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运泉;戴颖
目的:探讨MRI在创伤性后尿道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创伤性后尿道狭窄病例术前、术后行盆腔部MRI检查,X线造影(顺行及逆行膀胱尿道造影)观察狭窄的部位、长度,疤痕的深度、广度,并均行开放手术进行验证.结果:MRI能清晰地显示伤后盆腔内解剖结构改变,前列腺的位置及其与耻骨联合的关系,准确测量尿道狭窄或闭锁的长度,显示疤痕的范围及深度.结论:MRI对了解伤后盆腔内解剖结构改变,测量尿道狭窄部位、长度,估测疤痕的深度有较大的价值.
作者:罗积慎;何恢绪;胡卫列;彭光明;吕军;韩立新;聂海波;李清荣;黄孝庭;王元利;曹启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鞍侧腔形态结构及其内容物的胚胎发育.方法:对45例不同胚(胎)龄时期的鞍旁结构行组织学连续切片,观察鞍侧腔壁结构及其内容物的形态学变化过程.结果:鞍侧腔的发育可分为3个时期:(1)胚龄6~10周时,形成此区的初边界;(2)胎龄11~16周时,显示鞍侧腔的构建过程,其腔壁约在胚胎14~16周形成.此期鞍侧腔外侧壁外层由脑膜层组成,内层由基质纤维包绕Ⅲ、Ⅳ、Ⅵ和Ⅴ1神经复合体组成;而其内侧壁主要由垂体囊和基质纤维构成;(3)胎龄17周至出生后鞍侧腔诸壁及其内容物充分发育.结论:(1)鞍侧腔位于蝶鞍外侧区骨膜-硬膜间隙内,由脑神经、颈内动脉、丛状静脉管(海绵窦)及胶原纤维组成.(2)这些静脉管仅有内皮、纤维细胞和结缔组织构成.
作者:王永谦;丁美修;郭智霖;谭多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建立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螺旋CT扫描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胸11椎体上缘-腰1椎体下缘,所得数据经Photoshop处理后转入Pro/Engineer软件,采用实体建模的方法重建出三维立体几何图像,再利用自由造型模型系统对图像进行修改,通过铺面形成椎体三维图形,转入有限元软件进行网格划分,建成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结果:所建模型外观逼真,几何相似性好.结论:为脊柱胸腰段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种简便,精确的方法,为分析和研究该模型在各种受力情况下的生物力学表现创造了条件.
作者:李健;徐晖;程立明;高梁斌;张平;张美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建立脑缺血动物模型是开展脑缺血损伤和治疗研究的基础,模型的制作方法较多,其中线栓法具有不开颅,手术创伤小,可以准确控制缺血及再灌时间等优点.但该方法制作模型难度大,模型成功率低.为了提高成功率,我们对线栓的制备、手术操作的方法进行了改进,造模效果理想,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刘运泉;戴颖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建立狗带血管坐骨神经的动物模型,探讨神经、动脉和静脉三种组织同时冷冻保存的可行性及不同维持温度对冷冻保存神经和血管的影响.方法:采用二步冷冻步骤,选择4种不同的维持温度(-40℃、-50℃、-60℃、-70℃)对狗带血管坐骨神经的动物模型进行冷冻,在液氮中保存21 d,取出标本用37℃水浴复温.观察方法包括光镜下HE常规染色和髓鞘染色,四氮唑兰还原试验.结果:经-60℃维持温度冷冻后再保存于液氮中的动脉、静脉、神经,其血管代谢活性,内皮细胞和神经雪旺细胞的保持较好.结论:狗带血管坐骨神经的动物模型,解剖结构清晰,可操作性较好.神经、动脉和静脉三种组织同时冷冻保存是可行的,-60℃是带血管神经冷冻保存较理想的维持温度.
