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桂
成人肝脏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仅小部分延伸至左季肋区.肝的膈面借肝镰状韧带分为较大的肝右叶与较小肝左叶.作者在解剖一具老年女尸时,发现肝脏除了有正常的肝左叶外,尚在左三角韧带左侧生长出一较扁的异常肝叶,抵达腋中线、脾的上方.此类变异尚未有文献报道,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毕峰;曾艳平;童大力;薛冰;曹建全;李楷;王蔚;朱星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报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29例.结果:29例中24例全部成活,4例边缘坏死合并有水泡,经换药治愈,1例部分坏死经植皮治愈.所有涉及足跟、足底负重区患者均恢复行走功能.结论:(1)该皮瓣解剖恒定,质地好,有感觉,成活率高,不损伤主干血管,操作简单,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理想方法;(2)结扎小隐静脉后皮瓣肿胀明显减轻,对皮瓣成活有帮助.
作者:莫茅;莫兰;叶劲;陈伟明;邓永高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作者在解剖1具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出现双茎突舌骨肌变异,现报道如下:
作者:曲永松;徐伟善;吕美玲;裴燕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引起的膀胱逼尿肌变化.方法:对23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包括充盈性膀胱测压,压力、流率同步检查.结果:逼尿肌大压力(Pdet)为(58.2±33.8)cmH2O(0~135cmH2O),BC值为(25.6±3.4)ml/cmH2O,逼尿肌不稳定(DI)占17.3%(72例),逼尿肌无力占12%(53例).本组BC值<30者132例,即低顺应性膀胱132例;BC值>40者95例,即高顺应性膀胱95例.DI和低顺应性与BOO相关(P<0.05).结论:(1)尿动力学检查有助于了解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引起的膀胱逼尿肌功能变化,明确患者排尿困难的原因,指导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法,预测预后和判断疗效;(2)DI和低顺应性与BOO相关.
作者:黄小平;张冀桂;冯贵新;龚志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髓腔延长顺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107例成人股骨X线正、侧位片观测髓腔形态结构特点;(2)在X线片上测量估算髓内钉可达到股骨远端的远距离,复位骨折,术中X线监测扩髓延长股骨远端髓腔至关节面上10~15 mm,采用髓腔延长顺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12例,2例不稳定骨折髓内钉固定后均加用小钢板单侧骨皮质螺钉固定.结果:12例骨折均达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全部愈合.结论:髓腔延长顺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具有创伤小,基本不损伤膝关节,术中出血少,稳定性好,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叶毓麟;钱成雄;吴坤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男性,10岁,体检发现心脏杂音20 d,于2004年11月17日入院治疗.患者自幼未发现先天性心脏病,日常生活正常,无家族遗传病史.入院查体,心前区胸骨左缘2、3、4肋间闻及Ⅱ/Ⅳ收缩期杂音.
作者:邱大学;王红;李忠东;顾卫东;史震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报道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肌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42例以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不同原因所致软组织缺损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本组男36例,女6例;年龄大75岁、小6岁;皮瓣大面积17.0 cm×15.0cm,小6.0 cm×5.0 cm,其中12例皮瓣面积在10.0 cm×10.0 cm以上;6例设计为肌皮瓣(腓肠肌外侧头),肌瓣大为10.0 cm×7.0 cm×2.0cm,小为6.0 cm×5.0 cm×1.0 cm.结果:所有病例术后皆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瓣肿胀,暗道较明道者明显.2例大皮瓣经行小隐静脉远端结扎仍出现肿胀、色暗,皮瓣近侧1/3坏死.皮瓣边缘坏死3例,换药治愈.部分坏死需行植皮者3例.36例术后伤口Ⅰ期愈合,骨外露软件组织缺损覆盖修复满意,6例Ⅱ期愈合,其中糖尿病,地中海贫血各一例.结论:(1)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小腿下1/3及足踝部缺损创面,极有临床实用价值;(2)设计切取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填充感染创腔是可行的;(3)但对其皮瓣及所携带的肌瓣究竟切取多大面积是安全的、肌瓣的血运机理以及远端蒂筋膜皮瓣中小隐静脉干是否结扎,何处结扎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春;张晓文;郭肖峰;马苟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索NaOH消蚀法对胎儿真皮基质的成分及其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使用NaOH消蚀法制备胎儿皮肤的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应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细胞的余留及细胞外基质成分的破坏情况,应用扫描电镜观察ADM的构筑.结果:NaOH消蚀处理16h即可去除真皮 细胞成分.制备的ADM韧性好,勿需戊二醛交联.弹性纤维的含量有所减少而胶原纤维形态完整,排列正常,保留了基本的真皮构筑.HLA-DR呈阴性,Fibronectin(FN)呈弱阳性,Laminin(LN)和Ⅳ型胶原均呈阴性.结论:NaOH消蚀法简易经济,去除细胞成分较彻底,所制备的ADM韧性好,胶原纤维形态完整,排列正常,但对基膜的成分及结构破坏较重.
