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NaOH消蚀法制备胎儿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研究

夏建春;米立国;高英;王丽

关键词:NaOH消蚀法, 脱细胞真皮基质, 细胞外基质, 胎儿
摘要:目的:探索NaOH消蚀法对胎儿真皮基质的成分及其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使用NaOH消蚀法制备胎儿皮肤的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应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细胞的余留及细胞外基质成分的破坏情况,应用扫描电镜观察ADM的构筑.结果:NaOH消蚀处理16h即可去除真皮 细胞成分.制备的ADM韧性好,勿需戊二醛交联.弹性纤维的含量有所减少而胶原纤维形态完整,排列正常,保留了基本的真皮构筑.HLA-DR呈阴性,Fibronectin(FN)呈弱阳性,Laminin(LN)和Ⅳ型胶原均呈阴性.结论:NaOH消蚀法简易经济,去除细胞成分较彻底,所制备的ADM韧性好,胶原纤维形态完整,排列正常,但对基膜的成分及结构破坏较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胎儿腰椎间孔韧带的观测及意义

    目的:观察腰椎间孔韧带的形态,探讨其生理意义.方法:选用足月胎儿尸体标本11具,解剖观察腰椎间孔韧带,用游标卡尺进行相关测量.结果:在22侧腰椎标本中未发现横孔上韧带,L1、L2和L3横孔下韧带的宽度、厚度和长度分别为:L1:(1.4±0.4)mm、(0.4±0.2)mm、(2.8±0.5)mm,L2:(1.3±0.4)mm、(0.4±0.2)mm、(2.8±0.5)mm,L3:(1.6±0.1)mm、(0.4±0 1)mm、(2.8±0.9)mm,L4和L5椎间孔内未发现横孔下韧带;标本中未发现体横上韧带,体横下韧带分布于L3~L5椎间孔的外侧,其宽度、厚度和长度分别为:L3:(2.1±0.4)mm、(0.6±0.1)mm、(4.5±1.2)mm、L4:(2.0±1.2)mm、(0.4±0.2)mm、(5.7±0.8)mm,L5:(2.4±0.8)mm、(0.4±0.2)mm、(5.0±1.0)mm.结论:胎儿腰椎间孔韧带普遍存在,其为腰椎的正常组织结构.

    作者:曲永松;宋作涛;吕美玲;刘润涛;裴燕芳;安月勇;韩文祥;孙文友;张福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远端蒂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目的:报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29例.结果:29例中24例全部成活,4例边缘坏死合并有水泡,经换药治愈,1例部分坏死经植皮治愈.所有涉及足跟、足底负重区患者均恢复行走功能.结论:(1)该皮瓣解剖恒定,质地好,有感觉,成活率高,不损伤主干血管,操作简单,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理想方法;(2)结扎小隐静脉后皮瓣肿胀明显减轻,对皮瓣成活有帮助.

    作者:莫茅;莫兰;叶劲;陈伟明;邓永高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坐位旋转手法对腰椎内在应力的实时监测

    目的:研究坐位旋转手法时对腰椎内在应力分布的特点.方法:使用L4~5腰椎CT片,以Mimics软件系统逐层重建,建立L4~5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手法原理,将坐位腰椎旋转手法进行分解,把各项力学参数代入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即时显示手法作用时腰椎间盘的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变化.结果:正常腰椎在旋转手法作用时应力主要集中在椎体、终板和椎间盘处.退变腰椎在手法作用时应力主要集中在L4小关节的下关节突和椎弓,且应力分布集中.结论:(1)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时,对于正常腰椎应力主要作用于椎体、终板和椎间盘等前部结构.(2)对于退变腰椎,应力主要作用于后部结构,并且所受应力分布集中,易损伤小关节、椎弓.

