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会全;王菁;丰德宽;鞠学红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天然神经细胞外基质材料,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探讨其修复周围神经干节段性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采用NaOH消蚀法,制备家兔坐骨神经细胞外基质材料,行扫描电镜观察及生物相容性实验,用于桥接修复家兔坐骨神经节段性缺损并以自体神经修复作为对照,术后通过肌电图检测、再生神经纤维组织学观察等方法,证实该支架可有效地引导和促进神经纤维再生.结果:(1)经NaOH消蚀处理的坐骨神经组织,其细胞成分被完全消蚀掉,神经膜管保持原有的构筑特征;无明显排异反应并可降解吸收.(2)该材料和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干节段性缺损在电生理和组织结构的恢复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此方法制备的细胞外基质材料可有效地桥接修复周围神经干节段性缺损,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实验基础.
作者:祝佩芹;王学礼;陈铎;焦玉刚;苏玉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许多课题的研究都涉及制作动物血管模型,实验中较困难的是既要固定好组织,同时又要在血管内填充染料显示血管,以便在组织学切片染色后,好观察不同脑区的神经核团及血管的分布.我们在对100多只蒙古种沙土鼠进行缺血实验中经过反复摸索,总结出用明胶墨汁温热灌注法,显示动物大脑脑血管的分支分布情况.明胶墨汁灌注动物血管后,取脑组织作冰冻切片,用Nissl染色.镜下观察,神经元着色佳,同时可清楚看到微血管象树枝样纵横交错,相信该方法对脑血管方面的研究技术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李朗;孙俊;李明;叶铮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对上颈椎前路固定螺钉进行拔出力的实验研究,用以评价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pharynge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6例寰、枢椎和C3椎体新鲜标本,左右双侧共12例,在生物力学实验机上通过传感器测定TARP寰椎和枢椎固定螺钉的大拔出力,并将结果同对照组的C3椎体进行比较.寰椎螺钉固定于侧块,枢椎和C3椎体螺钉固定于椎体.结果:寰椎与枢椎、寰椎与C3椎体的固定螺钉的大拔出力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05和P=0.002),枢椎和C3椎体大拔出力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723).统计检验水准均为α=0.05.结论:寰枢椎的螺钉固定是比较安全的,因而TARP也是可行的,钉道长度(即进钉深度)是影响拔出力的重要因素.
作者:艾福志;尹庆水;夏虹;吴增晖;赵卫东;昌耘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对后颞部进行解剖学研究,为颞底-经小脑幕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干性颅骨标本20例及福尔马林固定的头颅标本15例,进行解剖研究和模拟颞底-经小脑幕入路.结果:横窦从窦汇处开始向前逐渐升高,在顶乳突缝前角处,呈弧形向外移行于乙状窦,上缘与颧弓延长线的距离为(11.2±2.2)mm(8.2~14.5mm).顶乳突缝前角、星点与STP距离分别是(2.1±2.6)mm(0~9.3mm);(20.4±4.0)mm(14.1~26.4mm).星点位于横窦上缘上、横窦上1/2、横窦下1/2、横窦下缘下分别占16.7%、26.7%、33.3%、23.3%.颧弓、乳突上嵴与其相对应的颅中窝底相平.结论:颞底-经小脑幕入路骨窗的关键孔(孔1):圆心在乳突上嵴,孔后缘与顶乳突缝前角相切.孔2:于关键孔后方,下缘与颧弓延长线的距离为15mm.孔3:于关键孔前方,下缘平颧弓.星点变异大,不易作为定位横窦的标志.
作者:李泽福;徐启武;车晓明;王洪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骶骨毗邻结构与骶骨螺钉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在58具骨盆标本上,对第1骶前孔及骶管结构进行了观测.在10具标本上,模拟骶骨进钉方法的手术过程,观察钉道位置与骶骨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骶交感干、第1骶神经与腰骶干围成一个三角形区域,在其内侧部无重要结构紧贴骨面走行,外侧区有臀上血管走行.此三角前方有髂动、静脉相邻.第1骶神经粗(11.0±2.8)mm(6.0~17.0mm),腰骶干粗(7.6±2.2)mm(3.0~12.0mm).当螺钉与矢状面呈向内0°~10°进钉时较为安全.第1骶后孔可见小血管,骶骨外侧沟内有第5腰椎血管后内侧支走行,是术中出血的原因.结论:骶骨螺钉有损伤骶神经、髂血管的可能,5点7点进钉方法较为安全.
