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尺侧先天性缺如2例

洪勇平;曹培峰;孙勇业;李青

关键词:先天性, 现报道如下, 先天畸形, 临床工作, 手部
摘要:手的先天畸形多种多样,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2例特殊的手部畸形,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罕见主动脉瓣4叶伴3支冠脉畸形1例

    女性患者,45岁,因活动后气促、胸痛5年,加重3个月入院.患者活动后气促5年伴左胸痛,为阵发性隐痛,向左背部放射.无心悸、头昏,无下肢浮肿,无发热及关节肌肉酸痛.无糖尿病及家族遗传病史.查体:BP 105/65 mmHg慢性病容,心尖搏动在第6肋间左锁骨中线外0.5 cm处,心界左下扩大,HR 80 bpm,律齐,主动脉瓣区可闻及双期杂音,无明显震颤,周围血管征阴性.

    作者:吴国伟;胡型锑;龚光甫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与咽后瓣手术相关的应用解剖学

    目的:为临床应用咽后壁组织瓣修复腭裂、改善腭咽闭合不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巨-微解剖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在15例儿童和15例成人正常头颈尸体标本上,就咽后壁的血供与神经支配,临床常用的上、下蒂型咽后瓣的长度、宽度、厚度,及其与颈椎和双侧颈鞘的关系进行观察测量,两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咽升动脉是咽后壁的主要供血动脉,咽后壁的肌肉由三对呈叠瓦状覆盖的咽缩肌组成,神经支配为咽丛神经的分支.上、下蒂型咽后瓣手术主要在第1、2颈椎体前面的范围内进行,与双侧颈鞘具有一定的安全距离;成人与儿童咽后瓣的长度、宽度、厚度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临床上设计咽后瓣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李树桂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外科与放射解剖学》杂志文题摘要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带蒂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目的:报道带蒂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远端、踝足部软缺损的效果.方法:对18例小腿或足部不同部位软组织缺损,采用带腓肠神经血管蒂皮瓣逆行转移修复.皮瓣面积大为13 cm×5 cm,小为3 cm×3 cm.结果:17例全部成活,其中2例部分坏死,1例失败,随访效果满意.结论:此皮瓣是修复小腿远端、踝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具有切取方便,位置恒定,血供可靠.

    作者:许伟国;蔡斌;何振荣;凌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手尺侧先天性缺如2例

    手的先天畸形多种多样,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2例特殊的手部畸形,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洪勇平;曹培峰;孙勇业;李青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坐位旋转手法对腰椎内在应力的实时监测

    目的:研究坐位旋转手法时对腰椎内在应力分布的特点.方法:使用L4~5腰椎CT片,以Mimics软件系统逐层重建,建立L4~5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手法原理,将坐位腰椎旋转手法进行分解,把各项力学参数代入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即时显示手法作用时腰椎间盘的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变化.结果:正常腰椎在旋转手法作用时应力主要集中在椎体、终板和椎间盘处.退变腰椎在手法作用时应力主要集中在L4小关节的下关节突和椎弓,且应力分布集中.结论:(1)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时,对于正常腰椎应力主要作用于椎体、终板和椎间盘等前部结构.(2)对于退变腰椎,应力主要作用于后部结构,并且所受应力分布集中,易损伤小关节、椎弓.

    作者:陈浩;徐海涛;张美超;李义凯;王龙江;王国林;邱桂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L6细胞复合培养中平行结构支架材料的细胞黏附性观察

    目的:检测在L6细胞培养过程中,具有平行结构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医用可吸收缝线平行折叠并制备成类似圆柱体样,与大鼠L6成肌细胞株体外复合培养.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平行结构支架材料吸附的L6细胞的形态学结构,观察L6细胞在材料上的表面相容性.结果1天后,细胞在支架材料表面黏附、伸展,随时间的延长,显示出沿支架材料纵轴排列趋势,第6天的时候,可以见到类似肌小管的结构.结论:所制备的具有平行结构的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余磊;熊绍虎;邱小忠;廖华;黄美贤;欧阳钧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三尖瓣下移并房间隔缺损1例

    患者,男性,10岁,体检发现心脏杂音20 d,于2004年11月17日入院治疗.患者自幼未发现先天性心脏病,日常生活正常,无家族遗传病史.入院查体,心前区胸骨左缘2、3、4肋间闻及Ⅱ/Ⅳ收缩期杂音.