    作者:陈浩;徐海涛;张美超;李义凯;王龙江;王国林;邱桂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带蒂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目的:报道带蒂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远端、踝足部软缺损的效果.方法:对18例小腿或足部不同部位软组织缺损,采用带腓肠神经血管蒂皮瓣逆行转移修复.皮瓣面积大为13 cm×5 cm,小为3 cm×3 cm.结果:17例全部成活,其中2例部分坏死,1例失败,随访效果满意.结论:此皮瓣是修复小腿远端、踝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具有切取方便,位置恒定,血供可靠.

    作者:许伟国;蔡斌;何振荣;凌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双侧滑车上孔1例

    在解剖一成年女性头颅标本时,发现双侧滑车上神经均从滑车上孔穿出,较为罕见,报道如下.

    作者:林毅兴;史继新;邱永明;罗其中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与咽后瓣手术相关的应用解剖学

    目的:为临床应用咽后壁组织瓣修复腭裂、改善腭咽闭合不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巨-微解剖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在15例儿童和15例成人正常头颈尸体标本上,就咽后壁的血供与神经支配,临床常用的上、下蒂型咽后瓣的长度、宽度、厚度,及其与颈椎和双侧颈鞘的关系进行观察测量,两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咽升动脉是咽后壁的主要供血动脉,咽后壁的肌肉由三对呈叠瓦状覆盖的咽缩肌组成,神经支配为咽丛神经的分支.上、下蒂型咽后瓣手术主要在第1、2颈椎体前面的范围内进行,与双侧颈鞘具有一定的安全距离;成人与儿童咽后瓣的长度、宽度、厚度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临床上设计咽后瓣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李树桂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成人各种类型脊柱侧凸的特点与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成人脊柱侧凸治疗经验和技术进展.方法:从1990年3月~2004年5月手术矫治成人脊柱侧凸62例,男24例,女38例;平均年龄50.6岁;特发性侧凸36例,先天性侧凸5例,平均Cobb角72.5°;退行性侧凸21例,平均Cobb角45°.其中前路手术8例,后路手术41例,前后路联合手术13例.结果:平均随访68个月,术后平均Cobb角32°,胸椎及腰椎的平均矫正率分别为47%及84%.假关节形成并断棒1例,脱钩1例,均再次手术,未出现感染及神经损害等并发症.结论:成人脊柱侧凸手术治疗也可获得较满意的矫正畸形效果,但主要目的是解除症状,钉棒系统手术的可靠性较高,且并发症少.

    作者:柯雨洪;周良安;王义生;廖俊星;马元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的血管解剖与临床应用

    目的:介绍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的血管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6个小腿灌注标本,重点观察腓肠神经血管轴与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和肌皮穿支之间的交通吻合.结果:在腓肠神经穿出深筋膜前(筋膜下段),腓肠神经血管轴与两侧的腓肠肌肌支间各有2~4个吻合.在穿出深筋膜后(筋膜上段),与两侧的腓肠肌肌皮穿支间各有2~3个吻合.在腓肠肌腱腹交界(约为小腿中点)的近侧2~4 cm内,恒定有1~3支肌皮穿支血管与腓肠神经血管轴相交通.据此,临床上设计切取以腓动脉远侧肌间隔穿支血管供血的腓肠神经筋膜蒂腓肠肌皮瓣,修复3例伴有死腔和骨髓炎感染的小腿下1/3段和足踝创面,筋膜皮瓣面积10~12 cm×5~6 cm,其深层的肌肉6~8 cm×4~6 cm,皮瓣完全成活.结论: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血供可靠,转移方便,是修复小腿下段和足踝部伴有死腔或骨髓炎创面的好方法.