作者:杨小祥;冷震;钱塘;薛惠祥;周建生;承泽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为临床应用后根入区破坏法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疼痛提供基础.方法:在20例成年人尸体上充分暴露C5~T1脊髓节段和相应神经后根区需切除椎板的长度和宽度,测量各神经根根丝的数目、与脊髓的角度和相应各脊髓节段前正中沟至后外侧沟的距离,各脊髓节段的定位和相应神经后根区的精细定位.取下脊髓,在显微镜下测量各节段脊髓后脚在横截面上的长度、宽度和后角纵轴与脊髓矢状面的夹角,确定术中需要损伤后根区的范围和角度.结果:切除C4~C7的脊突和椎板可暴露C5~T1神经后根.C5~T1各神经后根的根丝平均为7.76条,C6的后根根丝多.各神经后根下缘的根丝与脊髓纵轴的夹角从C5的65.6°逐渐变小到T1的19.8°.脊髓后外侧沟(神经后根根丝进入脊髓处)到后正中沟的距离平均为2.95 mm.脊髓后脚底至后外侧沟的长度平均为3.47mm,宽度平均为1.35 mm.后脚的纵轴与脊髓矢状面的夹角平均为35.9°,自C5至T1逐渐变小.结论:(1)用破坏臂丛脊髓后根入区的方法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疼痛需切除C4~C7的棘突和椎板;(2)损伤时器械应与脊髓矢状面大约成30°~40°角;(3)在横截面上损伤的宽度不能超过1.2mm,损伤的深度不能超过3.1 mm.
作者:向剑平;刘小林;许扬滨;王建云;胡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垂体囊的形态发育和显微解剖结构,观察垂体囊的组成及其与周围毗邻结构的关系.方法:采用45例胚胎标本和10例成人尸颅标本,对垂体囊和鞍侧腔行组织学连续切片和显微解剖观察.结果:垂体囊是由Rathke,s囊周围基质发育形成的致密结缔组织囊,17周后逐渐与鞍隔和蝶骨膜融合而形成成人垂体囊的终形态.成人约20%的标本垂体囊与颈内动脉窦内段紧密相贴,二者之间没有静脉间隙.结论:垂体囊侧凸是垂体腺胚胎发育的结果,与垂体瘤侵犯海绵窦类似,需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王永谦;丁美修;谭多盛;王秉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骨盆界线进行解剖学研究,探讨如何才能避免在骨盆骨折和髋臼骨折手术中沿骨盆界线放置内固定物时发生螺钉进入关节、损伤重要血管和神经等严重并发症.方法:在12具骨盆标本的界线上做O,Q,A,B,C,D,E,F,G等标记点,并分为耻骨嵴区、闭孔区、髋臼区、后柱区、坐骨大切迹区和骶骨翼区6区,分别测定每区的长度和高度.结果:耻骨嵴区、闭孔区、髋臼区、后柱区、坐骨大切迹区和骶骨翼区的长度(x±s)分别为:(18.98±0.74)mm,(37.42±1.52)mm,(40.87±1.69)mm,(18.71±0.61)mm,(20.39±1.13)mm,(23.63±1.84)mm;高度分别为:(38.52±1.63)mm,(15.15±0.72)mm,(14.78±0.86)mm,(106.64±4.97)mm,(26.36±1.34)mm,(35.79±1.91)mm.结论:沿骨盆界线放置内固定物时应对骨盆界线进行分区,在各区内使用不同的固定方法.
作者:王先泉;张进禄;周东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为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前臂外侧皮神经下1/3段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其与桡骨膜血管的关系.结果:前臂外侧皮神经下l/3段的营养血管来自:桡动脉皮支6~11支,外径(0.7±0.3)mrn;掌浅支皮支2~6支,外径(0.5±0.3)mm;桡骨茎突返支皮支1~2支,外径(0.8±0.1)mm;鼻烟壶皮支1~2支,外径(0.6±0.2)mm.在桡骨茎突上8.0~15.0 cm之间,桡动脉肌间隙骨皮支1~3支,外径(1.1±0.2)mm,骨膜支分布桡骨体部中下段的裸露区,皮支外径(0.8±0.2)mm.上述穿支血管发皮支、筋膜支、骨膜支、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头静脉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桡动脉皮支为蒂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在腕关节平面,可用于手部远处组织缺损修复.
