空泡化、白质疏网状改变及退行性变,以及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凋亡.结论:(1)用大鼠脊髓压迫器制作的大鼠脊髓慢性压迫缺血性损伤模型,具有方法简单、科学、重复性强等特点;(2)脊髓压迫程度可根据实验目的不同进行调节;(3)本实验为脊髓压迫性损伤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动物试验模型.

    作者:梁益建;孙善全;汪克建;余维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腺病毒介导的CD-TK融合基因联合GCV和/或5-Fc对人膀胱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的CD-TK融合基因联合前体药物对人膀胱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利用含有CD-TK融合基因及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复制缺陷腺病毒转染人膀胱癌细胞株T-24细胞,GFP表达可作为转染是否成功的间接标志,PCR扩增后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转染后细胞CD及TK基因序列的表达情况.用丙氧鸟苷(GCV)和/或5氟胞嘧啶(5-Fc),作为前体药物,以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其对转染后T-24细胞的杀伤作用及旁观者效应.结果:腺病毒在体外能高效转染T-24细胞,72h转染效率可接近100%.GCV和/或5-Fc均能有效杀伤转染后膀胱癌细胞,给予相同浓度前体药物时,联合用药组显示出较强的肿瘤杀伤作用.0.5mg/ml GCV、0.1mg/ml 5-Fc和GCV+5-Fc作用于转染后T-24细胞72 h细胞生存率分别为23.30%、20.63%、10.10%.旁观者效应杀伤实验表明5-Fc组较GCV旁观者效应明显,而联合用药组显示出更强的旁观者效应.利用Hoechst-PI双染色法检测经前体药物作用后转染细胞,各组均可见凋亡细胞,但联合用药组凋亡细胞较单一用药组多.结论:CD-TK融合基因联合应用GCV和/或5-Fc能有效杀伤膀胱肿瘤细胞,并存在较强的旁观者效应,其杀伤机制可能与凋亡相关,为适用于人膀胱癌的治疗提供一条新思路.

    作者:谢毅;谭万龙;郑少斌;吴元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双侧盆位肾伴左侧双肱动脉1例

    在供学生局解实验操作的48具成人尸体中,发现1例双侧盆位肾伴左侧双肱动脉变异,实属罕见,报道如下.男性成人尸体,身高170 cm.

    作者:杨志甫;杜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正中尺动脉型掌浅弓变异1例

    作者在解剖1例经红色乳胶灌注的童尸左前臂时发现正中尺动脉型掌浅弓变异,报道如下:

    作者:李泽宇;吴坤成;刘畅;贺喜礼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解剖学参数测量

    目的:为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志愿者43人,其中男性24人(22~43岁,平均年龄31.04岁),女性19例(23~39岁,平均年龄30.16岁)测量颈椎间盘215个.测量中立、屈曲、过伸位颈椎侧位X线片C2.3、C3.4、C4.5、C5,6、C6.7椎间隙前、后缘以及椎间隙中央的高度,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中立位、屈曲位、过伸位颈椎侧位片显示各颈椎间隙高度,不同性别、间隙、部位、姿态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0),屈伸运动中,椎间盘前缘的运动幅度较中部和后缘大,屈曲时颈椎间盘前份和中央部均被显著压缩.结论:生理状态,屈伸运动中,椎间盘前部的运动占整个椎间盘运动幅度的绝大部分,椎间盘设计、制造和临床运用中,维持目标椎间隙前部的高度和活动度至关重要.

    作者:张亘瑷;江建明;金大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寰椎后弓形态分类与椎弓螺钉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寰椎后弓的分类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进钉方法.方法:以电子游标卡尺测量48具干燥寰椎标本的相关解剖学数据.结果:进钉处寰椎侧块高度和宽度分别为(12.40±1.12)mm和(12.69±1.62)mm;进钉处寰椎椎弓根的高度和宽度分别为(4.56±1.82)mm和(7.89±1.10)mm;钉道处椎动脉沟底骨质厚度小于螺钉直径3.5 mm的占17%(8例),其中4%(2例)厚度小于螺钉半径1.75 mm.结论:对于寰椎后弓高度偏小的患者,可以部分经寰椎后弓或跨越寰椎后弓实现寰椎的椎弓根螺钉固定,进钉位置的确定应以术前三维CT重建和术中探查结合考虑.