作者:赵玲秀;杜心如;孔祥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自1959年Boucher采用长螺钉经椎板、椎弓根达椎体固定腰骶关节取得成功以来,各种经椎弓根脊柱内固定术已广泛地在治疗脊柱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腰骶椎病变等脊柱疾患中用于复位和重建脊柱稳定性[1],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目前有钢板与螺钉系统,如Steffee系统[2]、Roy-Camille系统[3]、DRFS系统[4]等;杆与螺钉系统如RF系统[5,6]、CD系统[7]、Dick系统等.这些内固定技术成败的关键除了如何从后路找到椎弓根标志,进而确定椎弓根螺钉的进钉角度及深度外,如何使同侧的螺钉位于或接近同一条直线上,以便较好地安放连结系统,也是手术的关键问题之一,这在行腰骶部内固定术时显得尤为突出.
作者:赵玲秀;杜心如;叶启彬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为骨盆骨折骶髂关节分离行前路钢板固定时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0具尸体骨盆解剖观测骶骨翼大小及骶丛的位置.结果:骶丛距骶骨翼边缘距离(左右平均距离)分别为:上缘:L4(19.1±1.5)mm,L5(24.5±1.4)mm,中点:L4(17.2±1.8)mm,L5(20.1±1.4)mm,下缘:L4(13.9±2.9)mm,L5(15.2±1.6)mm.L4神经位于骶丛外缘.结论:骶髂关节分离前路钢板固定时L4神经根易受损伤,安全放置钢板的位置是骶骨翼中上部,距骶骨翼边缘20mm内.
作者:张奉琪;潘进社;张英泽;彭阿钦;李亚洲;王慧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测量C3~7椎弓根各径线的数据,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时按照轴线置入的必要性.方法:8具颈椎标本,经螺旋CT(Elscint CT Twin Flash)在1mm厚度断层扫描后,图像输入到计算机软件(Silicon Graphics O2工作站),测量C3~7椎弓根各径线的数据,根据数据模拟出椎弓根的形态特点,分别计算在未考虑螺钉直径与用3.0mm螺钉情况下进行置钉的角度安全范围.结果:在未考虑螺钉直径下置钉,C3~7在横断面的平均大安全范围分别是18.68°、20.41°、22.43°、22.50°、27.55°,在矢状面分别为27.55°、30.31°、27.70°、29.03°、34.88°,用直径3.0mm螺钉置入时,在横断面的平均大安全范围是7.25°、8.58°、10.98°、13.09°、15.49°,在矢状面是16.35°、18.69°、16.40°、18.26°、23.13°,这些数据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角度的大安全范围小,有必要在置钉时做到真正的精确量化与精细操作,严格按照个体化的椎弓根轴线方向置钉.
作者:黄东生;苏培强;马若凡;李春海;彭焰;刘尚礼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男性尸体标本,年龄约50岁,身长170cm,双下肢无畸形及发育异常.解剖下肢时发现其双侧腓浅动脉起始于胫前动脉,起点距腓骨小下7.2cm,外径0.2.该血管沿趾长伸肌与腓骨长短肌之间下行,沿途发出3支外径约0.1的吻合支(附图),与胫后动脉穿支吻合之后,进入皮下,彼此间吻合形成皮下动脉网.
作者:李会全;王菁;丰德宽;鞠学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观察转染hBMP-2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的生长特性的变化和检测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探讨骨髓基质细胞用作hBMP-2基因的受体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在脂质体介导下将hBMP-2基因导入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中,用G418筛选获得阳性细胞,分别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的存在与表达.结果:在mRNA水平可检测到目的基因在阳性细胞中进行了转录,在培养基中,用ELISA的方法能检测到目的基因在骨髓基质细胞中进行了表达,并分泌到培养基中.从细胞的生长曲线上,可知细胞的倍增时间并没有因为目的基因的导入而改变,其生长时间也与正常的细胞相近.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可以用作hBMP-2基因的受体细胞,表达并分泌hBMP-2蛋白质,也可作为骨组织工程学中的种子细胞.