    作者:邱大学;王红;李忠东;顾卫东;史震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髓腔延长顺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基础与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髓腔延长顺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107例成人股骨X线正、侧位片观测髓腔形态结构特点;(2)在X线片上测量估算髓内钉可达到股骨远端的远距离,复位骨折,术中X线监测扩髓延长股骨远端髓腔至关节面上10~15 mm,采用髓腔延长顺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12例,2例不稳定骨折髓内钉固定后均加用小钢板单侧骨皮质螺钉固定.结果:12例骨折均达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全部愈合.结论:髓腔延长顺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具有创伤小,基本不损伤膝关节,术中出血少,稳定性好,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叶毓麟;钱成雄;吴坤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老树逢春发新枝

    人体解剖学诚然是十分古老的学科.回顾中国解剖学的发展历程,建国前基本上没有开展科研工作,也没有本学科的学术期刊,<解剖学报>是在建国后1953年才开始创刊的.为了填补基本的民族体质资料空白区,人体解剖学首先要做的是补课性研究工作,主要进行了中国人体质调查研究.这一项历史性的科研任务,到文革前,基本上得到解决,科研成果,体现在中国解剖学会组织出版的,带有里程碑性的三部<中国人体质调查>和<中国人解剖学数值>等专著上.

    作者:钟世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椎间盘退变过程中MMP/Timp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

    目的:采用新西兰大白兔的纤维环损伤制作腰椎间盘退变模型,以证实和比较在人椎间盘退变中的基因变化情况.方法:损伤L4.5、L5.6纤维环,行核磁共振及计算机扫描摄影拍片证实椎间盘退变情况,同时取椎间盘行精确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观测MMP/Timp系列基因的变化.结果:证实了兔腰椎纤维环损伤后腰椎逐渐退变,且与人类退变结果相似,基因表达情况MMP-1、MMP-2、MMP-3、Timp-1、Timp-2早期均上调,MMP-3、Timp-1在退变的晚期出现下调.结论:人类腰椎间盘退变中明显上调的基因在此退变模型椎间盘中被发现同样上调,从而在分子水平证实了此动物退变模型与人类的相似性.

    作者:丁悦;吕浩然;刘尚礼;黄东生;马若凡;胡宝山;叶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内窥镜下与颅底相关的鼻腔鼻窦解剖标志的研究

    目的:研究内窥镜下鼻颅底相关的解剖标志及其在手术中的意义.方法:观测4例尸体标本和术时179个病例与颅底相关的鼻腔鼻窦解剖结构.结果:(1)筛前动脉位于额隐窝后隆突或其后2~3 mm范围;筛前动脉骨管可呈管状或管状悬空占58.2%,呈嵴状或半管状占41.8%.(2)纸样板与筛顶的连接方式有直角为3%,钝角44%,锐角53%.(3)蝶窦前壁位于后鼻孔上缘上,鼻中隔和中鼻甲后缘之间.(4)蝶窦外侧壁视神经管隆起呈管型或半管型为15.4%,压迹型35.3%.颈内动脉隆起60%.(5)蝶骨嵴延长线为鞍底中线.结论:(1)作为判断筛顶或蝶窦侧壁重要标志的额隐窝、筛前动脉或视神经管隆起、颈内动脉隆起是有一定的解剖变异.(2)中鼻甲前后附着缘、上颌窦口、后鼻孔上缘和纸样板是可供参照的相对恒定标志.(3)蝶骨嵴可作为判断鞍底中线的标志.

