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德宇;秦书俭;姚素艳
目的:为经S1椎弓根水平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2例骨盆标本进行研究,测量S1椎弓根宽和高,骶髂螺钉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进针点至S1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确定进针点后,以5具新鲜尸体对进针方法进行验证.结果:S1椎弓根宽和高分别为(27.7±1.9)mm和(20.2±2.3)mm;螺钉进针点位于髂后下棘前方(24.6±2.9)mm,坐骨大切迹上方(41.8±3.4)mm;进针方向为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然后向后侧倾斜(7.7±3.8)°,向尾端倾斜(7.1±2.3)°;进针点至S1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为(86.5±3.8)mm.以此进针方法行10枚螺钉固定,无螺钉穿出椎弓根.结论:髂后下棘和坐骨大切迹恒定存在,变异小;螺钉进针点位于髂后下棘前方25mm,坐骨大切迹上方40mm;螺钉长75mm;进针方向为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然后向后侧倾斜5°~10°,向尾端倾斜5°~10°.
作者:潘志军;洪华兴;黄宗坚;陈欣;郑强;陈王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天然神经细胞外基质材料,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探讨其修复周围神经干节段性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采用NaOH消蚀法,制备家兔坐骨神经细胞外基质材料,行扫描电镜观察及生物相容性实验,用于桥接修复家兔坐骨神经节段性缺损并以自体神经修复作为对照,术后通过肌电图检测、再生神经纤维组织学观察等方法,证实该支架可有效地引导和促进神经纤维再生.结果:(1)经NaOH消蚀处理的坐骨神经组织,其细胞成分被完全消蚀掉,神经膜管保持原有的构筑特征;无明显排异反应并可降解吸收.(2)该材料和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干节段性缺损在电生理和组织结构的恢复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此方法制备的细胞外基质材料可有效地桥接修复周围神经干节段性缺损,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实验基础.
作者:祝佩芹;王学礼;陈铎;焦玉刚;苏玉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为岩斜区侧方手术入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头颅湿标本,模拟手术入路解剖观测相关重要血管神经走行长度及相互毗邻关系.观察了Labbe's静脉,岩静脉,小脑前下及后下动脉走行及与神经的关系.结果:测得三叉神经出颅部到正中矢状面距离、角度及颅内段长度分别为(13.1±2.1)mm(10.2~15.3mm),19.3°±8.1°(14.5°~25.0°),(14.0±1.9)mm(11.6~18.2mm);展神经分别为(10.0±1.7)mm(8.9~11.9mm),25.3°±12.3°(21.0°~27.6°),(17.1±3.5)mm(14.0~21.0mm);面和前庭蜗神经分别为(23.8±2.9)mm(2.1~3.2mm),70.3°±5.6°(65.0°~78.3°),(14.8±2.3)mm(11.2~20.1mm);舌咽神经分别为(23.1±3.1)mm(19.8~34.1mm),67.5°±7.6°(59.6°~70.4°),(14.9±1.9)mm(13.0~16.7mm).结论:①颞下、乙状窦前及乙状窦后入路适用于中、上岩斜区病变;枕下远外侧入路适用于下岩斜区病变.②本文岩斜区重要神经血管形态及相互关系测量数据,可提高该区相关手术的安全度和成功率.
作者:张新中;朱贤立;王仲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为带肉膜蒂的阴茎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成人男性防腐尸体15具,逐层解剖阴茎,观察各层结构和血液供应,以及层与层之间的联系;3具新鲜尸体,模拟不同切取阴茎皮瓣手术.结果:阴茎肉膜疏松,伸缩性好;深筋膜致密,伸缩性差.阴茎背浅动脉走在阴茎背外侧的肉膜层,起点外径为0.8±0.2mm;阴茎背动脉走在深筋膜层,起点外径为1.5±0.3mm.阴茎背动脉发出分支支配阴茎头和尿道;阴茎包皮同时接受阴茎背浅动脉和阴茎背动脉的血供.可作为皮瓣蒂部的组织有三种:肉膜、肉膜+Buck氏筋膜和Buck氏筋膜.肉膜蒂皮瓣可保留皮瓣、阴茎头和尿道的供血动脉,容易切取和转位;Buck氏筋膜蒂皮瓣无这些特性.结论:设计带肉膜蒂阴茎皮瓣应是:皮瓣的远端在Buck氏筋膜的浅面,近端在肉膜的浅面,宽度包括阴茎背外侧,蒂部由阴茎肉膜组成,供血动脉是阴茎背浅动脉.