作者:郑德宇;秦书俭;姚素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血管损伤的机制.方法:20具新鲜成年国人骨盆标本,采用前后双侧入路解剖,观察髂内外血管的走行特点、分型与骨盆韧带、骶丛神经的关系,观察血管在骨盆壁上的投影位置,测量每一根血管到骨壁的垂直距离,观察各动脉间的侧支吻合情况.结果:骨盆动脉血管根据口径可分为3类:(1)小口径动脉,直径小于3.0mm.(2)中等口径动脉,直径3.0~5.0mm.(3)大口径动脉,直径大于5.0mm.据血管距骨壁的距离可分为靠近骨壁的血管(平均距离小于10.0mm)及远离骨壁的血管(平均距离大于10.0mm).阴部内动脉与骨壁关系不明显.骨盆动脉分支间有广泛的吻合支.结论:骨盆动脉解剖学特点决定了在骨盆骨折中损伤的机率,骨盆动脉有广泛吻合支是骨盆动脉出血止血困难的原因.
作者:张奉琪;潘进社;张英泽;彭阿钦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患者男性,7岁,主诉右上肢肥厚并手腕手指畸形入住我科.该患儿为第2胎足月顺产,出生后即被发现右上肢较左上肢明显肥厚,为均匀性肥大,以三角肌、前臂、手掌犹为明显(图1).右手各指指间隙显著增宽,腕关节及各掌指、指间关节明显肥大,拇指位置接近腕关节.肘关节活动度基本正常,腕关节活动度差.夹持物体用示指及其余三指对掌完成,拇指对掌功能差.右上肢X光片示:右手掌软组织肥厚,各指间间隙增宽,指骨骨质未见异常,右腕骨出现六极.诸腕骨明显前移,与桡骨失去正常对位关系,右尺骨鹰嘴亦向背侧移位.患儿此次入院检查还被发现并发右位心畸形.
作者:潘淑娟;张金明;陈小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为经S1椎弓根水平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2例骨盆标本进行研究,测量S1椎弓根宽和高,骶髂螺钉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进针点至S1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确定进针点后,以5具新鲜尸体对进针方法进行验证.结果:S1椎弓根宽和高分别为(27.7±1.9)mm和(20.2±2.3)mm;螺钉进针点位于髂后下棘前方(24.6±2.9)mm,坐骨大切迹上方(41.8±3.4)mm;进针方向为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然后向后侧倾斜(7.7±3.8)°,向尾端倾斜(7.1±2.3)°;进针点至S1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为(86.5±3.8)mm.以此进针方法行10枚螺钉固定,无螺钉穿出椎弓根.结论:髂后下棘和坐骨大切迹恒定存在,变异小;螺钉进针点位于髂后下棘前方25mm,坐骨大切迹上方40mm;螺钉长75mm;进针方向为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然后向后侧倾斜5°~10°,向尾端倾斜5°~10°.
作者:潘志军;洪华兴;黄宗坚;陈欣;郑强;陈王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为带肉膜蒂的阴茎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成人男性防腐尸体15具,逐层解剖阴茎,观察各层结构和血液供应,以及层与层之间的联系;3具新鲜尸体,模拟不同切取阴茎皮瓣手术.结果:阴茎肉膜疏松,伸缩性好;深筋膜致密,伸缩性差.阴茎背浅动脉走在阴茎背外侧的肉膜层,起点外径为0.8±0.2mm;阴茎背动脉走在深筋膜层,起点外径为1.5±0.3mm.阴茎背动脉发出分支支配阴茎头和尿道;阴茎包皮同时接受阴茎背浅动脉和阴茎背动脉的血供.可作为皮瓣蒂部的组织有三种:肉膜、肉膜+Buck氏筋膜和Buck氏筋膜.肉膜蒂皮瓣可保留皮瓣、阴茎头和尿道的供血动脉,容易切取和转位;Buck氏筋膜蒂皮瓣无这些特性.结论:设计带肉膜蒂阴茎皮瓣应是:皮瓣的远端在Buck氏筋膜的浅面,近端在肉膜的浅面,宽度包括阴茎背外侧,蒂部由阴茎肉膜组成,供血动脉是阴茎背浅动脉.