    作者:何帆;尹庆水;马向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的解剖分型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or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的解剖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6例TAPVC患者按照Darling分型方法分型,并将心上型和心内型各分为2个亚形.将全组病例分成梗阻型和非梗阻型.对照术前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及术后疗效.结果:46例TAPVC中心上型25例,肺静脉总干经垂直静脉连接于上腔静脉23例,肺静脉总干直接开口于右侧上腔静脉2例;心内型17例,肺静脉总干开口于冠状静脉窦¨例,开口于右心房6例;心下型4例,肺静脉总干通过垂直静脉连接于肝门静脉.肺静脉回流梗阻7例,均依据解剖分型选择手术治疗,死亡4例,余康复出院.结论:TAPVC的解剖分型对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宋心雨;李红昕;邹承伟;杜亮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研究和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背阔肌肌皮穿支血管在皮肤内的走行和分布面积,探索背阔肌穿支皮瓣的切取范围和预测该穿支皮瓣的成活面积.方法:(1)选用10具新鲜尸体,采用改良氧化铅-明胶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解剖胸背动脉穿支血管(口径大于0.5 mm).分别拍摄X线片以显示胸背动脉在背阔肌内和其穿支血管皮肤内的形态和分布.测定穿支血管的数量、口径及其供应区域的面积.(2)在解剖研究基础上应用了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肢体和躯干皮肤缺损共6例.结果:发现胸背动脉发出3~6支肌皮穿支胸背动脉血管供应皮肤.其中大的胸背动脉穿支起自外侧支,位于腋后襞下6~8cm.其以下从外侧支发出的穿支数可多达3个,每间隔1.5~4 cm发出穿支.每个穿支斜行3~5cm穿过肌肉达皮肤.穿支动脉口径约为0.3~0.6mm,均有两条伴行静脉.临床应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6例,皮瓣大面积为20cm×12cm,小为15 cm×8 cm.皮瓣全部成活,随访8~14个月,皮瓣外形均满意,无需二次手术修薄皮瓣.供区隐蔽,无背阔肌功能障碍.结论:本研究为预测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成活面积及安全可靠地切取该穿支皮瓣提供解剖依据.

    作者:杨大平;唐茂林;Christopher R.Geddes;Christopher R.Geddes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腹腔镜下左半结肠切除术相关筋膜平面的解剖观察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切除术相关筋膜的解剖学特点和外科平面的鉴别方法.临床资料和方法:2003~2004年南方医院普通外科施行的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15例,病例均为左半结肠癌.对腹腔镜下左半结肠后外侧、中线侧和直肠后外侧相关筋膜的解剖特点和镜下定位标志进行观察和描述.结果:在乙状结肠第一曲外侧缘肠壁与左侧腰大肌筋膜之间存在一个固定的粘连带,它是左侧Toldt's线的尾侧端点.左半结肠系膜后外侧存在肾前筋膜;中线侧存在主动脉前筋膜;直肠系膜后外侧存在盆筋膜壁层.这三个部位的筋膜相互延续.结论:乙状结肠和左侧腰大肌筋膜之间的粘连带是左半结肠切除术外侧分离的起点.肾前筋膜是衬贴于左半结肠和直肠系膜后面的一层连续筋膜,在不同的解剖位置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左半结肠切除术的外科平面统一于结直肠系膜与连续的肾前筋膜之间.