    作者:文卫平;李健;史剑波;张湘民;许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临床应用的改进

    目的:报道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临床应用的改进的效果.方法: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血管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远端蒂皮瓣旋转点降至外踝尖上2cm,术中结扎远端蒂小隐静脉以及复合瓣设计,临床应用15例.伤因及伤情:车祸伤6例,砸伤6例,机器绞伤3例.创面有骨与肌腱外露或在足跟负重区,其中足背创面5例,足跟创面3例,前足背4例,胫前创面2例,小腿远段创面伴胫骨缺损1例.皮瓣修复方式:低旋转点远端蒂皮瓣13例,远端蒂腓骨皮瓣1例,远端蒂腓肠肌皮瓣1例.结果:临床15例皮瓣全部一期成活,2例皮瓣边缘皮肤坏死,大占皮瓣总面积的1/10,脱痂后自行愈合.经1月至8月的随访,皮瓣质地良好,厚薄均匀,颜色一致,供区无功能障碍.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与邻近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临床对严重的外伤造成的骨不连、骨缺损和大的死腔,采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修复是理想的选择.

    作者:宋一平;张发惠;刘宏滨;雷会宁;童讯;张传开;刘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外斜位X线片显示股骨距影像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外斜位X线片上股骨距的影像特征,探讨外斜位片显示股骨距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成人干燥股骨标本143根,进行外斜45°拍片,对股骨距影像进行分析测量.结果:外斜位和正位显示股骨距阳性率分别为86.5%和29.0%.股骨颈主要抗压力骨小梁总宽度由上向下递减,与股骨距相交于Ward三角下角,此区骨小梁稀疏.次级抗压力骨小梁与股骨距相连为一体.结论:股骨距与主要抗压力骨小梁交界处相对薄弱,是股骨颈骨折的好发部位.次级抗压力骨小梁即股骨距松质骨影像.外斜位X线片可以为临床上显示股骨距特征提供参考.

    作者:安永胜;杜心如;石友民;李桂萍;唐世英;孔祥玉;王天成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直肠系膜的形态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

    目的:明确直肠系膜的内容、形态学特点及毗邻关系.方法:对35具尸体材料进行解剖,运用大体解剖、组织学、透射电镜和核磁共振等方式进行观察、记录.结果:直肠系膜是包绕在直肠周围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及脂肪组织,其上端与乙状结肠系膜相延续,下端在直肠肛管连接处明显变薄后止于该处;在直肠的前腹膜反折以上由腹膜覆盖在盆脏筋膜的外面,反折以下盆脏筋膜的前面有Denonvilliers'筋膜.结论:直肠系膜是包绕在袖套样盆脏筋膜之内(包括盆脏筋膜在内)的直肠周围所有血管、淋巴管和淋巴结、神经及脂肪组织等共同构成的独立解剖结构.

    作者:侯宝华;徐达传;简志祥;区金锐;陈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NaOH消蚀法制备胎儿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研究

    目的:探索NaOH消蚀法对胎儿真皮基质的成分及其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使用NaOH消蚀法制备胎儿皮肤的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应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细胞的余留及细胞外基质成分的破坏情况,应用扫描电镜观察ADM的构筑.结果:NaOH消蚀处理16h即可去除真皮 细胞成分.制备的ADM韧性好,勿需戊二醛交联.弹性纤维的含量有所减少而胶原纤维形态完整,排列正常,保留了基本的真皮构筑.HLA-DR呈阴性,Fibronectin(FN)呈弱阳性,Laminin(LN)和Ⅳ型胶原均呈阴性.结论:NaOH消蚀法简易经济,去除细胞成分较彻底,所制备的ADM韧性好,胶原纤维形态完整,排列正常,但对基膜的成分及结构破坏较重.

