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自海;钟世镇
目的:为手部复杂外伤并两处皮肤缺损及深部组织损伤外露的修复提供理想的皮瓣供区.方法:4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胫前血管、腓血管穿支降支在踝前的分支、分布、外径及其远端吻合情况.结果:胫前动脉在踝间或踝上向外侧恒定地发出外踝前动脉.根据胫前动脉外踝前支的分出位置、粗细及与腓动脉穿支降支的吻合情况,可将其分成以下四型.两主干血管吻合后下行经外踝前至足背外侧与跗外侧动脉吻合,沿途发出皮支营养胫前踝上和足背外侧.结论:可以在形成以胫前血管为蒂的足背皮瓣同时,以胫前血管的外踝前动脉为血供设计足外侧或外踝上联合皮瓣应用.
作者:颜玲;徐达传;高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展神经池段的动脉供应及其与邻近血管的关系.方法:选取18例脑干,观测展神经根池段的滋养动脉来源及其与邻近血管的关系.结果:从展神经根腹面跨过的有小脑下前动脉、脑桥下外侧动脉、小脑下后动脉、迷路动脉、小脑下后和小脑下前动脉总干、椎动脉;从展神经背面跨过的血管有小脑下前动脉、脑桥下外侧动脉等.展神经的滋养动脉主要来自脑桥前外侧穿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和脑桥下外侧动脉.接触和压迫展神经根的血管主要是小脑下前动脉和移位的基底动脉或椎动脉,占16.7%.结论:展神经的滋养动脉损伤和血管压迫可导致展神经麻痹,了解展神经的动脉供应及其邻近血管关系对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作者:王福;张奎启;张元鑫;陈洪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解剖一例9岁左右女性标本时,发现肾及血管异常,现报道如下:
作者:卢诗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纯静脉皮瓣的成活机理.方法:①利用兔耳纯静脉皮瓣模型,观测不同处理后的成活情况;②活体灌注墨汁后厚蜡切片,观察皮瓣术后与受区的血管吻合情况.结果:原位缝合、边缘阻隔、基底阻隔、全部阻隔、术后4d断蒂纯静脉皮瓣成活面积大于术后3d断蒂纯静脉皮瓣和无血供全厚皮片(P<0.05).结论:静脉血可以维持纯静脉皮瓣成活,术后3~4 d是纯静脉皮瓣血液循环由非生理性向生理性转变的关键.
作者:崔成立;尹维刚;张新宇;王伟;李梁;史增元;阎桂彬;陈茂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脑底动脉环各组成血管的起源、分支、走行方向及其变异,为神经介入性插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6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头颅标本,获取Willis环并充分暴露脑底部血管后,观测脑底动脉环各组成血管的起源、分支、走向、变异及其长度和外径.结果:虽然脑底动脉变异较大,但仍有规律可循,81.5%的ACA起源于ICA的前壁;67.2%的ACoA连于ACA的内侧壁;75.5%的PCoA起源于ICA的后外侧壁;88.3%的PCA起源于BA的外侧壁等.结论:组成脑底动脉环各动脉的长度及直径的推荐值,与临床介入性插管有关的脑底动脉的开口方位,可作为介入神经影像学在临床介入性插管和预制特定形态的导管、导丝时的重要参考.
作者:李肖;官泳松;周翔平;项涛;朱磊;陈道邦;李瑞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为研制国人胫骨下段解剖型钢板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将80例成人活体胫骨进行螺旋CT扫描并重建三维图像,测量胫骨外侧面解剖学指标,并与整体信息作相关分析.结果:胫骨外侧面扭转段长度男性为(12.95±0.41)cm,女性为(12.34±0.31)cm;胫骨外侧面第1个1/4分段扭转角男性为13.98°±2.72°,女性为13.38°±3.11°,第2个分段扭转角男性为32.49°±3.66°,女性为31.85°±3.86°,第3个分段扭转角男性为55.18°±3.53°,女性为50.95°±6.24°,第4个分段扭转角男性为82.13°±2.89°,女性为72.45°±4.81°.胫骨下段外侧面前倾角男性为7.34°±0.91°,女性为6.20°±0.4l°.结论:胫骨下段外侧面的扭转和前倾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在设计国人胫骨解剖型钢板的扭转和前倾形状时要考虑性别和身高的差异.
作者:梁伟国;周子强;宿宝贵;叶更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建立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螺旋CT扫描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胸11椎体上缘-腰1椎体下缘,所得数据经Photoshop处理后转入Pro/Engineer软件,采用实体建模的方法重建出三维立体几何图像,再利用自由造型模型系统对图像进行修改,通过铺面形成椎体三维图形,转入有限元软件进行网格划分,建成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结果:所建模型外观逼真,几何相似性好.结论:为脊柱胸腰段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种简便,精确的方法,为分析和研究该模型在各种受力情况下的生物力学表现创造了条件.
