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对腰椎节段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昌耘冰;徐达传;尹庆水;鲍侃;夏虹;赵卫东;黄文华

关键词:椎间融合器, 记忆合金, 腰椎, 生物力学
摘要:目的:评价植入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SMAcage)后腰椎节段的即时稳定性.方法:8具青年男性新鲜尸体脊柱腰3、4节段标本,制成包括正常腰椎、SMAcage和其它3种不同类型椎间融合器在内的5种状态的试验模型.测试其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方向的运动范围(ROM).结果:植入SMAcage后各向ROM值分别为完整状态的66%、84%、65%和125%,在前屈和侧屈方向上较正常腰椎的稳定性明显提高(P<0.001);后伸方向一致(P=0.117);旋转方向则降低(P<0.001).与其它3种融合器的稳定性相比,在前屈、后伸方向一致(P>0.05);侧屈方向与2种方形融合器无明显差别(P=0.122),高于螺纹状融合器(P=0.004);旋转方向与螺纹状融合器一致(P=0.861),高于2种方形融合器(P<0.05).结论:SMAcage具有独特的构型和稳定机制,其生物力学稳定性高于一般螺纹状和方椎间融合器.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侧支循环通路假性闭塞

    目的:分析腹腔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侧支循环通路假性闭塞的原因和价值.方法:由两名有经验的介入放射学医生共同回顾性分析15例该类患者的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腹腔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资料,并达成一致意见.结果:15例假性闭塞中,临床基础病变包括原发性肝癌12例,肝血管瘤3例.假性闭塞位于肝总动脉与腹腔动脉分叉处者8例,肝总动脉分出胃十二指肠动脉支处6例,1例右肝动脉直接起源于腹腔动脉,并在其分叉处发生假性闭塞.该假性闭塞于腹腔动脉造影时呈闭塞状态,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却完全通畅,似静脉瓣样,并且导丝、导管能够顺利通过该闭塞处.结论:这一少见现象可能与其血液动力学改变和解剖学变异有关,了解此征象对于指导介入插管有一定价值.

    作者:戚跃勇;邹利光;戴书华;谢启超;王细文;赵晓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骨盆后环骨折神经损伤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目的:了解骨盆后环骨折易损神经的相对解剖位置及其与骨折的关系.方法:解剖20具骨盆标本,神经外膜下置管造影CT扫描5例,测量腰区各神经的走行特点、与骨盆壁和骶髂关节的距离.结果:腰4腰骶干支、腰5神经和腰骶干与骶骨翼的距离不超过1cm,距离骶髂关节不超过2.5cm.闭孔神经、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与骨壁的距离依次渐远.CT测量结果和人工测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腰4腰骶干支、腰5神经和腰骶干是与骨盆壁和骶髂关节的关系为紧密的神经,它们在骨盆后环骨折及其治疗时易受损.

    作者:李亚洲;潘进社;彭阿钦;张奉琪;张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髌外侧支持带的解剖观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髌外侧支持带的解剖学特点,探讨其对维持正常髌骨运动轨迹的作用.方法:采用5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膝标本,观测髌外侧支持带的形态学特点.结果:髌外侧支持带可分为浅、深两层.浅层较薄,深层包括外侧横韧带(100%)、外侧髌胫韧带(85%)和上髁髌韧带(35%)3个独立结构,其中外侧横韧带是限制髌骨内移的主要结构.结论:髌外侧支持带中外侧横韧带为粗壮,对维持正常髌骨运动轨迹起决定性作用.