    作者:李国新;丁自海;张策;黄祥成;钟世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神经干细胞移植修复大鼠脊髓半切伤的研究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修复脊髓半切伤的疗效并探讨移植佳时机.方法:制备大鼠Ti3~L1脊髓半切伤模型,取胎龄13.5 d胎鼠大脑组织,体外分离、培养、诱导神经干细胞,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分别检测NSC(neural stem cell)特征性标志Nestin(巢蛋白)表达和用血清诱导分化为大量神经元NSE(neuron specific enolas)和神经胶质细胞GFAP(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表达.用明胶海绵吸附BrdU(5-溴脱氧尿嘧啶)标记好的神经干细胞悬液移植到脊髓半横断处,移植时间选择损伤后立即移植、损伤后第9、14d.观察移植后的大鼠行为的变化,通过CBS(combine behavioral score)评分和爬网格实验评价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免疫组化鉴定,光学显微镜观察移植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和迁移.结果:在上述条件下培养及传代的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形成悬浮生长的呈Nestin阳性的神经球;用血清诱导分化为大量表达NSE阳性的神经元和GFAP阳性的神经胶质细胞.与对照组相比,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明显修复了损伤结构,改善了下肢的功能,尤其是第9 d移植组.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促进了脊髓损伤后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是治疗脊髓半切伤一种有效方案,考虑综合因素移植干细胞的佳时机应选损伤后9d左右.

    作者:曹中伟;刘洪文;曾倩;包翠芬;齐志敏;秦书俭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股骨重建髓内钉治疗复杂股骨骨折的评价

    目的:评价股骨重建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转子间骨折或转子下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0年10月至2004年6月采用股骨重建髓内钉治疗的15例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转子间骨折或转子下骨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随访7~28个月,平均15.4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7.2个月.无术后感染、股骨头缺血坏死及内固定材料断裂等并发症发生,远期疗效按马元璋评定标准优良率达85.7%.结论:股骨重建髓内钉固定复杂股骨骨折,使股骨头、颈、干重新成为一个相对牢固的整体,有利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早期负重,促进了骨折的愈合.

    作者:谢衍雄;郭奇峰;吴伟江;邹伟波;蔡志高;邹永锋;袁道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核心蛋白聚糖对鼠肌腱细胞Ⅰ型胶原及其mRNA的影响

    目的:探讨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DCN)对大鼠肌腱细胞Ⅰ型胶原的影响,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50 μg/μ L的DCN作用大鼠肌腱细胞12h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免疫荧光方法观察DCN对大鼠肌腱细胞Ⅰ型胶原蛋白的影响,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DCN对大鼠肌腱细胞Ⅰ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DCN在早期能够明显减少肌腱细胞的Ⅰ型胶原蛋白的合成,免疫荧光定量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相差显著;DCN早期还能够显著下调肌腱细胞Ⅰ型胶原蛋白mRNA水平的表达.结论:DCN在早期对大鼠肌腱细胞Ⅰ型胶原的形成起着抑制作用.

    作者:熊雁;张正治;孙玮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人体皮动脉的解剖学定位定量研究

    目的:探索穿支皮瓣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基础形态学定位、定量研究方法.方法:应用一次性全身血管造影术并配合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对人体皮动脉的来源、走向及其分布范围等进行定位、定量分析.结果:人体全身体被组织内共有血管体区域128个,计有外径≥0.5mm的穿支总数为440支,其平均外径为0.7 mm,每个穿支的分布面积为36 cm2,每100 cm2的体表面积内有3支穿支.结论:采用血管造影与图像处理技术对穿支进行定位、定量研究,科学可靠,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作者:梅劲;宋铁山;戴开宇;胡斯旺;Christopher R.Geddes;唐茂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肝动脉分支分布变异1例

    作者在解剖一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肝动脉的分支分布变异,现报道如下:腹腔干发出3大分支,即脾动脉、肝总动脉和副左肝动脉.肝总动脉正常,距腹腔干1.85 cm处发出肝固有动脉和胃右动脉,肝固有动脉又发出肝左、右动脉.①副肝右动脉:起自胃右动脉,在距肝总动脉分支处0.24 cm处发出,总长为4.6 cm,跨过门静脉的前方,走行于胆总管的后方,随后分为两支进入肝右叶.