作者:李健;徐晖;程立明;高梁斌;张平;张美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我国平足症的发生率为0.8%~3.7%,国外报道为2.7%~16.4%,主要表现为足弓塌陷.目前国内对足弓的正常维持机理和足弓塌陷的原因及机制未见报道,对平足症的病因及治疗缺乏足够的研究,国外在这方面报道较多,现综述如下:
作者:燕晓宇;俞光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为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前臂外侧皮神经下1/3段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其与桡骨膜血管的关系.结果:前臂外侧皮神经下l/3段的营养血管来自:桡动脉皮支6~11支,外径(0.7±0.3)mrn;掌浅支皮支2~6支,外径(0.5±0.3)mm;桡骨茎突返支皮支1~2支,外径(0.8±0.1)mm;鼻烟壶皮支1~2支,外径(0.6±0.2)mm.在桡骨茎突上8.0~15.0 cm之间,桡动脉肌间隙骨皮支1~3支,外径(1.1±0.2)mm,骨膜支分布桡骨体部中下段的裸露区,皮支外径(0.8±0.2)mm.上述穿支血管发皮支、筋膜支、骨膜支、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头静脉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桡动脉皮支为蒂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在腕关节平面,可用于手部远处组织缺损修复.
作者:张发惠;郑和平;田万成;宋一平;岳素琴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正常人左心耳解剖学特征,为经皮穿刺封堵左心耳提供相关的应用解剖.方法:解剖测量30例(男21,女9)正常成年人的心脏标本.结果:左心耳开口的长径、短径及长、短径的大伸展径分别为(18.5±6.3)、(10.9±5.0)、(24.8±6.3)和(17.6±6.1)mm.左心耳开口周长为(51.7±15.3)mm.左心耳腔的深度为(20.5±6.4)mm;腔的长径、短径及其大伸展径分别为(15.8±5.7)、(10.4±4.9)、(19.7±5.9)和(14.4±5.8)mm.左心耳与左上、左下肺静脉口的距离及与二尖瓣环的短距离分别为(4.8±1.9)、(7.8±2.7)和(10.3±3.4)mm.结论:根据本文测量结果,经皮穿刺封堵左心耳是可行的,封堵器心房面的大小应根据左心耳开口的大小及与周边结构的距离来选择.
作者:杨志宏;丁仲如;吴弘;纪荣明;秦永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MRI在创伤性后尿道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创伤性后尿道狭窄病例术前、术后行盆腔部MRI检查,X线造影(顺行及逆行膀胱尿道造影)观察狭窄的部位、长度,疤痕的深度、广度,并均行开放手术进行验证.结果:MRI能清晰地显示伤后盆腔内解剖结构改变,前列腺的位置及其与耻骨联合的关系,准确测量尿道狭窄或闭锁的长度,显示疤痕的范围及深度.结论:MRI对了解伤后盆腔内解剖结构改变,测量尿道狭窄部位、长度,估测疤痕的深度有较大的价值.
作者:罗积慎;何恢绪;胡卫列;彭光明;吕军;韩立新;聂海波;李清荣;黄孝庭;王元利;曹启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根据<中国人解剖数据>统计,肌皮神经分支分布于鱼际肌及拇、示指皮肤罕见.在标本制作中,发现右侧肌皮神经此类变异1例,报道如下:
作者:罗守怡;何稷慧;王坤龙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为临床应用后根入区破坏法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疼痛提供基础.方法:在20例成年人尸体上充分暴露C5~T1脊髓节段和相应神经后根区需切除椎板的长度和宽度,测量各神经根根丝的数目、与脊髓的角度和相应各脊髓节段前正中沟至后外侧沟的距离,各脊髓节段的定位和相应神经后根区的精细定位.取下脊髓,在显微镜下测量各节段脊髓后脚在横截面上的长度、宽度和后角纵轴与脊髓矢状面的夹角,确定术中需要损伤后根区的范围和角度.结果:切除C4~C7的脊突和椎板可暴露C5~T1神经后根.C5~T1各神经后根的根丝平均为7.76条,C6的后根根丝多.各神经后根下缘的根丝与脊髓纵轴的夹角从C5的65.6°逐渐变小到T1的19.8°.脊髓后外侧沟(神经后根根丝进入脊髓处)到后正中沟的距离平均为2.95 mm.脊髓后脚底至后外侧沟的长度平均为3.47mm,宽度平均为1.35 mm.后脚的纵轴与脊髓矢状面的夹角平均为35.9°,自C5至T1逐渐变小.结论:(1)用破坏臂丛脊髓后根入区的方法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疼痛需切除C4~C7的棘突和椎板;(2)损伤时器械应与脊髓矢状面大约成30°~40°角;(3)在横截面上损伤的宽度不能超过1.2mm,损伤的深度不能超过3.1 mm.