作者:姚华强;钟世镇;何恢绪;丁自海;李忠华;吴坤成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为肺动脉修复与重建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30例成人尸体肺动脉心包外段的长度、外径、分支及奇静脉各段的长度、外径进行观测.结果:左、右肺动脉出心包返折处的外径分别为(13.8±2.6)mm,(15.3±2.8)mm;发出下叶上支处的外径分别为(8.4±2.1)mm,(9.1±2.3)mm.左、右肺动脉出心包处至下叶上支动脉起点处长度分别为(4.9±0.6)cm,(3.8±0.8)cm.奇静脉第2段、第3段(奇静脉弓)的长度分别为(4.2±0.9)cm,(3.1±0.6)cm.结论:(1)如肿瘤侵犯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根部,动脉切除后可采用袖式吻合及侧壁扩大成形术;(2)如右肺动脉侧壁切除缺损较大时,首选自体奇静脉片进行重建.
作者:陈传好;赵莉;刘学刚;秦登友;韩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为髓内钉的研制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分别以防腐湿肱骨,新鲜肱骨和干肱骨为材料,用牙托树脂灌铸成型后测量其内径;用螺旋CT测量活体肱骨髓腔内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观察各组数据的相关性关系.结果:肱骨髓腔在中上2/3接近不规则圆柱体,自中下1/3开始在矢状面上有一向前为(8.8±0.3)°的弧度.在桡神经沟部位的单侧骨密质厚(6.0±1.5)mm.髓腔狭窄的部位在肱骨中下1/3左右,其冠状径、矢状径在7~8mm左右.分组统计结果证明,防腐湿肱骨的形态与新鲜肱骨无差别,干肱骨的形态与其他组差别显著,CT实测结果在大部分平面上与防腐湿肱骨及新鲜肱骨的结果无显著差别,与干肱骨组差别显著.结论:肱骨髓内形状大体上接近于不规则圆柱体.
作者:李颖;吴继明;邹昌旭;马保安;范清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笔者在对股骨标本远端关节面形态学观测时,发现1例左侧股骨远端形态异常.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滨;王华京;李启华;陈学洪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为经椎板间隙行胶原酶溶核术避免损伤硬膜囊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CT测量54例成人腰椎管及相应节段硬膜囊的横径,并计算两者之间的间隙值.结果:椎管的横径逐渐增宽,而相同节段的硬膜囊横径却是逐渐减小,两者间的差值也是逐渐增大.除L3/4和L4/5节段的硬膜囊横径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余3个节段的3个观测指标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特别是在L5、S1节段显得更为明显,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符合这个规律.结论:经椎板间隙行胶原酶溶核术有其解剖学依据,但由于有些个体解剖结构的变异,使得仅以腰椎的X线片作为依据进行操作,就有可能伤及硬脊膜.
作者:李义凯;陈燕萍;路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为乳癌腋清扫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5具成人尸体的50侧腋区进行了解剖,对肋间臂神经及上下相邻皮神经的走行、分支、支配、粗细等情况进行解剖观察.结果:ICBN可分为缺如型、单干型、单干分支型、双干型及3干型;84%的臂内侧皮神经与ICBN上支、上干相交通;34%的第3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可发支支配腋窝底;3侧第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主干进入上臂内侧.结论:肋间臂神经为第2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的分支,通常为上支或上干,与臂内侧皮神经联合构成,可有第3或第1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参与.其损伤可造成乳房切除术后疼痛综合征,乳癌腋清扫术中经胸小肌后方或经腋静脉下方能顺利找到该神经并加以保护.
作者:印国兵;吴诚义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