    作者:于春水;宣芸;李坤成;李云生;廉宗澂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上颈椎前路固定螺钉拔出力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对上颈椎前路固定螺钉进行拔出力的实验研究,用以评价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pharynge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6例寰、枢椎和C3椎体新鲜标本,左右双侧共12例,在生物力学实验机上通过传感器测定TARP寰椎和枢椎固定螺钉的大拔出力,并将结果同对照组的C3椎体进行比较.寰椎螺钉固定于侧块,枢椎和C3椎体螺钉固定于椎体.结果:寰椎与枢椎、寰椎与C3椎体的固定螺钉的大拔出力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05和P=0.002),枢椎和C3椎体大拔出力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723).统计检验水准均为α=0.05.结论:寰枢椎的螺钉固定是比较安全的,因而TARP也是可行的,钉道长度(即进钉深度)是影响拔出力的重要因素.

    作者:艾福志;尹庆水;夏虹;吴增晖;赵卫东;昌耘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骶1螺钉固定毗邻结构的应用解剖

    目的:探讨骶骨毗邻结构与骶骨螺钉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在58具骨盆标本上,对第1骶前孔及骶管结构进行了观测.在10具标本上,模拟骶骨进钉方法的手术过程,观察钉道位置与骶骨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骶交感干、第1骶神经与腰骶干围成一个三角形区域,在其内侧部无重要结构紧贴骨面走行,外侧区有臀上血管走行.此三角前方有髂动、静脉相邻.第1骶神经粗(11.0±2.8)mm(6.0~17.0mm),腰骶干粗(7.6±2.2)mm(3.0~12.0mm).当螺钉与矢状面呈向内0°~10°进钉时较为安全.第1骶后孔可见小血管,骶骨外侧沟内有第5腰椎血管后内侧支走行,是术中出血的原因.结论:骶骨螺钉有损伤骶神经、髂血管的可能,5点7点进钉方法较为安全.

    作者:赵玲秀;杜心如;孔祥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对腰椎节段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评价植入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SMAcage)后腰椎节段的即时稳定性.方法:8具青年男性新鲜尸体脊柱腰3、4节段标本,制成包括正常腰椎、SMAcage和其它3种不同类型椎间融合器在内的5种状态的试验模型.测试其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方向的运动范围(ROM).结果:植入SMAcage后各向ROM值分别为完整状态的66%、84%、65%和125%,在前屈和侧屈方向上较正常腰椎的稳定性明显提高(P<0.001);后伸方向一致(P=0.117);旋转方向则降低(P<0.001).与其它3种融合器的稳定性相比,在前屈、后伸方向一致(P>0.05);侧屈方向与2种方形融合器无明显差别(P=0.122),高于螺纹状融合器(P=0.004);旋转方向与螺纹状融合器一致(P=0.861),高于2种方形融合器(P<0.05).结论:SMAcage具有独特的构型和稳定机制,其生物力学稳定性高于一般螺纹状和方椎间融合器.

    作者:昌耘冰;徐达传;尹庆水;鲍侃;夏虹;赵卫东;黄文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带肉膜蒂阴茎皮瓣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带肉膜蒂的阴茎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成人男性防腐尸体15具,逐层解剖阴茎,观察各层结构和血液供应,以及层与层之间的联系;3具新鲜尸体,模拟不同切取阴茎皮瓣手术.结果:阴茎肉膜疏松,伸缩性好;深筋膜致密,伸缩性差.阴茎背浅动脉走在阴茎背外侧的肉膜层,起点外径为0.8±0.2mm;阴茎背动脉走在深筋膜层,起点外径为1.5±0.3mm.阴茎背动脉发出分支支配阴茎头和尿道;阴茎包皮同时接受阴茎背浅动脉和阴茎背动脉的血供.可作为皮瓣蒂部的组织有三种:肉膜、肉膜+Buck氏筋膜和Buck氏筋膜.肉膜蒂皮瓣可保留皮瓣、阴茎头和尿道的供血动脉,容易切取和转位;Buck氏筋膜蒂皮瓣无这些特性.结论:设计带肉膜蒂阴茎皮瓣应是:皮瓣的远端在Buck氏筋膜的浅面,近端在肉膜的浅面,宽度包括阴茎背外侧,蒂部由阴茎肉膜组成,供血动脉是阴茎背浅动脉.