    作者:夏建春;米立国;高英;王丽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胎儿腰椎间孔韧带的观测及意义

    目的:观察腰椎间孔韧带的形态,探讨其生理意义.方法:选用足月胎儿尸体标本11具,解剖观察腰椎间孔韧带,用游标卡尺进行相关测量.结果:在22侧腰椎标本中未发现横孔上韧带,L1、L2和L3横孔下韧带的宽度、厚度和长度分别为:L1:(1.4±0.4)mm、(0.4±0.2)mm、(2.8±0.5)mm,L2:(1.3±0.4)mm、(0.4±0.2)mm、(2.8±0.5)mm,L3:(1.6±0.1)mm、(0.4±0 1)mm、(2.8±0.9)mm,L4和L5椎间孔内未发现横孔下韧带;标本中未发现体横上韧带,体横下韧带分布于L3~L5椎间孔的外侧,其宽度、厚度和长度分别为:L3:(2.1±0.4)mm、(0.6±0.1)mm、(4.5±1.2)mm、L4:(2.0±1.2)mm、(0.4±0.2)mm、(5.7±0.8)mm,L5:(2.4±0.8)mm、(0.4±0.2)mm、(5.0±1.0)mm.结论:胎儿腰椎间孔韧带普遍存在,其为腰椎的正常组织结构.

    作者:曲永松;宋作涛;吕美玲;刘润涛;裴燕芳;安月勇;韩文祥;孙文友;张福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的血管解剖与临床应用

    目的:介绍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的血管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6个小腿灌注标本,重点观察腓肠神经血管轴与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和肌皮穿支之间的交通吻合.结果:在腓肠神经穿出深筋膜前(筋膜下段),腓肠神经血管轴与两侧的腓肠肌肌支间各有2~4个吻合.在穿出深筋膜后(筋膜上段),与两侧的腓肠肌肌皮穿支间各有2~3个吻合.在腓肠肌腱腹交界(约为小腿中点)的近侧2~4 cm内,恒定有1~3支肌皮穿支血管与腓肠神经血管轴相交通.据此,临床上设计切取以腓动脉远侧肌间隔穿支血管供血的腓肠神经筋膜蒂腓肠肌皮瓣,修复3例伴有死腔和骨髓炎感染的小腿下1/3段和足踝创面,筋膜皮瓣面积10~12 cm×5~6 cm,其深层的肌肉6~8 cm×4~6 cm,皮瓣完全成活.结论: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血供可靠,转移方便,是修复小腿下段和足踝部伴有死腔或骨髓炎创面的好方法.

    作者:张世民;张凯;李海丰;袁锋;俞光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人工腰椎间盘植入后小关节应力分布的比较研究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的方法研究正常椎间盘、髓核摘除、人工腰椎间盘三组小关节的应力分布,探讨人工腰椎间盘植入小关节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利用有限元软件MSC.MARK,建立正常椎间盘、髓核摘除、人工腰椎间盘及L4~5运动节段的三维模型,然后模拟腰椎节段的运动,进行小关节应力分布的比较研究.结果:在各种运动状态下髓核摘除组小关节的应力大,人工腰椎间盘组的小关节应力比正常椎间盘高,但明显小于髓核摘除组,但在旋转状态下,人工腰椎间盘小关节的中心部位承受的应力大.结论:人工腰椎间盘植入后与髓核摘除组相比可降低小关节的应力,但仍高于正常的腰椎间盘组;人工腰椎间盘组的抗旋转能力明显低于正常腰椎间盘组和髓核摘除术后组,由此可见,目前的人工腰椎间盘具有腰椎间盘大部分的力学功能,与真正的腰椎间盘仍有差别.

    作者:徐义春;刘尚礼;张美超;黄东生;蔡道章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异常肝左叶1例

    成人肝脏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仅小部分延伸至左季肋区.肝的膈面借肝镰状韧带分为较大的肝右叶与较小肝左叶.作者在解剖一具老年女尸时,发现肝脏除了有正常的肝左叶外,尚在左三角韧带左侧生长出一较扁的异常肝叶,抵达腋中线、脾的上方.此类变异尚未有文献报道,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毕峰;曾艳平;童大力;薛冰;曹建全;李楷;王蔚;朱星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