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L6细胞复合培养中平行结构支架材料的细胞黏附性观察

余磊;熊绍虎;邱小忠;廖华;黄美贤;欧阳钧

关键词:L6细胞株, 支架材料, 组织工程
摘要:目的:检测在L6细胞培养过程中,具有平行结构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医用可吸收缝线平行折叠并制备成类似圆柱体样,与大鼠L6成肌细胞株体外复合培养.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平行结构支架材料吸附的L6细胞的形态学结构,观察L6细胞在材料上的表面相容性.结果1天后,细胞在支架材料表面黏附、伸展,随时间的延长,显示出沿支架材料纵轴排列趋势,第6天的时候,可以见到类似肌小管的结构.结论:所制备的具有平行结构的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外科与放射解剖学》杂志文题摘要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与咽后瓣手术相关的应用解剖学

    目的:为临床应用咽后壁组织瓣修复腭裂、改善腭咽闭合不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巨-微解剖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在15例儿童和15例成人正常头颈尸体标本上,就咽后壁的血供与神经支配,临床常用的上、下蒂型咽后瓣的长度、宽度、厚度,及其与颈椎和双侧颈鞘的关系进行观察测量,两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咽升动脉是咽后壁的主要供血动脉,咽后壁的肌肉由三对呈叠瓦状覆盖的咽缩肌组成,神经支配为咽丛神经的分支.上、下蒂型咽后瓣手术主要在第1、2颈椎体前面的范围内进行,与双侧颈鞘具有一定的安全距离;成人与儿童咽后瓣的长度、宽度、厚度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临床上设计咽后瓣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李树桂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肌皮瓣的临床应用与改进

    目的:报道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肌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42例以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不同原因所致软组织缺损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本组男36例,女6例;年龄大75岁、小6岁;皮瓣大面积17.0 cm×15.0cm,小6.0 cm×5.0 cm,其中12例皮瓣面积在10.0 cm×10.0 cm以上;6例设计为肌皮瓣(腓肠肌外侧头),肌瓣大为10.0 cm×7.0 cm×2.0cm,小为6.0 cm×5.0 cm×1.0 cm.结果:所有病例术后皆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瓣肿胀,暗道较明道者明显.2例大皮瓣经行小隐静脉远端结扎仍出现肿胀、色暗,皮瓣近侧1/3坏死.皮瓣边缘坏死3例,换药治愈.部分坏死需行植皮者3例.36例术后伤口Ⅰ期愈合,骨外露软件组织缺损覆盖修复满意,6例Ⅱ期愈合,其中糖尿病,地中海贫血各一例.结论:(1)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小腿下1/3及足踝部缺损创面,极有临床实用价值;(2)设计切取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填充感染创腔是可行的;(3)但对其皮瓣及所携带的肌瓣究竟切取多大面积是安全的、肌瓣的血运机理以及远端蒂筋膜皮瓣中小隐静脉干是否结扎,何处结扎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春;张晓文;郭肖峰;马苟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临床应用的改进

    目的:报道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临床应用的改进的效果.方法: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血管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远端蒂皮瓣旋转点降至外踝尖上2cm,术中结扎远端蒂小隐静脉以及复合瓣设计,临床应用15例.伤因及伤情:车祸伤6例,砸伤6例,机器绞伤3例.创面有骨与肌腱外露或在足跟负重区,其中足背创面5例,足跟创面3例,前足背4例,胫前创面2例,小腿远段创面伴胫骨缺损1例.皮瓣修复方式:低旋转点远端蒂皮瓣13例,远端蒂腓骨皮瓣1例,远端蒂腓肠肌皮瓣1例.结果:临床15例皮瓣全部一期成活,2例皮瓣边缘皮肤坏死,大占皮瓣总面积的1/10,脱痂后自行愈合.经1月至8月的随访,皮瓣质地良好,厚薄均匀,颜色一致,供区无功能障碍.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与邻近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临床对严重的外伤造成的骨不连、骨缺损和大的死腔,采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修复是理想的选择.

    作者:宋一平;张发惠;刘宏滨;雷会宁;童讯;张传开;刘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三尖瓣下移并房间隔缺损1例

    患者,男性,10岁,体检发现心脏杂音20 d,于2004年11月17日入院治疗.患者自幼未发现先天性心脏病,日常生活正常,无家族遗传病史.入院查体,心前区胸骨左缘2、3、4肋间闻及Ⅱ/Ⅳ收缩期杂音.

    作者:邱大学;王红;李忠东;顾卫东;史震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远端蒂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目的:报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29例.结果:29例中24例全部成活,4例边缘坏死合并有水泡,经换药治愈,1例部分坏死经植皮治愈.所有涉及足跟、足底负重区患者均恢复行走功能.结论:(1)该皮瓣解剖恒定,质地好,有感觉,成活率高,不损伤主干血管,操作简单,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理想方法;(2)结扎小隐静脉后皮瓣肿胀明显减轻,对皮瓣成活有帮助.