    作者:任铭新;张小路;王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膈神经移位至臂丛上干前股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分析

    目的:报道膈神经移位至臂丛上干前股的临床应用,分析疗效欠佳的原因并探讨应对措施.方法:回顾自1999年3月~2005年2月行膈神经移位至臂丛上干前股术式的38例患者手术情况,对肌皮神经恢复情况进行随访并功能评定,并对影响疗效的各因素进行分析以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获15个月以上随访患者共29例,优良率为62.1%,功能恢复优良组与非优良组患者的病程及牵拉伤比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再手术探查发现手术失败的原因有:神经吻接口张力大、存在臂丛的组成变异及多段损伤等.基于神经解剖特点,作者针对减低膈神经吻接口张力提出了手术改良措施并取得满意的疗效.结论:影响该术式疗效的因素有多种,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及术中仔细探查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通过术式改良可有效降低神经吻接口张力,有助于神经恢复.

    作者:刘叶;范顺武;贺长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股后区主要穿支的形态学分析与皮瓣设计

    目的:为股后区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6具(12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观测股后区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等.取下整个下肢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测皮动脉的数量以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等.利用Photoshop与ScionImage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及每个分支的供血面积等.结果:股后区共有穿支(外径≥0.5mm)27支,其中65%为皮穿支,35%为肌皮穿支.平均外径为0.8 mm,平均蒂长为2.93cm.自股深动脉之穿动脉发出者平均长度为6.81cm.每侧穿动脉在股后区供血面积平均为229 cm2,平均每个穿支供血面积为43 cm2.结论:股后区的皮肤穿支管径较粗,营养皮肤面积较大,以股后诸穿支为蒂设计的穿支皮瓣可为下肢或身体其它部位皮肤移植提供:①游离皮瓣;②近端蒂皮瓣;③远端蒂皮瓣.

    作者:戴开宇;胡斯旺;梅劲;唐茂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新型神经营养因子TAT-BDNF生物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目的:合成新型神经营养因子TAT-BDNF并验证其生物活性,为进一步应用功能蛋白质治疗中枢神经损伤提供研究方法.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方法构建带有TAT蛋白转导区序列及无信号肽序列人BDNF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TAT-HA-BDNF.经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纯化、复性获得纯净TATBDNF融合蛋白.利用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小脑颗粒细胞,通过双重免疫荧光细胞染色检测其蛋白转导活性;Hoechst33342染色观察TAT-BDNF对颗粒细胞谷氨酸兴奋性毒性损伤神经保护作用.结果:重组质粒能有效的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并获得高纯度TAT-BDNF.免疫荧光细胞染色显示TAT-BDNF能快速转导入小脑颗粒细胞中,并能显著减少由谷氨酸诱导的细胞凋亡坏死的比例,改善神经元的存活状态.结论:合成的新型神经营养因子TAT-BDNF具有蛋白转导活性及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蒋晖;金大地;鲁凯伍;金卫林;鞠躬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肝铸型标本肝静脉吻合的观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肝静脉之间的吻合情况;方法:观察88个铸型标本中肝静脉侧支吻合的出现率,并对一例有丰富吻合支的肝脏用游标卡尺测量吻合中点处的直径;结果:88个肝铸型标本中有侧支吻合22例,显示率25%;1例丰富吻合标本,其中有17处吻合,大直径为2.28 mm,小直径为0.62 mm,副肝静脉与肝静脉吻合3处;结论:在肝静脉结扎或病理变化后,侧支循环开放、增多,受累肝段与未受累肝段间发生浅表和深部肝静脉侧支吻合,使得肝内血管解剖变得异常复杂而完全不同于正常解剖结构,为肝外科手术中处理肝静脉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作者:王岐本;王兴海;吴坤成;刘畅;曾志成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椎板侧方入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后正中经椎板侧方入路手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显微外科解部学基础.方法:20具经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观测横突间韧带厚度、前后方血管和腰神经前支走行.结果:横突间韧带厚度0.60~1.39 mm;L3~5节段动脉前支及伴行静脉90%以上位于相邻横突间韧带腹侧上1/2处,横突间韧带背侧中1/3处有一恒定节段动脉分支;腰神经前支与矢状面夹角18.9°~39.2°,下位横突的副突处距前方走行腰神经前支距离为5.63~8.05mm,椎弓峡部侧缘至腰神经前支的距离为1.73~3.64 mm.结论:横突间韧带是该入路重要的解剖学标志,熟悉其应用解剖对手术治疗极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作者:谢晓勇;丁自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