作者:张发惠;郑和平;田万成;宋一平;岳素琴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纯静脉皮瓣的成活机理.方法:①利用兔耳纯静脉皮瓣模型,观测不同处理后的成活情况;②活体灌注墨汁后厚蜡切片,观察皮瓣术后与受区的血管吻合情况.结果:原位缝合、边缘阻隔、基底阻隔、全部阻隔、术后4d断蒂纯静脉皮瓣成活面积大于术后3d断蒂纯静脉皮瓣和无血供全厚皮片(P<0.05).结论:静脉血可以维持纯静脉皮瓣成活,术后3~4 d是纯静脉皮瓣血液循环由非生理性向生理性转变的关键.
作者:崔成立;尹维刚;张新宇;王伟;李梁;史增元;阎桂彬;陈茂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系统了解颞叶桥静脉及其属支的显微解剖.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10例20侧成人头部标本的颞叶桥静脉,由各属支起源追踪至静脉汇入点,测量有关数据.结果:颞叶桥静脉有4型:Ⅰ静脉湖型15%(3侧),Ⅱ烛台型40%(8侧),Ⅲ单干型20%(4侧),Ⅳ多干型25%(5侧).20侧半球共有107条桥静脉属支、43个静脉汇入点,静脉汇入点分布于横窦区54%(23个)、小脑幕区23%(10个)、颞骨岩部区23%(10个).结论:熟悉颞叶桥静脉的显微解剖,是在相关手术中保护桥静脉的基础.
作者:刘开东;耿晓增;程刚;李海林;傅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在解剖一具约30岁男性尸体时发现双侧肱二头肌变异,在正常肱二头肌内侧出现额外头,报道如下.
作者:王志勇;冯伟;孙永琨;周立;郭义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正常人左心耳解剖学特征,为经皮穿刺封堵左心耳提供相关的应用解剖.方法:解剖测量30例(男21,女9)正常成年人的心脏标本.结果:左心耳开口的长径、短径及长、短径的大伸展径分别为(18.5±6.3)、(10.9±5.0)、(24.8±6.3)和(17.6±6.1)mm.左心耳开口周长为(51.7±15.3)mm.左心耳腔的深度为(20.5±6.4)mm;腔的长径、短径及其大伸展径分别为(15.8±5.7)、(10.4±4.9)、(19.7±5.9)和(14.4±5.8)mm.左心耳与左上、左下肺静脉口的距离及与二尖瓣环的短距离分别为(4.8±1.9)、(7.8±2.7)和(10.3±3.4)mm.结论:根据本文测量结果,经皮穿刺封堵左心耳是可行的,封堵器心房面的大小应根据左心耳开口的大小及与周边结构的距离来选择.
作者:杨志宏;丁仲如;吴弘;纪荣明;秦永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与研究十二指肠空肠曲和Trietz韧带解剖变异的临床意义.方法:吸取前瞻性总结通过再次手术治愈2例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十二指肠高度扩张的经验与教训,指导在以后的151例同类手术中对十二指肠空肠曲及Trietz韧带的解剖学观察.结果:151例中,147例十二指肠空肠曲位于脊柱前正中位置,相当于11、12胸椎平面,不论输入襻空肠对吻胃大弯还是胃小弯,术后均无十二指肠扩张.4例十二指肠空肠曲解剖变异中,借鉴本文报告2例的临床经验与教训,慎重选择输入襻空肠是对吻胃大弯还是胃小弯,术后亦无并发症.结论:在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分切除术中,认真观察每一例十二指肠空肠曲和Trietz韧带有无解剖位置变异和其它异常情况(异位胰腺、空肠憩室)等,对胃大部分切除术中胃空肠吻合方式选择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祝水平;林妙承;黄焕基;李茂强;王建宇;刘洁嫦;邹玮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异位胰腺(heterotopic pancreas)即存在于胰腺正常部位之外的,在解剖上和胰腺本体及其专有血管无任何联系的胰腺组织.这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变异,而上腹部异位胰腺更为罕见;国内有发生于胃、十二指肠及空肠等空腔脏器的异位胰腺的报道,但发生于上腹部者尚未见报道.笔者在解剖中发现上腹部腹膜后间隙异位胰腺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玉林;彭玉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为手部复杂外伤并两处皮肤缺损及深部组织损伤外露的修复提供理想的皮瓣供区.方法:4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胫前血管、腓血管穿支降支在踝前的分支、分布、外径及其远端吻合情况.结果:胫前动脉在踝间或踝上向外侧恒定地发出外踝前动脉.根据胫前动脉外踝前支的分出位置、粗细及与腓动脉穿支降支的吻合情况,可将其分成以下四型.两主干血管吻合后下行经外踝前至足背外侧与跗外侧动脉吻合,沿途发出皮支营养胫前踝上和足背外侧.结论:可以在形成以胫前血管为蒂的足背皮瓣同时,以胫前血管的外踝前动脉为血供设计足外侧或外踝上联合皮瓣应用.