    作者:莫茅;莫兰;叶劲;陈伟明;邓永高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内脏大神经切断术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内脏大神经切断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对144侧内脏大神经进行解剖,观察其起止、行程和分支;测量其长度、直径和分支起点距腹腔神经节的距离以及在主动脉裂孔处内脏大神经距主动脉侧缘的距离.结果:94.4%的内脏大神经由来T5~10交感神经节的纤维,4.2%的上界纤维起自T4交感神经节,1.4%的下界纤维起自T11交感神经节.内脏大神经长度为(49.3±20.49)mm,直径为(2.47±0.7)mm,在主动脉裂孔处左内脏大神经距主动脉左缘(3.01±2.94)mm,右内脏大神经距主动脉右缘(11.12±5.67)mm,在其行程过程中有35.4%的内脏大神经发出1~3条分支.结论:在进行左内脏大神经切断术前,应先在CT或MRI下观察腹腔神经节的形状,根据其形状判断是否进行手术切断内脏大神经,术中在主动脉裂孔处腹主动脉左缘能寻找到大部分左内脏大神经,若不能找到,可在腹腔神经节外侧端背面寻找.

    作者:蔡昌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手尺侧先天性缺如2例

    手的先天畸形多种多样,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2例特殊的手部畸形,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洪勇平;曹培峰;孙勇业;李青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自1992年法国Masquelet报道腓肠神经血管轴皮瓣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以来,以远端为蒂在小腿后部切取腓肠神经筋膜皮瓣(distally-based suralneurofasciocutaneous flap),修复小腿下1/3和足踝创面的新方法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经10多年的深入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对该皮瓣的血供、静脉回流有新的认识,开发出不少新的临床改进方法和应用形式.本期专题中的几篇研究,集中介绍了这方面的新进展.

    作者:徐达传;张世民;钟世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内窥镜下与颅底相关的鼻腔鼻窦解剖标志的研究

    目的:研究内窥镜下鼻颅底相关的解剖标志及其在手术中的意义.方法:观测4例尸体标本和术时179个病例与颅底相关的鼻腔鼻窦解剖结构.结果:(1)筛前动脉位于额隐窝后隆突或其后2~3 mm范围;筛前动脉骨管可呈管状或管状悬空占58.2%,呈嵴状或半管状占41.8%.(2)纸样板与筛顶的连接方式有直角为3%,钝角44%,锐角53%.(3)蝶窦前壁位于后鼻孔上缘上,鼻中隔和中鼻甲后缘之间.(4)蝶窦外侧壁视神经管隆起呈管型或半管型为15.4%,压迹型35.3%.颈内动脉隆起60%.(5)蝶骨嵴延长线为鞍底中线.结论:(1)作为判断筛顶或蝶窦侧壁重要标志的额隐窝、筛前动脉或视神经管隆起、颈内动脉隆起是有一定的解剖变异.(2)中鼻甲前后附着缘、上颌窦口、后鼻孔上缘和纸样板是可供参照的相对恒定标志.(3)蝶骨嵴可作为判断鞍底中线的标志.

    作者:文卫平;李健;史剑波;张湘民;许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NaOH消蚀法制备胎儿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研究

    目的:探索NaOH消蚀法对胎儿真皮基质的成分及其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使用NaOH消蚀法制备胎儿皮肤的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应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细胞的余留及细胞外基质成分的破坏情况,应用扫描电镜观察ADM的构筑.结果:NaOH消蚀处理16h即可去除真皮 细胞成分.制备的ADM韧性好,勿需戊二醛交联.弹性纤维的含量有所减少而胶原纤维形态完整,排列正常,保留了基本的真皮构筑.HLA-DR呈阴性,Fibronectin(FN)呈弱阳性,Laminin(LN)和Ⅳ型胶原均呈阴性.结论:NaOH消蚀法简易经济,去除细胞成分较彻底,所制备的ADM韧性好,胶原纤维形态完整,排列正常,但对基膜的成分及结构破坏较重.

    作者:夏建春;米立国;高英;王丽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左颈袢变异1例

    颈袢是由第1~3颈神经前支的纤维组成,其上、下根通常在肩胛舌骨肌中间腱上,适平环状软骨弓处,颈动脉鞘浅面合成颈袢,自袢发支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及胸骨甲状肌.作者在解剖1例成年男性标本时,发现其左侧颈袢不形成袢的结构,而直接汇合成1个干(图1).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永绥;张发惠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弹力内锁钉与交锁钉固定股骨中下段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

    目的:比较弹力内锁髓内钉与交锁钉固定股骨中下段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用8根新鲜成人股骨标本,制成股骨中下2/5骨折模型,分别用弹力内锁髓内钉、国产交锁髓内钉、梅花钉和钢板内固定,对内固定后的标本进抗扭转测试,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弹力内锁钉在5 Nm扭矩下抗旋转刚度接近交锁髓内钉.结论:弹力内锁钉在冶疗股骨中下段骨折中固定可靠,符合生物力学要求.该器械结构合理,简单实用,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万黎;徐达传;赵卫东;钟世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右锁骨下动脉起始行程异常1例

    笔者在教学中遇到右锁骨下动脉异位1例,现报道如下:成人女尸,年龄在54岁左右,身长156 cm.颈部无手术疤痕.尸解发现主动脉弓自右向左发出4个分支,即: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图1).