作者:姚华强;钟世镇;何恢绪;丁自海;李忠华;吴坤成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为经椎板间隙行胶原酶溶核术避免损伤硬膜囊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CT测量54例成人腰椎管及相应节段硬膜囊的横径,并计算两者之间的间隙值.结果:椎管的横径逐渐增宽,而相同节段的硬膜囊横径却是逐渐减小,两者间的差值也是逐渐增大.除L3/4和L4/5节段的硬膜囊横径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余3个节段的3个观测指标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特别是在L5、S1节段显得更为明显,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符合这个规律.结论:经椎板间隙行胶原酶溶核术有其解剖学依据,但由于有些个体解剖结构的变异,使得仅以腰椎的X线片作为依据进行操作,就有可能伤及硬脊膜.
作者:李义凯;陈燕萍;路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腹腔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侧支循环通路假性闭塞的原因和价值.方法:由两名有经验的介入放射学医生共同回顾性分析15例该类患者的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腹腔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资料,并达成一致意见.结果:15例假性闭塞中,临床基础病变包括原发性肝癌12例,肝血管瘤3例.假性闭塞位于肝总动脉与腹腔动脉分叉处者8例,肝总动脉分出胃十二指肠动脉支处6例,1例右肝动脉直接起源于腹腔动脉,并在其分叉处发生假性闭塞.该假性闭塞于腹腔动脉造影时呈闭塞状态,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却完全通畅,似静脉瓣样,并且导丝、导管能够顺利通过该闭塞处.结论:这一少见现象可能与其血液动力学改变和解剖学变异有关,了解此征象对于指导介入插管有一定价值.
作者:戚跃勇;邹利光;戴书华;谢启超;王细文;赵晓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笔者在对股骨标本远端关节面形态学观测时,发现1例左侧股骨远端形态异常.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滨;王华京;李启华;陈学洪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面神经损伤常见的原因有:腮腺肿瘤手术损伤、肿瘤侵及神经必须同时切除者、面部严重外伤、先天性面瘫等[1].面神经损伤不仅给病人带来生活上不便,更为严重的是造成极大的精神创伤.60余年前,1例成功的面神经颞骨内修复术,开创了面神经生理功能性的外科修复术[2].目前,对各种原因引起的面神经损伤修复术有:面神经直接吻合术[3]、神经替换术[2,4]、跨面部面神经吻合术[5]和神经移植术[6].在上述诸术式中,以神经移植的修复效果佳,由此发掘出许多面神经移植的供体,临床应用也获得较满意的结果[7~12].为临床应用时选择佳的供体,现就有关神经移植供体的应用解剖研究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廖进民;徐达传;钟世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观察转染hBMP-2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的生长特性的变化和检测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探讨骨髓基质细胞用作hBMP-2基因的受体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在脂质体介导下将hBMP-2基因导入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中,用G418筛选获得阳性细胞,分别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的存在与表达.结果:在mRNA水平可检测到目的基因在阳性细胞中进行了转录,在培养基中,用ELISA的方法能检测到目的基因在骨髓基质细胞中进行了表达,并分泌到培养基中.从细胞的生长曲线上,可知细胞的倍增时间并没有因为目的基因的导入而改变,其生长时间也与正常的细胞相近.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可以用作hBMP-2基因的受体细胞,表达并分泌hBMP-2蛋白质,也可作为骨组织工程学中的种子细胞.
作者:郑德宇;秦书俭;姚素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髌外侧支持带的解剖学特点,探讨其对维持正常髌骨运动轨迹的作用.方法:采用5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膝标本,观测髌外侧支持带的形态学特点.结果:髌外侧支持带可分为浅、深两层.浅层较薄,深层包括外侧横韧带(100%)、外侧髌胫韧带(85%)和上髁髌韧带(35%)3个独立结构,其中外侧横韧带是限制髌骨内移的主要结构.结论:髌外侧支持带中外侧横韧带为粗壮,对维持正常髌骨运动轨迹起决定性作用.
