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的钉道参数应用解剖学研究

潘志军;洪华兴;黄宗坚;陈欣;郑强;陈王震

关键词:骶髂关节, 骶髂螺钉, 进针点, 应用解剖
摘要:目的:为经S1椎弓根水平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2例骨盆标本进行研究,测量S1椎弓根宽和高,骶髂螺钉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进针点至S1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确定进针点后,以5具新鲜尸体对进针方法进行验证.结果:S1椎弓根宽和高分别为(27.7±1.9)mm和(20.2±2.3)mm;螺钉进针点位于髂后下棘前方(24.6±2.9)mm,坐骨大切迹上方(41.8±3.4)mm;进针方向为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然后向后侧倾斜(7.7±3.8)°,向尾端倾斜(7.1±2.3)°;进针点至S1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为(86.5±3.8)mm.以此进针方法行10枚螺钉固定,无螺钉穿出椎弓根.结论:髂后下棘和坐骨大切迹恒定存在,变异小;螺钉进针点位于髂后下棘前方25mm,坐骨大切迹上方40mm;螺钉长75mm;进针方向为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然后向后侧倾斜5°~10°,向尾端倾斜5°~10°.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对腰椎节段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评价植入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SMAcage)后腰椎节段的即时稳定性.方法:8具青年男性新鲜尸体脊柱腰3、4节段标本,制成包括正常腰椎、SMAcage和其它3种不同类型椎间融合器在内的5种状态的试验模型.测试其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方向的运动范围(ROM).结果:植入SMAcage后各向ROM值分别为完整状态的66%、84%、65%和125%,在前屈和侧屈方向上较正常腰椎的稳定性明显提高(P<0.001);后伸方向一致(P=0.117);旋转方向则降低(P<0.001).与其它3种融合器的稳定性相比,在前屈、后伸方向一致(P>0.05);侧屈方向与2种方形融合器无明显差别(P=0.122),高于螺纹状融合器(P=0.004);旋转方向与螺纹状融合器一致(P=0.861),高于2种方形融合器(P<0.05).结论:SMAcage具有独特的构型和稳定机制,其生物力学稳定性高于一般螺纹状和方椎间融合器.

    作者:昌耘冰;徐达传;尹庆水;鲍侃;夏虹;赵卫东;黄文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颞底-经小脑幕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

    目的:对后颞部进行解剖学研究,为颞底-经小脑幕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干性颅骨标本20例及福尔马林固定的头颅标本15例,进行解剖研究和模拟颞底-经小脑幕入路.结果:横窦从窦汇处开始向前逐渐升高,在顶乳突缝前角处,呈弧形向外移行于乙状窦,上缘与颧弓延长线的距离为(11.2±2.2)mm(8.2~14.5mm).顶乳突缝前角、星点与STP距离分别是(2.1±2.6)mm(0~9.3mm);(20.4±4.0)mm(14.1~26.4mm).星点位于横窦上缘上、横窦上1/2、横窦下1/2、横窦下缘下分别占16.7%、26.7%、33.3%、23.3%.颧弓、乳突上嵴与其相对应的颅中窝底相平.结论:颞底-经小脑幕入路骨窗的关键孔(孔1):圆心在乳突上嵴,孔后缘与顶乳突缝前角相切.孔2:于关键孔后方,下缘与颧弓延长线的距离为15mm.孔3:于关键孔前方,下缘平颧弓.星点变异大,不易作为定位横窦的标志.

    作者:李泽福;徐启武;车晓明;王洪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PcDNA3-hBMP2转染骨髓基质细胞及其稳定表达

    目的:通过观察转染hBMP-2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的生长特性的变化和检测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探讨骨髓基质细胞用作hBMP-2基因的受体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在脂质体介导下将hBMP-2基因导入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中,用G418筛选获得阳性细胞,分别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的存在与表达.结果:在mRNA水平可检测到目的基因在阳性细胞中进行了转录,在培养基中,用ELISA的方法能检测到目的基因在骨髓基质细胞中进行了表达,并分泌到培养基中.从细胞的生长曲线上,可知细胞的倍增时间并没有因为目的基因的导入而改变,其生长时间也与正常的细胞相近.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可以用作hBMP-2基因的受体细胞,表达并分泌hBMP-2蛋白质,也可作为骨组织工程学中的种子细胞.