    作者:胡圣望;胡勇;周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外斜位X线片显示股骨距影像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外斜位X线片上股骨距的影像特征,探讨外斜位片显示股骨距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成人干燥股骨标本143根,进行外斜45°拍片,对股骨距影像进行分析测量.结果:外斜位和正位显示股骨距阳性率分别为86.5%和29.0%.股骨颈主要抗压力骨小梁总宽度由上向下递减,与股骨距相交于Ward三角下角,此区骨小梁稀疏.次级抗压力骨小梁与股骨距相连为一体.结论:股骨距与主要抗压力骨小梁交界处相对薄弱,是股骨颈骨折的好发部位.次级抗压力骨小梁即股骨距松质骨影像.外斜位X线片可以为临床上显示股骨距特征提供参考.

    作者:安永胜;杜心如;石友民;李桂萍;唐世英;孔祥玉;王天成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双侧滑车上孔1例

    在解剖一成年女性头颅标本时,发现双侧滑车上神经均从滑车上孔穿出,较为罕见,报道如下.

    作者:林毅兴;史继新;邱永明;罗其中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老树逢春发新枝

    人体解剖学诚然是十分古老的学科.回顾中国解剖学的发展历程,建国前基本上没有开展科研工作,也没有本学科的学术期刊,<解剖学报>是在建国后1953年才开始创刊的.为了填补基本的民族体质资料空白区,人体解剖学首先要做的是补课性研究工作,主要进行了中国人体质调查研究.这一项历史性的科研任务,到文革前,基本上得到解决,科研成果,体现在中国解剖学会组织出版的,带有里程碑性的三部<中国人体质调查>和<中国人解剖学数值>等专著上.

    作者:钟世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成人各种类型脊柱侧凸的特点与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成人脊柱侧凸治疗经验和技术进展.方法:从1990年3月~2004年5月手术矫治成人脊柱侧凸62例,男24例,女38例;平均年龄50.6岁;特发性侧凸36例,先天性侧凸5例,平均Cobb角72.5°;退行性侧凸21例,平均Cobb角45°.其中前路手术8例,后路手术41例,前后路联合手术13例.结果:平均随访68个月,术后平均Cobb角32°,胸椎及腰椎的平均矫正率分别为47%及84%.假关节形成并断棒1例,脱钩1例,均再次手术,未出现感染及神经损害等并发症.结论:成人脊柱侧凸手术治疗也可获得较满意的矫正畸形效果,但主要目的是解除症状,钉棒系统手术的可靠性较高,且并发症少.

    作者:柯雨洪;周良安;王义生;廖俊星;马元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胎儿腰椎间孔韧带的观测及意义

    目的:观察腰椎间孔韧带的形态,探讨其生理意义.方法:选用足月胎儿尸体标本11具,解剖观察腰椎间孔韧带,用游标卡尺进行相关测量.结果:在22侧腰椎标本中未发现横孔上韧带,L1、L2和L3横孔下韧带的宽度、厚度和长度分别为:L1:(1.4±0.4)mm、(0.4±0.2)mm、(2.8±0.5)mm,L2:(1.3±0.4)mm、(0.4±0.2)mm、(2.8±0.5)mm,L3:(1.6±0.1)mm、(0.4±0 1)mm、(2.8±0.9)mm,L4和L5椎间孔内未发现横孔下韧带;标本中未发现体横上韧带,体横下韧带分布于L3~L5椎间孔的外侧,其宽度、厚度和长度分别为:L3:(2.1±0.4)mm、(0.6±0.1)mm、(4.5±1.2)mm、L4:(2.0±1.2)mm、(0.4±0.2)mm、(5.7±0.8)mm,L5:(2.4±0.8)mm、(0.4±0.2)mm、(5.0±1.0)mm.结论:胎儿腰椎间孔韧带普遍存在,其为腰椎的正常组织结构.

    作者:曲永松;宋作涛;吕美玲;刘润涛;裴燕芳;安月勇;韩文祥;孙文友;张福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腓动脉肌间隔穿支6~10支,外径0.5~1.6 mm,远的动脉穿支距外踝尖上(1.0±1.3)cm,外径(0.6±0.2)mm.穿支分出骨膜动脉、肌支,营养腓骨和比目鱼肌外侧半.穿支穿深筋膜时,发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血管,构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腓肠外侧动脉发2~5支外径0.2~1.2 mm肌皮穿支,营养腓肠肌外侧头及相应区域皮肤.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距外踝尖上(3.4±0.9)cm,外径(1.7±0.5)mm.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腓动脉的肌间隔动脉终末穿支远端蒂复合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可覆盖前足创面.

    作者:张发惠;郑和平;宋一平;张春;田万成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