    作者:张世民;张凯;李海丰;袁锋;俞光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临床应用的改进

    目的:报道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临床应用的改进的效果.方法: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血管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远端蒂皮瓣旋转点降至外踝尖上2cm,术中结扎远端蒂小隐静脉以及复合瓣设计,临床应用15例.伤因及伤情:车祸伤6例,砸伤6例,机器绞伤3例.创面有骨与肌腱外露或在足跟负重区,其中足背创面5例,足跟创面3例,前足背4例,胫前创面2例,小腿远段创面伴胫骨缺损1例.皮瓣修复方式:低旋转点远端蒂皮瓣13例,远端蒂腓骨皮瓣1例,远端蒂腓肠肌皮瓣1例.结果:临床15例皮瓣全部一期成活,2例皮瓣边缘皮肤坏死,大占皮瓣总面积的1/10,脱痂后自行愈合.经1月至8月的随访,皮瓣质地良好,厚薄均匀,颜色一致,供区无功能障碍.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与邻近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临床对严重的外伤造成的骨不连、骨缺损和大的死腔,采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修复是理想的选择.

    作者:宋一平;张发惠;刘宏滨;雷会宁;童讯;张传开;刘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手尺侧先天性缺如2例

    手的先天畸形多种多样,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2例特殊的手部畸形,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洪勇平;曹培峰;孙勇业;李青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髓腔延长顺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基础与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髓腔延长顺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107例成人股骨X线正、侧位片观测髓腔形态结构特点;(2)在X线片上测量估算髓内钉可达到股骨远端的远距离,复位骨折,术中X线监测扩髓延长股骨远端髓腔至关节面上10~15 mm,采用髓腔延长顺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12例,2例不稳定骨折髓内钉固定后均加用小钢板单侧骨皮质螺钉固定.结果:12例骨折均达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全部愈合.结论:髓腔延长顺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具有创伤小,基本不损伤膝关节,术中出血少,稳定性好,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叶毓麟;钱成雄;吴坤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右锁骨下动脉起始行程异常1例

    笔者在教学中遇到右锁骨下动脉异位1例,现报道如下:成人女尸,年龄在54岁左右,身长156 cm.颈部无手术疤痕.尸解发现主动脉弓自右向左发出4个分支,即: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图1).

    作者:胡圣望;胡勇;周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NaOH消蚀法制备胎儿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研究

    目的:探索NaOH消蚀法对胎儿真皮基质的成分及其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使用NaOH消蚀法制备胎儿皮肤的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应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细胞的余留及细胞外基质成分的破坏情况,应用扫描电镜观察ADM的构筑.结果:NaOH消蚀处理16h即可去除真皮 细胞成分.制备的ADM韧性好,勿需戊二醛交联.弹性纤维的含量有所减少而胶原纤维形态完整,排列正常,保留了基本的真皮构筑.HLA-DR呈阴性,Fibronectin(FN)呈弱阳性,Laminin(LN)和Ⅳ型胶原均呈阴性.结论:NaOH消蚀法简易经济,去除细胞成分较彻底,所制备的ADM韧性好,胶原纤维形态完整,排列正常,但对基膜的成分及结构破坏较重.

    作者:夏建春;米立国;高英;王丽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腓动脉肌间隔穿支6~10支,外径0.5~1.6 mm,远的动脉穿支距外踝尖上(1.0±1.3)cm,外径(0.6±0.2)mm.穿支分出骨膜动脉、肌支,营养腓骨和比目鱼肌外侧半.穿支穿深筋膜时,发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血管,构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腓肠外侧动脉发2~5支外径0.2~1.2 mm肌皮穿支,营养腓肠肌外侧头及相应区域皮肤.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距外踝尖上(3.4±0.9)cm,外径(1.7±0.5)mm.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腓动脉的肌间隔动脉终末穿支远端蒂复合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可覆盖前足创面.

    作者:张发惠;郑和平;宋一平;张春;田万成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内窥镜下与颅底相关的鼻腔鼻窦解剖标志的研究