    作者:郑德宇;秦书俭;姚素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手舟骨微创内固定解剖学基础

    目的:为手舟骨微创条件下的内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86块成人干燥手舟骨,仔细观察其形态及主要血管压迹,并根据可能进行的内固定方式用游标卡尺对手舟骨的各部位进行测量,解剖4例经过灌注的手标本.结果:舟骨结节远端的厚度为(7.4±0.9)mm、宽度为(6.2±0.7)mm,高度为(10.5±1.4)mm;舟骨腰部的厚度为(12.2±1.3)mm、宽度为(9.5±1.0)mm;舟骨体部的高度为(18.0±1.7)mm,小厚度为(7.3±0.9)mm;舟骨的纵轴长度为(26.8±2.5)mm.手舟骨的主要血管来自桡背侧部,由体部沿嵴部贯穿整个纵轴.结论:手舟骨的相关参数均为设计螺钉的关键指标.关节镜监视下的手舟骨骨折内固定的进钉应从手舟骨结节的远端中点进入,方向平行于手舟骨的主要血管束.

    作者:章莹;尹庆水;许家军;张传森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积极开展骨盆临床解剖学研究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骨科的分工越来越细,骨盆外科学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现在已有骨盆外科学的称谓,临床上也召开了专门的骨盆外科研讨会,从多个角度对骨盆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作者:杜心如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L4、5神经前支和腰骶干与骶髂关节毗邻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单纯或合并临近神经损伤的骨盆后环骨折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0具防腐成年尸体标本依次选取不同平面用分规和克氏针测量L4、5神经前支、腰骶干与骶髂关节间的水平距离.结果:L5神经前支在其出椎间孔处、L4神经前支在L5椎间孔处、腰骶干在其汇合点处、腰骶干在平骶岬处、腰骶干在骨盆环处与骶髂关节间的距离分别为:(23.4±4.0)mm、(17.8±4.8)mm、(13.3±2.8)mm、(11.8±3.2)mm、(9.6±3.6)mm,其中在骨盆环处腰骶干与骶髂关节间距离短;在分离神经时可见L4、5前支和腰骶干与骶骨之间有结缔组织相连;有3具标本L4、5神经前支在进入小骨盆前未汇合成腰骶干.结论:在单纯或者合并L4、5前支和腰骶干损伤的骨盆后环骨折手术中,由于骨盆环处腰骶干外缘与骶髂关节间距离近,因此一定要小心辨认,勿损伤该神经.

    作者:张景僚;顾立强;谢颍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的钉道参数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经S1椎弓根水平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2例骨盆标本进行研究,测量S1椎弓根宽和高,骶髂螺钉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进针点至S1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确定进针点后,以5具新鲜尸体对进针方法进行验证.结果:S1椎弓根宽和高分别为(27.7±1.9)mm和(20.2±2.3)mm;螺钉进针点位于髂后下棘前方(24.6±2.9)mm,坐骨大切迹上方(41.8±3.4)mm;进针方向为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然后向后侧倾斜(7.7±3.8)°,向尾端倾斜(7.1±2.3)°;进针点至S1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为(86.5±3.8)mm.以此进针方法行10枚螺钉固定,无螺钉穿出椎弓根.结论:髂后下棘和坐骨大切迹恒定存在,变异小;螺钉进针点位于髂后下棘前方25mm,坐骨大切迹上方40mm;螺钉长75mm;进针方向为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然后向后侧倾斜5°~10°,向尾端倾斜5°~10°.