作者:夏建春;米立国;高英;王丽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为内脏大神经切断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对144侧内脏大神经进行解剖,观察其起止、行程和分支;测量其长度、直径和分支起点距腹腔神经节的距离以及在主动脉裂孔处内脏大神经距主动脉侧缘的距离.结果:94.4%的内脏大神经由来T5~10交感神经节的纤维,4.2%的上界纤维起自T4交感神经节,1.4%的下界纤维起自T11交感神经节.内脏大神经长度为(49.3±20.49)mm,直径为(2.47±0.7)mm,在主动脉裂孔处左内脏大神经距主动脉左缘(3.01±2.94)mm,右内脏大神经距主动脉右缘(11.12±5.67)mm,在其行程过程中有35.4%的内脏大神经发出1~3条分支.结论:在进行左内脏大神经切断术前,应先在CT或MRI下观察腹腔神经节的形状,根据其形状判断是否进行手术切断内脏大神经,术中在主动脉裂孔处腹主动脉左缘能寻找到大部分左内脏大神经,若不能找到,可在腹腔神经节外侧端背面寻找.
作者:蔡昌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为临床应用咽后壁组织瓣修复腭裂、改善腭咽闭合不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巨-微解剖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在15例儿童和15例成人正常头颈尸体标本上,就咽后壁的血供与神经支配,临床常用的上、下蒂型咽后瓣的长度、宽度、厚度,及其与颈椎和双侧颈鞘的关系进行观察测量,两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咽升动脉是咽后壁的主要供血动脉,咽后壁的肌肉由三对呈叠瓦状覆盖的咽缩肌组成,神经支配为咽丛神经的分支.上、下蒂型咽后瓣手术主要在第1、2颈椎体前面的范围内进行,与双侧颈鞘具有一定的安全距离;成人与儿童咽后瓣的长度、宽度、厚度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临床上设计咽后瓣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李树桂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为内窥镜下经鼻蝶入路进行视神经管减压的手术方法建立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8例成人头颅标本在内窥镜下进行解剖观察.模拟内窥镜下经鼻蝶手术入路,分别采用经鼻中隔旁入路、经中鼻道入路、经中鼻甲切除三种手术入路对蝶窦外侧壁和后壁进行解剖观察.打开蝶窦前壁后进入蝶窦,咬除蝶窦间隔,去除蝶窦粘膜,暴露蝶窦后壁和后外侧壁,对视神经管及周围结构进行逐层解剖.结果:在蝶窦后壁和外侧壁的所有解剖标志中,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是相对恒定的解剖标志,在视神经管区各层中该隐窝是恒定的唯一骨性解剖标志.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毗邻视神经、海绵窦、海绵窦内颈内动脉、眼动脉、动眼神经,是视神经管内段和颅内段的分界.两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的连线是鞍结节的投影.结论: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在视神经管减压术中是非常重要的解剖标志.
作者:陈革;凌锋;杜建新;陈亚亮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外斜位X线片上股骨距的影像特征,探讨外斜位片显示股骨距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成人干燥股骨标本143根,进行外斜45°拍片,对股骨距影像进行分析测量.结果:外斜位和正位显示股骨距阳性率分别为86.5%和29.0%.股骨颈主要抗压力骨小梁总宽度由上向下递减,与股骨距相交于Ward三角下角,此区骨小梁稀疏.次级抗压力骨小梁与股骨距相连为一体.结论:股骨距与主要抗压力骨小梁交界处相对薄弱,是股骨颈骨折的好发部位.次级抗压力骨小梁即股骨距松质骨影像.外斜位X线片可以为临床上显示股骨距特征提供参考.
作者:安永胜;杜心如;石友民;李桂萍;唐世英;孔祥玉;王天成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的方法研究正常椎间盘、髓核摘除、人工腰椎间盘三组小关节的应力分布,探讨人工腰椎间盘植入小关节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利用有限元软件MSC.MARK,建立正常椎间盘、髓核摘除、人工腰椎间盘及L4~5运动节段的三维模型,然后模拟腰椎节段的运动,进行小关节应力分布的比较研究.结果:在各种运动状态下髓核摘除组小关节的应力大,人工腰椎间盘组的小关节应力比正常椎间盘高,但明显小于髓核摘除组,但在旋转状态下,人工腰椎间盘小关节的中心部位承受的应力大.结论:人工腰椎间盘植入后与髓核摘除组相比可降低小关节的应力,但仍高于正常的腰椎间盘组;人工腰椎间盘组的抗旋转能力明显低于正常腰椎间盘组和髓核摘除术后组,由此可见,目前的人工腰椎间盘具有腰椎间盘大部分的力学功能,与真正的腰椎间盘仍有差别.
作者:徐义春;刘尚礼;张美超;黄东生;蔡道章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坐位旋转手法时对腰椎内在应力分布的特点.方法:使用L4~5腰椎CT片,以Mimics软件系统逐层重建,建立L4~5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手法原理,将坐位腰椎旋转手法进行分解,把各项力学参数代入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即时显示手法作用时腰椎间盘的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变化.结果:正常腰椎在旋转手法作用时应力主要集中在椎体、终板和椎间盘处.退变腰椎在手法作用时应力主要集中在L4小关节的下关节突和椎弓,且应力分布集中.结论:(1)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时,对于正常腰椎应力主要作用于椎体、终板和椎间盘等前部结构.(2)对于退变腰椎,应力主要作用于后部结构,并且所受应力分布集中,易损伤小关节、椎弓.
