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的定量解剖学研究

王庆贤;张英泽;潘进社;李亚洲;刘向东

关键词:髋臼, 前柱, 拉力螺钉, 内固定, 解剖学
摘要:目的: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自髋臼切迹至髋臼上缘作系列截骨面,用一斯氏针由小截面的圆心逆行打入,在髂骨后外侧穿出点为P.将该截面下方的系列截面解剖复位,再将斯氏针顺行打出,测量其在髋臼前柱骨皮质内的长度.作一参考线AB,其中A为髂前上、下棘间的切迹,B为坐骨大切迹,并作AB的中垂线CD.结果:P位于AB的中垂线上,P点距AB的距离为(15.3±4.7)mm,斯氏针与AB的夹角为(90.1±4.7)°,与CD的夹角为(25.3±3.9)°,髋臼前柱骨皮质内斯氏针长度为(82.0±7.9)mm.小截面位于髋臼切迹上方15.0mm处,该截面平均直径为:(5.2±1.9)mm.结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的入钉点在髂前上下棘之间切迹与坐骨大切迹连线中点上方(15.3±4.7)mm处,其进针方向与该线呈(90.1±4.7)°,与该线中垂线呈(25.3±3.9)°,该拉力螺钉直径为(5.2±1.9)mm,长度为(82.0±7.9)mm.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双侧腓浅动脉纤细1例

    男性尸体标本,年龄约50岁,身长170cm,双下肢无畸形及发育异常.解剖下肢时发现其双侧腓浅动脉起始于胫前动脉,起点距腓骨小下7.2cm,外径0.2.该血管沿趾长伸肌与腓骨长短肌之间下行,沿途发出3支外径约0.1的吻合支(附图),与胫后动脉穿支吻合之后,进入皮下,彼此间吻合形成皮下动脉网.

    作者:李会全;王菁;丰德宽;鞠学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颈椎椎弓根CT测量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中的作用

    目的:测量C3~7椎弓根各径线的数据,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时按照轴线置入的必要性.方法:8具颈椎标本,经螺旋CT(Elscint CT Twin Flash)在1mm厚度断层扫描后,图像输入到计算机软件(Silicon Graphics O2工作站),测量C3~7椎弓根各径线的数据,根据数据模拟出椎弓根的形态特点,分别计算在未考虑螺钉直径与用3.0mm螺钉情况下进行置钉的角度安全范围.结果:在未考虑螺钉直径下置钉,C3~7在横断面的平均大安全范围分别是18.68°、20.41°、22.43°、22.50°、27.55°,在矢状面分别为27.55°、30.31°、27.70°、29.03°、34.88°,用直径3.0mm螺钉置入时,在横断面的平均大安全范围是7.25°、8.58°、10.98°、13.09°、15.49°,在矢状面是16.35°、18.69°、16.40°、18.26°、23.13°,这些数据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角度的大安全范围小,有必要在置钉时做到真正的精确量化与精细操作,严格按照个体化的椎弓根轴线方向置钉.

    作者:黄东生;苏培强;马若凡;李春海;彭焰;刘尚礼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髋臼后柱螺钉固定安全性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髋臼后柱的解剖学结构和螺钉放置的安全角度和范围.方法:取20具骨盆标本,在X线透视下确定髋臼上缘距坐骨大切迹顶点和髋臼下缘距坐骨棘基底中点的距离,CT垂直扫描后柱,测量距髋臼上缘0.5,1.0,1.5,2.0,2.5,3.0,3.5,4.0cm的CT断面上后柱宽、髋臼宽.根据髋臼在后柱表面的投影,将后柱分为髋臼区,相对危险区和危险区,并测量距后柱内缘1cm处2.5cm螺钉进钉的安全角度.结果:髋臼上缘在坐骨大切迹顶点下(1.0±0.2)cm,髋臼下缘在坐骨棘基底中点下(1.2±0.2)cm,距髋臼上缘0.5,1.0,1.5,2.0,2.5,3.0,3.5,4.0cm的CT断面上,后柱宽分别为(50.6±3.8)、(47.9±3.0)、(46.1±3.6)、(41.5±4.8)、(43.5±4.8)、(43.0±4.4)、(43.2±4.6)、(42.6±4.3)mm;髋臼宽分别为(15.4±3.6)、(20.3±3.3)、(23.7±3.4)、(24.7±3.5)、(26.0±3.6)、(24.7±3.0)、(21.7±4.6)、(18.3±7.2)mm;在不同断面上只要进钉角度小于109°均可满足螺钉放置的安全要求.结论:危险区内不能垂直打钉,相对危险区内可以以适当的角度放置螺钉.