作者:于春水;宣芸;李坤成;李云生;廉宗澂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男性尸体标本,年龄约50岁,身长170cm,双下肢无畸形及发育异常.解剖下肢时发现其双侧腓浅动脉起始于胫前动脉,起点距腓骨小下7.2cm,外径0.2.该血管沿趾长伸肌与腓骨长短肌之间下行,沿途发出3支外径约0.1的吻合支(附图),与胫后动脉穿支吻合之后,进入皮下,彼此间吻合形成皮下动脉网.
作者:李会全;王菁;丰德宽;鞠学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为单纯或合并临近神经损伤的骨盆后环骨折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0具防腐成年尸体标本依次选取不同平面用分规和克氏针测量L4、5神经前支、腰骶干与骶髂关节间的水平距离.结果:L5神经前支在其出椎间孔处、L4神经前支在L5椎间孔处、腰骶干在其汇合点处、腰骶干在平骶岬处、腰骶干在骨盆环处与骶髂关节间的距离分别为:(23.4±4.0)mm、(17.8±4.8)mm、(13.3±2.8)mm、(11.8±3.2)mm、(9.6±3.6)mm,其中在骨盆环处腰骶干与骶髂关节间距离短;在分离神经时可见L4、5前支和腰骶干与骶骨之间有结缔组织相连;有3具标本L4、5神经前支在进入小骨盆前未汇合成腰骶干.结论:在单纯或者合并L4、5前支和腰骶干损伤的骨盆后环骨折手术中,由于骨盆环处腰骶干外缘与骶髂关节间距离近,因此一定要小心辨认,勿损伤该神经.
作者:张景僚;顾立强;谢颍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为乳癌腋清扫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5具成人尸体的50侧腋区进行了解剖,对肋间臂神经及上下相邻皮神经的走行、分支、支配、粗细等情况进行解剖观察.结果:ICBN可分为缺如型、单干型、单干分支型、双干型及3干型;84%的臂内侧皮神经与ICBN上支、上干相交通;34%的第3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可发支支配腋窝底;3侧第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主干进入上臂内侧.结论:肋间臂神经为第2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的分支,通常为上支或上干,与臂内侧皮神经联合构成,可有第3或第1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参与.其损伤可造成乳房切除术后疼痛综合征,乳癌腋清扫术中经胸小肌后方或经腋静脉下方能顺利找到该神经并加以保护.
作者:印国兵;吴诚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测量C3~7椎弓根各径线的数据,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时按照轴线置入的必要性.方法:8具颈椎标本,经螺旋CT(Elscint CT Twin Flash)在1mm厚度断层扫描后,图像输入到计算机软件(Silicon Graphics O2工作站),测量C3~7椎弓根各径线的数据,根据数据模拟出椎弓根的形态特点,分别计算在未考虑螺钉直径与用3.0mm螺钉情况下进行置钉的角度安全范围.结果:在未考虑螺钉直径下置钉,C3~7在横断面的平均大安全范围分别是18.68°、20.41°、22.43°、22.50°、27.55°,在矢状面分别为27.55°、30.31°、27.70°、29.03°、34.88°,用直径3.0mm螺钉置入时,在横断面的平均大安全范围是7.25°、8.58°、10.98°、13.09°、15.49°,在矢状面是16.35°、18.69°、16.40°、18.26°、23.13°,这些数据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角度的大安全范围小,有必要在置钉时做到真正的精确量化与精细操作,严格按照个体化的椎弓根轴线方向置钉.
作者:黄东生;苏培强;马若凡;李春海;彭焰;刘尚礼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为临床喉后外侧手术进路杓状软骨的定位提供解剖依据.方法:观察30例60侧(男19例,女11例)喉软骨架标本杓状软骨肌突与甲状软骨板的位置关系.结果:(1)杓状软骨肌突距甲状软骨下角下端距离:男(12.5±1.8)mm,女(10.5±1.8)mm;距甲状软骨板后缘间距:男(8.0±1.7)mm,女(6.7±1.8)mm;距甲状软骨板内面间距:男(3.4±1.7)mm,女(3.5±1.1)mm.(2)杓状软骨肌突投影点位于甲状软骨板斜线后区下部,该投影点距甲状软骨下缘距离:男(6.6±0.1)mm,女(4.9±0.4)mm;距后缘距离:男(6.8±1.8)mm,女(5.5±1.3)mm.结论:经喉后外侧进路手术可从甲状软骨后缘、下缘、环甲关节下缘或去除部分甲状软骨板来定位肌突.肌突距甲状软骨板内面近,若从甲状软骨板斜线后区开窗寻找肌突可以缩短手术进路距离.