作者:陈浩;徐海涛;张美超;李义凯;王龙江;王国林;邱桂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腰椎间孔韧带的形态,探讨其生理意义.方法:选用足月胎儿尸体标本11具,解剖观察腰椎间孔韧带,用游标卡尺进行相关测量.结果:在22侧腰椎标本中未发现横孔上韧带,L1、L2和L3横孔下韧带的宽度、厚度和长度分别为:L1:(1.4±0.4)mm、(0.4±0.2)mm、(2.8±0.5)mm,L2:(1.3±0.4)mm、(0.4±0.2)mm、(2.8±0.5)mm,L3:(1.6±0.1)mm、(0.4±0 1)mm、(2.8±0.9)mm,L4和L5椎间孔内未发现横孔下韧带;标本中未发现体横上韧带,体横下韧带分布于L3~L5椎间孔的外侧,其宽度、厚度和长度分别为:L3:(2.1±0.4)mm、(0.6±0.1)mm、(4.5±1.2)mm、L4:(2.0±1.2)mm、(0.4±0.2)mm、(5.7±0.8)mm,L5:(2.4±0.8)mm、(0.4±0.2)mm、(5.0±1.0)mm.结论:胎儿腰椎间孔韧带普遍存在,其为腰椎的正常组织结构.
作者:曲永松;宋作涛;吕美玲;刘润涛;裴燕芳;安月勇;韩文祥;孙文友;张福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女性患者,45岁,因活动后气促、胸痛5年,加重3个月入院.患者活动后气促5年伴左胸痛,为阵发性隐痛,向左背部放射.无心悸、头昏,无下肢浮肿,无发热及关节肌肉酸痛.无糖尿病及家族遗传病史.查体:BP 105/65 mmHg慢性病容,心尖搏动在第6肋间左锁骨中线外0.5 cm处,心界左下扩大,HR 80 bpm,律齐,主动脉瓣区可闻及双期杂音,无明显震颤,周围血管征阴性.
作者:吴国伟;胡型锑;龚光甫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成人脊柱侧凸治疗经验和技术进展.方法:从1990年3月~2004年5月手术矫治成人脊柱侧凸62例,男24例,女38例;平均年龄50.6岁;特发性侧凸36例,先天性侧凸5例,平均Cobb角72.5°;退行性侧凸21例,平均Cobb角45°.其中前路手术8例,后路手术41例,前后路联合手术13例.结果:平均随访68个月,术后平均Cobb角32°,胸椎及腰椎的平均矫正率分别为47%及84%.假关节形成并断棒1例,脱钩1例,均再次手术,未出现感染及神经损害等并发症.结论:成人脊柱侧凸手术治疗也可获得较满意的矫正畸形效果,但主要目的是解除症状,钉棒系统手术的可靠性较高,且并发症少.
作者:柯雨洪;周良安;王义生;廖俊星;马元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弹力内锁髓内钉与交锁钉固定股骨中下段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用8根新鲜成人股骨标本,制成股骨中下2/5骨折模型,分别用弹力内锁髓内钉、国产交锁髓内钉、梅花钉和钢板内固定,对内固定后的标本进抗扭转测试,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弹力内锁钉在5 Nm扭矩下抗旋转刚度接近交锁髓内钉.结论:弹力内锁钉在冶疗股骨中下段骨折中固定可靠,符合生物力学要求.该器械结构合理,简单实用,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万黎;徐达传;赵卫东;钟世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颈椎间盘自然老化及退变过程中髓核软骨样细胞的来源和脊索性髓核向纤维软骨性髓核转化的规律及其与颈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4周龄SD大鼠76只,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40只大鼠通过截除前肢制备双后肢大鼠颈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按术后3、6、9、12个月4个时间段分组,每组10只;对照组36只大鼠未予处置,按实验开始后4、8、12、16个月分4组,每组9只.制备C4~5、C5~6和C6~7椎间盘中矢状面组织学切片,行HE、番红-O染色,研究观察不同老化及退变程度颈椎间盘髓核中软骨样细胞的起源和脊索性髓核向纤维软骨性髓核转化的规律.结果:随着颈椎间盘的不断老化,终板的软骨细胞向髓核迁移,脊索性髓核向心性皱缩并终完全被纤维软骨性髓核取代,在此过程中,软骨终板的厚度逐渐变薄,进而出现缺损或断裂;在颈椎间盘退变的过程中,这一转化完成的更快、更早.结论:髓核中的软骨样细胞由终板的软骨细胞迁移而来,通过向心性的产生和沉积胶原纤维,脊索性髓核逐渐被纤维软骨性髓核替代,这一过程既是颈椎间盘成熟和老化的自然环节也可能是颈椎间盘退变的启动环节.
作者:王卫明;金大地;瞿东滨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