作者:向剑平;刘小林;许扬滨;王建云;胡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为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①选用30例成人干燥股骨测量股骨内外侧髁、内外上髁、髁间窝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②20侧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膝降动脉及隐神经髌下支的分支、分支等及两者的关系.结果:髁间窝呈U型占35%,V型占65%,此窝宽处横径:左侧(1.98±0.36)cm,右侧(2.06±0.29)cm;内侧髁后关节面宽,左侧(2.2l±0.23)cm,右侧(2.34±0.29)cm;内、外上髁的距离,左侧(7.30±0.60)cm,右侧(7.43±0.57)cm.膝降动脉髌下支和隐神经髌下支呈紧密的伴行关系.隐神经在缝匠肌中下l/3交界点穿出,有上、下两支分布到膝关节前外侧皮肤.结论:术中注意这些解剖位置特点,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减少手术出血,防止并发症.
作者:易传安;曹述铁;张建波;胡祥上;饶利兵;余中华;田海文;李荣霏;徐志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索不同部位囊性变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生物力学影响,为预测股骨头的塌陷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基础.方法:取新鲜股骨上段标本,行螺旋CT断层扫描,所得图像用Efilm软件系统处理,利用Ansys-5.7大型计算机软件建立股骨上段三维有限元异物同构模型,模拟股骨头内囊性变.施加3种不同载荷,分析股骨头内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股骨头受压后,中央区域表现为压应力,而前方和后方区域则表现为张力,符合球体受压后的膨胀趋势.股骨头负重区下方及其内侧和外侧的囊性变应力集中明显,易引起股骨头塌陷.当囊性变位于股骨头的前方、后方、中心和下方时,其上下缘的应力集中不是很明显,股骨头塌陷断裂风险不大.结论:股骨头内不同部位的囊性变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生物力学影响是不同的,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法可以预测坏死股骨头的塌陷,并指导临床选用适当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作者:崔旭;赵德伟;古长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建立狗带血管坐骨神经的动物模型,探讨神经、动脉和静脉三种组织同时冷冻保存的可行性及不同维持温度对冷冻保存神经和血管的影响.方法:采用二步冷冻步骤,选择4种不同的维持温度(-40℃、-50℃、-60℃、-70℃)对狗带血管坐骨神经的动物模型进行冷冻,在液氮中保存21 d,取出标本用37℃水浴复温.观察方法包括光镜下HE常规染色和髓鞘染色,四氮唑兰还原试验.结果:经-60℃维持温度冷冻后再保存于液氮中的动脉、静脉、神经,其血管代谢活性,内皮细胞和神经雪旺细胞的保持较好.结论:狗带血管坐骨神经的动物模型,解剖结构清晰,可操作性较好.神经、动脉和静脉三种组织同时冷冻保存是可行的,-60℃是带血管神经冷冻保存较理想的维持温度.
作者:杨小祥;冷震;钱塘;薛惠祥;周建生;承泽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为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尺、桡骨膜血管的关系.结果: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来自:桡侧副动脉皮支2~6支,外径(0.6±0.3)mm;骨间后动脉皮支6~9支,外径(0.7±0.3)mm;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皮支3~5支,外径(0.8±0.2)mm;尺、桡动脉腕背支皮支2~6支,外径(0.6±0.1)mm.尺骨中上段骨膜血管来自骨间后动脉的肌骨膜支6~8支,外径0.3~1.0mm;骨间后动脉桡侧骨皮支与桡骨中段裸区骨膜血管吻合.上述支发出皮支、筋膜支、骨膜支和神经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干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其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在腕关节平面,适宜手背远处的组织缺损修复.
作者:张发惠;张春;郑和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与研究十二指肠空肠曲和Trietz韧带解剖变异的临床意义.方法:吸取前瞻性总结通过再次手术治愈2例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十二指肠高度扩张的经验与教训,指导在以后的151例同类手术中对十二指肠空肠曲及Trietz韧带的解剖学观察.结果:151例中,147例十二指肠空肠曲位于脊柱前正中位置,相当于11、12胸椎平面,不论输入襻空肠对吻胃大弯还是胃小弯,术后均无十二指肠扩张.4例十二指肠空肠曲解剖变异中,借鉴本文报告2例的临床经验与教训,慎重选择输入襻空肠是对吻胃大弯还是胃小弯,术后亦无并发症.结论:在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分切除术中,认真观察每一例十二指肠空肠曲和Trietz韧带有无解剖位置变异和其它异常情况(异位胰腺、空肠憩室)等,对胃大部分切除术中胃空肠吻合方式选择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祝水平;林妙承;黄焕基;李茂强;王建宇;刘洁嫦;邹玮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系统了解颞叶桥静脉及其属支的显微解剖.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10例20侧成人头部标本的颞叶桥静脉,由各属支起源追踪至静脉汇入点,测量有关数据.结果:颞叶桥静脉有4型:Ⅰ静脉湖型15%(3侧),Ⅱ烛台型40%(8侧),Ⅲ单干型20%(4侧),Ⅳ多干型25%(5侧).20侧半球共有107条桥静脉属支、43个静脉汇入点,静脉汇入点分布于横窦区54%(23个)、小脑幕区23%(10个)、颞骨岩部区23%(10个).结论:熟悉颞叶桥静脉的显微解剖,是在相关手术中保护桥静脉的基础.
作者:刘开东;耿晓增;程刚;李海林;傅震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