作者:张世文;刘宗良;郑明秀;王正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自髋臼切迹至髋臼上缘作系列截骨面,用一斯氏针由小截面的圆心逆行打入,在髂骨后外侧穿出点为P.将该截面下方的系列截面解剖复位,再将斯氏针顺行打出,测量其在髋臼前柱骨皮质内的长度.作一参考线AB,其中A为髂前上、下棘间的切迹,B为坐骨大切迹,并作AB的中垂线CD.结果:P位于AB的中垂线上,P点距AB的距离为(15.3±4.7)mm,斯氏针与AB的夹角为(90.1±4.7)°,与CD的夹角为(25.3±3.9)°,髋臼前柱骨皮质内斯氏针长度为(82.0±7.9)mm.小截面位于髋臼切迹上方15.0mm处,该截面平均直径为:(5.2±1.9)mm.结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的入钉点在髂前上下棘之间切迹与坐骨大切迹连线中点上方(15.3±4.7)mm处,其进针方向与该线呈(90.1±4.7)°,与该线中垂线呈(25.3±3.9)°,该拉力螺钉直径为(5.2±1.9)mm,长度为(82.0±7.9)mm.
作者:王庆贤;张英泽;潘进社;李亚洲;刘向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为骨盆骨折骶髂关节分离行前路钢板固定时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0具尸体骨盆解剖观测骶骨翼大小及骶丛的位置.结果:骶丛距骶骨翼边缘距离(左右平均距离)分别为:上缘:L4(19.1±1.5)mm,L5(24.5±1.4)mm,中点:L4(17.2±1.8)mm,L5(20.1±1.4)mm,下缘:L4(13.9±2.9)mm,L5(15.2±1.6)mm.L4神经位于骶丛外缘.结论:骶髂关节分离前路钢板固定时L4神经根易受损伤,安全放置钢板的位置是骶骨翼中上部,距骶骨翼边缘20mm内.
作者:张奉琪;潘进社;张英泽;彭阿钦;李亚洲;王慧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明确生理状态下的肝静脉在各个肝段内的解剖分布,以提高肝移植或肝段切除术后残肝功能的恢复.方法:100例采用经动脉性肝门静脉CT造影,重建肝门静脉以及肝静脉三维结构.设定以肝右、肝中、肝左静脉为主肝静脉,以肝段之间走行或某一肝段周边存在的粗大肝静脉为副肝静脉,观察各肝段引流静脉的形式.结果:在肝脏第2~8肝段内,发现有7种不同的副肝静脉,其出现率第8段肝静脉为67%,第7段肝静脉为91%,第6、7段肝静脉为73%,第5、8段肝静脉为52%,第4段肝静脉为58%,第3、4段肝静脉为39%,第2段肝静脉为56%.各段内肝静脉的引流方式表现为三种形式.结论:采用经动脉性肝门静脉CT造影,重建肝静脉及肝门静脉来观察肝段引流静脉,这对决定术式及判断预后方面将起很大的作用.
作者:金武男;杨香;车成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骶骨毗邻结构与骶骨螺钉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在58具骨盆标本上,对第1骶前孔及骶管结构进行了观测.在10具标本上,模拟骶骨进钉方法的手术过程,观察钉道位置与骶骨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骶交感干、第1骶神经与腰骶干围成一个三角形区域,在其内侧部无重要结构紧贴骨面走行,外侧区有臀上血管走行.此三角前方有髂动、静脉相邻.第1骶神经粗(11.0±2.8)mm(6.0~17.0mm),腰骶干粗(7.6±2.2)mm(3.0~12.0mm).当螺钉与矢状面呈向内0°~10°进钉时较为安全.第1骶后孔可见小血管,骶骨外侧沟内有第5腰椎血管后内侧支走行,是术中出血的原因.结论:骶骨螺钉有损伤骶神经、髂血管的可能,5点7点进钉方法较为安全.
作者:赵玲秀;杜心如;孔祥玉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