    作者:潘志军;洪华兴;黄宗坚;陈欣;郑强;陈王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骶骨前孔区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26具(52侧)成人尸体进行骶前孔区血管、神经走行特点的观察,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①骶外侧动脉的分支进入骶前孔,S1多在骶前孔外上缘(56.3%),S2多在骶前孔内上缘(73.1%);②臀上动脉与骶丛相交点水平线上距S1AB线(横线与骶前孔内侧缘交点的垂线)(30.0±7.3)mm,S1水平线下方(-11.3±9.9)mm;③骶外侧静脉与臀上静脉及出骶前孔的静脉存在吻合支,骶前静脉丛与椎体静脉有广泛吻合;④S1、S2、S3、S4神经与AB线的夹角分别为(63.1±11.7)°,(71.2±11.8)°,(70.2±11.3)°,(79.7±16.2)°;⑤梨状肌多起自S2~4椎体侧方,梨状肌上缘与S1、S2的垂直距离为(-11.5±11.0)mm,(12.7±10.0)mm.S1神经与梨状肌上缘相交点与S1的距离为(22.9±9.8)mm.结论: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是相对安全的,但应避免损伤骶前孔区的血管;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好沿骶神经走行方向进行,到达梨状肌上缘即可.

    作者:刘永刚;白靖平;锡林宝勒日;田征;何祖胜;田永让;聂培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髋臼后柱螺钉固定安全性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髋臼后柱的解剖学结构和螺钉放置的安全角度和范围.方法:取20具骨盆标本,在X线透视下确定髋臼上缘距坐骨大切迹顶点和髋臼下缘距坐骨棘基底中点的距离,CT垂直扫描后柱,测量距髋臼上缘0.5,1.0,1.5,2.0,2.5,3.0,3.5,4.0cm的CT断面上后柱宽、髋臼宽.根据髋臼在后柱表面的投影,将后柱分为髋臼区,相对危险区和危险区,并测量距后柱内缘1cm处2.5cm螺钉进钉的安全角度.结果:髋臼上缘在坐骨大切迹顶点下(1.0±0.2)cm,髋臼下缘在坐骨棘基底中点下(1.2±0.2)cm,距髋臼上缘0.5,1.0,1.5,2.0,2.5,3.0,3.5,4.0cm的CT断面上,后柱宽分别为(50.6±3.8)、(47.9±3.0)、(46.1±3.6)、(41.5±4.8)、(43.5±4.8)、(43.0±4.4)、(43.2±4.6)、(42.6±4.3)mm;髋臼宽分别为(15.4±3.6)、(20.3±3.3)、(23.7±3.4)、(24.7±3.5)、(26.0±3.6)、(24.7±3.0)、(21.7±4.6)、(18.3±7.2)mm;在不同断面上只要进钉角度小于109°均可满足螺钉放置的安全要求.结论:危险区内不能垂直打钉,相对危险区内可以以适当的角度放置螺钉.

    作者:宋朝晖;张英泽;潘进社;彭阿钦;白晓谊;韩长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上颈椎前路固定螺钉拔出力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对上颈椎前路固定螺钉进行拔出力的实验研究,用以评价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pharynge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6例寰、枢椎和C3椎体新鲜标本,左右双侧共12例,在生物力学实验机上通过传感器测定TARP寰椎和枢椎固定螺钉的大拔出力,并将结果同对照组的C3椎体进行比较.寰椎螺钉固定于侧块,枢椎和C3椎体螺钉固定于椎体.结果:寰椎与枢椎、寰椎与C3椎体的固定螺钉的大拔出力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05和P=0.002),枢椎和C3椎体大拔出力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723).统计检验水准均为α=0.05.结论:寰枢椎的螺钉固定是比较安全的,因而TARP也是可行的,钉道长度(即进钉深度)是影响拔出力的重要因素.

    作者:艾福志;尹庆水;夏虹;吴增晖;赵卫东;昌耘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骶骨螺钉进钉方法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进展

    自1959年Boucher采用长螺钉经椎板、椎弓根达椎体固定腰骶关节取得成功以来,各种经椎弓根脊柱内固定术已广泛地在治疗脊柱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腰骶椎病变等脊柱疾患中用于复位和重建脊柱稳定性[1],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目前有钢板与螺钉系统,如Steffee系统[2]、Roy-Camille系统[3]、DRFS系统[4]等;杆与螺钉系统如RF系统[5,6]、CD系统[7]、Dick系统等.这些内固定技术成败的关键除了如何从后路找到椎弓根标志,进而确定椎弓根螺钉的进钉角度及深度外,如何使同侧的螺钉位于或接近同一条直线上,以便较好地安放连结系统,也是手术的关键问题之一,这在行腰骶部内固定术时显得尤为突出.