    作者:姚华强;钟世镇;何恢绪;丁自海;李忠华;吴坤成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骨盆骨折血管损伤的解剖学基础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血管损伤的机制.方法:20具新鲜成年国人骨盆标本,采用前后双侧入路解剖,观察髂内外血管的走行特点、分型与骨盆韧带、骶丛神经的关系,观察血管在骨盆壁上的投影位置,测量每一根血管到骨壁的垂直距离,观察各动脉间的侧支吻合情况.结果:骨盆动脉血管根据口径可分为3类:(1)小口径动脉,直径小于3.0mm.(2)中等口径动脉,直径3.0~5.0mm.(3)大口径动脉,直径大于5.0mm.据血管距骨壁的距离可分为靠近骨壁的血管(平均距离小于10.0mm)及远离骨壁的血管(平均距离大于10.0mm).阴部内动脉与骨壁关系不明显.骨盆动脉分支间有广泛的吻合支.结论:骨盆动脉解剖学特点决定了在骨盆骨折中损伤的机率,骨盆动脉有广泛吻合支是骨盆动脉出血止血困难的原因.

    作者:张奉琪;潘进社;张英泽;彭阿钦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髋臼后壁骨折对髋臼与股骨头之间接触特性的影响

    目的:评价后壁骨折对髋臼与股骨头之间接触特性-负重面积、负重、应力和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用夹具将骨盆标本固定于单足站立骨盆中立位,在LDS-500试验机上加载至体重的5/6,维持2min.用压敏片依次测量完整髋臼、后壁1/3、2/3、3/3骨折时髋臼前壁、后壁和负重顶区接触特性的变化.结果:后壁骨折使负重顶区的负重、负重面积和平均应力均显著增加(P<0.01).后壁骨折对前壁的负重面积改变不大(P=0.56),但使前壁的平均应力(P<0.01)和负重(P<0.05)均显著减少.后壁骨折显著减少了后壁的负重面积(P<0.01),但对后壁的负重并未产生显著影响(P=0.19),对平均应力的影响,只是在3/3骨折后与完整相比才出现统计学上的差异(P<0.01).结论:(1)后壁骨折显著改变了髋臼与股骨头之间的接触特性;(2)后壁1/3骨折时影响率大;(3)变化显著的部位是负重顶区.

    作者:宋朝晖;张英泽;潘进社;彭阿钦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右上肢肌肉肥厚变异畸形1例

    患者男性,7岁,主诉右上肢肥厚并手腕手指畸形入住我科.该患儿为第2胎足月顺产,出生后即被发现右上肢较左上肢明显肥厚,为均匀性肥大,以三角肌、前臂、手掌犹为明显(图1).右手各指指间隙显著增宽,腕关节及各掌指、指间关节明显肥大,拇指位置接近腕关节.肘关节活动度基本正常,腕关节活动度差.夹持物体用示指及其余三指对掌完成,拇指对掌功能差.右上肢X光片示:右手掌软组织肥厚,各指间间隙增宽,指骨骨质未见异常,右腕骨出现六极.诸腕骨明显前移,与桡骨失去正常对位关系,右尺骨鹰嘴亦向背侧移位.患儿此次入院检查还被发现并发右位心畸形.

    作者:潘淑娟;张金明;陈小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加温灌注明胶墨汁制作动物脑血管模型的方法