作者:颜玲;徐达传;高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我国平足症的发生率为0.8%~3.7%,国外报道为2.7%~16.4%,主要表现为足弓塌陷.目前国内对足弓的正常维持机理和足弓塌陷的原因及机制未见报道,对平足症的病因及治疗缺乏足够的研究,国外在这方面报道较多,现综述如下:
作者:燕晓宇;俞光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为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尺、桡骨膜血管的关系.结果: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来自:桡侧副动脉皮支2~6支,外径(0.6±0.3)mm;骨间后动脉皮支6~9支,外径(0.7±0.3)mm;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皮支3~5支,外径(0.8±0.2)mm;尺、桡动脉腕背支皮支2~6支,外径(0.6±0.1)mm.尺骨中上段骨膜血管来自骨间后动脉的肌骨膜支6~8支,外径0.3~1.0mm;骨间后动脉桡侧骨皮支与桡骨中段裸区骨膜血管吻合.上述支发出皮支、筋膜支、骨膜支和神经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干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其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在腕关节平面,适宜手背远处的组织缺损修复.
作者:张发惠;张春;郑和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索不同部位囊性变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生物力学影响,为预测股骨头的塌陷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基础.方法:取新鲜股骨上段标本,行螺旋CT断层扫描,所得图像用Efilm软件系统处理,利用Ansys-5.7大型计算机软件建立股骨上段三维有限元异物同构模型,模拟股骨头内囊性变.施加3种不同载荷,分析股骨头内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股骨头受压后,中央区域表现为压应力,而前方和后方区域则表现为张力,符合球体受压后的膨胀趋势.股骨头负重区下方及其内侧和外侧的囊性变应力集中明显,易引起股骨头塌陷.当囊性变位于股骨头的前方、后方、中心和下方时,其上下缘的应力集中不是很明显,股骨头塌陷断裂风险不大.结论:股骨头内不同部位的囊性变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生物力学影响是不同的,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法可以预测坏死股骨头的塌陷,并指导临床选用适当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作者:崔旭;赵德伟;古长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豚鼠窦房结受一氧化氮能神经元及神经纤维支配的形态分布方式.方法:利用硫辛酰胺脱氢酶(NADPH diaphorase,NADPH-d)还原氮蓝四唑(nitro bluetetrazolium,NBT),生存蓝色沉淀物显示一氧化氮合酶神经.结果:(1)窦房结周围含一氧化氮能神经节主要有三处:①右心房后壁处的窦房结心外膜下;②腔耳角处心外膜下;③腔静脉窦壁处窦房结心外膜下.结内未见NADPH-d阳性神经节或神经元;(2)窦房结内见有丰富的NADPH-d阳性神经纤维,呈细束状或膨体串珠状,由外膜编织成网状到达内膜,部分直接起源于周围NADPH-d阳性神经元.结论:豚鼠窦房结一氧化氮能神经分布丰富,作为一种特殊的递质,NO可能直接或间接的调节着窦房结冲动的产生、释放和传递.
作者:王庆志;毛光兰;黄美贤;文小军;郭志坤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