    作者:赵玲秀;杜心如;叶启彬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肺动脉修复与重建的应用解剖学

    目的:为肺动脉修复与重建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30例成人尸体肺动脉心包外段的长度、外径、分支及奇静脉各段的长度、外径进行观测.结果:左、右肺动脉出心包返折处的外径分别为(13.8±2.6)mm,(15.3±2.8)mm;发出下叶上支处的外径分别为(8.4±2.1)mm,(9.1±2.3)mm.左、右肺动脉出心包处至下叶上支动脉起点处长度分别为(4.9±0.6)cm,(3.8±0.8)cm.奇静脉第2段、第3段(奇静脉弓)的长度分别为(4.2±0.9)cm,(3.1±0.6)cm.结论:(1)如肿瘤侵犯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根部,动脉切除后可采用袖式吻合及侧壁扩大成形术;(2)如右肺动脉侧壁切除缺损较大时,首选自体奇静脉片进行重建.

    作者:陈传好;赵莉;刘学刚;秦登友;韩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螺旋CT三维重建对各肝段引流静脉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明确生理状态下的肝静脉在各个肝段内的解剖分布,以提高肝移植或肝段切除术后残肝功能的恢复.方法:100例采用经动脉性肝门静脉CT造影,重建肝门静脉以及肝静脉三维结构.设定以肝右、肝中、肝左静脉为主肝静脉,以肝段之间走行或某一肝段周边存在的粗大肝静脉为副肝静脉,观察各肝段引流静脉的形式.结果:在肝脏第2~8肝段内,发现有7种不同的副肝静脉,其出现率第8段肝静脉为67%,第7段肝静脉为91%,第6、7段肝静脉为73%,第5、8段肝静脉为52%,第4段肝静脉为58%,第3、4段肝静脉为39%,第2段肝静脉为56%.各段内肝静脉的引流方式表现为三种形式.结论:采用经动脉性肝门静脉CT造影,重建肝静脉及肝门静脉来观察肝段引流静脉,这对决定术式及判断预后方面将起很大的作用.

    作者:金武男;杨香;车成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面神经缺损修复供体的研究进展

    面神经损伤常见的原因有:腮腺肿瘤手术损伤、肿瘤侵及神经必须同时切除者、面部严重外伤、先天性面瘫等[1].面神经损伤不仅给病人带来生活上不便,更为严重的是造成极大的精神创伤.60余年前,1例成功的面神经颞骨内修复术,开创了面神经生理功能性的外科修复术[2].目前,对各种原因引起的面神经损伤修复术有:面神经直接吻合术[3]、神经替换术[2,4]、跨面部面神经吻合术[5]和神经移植术[6].在上述诸术式中,以神经移植的修复效果佳,由此发掘出许多面神经移植的供体,临床应用也获得较满意的结果[7~12].为临床应用时选择佳的供体,现就有关神经移植供体的应用解剖研究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廖进民;徐达传;钟世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髋臼后壁骨折对髋臼与股骨头之间接触特性的影响

    目的:评价后壁骨折对髋臼与股骨头之间接触特性-负重面积、负重、应力和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用夹具将骨盆标本固定于单足站立骨盆中立位,在LDS-500试验机上加载至体重的5/6,维持2min.用压敏片依次测量完整髋臼、后壁1/3、2/3、3/3骨折时髋臼前壁、后壁和负重顶区接触特性的变化.结果:后壁骨折使负重顶区的负重、负重面积和平均应力均显著增加(P<0.01).后壁骨折对前壁的负重面积改变不大(P=0.56),但使前壁的平均应力(P<0.01)和负重(P<0.05)均显著减少.后壁骨折显著减少了后壁的负重面积(P<0.01),但对后壁的负重并未产生显著影响(P=0.19),对平均应力的影响,只是在3/3骨折后与完整相比才出现统计学上的差异(P<0.01).结论:(1)后壁骨折显著改变了髋臼与股骨头之间的接触特性;(2)后壁1/3骨折时影响率大;(3)变化显著的部位是负重顶区.