    许多课题的研究都涉及制作动物血管模型,实验中较困难的是既要固定好组织,同时又要在血管内填充染料显示血管,以便在组织学切片染色后,好观察不同脑区的神经核团及血管的分布.我们在对100多只蒙古种沙土鼠进行缺血实验中经过反复摸索,总结出用明胶墨汁温热灌注法,显示动物大脑脑血管的分支分布情况.明胶墨汁灌注动物血管后,取脑组织作冰冻切片,用Nissl染色.镜下观察,神经元着色佳,同时可清楚看到微血管象树枝样纵横交错,相信该方法对脑血管方面的研究技术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李朗;孙俊;李明;叶铮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的钉道参数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经S1椎弓根水平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2例骨盆标本进行研究,测量S1椎弓根宽和高,骶髂螺钉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进针点至S1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确定进针点后,以5具新鲜尸体对进针方法进行验证.结果:S1椎弓根宽和高分别为(27.7±1.9)mm和(20.2±2.3)mm;螺钉进针点位于髂后下棘前方(24.6±2.9)mm,坐骨大切迹上方(41.8±3.4)mm;进针方向为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然后向后侧倾斜(7.7±3.8)°,向尾端倾斜(7.1±2.3)°;进针点至S1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为(86.5±3.8)mm.以此进针方法行10枚螺钉固定,无螺钉穿出椎弓根.结论:髂后下棘和坐骨大切迹恒定存在,变异小;螺钉进针点位于髂后下棘前方25mm,坐骨大切迹上方40mm;螺钉长75mm;进针方向为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然后向后侧倾斜5°~10°,向尾端倾斜5°~10°.

    作者:潘志军;洪华兴;黄宗坚;陈欣;郑强;陈王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骶骨前孔区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26具(52侧)成人尸体进行骶前孔区血管、神经走行特点的观察,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①骶外侧动脉的分支进入骶前孔,S1多在骶前孔外上缘(56.3%),S2多在骶前孔内上缘(73.1%);②臀上动脉与骶丛相交点水平线上距S1AB线(横线与骶前孔内侧缘交点的垂线)(30.0±7.3)mm,S1水平线下方(-11.3±9.9)mm;③骶外侧静脉与臀上静脉及出骶前孔的静脉存在吻合支,骶前静脉丛与椎体静脉有广泛吻合;④S1、S2、S3、S4神经与AB线的夹角分别为(63.1±11.7)°,(71.2±11.8)°,(70.2±11.3)°,(79.7±16.2)°;⑤梨状肌多起自S2~4椎体侧方,梨状肌上缘与S1、S2的垂直距离为(-11.5±11.0)mm,(12.7±10.0)mm.S1神经与梨状肌上缘相交点与S1的距离为(22.9±9.8)mm.结论: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是相对安全的,但应避免损伤骶前孔区的血管;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好沿骶神经走行方向进行,到达梨状肌上缘即可.

    作者:刘永刚;白靖平;锡林宝勒日;田征;何祖胜;田永让;聂培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面神经缺损修复供体的研究进展

    面神经损伤常见的原因有:腮腺肿瘤手术损伤、肿瘤侵及神经必须同时切除者、面部严重外伤、先天性面瘫等[1].面神经损伤不仅给病人带来生活上不便,更为严重的是造成极大的精神创伤.60余年前,1例成功的面神经颞骨内修复术,开创了面神经生理功能性的外科修复术[2].目前,对各种原因引起的面神经损伤修复术有:面神经直接吻合术[3]、神经替换术[2,4]、跨面部面神经吻合术[5]和神经移植术[6].在上述诸术式中,以神经移植的修复效果佳,由此发掘出许多面神经移植的供体,临床应用也获得较满意的结果[7~12].为临床应用时选择佳的供体,现就有关神经移植供体的应用解剖研究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廖进民;徐达传;钟世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成年大鼠脑损伤后海马新生神经元功能特点的研究

    目的:观察弥漫性脑损伤后海马齿状回新生神经元GAD67和Fos蛋白的表达,探讨海马齿状回新生神经元的功能特点.方法:参考Marmarou方法制作大鼠弥漫性脑损伤模型,采用BrdU标记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并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海马齿状回中BrdU阳性细胞GAD67的表达和二次致伤后Fos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成年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中的BrdU免疫阳性细胞可表达GAD67,而位于亚颗粒增生带的BrdU免疫阳性细胞未见GAD67表达;②在病理刺激下,成年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内的BrdU免疫阳性细胞可表达Fos蛋白.结论:弥漫性脑损伤后齿状回颗粒细胞层中的新生神经元不仅可以表达神经活性递质而且能够被病理刺激激活,具有与成熟神经元相似的功能特点.