    目的:研究内窥镜下鼻颅底相关的解剖标志及其在手术中的意义.方法:观测4例尸体标本和术时179个病例与颅底相关的鼻腔鼻窦解剖结构.结果:(1)筛前动脉位于额隐窝后隆突或其后2~3 mm范围;筛前动脉骨管可呈管状或管状悬空占58.2%,呈嵴状或半管状占41.8%.(2)纸样板与筛顶的连接方式有直角为3%,钝角44%,锐角53%.(3)蝶窦前壁位于后鼻孔上缘上,鼻中隔和中鼻甲后缘之间.(4)蝶窦外侧壁视神经管隆起呈管型或半管型为15.4%,压迹型35.3%.颈内动脉隆起60%.(5)蝶骨嵴延长线为鞍底中线.结论:(1)作为判断筛顶或蝶窦侧壁重要标志的额隐窝、筛前动脉或视神经管隆起、颈内动脉隆起是有一定的解剖变异.(2)中鼻甲前后附着缘、上颌窦口、后鼻孔上缘和纸样板是可供参照的相对恒定标志.(3)蝶骨嵴可作为判断鞍底中线的标志.

    作者:文卫平;李健;史剑波;张湘民;许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老树逢春发新枝

    人体解剖学诚然是十分古老的学科.回顾中国解剖学的发展历程,建国前基本上没有开展科研工作,也没有本学科的学术期刊,<解剖学报>是在建国后1953年才开始创刊的.为了填补基本的民族体质资料空白区,人体解剖学首先要做的是补课性研究工作,主要进行了中国人体质调查研究.这一项历史性的科研任务,到文革前,基本上得到解决,科研成果,体现在中国解剖学会组织出版的,带有里程碑性的三部<中国人体质调查>和<中国人解剖学数值>等专著上.

    作者:钟世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L6细胞复合培养中平行结构支架材料的细胞黏附性观察

    目的:检测在L6细胞培养过程中,具有平行结构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医用可吸收缝线平行折叠并制备成类似圆柱体样,与大鼠L6成肌细胞株体外复合培养.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平行结构支架材料吸附的L6细胞的形态学结构,观察L6细胞在材料上的表面相容性.结果1天后,细胞在支架材料表面黏附、伸展,随时间的延长,显示出沿支架材料纵轴排列趋势,第6天的时候,可以见到类似肌小管的结构.结论:所制备的具有平行结构的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余磊;熊绍虎;邱小忠;廖华;黄美贤;欧阳钧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自1992年法国Masquelet报道腓肠神经血管轴皮瓣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以来,以远端为蒂在小腿后部切取腓肠神经筋膜皮瓣(distally-based suralneurofasciocutaneous flap),修复小腿下1/3和足踝创面的新方法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经10多年的深入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对该皮瓣的血供、静脉回流有新的认识,开发出不少新的临床改进方法和应用形式.本期专题中的几篇研究,集中介绍了这方面的新进展.

    作者:徐达传;张世民;钟世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肘关节外固定架结合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生物力学评价

    目的:应用生物力学方法,评价单纯交叉克氏针固定和绞链式肘关节外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稳定性,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5个脑死亡的新鲜成人上肢标本进行肱骨髁Y形骨折造模,分别运用单纯交叉克氏针固定及加用绞链式肘关节外固定架固定,分别用MTS实验机在两种状态下进行扭转、拉伸、三点弯曲及疲劳试验,记录骨折块间的位移,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种固定方式下其扭转、拉伸及三点弯曲实验均有显著性差异,而疲劳试验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绞链式肘关节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能明显增强内固定的固定效果,提供了骨折在功能锻炼时固定的牢固性,有利于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郭志民;翟文亮;林斌;丁真奇;练克俭;刘晖;郭林新;周亮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以腓动脉皮支为蒂小腿外侧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

    目的:报道以带腓动脉皮支为蒂小腿外侧皮瓣修复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1994年5月至2004年7月,采用以腓动脉皮支为蒂的小腿外侧皮瓣修复小腿、踝部软组织缺损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该手术方法的手术要点.结果:本组32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3例受区为骨髓炎溃疡创面,皮瓣远端边缘有1.0~1.5 cm范围坏死,经换药伤口愈合.结论:以腓动脉皮支为蒂的小腿外侧皮瓣修复邻近部位软组织缺损,具有手术创伤较小,时间短,成功率高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郑权;肖扬;童作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