    作者:宋朝晖;张英泽;潘进社;彭阿钦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喉后外侧进路杓状软骨定位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临床喉后外侧手术进路杓状软骨的定位提供解剖依据.方法:观察30例60侧(男19例,女11例)喉软骨架标本杓状软骨肌突与甲状软骨板的位置关系.结果:(1)杓状软骨肌突距甲状软骨下角下端距离:男(12.5±1.8)mm,女(10.5±1.8)mm;距甲状软骨板后缘间距:男(8.0±1.7)mm,女(6.7±1.8)mm;距甲状软骨板内面间距:男(3.4±1.7)mm,女(3.5±1.1)mm.(2)杓状软骨肌突投影点位于甲状软骨板斜线后区下部,该投影点距甲状软骨下缘距离:男(6.6±0.1)mm,女(4.9±0.4)mm;距后缘距离:男(6.8±1.8)mm,女(5.5±1.3)mm.结论:经喉后外侧进路手术可从甲状软骨后缘、下缘、环甲关节下缘或去除部分甲状软骨板来定位肌突.肌突距甲状软骨板内面近,若从甲状软骨板斜线后区开窗寻找肌突可以缩短手术进路距离.

    作者:张世文;刘宗良;郑明秀;王正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肋间臂神经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乳癌腋清扫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5具成人尸体的50侧腋区进行了解剖,对肋间臂神经及上下相邻皮神经的走行、分支、支配、粗细等情况进行解剖观察.结果:ICBN可分为缺如型、单干型、单干分支型、双干型及3干型;84%的臂内侧皮神经与ICBN上支、上干相交通;34%的第3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可发支支配腋窝底;3侧第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主干进入上臂内侧.结论:肋间臂神经为第2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的分支,通常为上支或上干,与臂内侧皮神经联合构成,可有第3或第1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参与.其损伤可造成乳房切除术后疼痛综合征,乳癌腋清扫术中经胸小肌后方或经腋静脉下方能顺利找到该神经并加以保护.

    作者:印国兵;吴诚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神经细胞外基质材料制备及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天然神经细胞外基质材料,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探讨其修复周围神经干节段性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采用NaOH消蚀法,制备家兔坐骨神经细胞外基质材料,行扫描电镜观察及生物相容性实验,用于桥接修复家兔坐骨神经节段性缺损并以自体神经修复作为对照,术后通过肌电图检测、再生神经纤维组织学观察等方法,证实该支架可有效地引导和促进神经纤维再生.结果:(1)经NaOH消蚀处理的坐骨神经组织,其细胞成分被完全消蚀掉,神经膜管保持原有的构筑特征;无明显排异反应并可降解吸收.(2)该材料和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干节段性缺损在电生理和组织结构的恢复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此方法制备的细胞外基质材料可有效地桥接修复周围神经干节段性缺损,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实验基础.

    作者:祝佩芹;王学礼;陈铎;焦玉刚;苏玉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髌外侧支持带的解剖观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髌外侧支持带的解剖学特点,探讨其对维持正常髌骨运动轨迹的作用.方法:采用5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膝标本,观测髌外侧支持带的形态学特点.结果:髌外侧支持带可分为浅、深两层.浅层较薄,深层包括外侧横韧带(100%)、外侧髌胫韧带(85%)和上髁髌韧带(35%)3个独立结构,其中外侧横韧带是限制髌骨内移的主要结构.结论:髌外侧支持带中外侧横韧带为粗壮,对维持正常髌骨运动轨迹起决定性作用.

    作者:于春水;宣芸;李坤成;李云生;廉宗澂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带蒂回盲肠间置代胃在贲门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带蒂回盲肠间置代胃在贲门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11例贲门癌手术中施行带蒂回盲肠间置代胃重建胃肠道,术后对病人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胃排空功能并随访.结果:带蒂回盲肠间置代胃具有贮存食物、良好的排空及抗返流功能,病人术后生存质量满意.结论:带蒂回盲肠间置代胃术是贲门癌在行远端食管及近端胃次全切除术后胃肠道重建较为理想的术式之一.

    作者:郑镇木;郑雄烈;黄少明;吴锡炳;吴政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