    作者:邵卫中;王卫东;徐江平;冯文峰;李小云;程祖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外科和放射解剖学》杂志文题摘要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PcDNA3-hBMP2转染骨髓基质细胞及其稳定表达

    目的:通过观察转染hBMP-2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的生长特性的变化和检测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探讨骨髓基质细胞用作hBMP-2基因的受体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在脂质体介导下将hBMP-2基因导入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中,用G418筛选获得阳性细胞,分别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的存在与表达.结果:在mRNA水平可检测到目的基因在阳性细胞中进行了转录,在培养基中,用ELISA的方法能检测到目的基因在骨髓基质细胞中进行了表达,并分泌到培养基中.从细胞的生长曲线上,可知细胞的倍增时间并没有因为目的基因的导入而改变,其生长时间也与正常的细胞相近.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可以用作hBMP-2基因的受体细胞,表达并分泌hBMP-2蛋白质,也可作为骨组织工程学中的种子细胞.

    作者:郑德宇;秦书俭;姚素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的定量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自髋臼切迹至髋臼上缘作系列截骨面,用一斯氏针由小截面的圆心逆行打入,在髂骨后外侧穿出点为P.将该截面下方的系列截面解剖复位,再将斯氏针顺行打出,测量其在髋臼前柱骨皮质内的长度.作一参考线AB,其中A为髂前上、下棘间的切迹,B为坐骨大切迹,并作AB的中垂线CD.结果:P位于AB的中垂线上,P点距AB的距离为(15.3±4.7)mm,斯氏针与AB的夹角为(90.1±4.7)°,与CD的夹角为(25.3±3.9)°,髋臼前柱骨皮质内斯氏针长度为(82.0±7.9)mm.小截面位于髋臼切迹上方15.0mm处,该截面平均直径为:(5.2±1.9)mm.结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的入钉点在髂前上下棘之间切迹与坐骨大切迹连线中点上方(15.3±4.7)mm处,其进针方向与该线呈(90.1±4.7)°,与该线中垂线呈(25.3±3.9)°,该拉力螺钉直径为(5.2±1.9)mm,长度为(82.0±7.9)mm.

    作者:王庆贤;张英泽;潘进社;李亚洲;刘向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骨盆骨折骶髂关节分离前路钢板固定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骨盆骨折骶髂关节分离行前路钢板固定时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0具尸体骨盆解剖观测骶骨翼大小及骶丛的位置.结果:骶丛距骶骨翼边缘距离(左右平均距离)分别为:上缘:L4(19.1±1.5)mm,L5(24.5±1.4)mm,中点:L4(17.2±1.8)mm,L5(20.1±1.4)mm,下缘:L4(13.9±2.9)mm,L5(15.2±1.6)mm.L4神经位于骶丛外缘.结论:骶髂关节分离前路钢板固定时L4神经根易受损伤,安全放置钢板的位置是骶骨翼中上部,距骶骨翼边缘20mm内.

    作者:张奉琪;潘进社;张英泽;彭阿钦;李亚洲;王慧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带蒂回盲肠间置代胃在贲门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带蒂回盲肠间置代胃在贲门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11例贲门癌手术中施行带蒂回盲肠间置代胃重建胃肠道,术后对病人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胃排空功能并随访.结果:带蒂回盲肠间置代胃具有贮存食物、良好的排空及抗返流功能,病人术后生存质量满意.结论:带蒂回盲肠间置代胃术是贲门癌在行远端食管及近端胃次全切除术后胃肠道重建较为理想的术式之一.

    作者:郑镇木;郑雄烈;黄少明;吴锡炳;吴政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