    作者:宋朝晖;张英泽;潘进社;彭阿钦;白晓谊;韩长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颞底-经小脑幕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

    目的:对后颞部进行解剖学研究,为颞底-经小脑幕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干性颅骨标本20例及福尔马林固定的头颅标本15例,进行解剖研究和模拟颞底-经小脑幕入路.结果:横窦从窦汇处开始向前逐渐升高,在顶乳突缝前角处,呈弧形向外移行于乙状窦,上缘与颧弓延长线的距离为(11.2±2.2)mm(8.2~14.5mm).顶乳突缝前角、星点与STP距离分别是(2.1±2.6)mm(0~9.3mm);(20.4±4.0)mm(14.1~26.4mm).星点位于横窦上缘上、横窦上1/2、横窦下1/2、横窦下缘下分别占16.7%、26.7%、33.3%、23.3%.颧弓、乳突上嵴与其相对应的颅中窝底相平.结论:颞底-经小脑幕入路骨窗的关键孔(孔1):圆心在乳突上嵴,孔后缘与顶乳突缝前角相切.孔2:于关键孔后方,下缘与颧弓延长线的距离为15mm.孔3:于关键孔前方,下缘平颧弓.星点变异大,不易作为定位横窦的标志.

    作者:李泽福;徐启武;车晓明;王洪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骶骨前孔区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26具(52侧)成人尸体进行骶前孔区血管、神经走行特点的观察,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①骶外侧动脉的分支进入骶前孔,S1多在骶前孔外上缘(56.3%),S2多在骶前孔内上缘(73.1%);②臀上动脉与骶丛相交点水平线上距S1AB线(横线与骶前孔内侧缘交点的垂线)(30.0±7.3)mm,S1水平线下方(-11.3±9.9)mm;③骶外侧静脉与臀上静脉及出骶前孔的静脉存在吻合支,骶前静脉丛与椎体静脉有广泛吻合;④S1、S2、S3、S4神经与AB线的夹角分别为(63.1±11.7)°,(71.2±11.8)°,(70.2±11.3)°,(79.7±16.2)°;⑤梨状肌多起自S2~4椎体侧方,梨状肌上缘与S1、S2的垂直距离为(-11.5±11.0)mm,(12.7±10.0)mm.S1神经与梨状肌上缘相交点与S1的距离为(22.9±9.8)mm.结论: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是相对安全的,但应避免损伤骶前孔区的血管;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好沿骶神经走行方向进行,到达梨状肌上缘即可.

    作者:刘永刚;白靖平;锡林宝勒日;田征;何祖胜;田永让;聂培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面神经缺损修复供体的研究进展

    面神经损伤常见的原因有:腮腺肿瘤手术损伤、肿瘤侵及神经必须同时切除者、面部严重外伤、先天性面瘫等[1].面神经损伤不仅给病人带来生活上不便,更为严重的是造成极大的精神创伤.60余年前,1例成功的面神经颞骨内修复术,开创了面神经生理功能性的外科修复术[2].目前,对各种原因引起的面神经损伤修复术有:面神经直接吻合术[3]、神经替换术[2,4]、跨面部面神经吻合术[5]和神经移植术[6].在上述诸术式中,以神经移植的修复效果佳,由此发掘出许多面神经移植的供体,临床应用也获得较满意的结果[7~12].为临床应用时选择佳的供体,现就有关神经移植供体的应用解剖研究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廖进民;徐达传;钟世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腹腔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侧支循环通路假性闭塞

    目的:分析腹腔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侧支循环通路假性闭塞的原因和价值.方法:由两名有经验的介入放射学医生共同回顾性分析15例该类患者的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腹腔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资料,并达成一致意见.结果:15例假性闭塞中,临床基础病变包括原发性肝癌12例,肝血管瘤3例.假性闭塞位于肝总动脉与腹腔动脉分叉处者8例,肝总动脉分出胃十二指肠动脉支处6例,1例右肝动脉直接起源于腹腔动脉,并在其分叉处发生假性闭塞.该假性闭塞于腹腔动脉造影时呈闭塞状态,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却完全通畅,似静脉瓣样,并且导丝、导管能够顺利通过该闭塞处.结论:这一少见现象可能与其血液动力学改变和解剖学变异有关,了解此征象对于指导介入插管有一定价值.

    作者:戚跃勇;邹利光;戴书华;谢启超;王细文;赵晓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带肉膜蒂阴茎皮瓣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带肉膜蒂的阴茎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成人男性防腐尸体15具,逐层解剖阴茎,观察各层结构和血液供应,以及层与层之间的联系;3具新鲜尸体,模拟不同切取阴茎皮瓣手术.结果:阴茎肉膜疏松,伸缩性好;深筋膜致密,伸缩性差.阴茎背浅动脉走在阴茎背外侧的肉膜层,起点外径为0.8±0.2mm;阴茎背动脉走在深筋膜层,起点外径为1.5±0.3mm.阴茎背动脉发出分支支配阴茎头和尿道;阴茎包皮同时接受阴茎背浅动脉和阴茎背动脉的血供.可作为皮瓣蒂部的组织有三种:肉膜、肉膜+Buck氏筋膜和Buck氏筋膜.肉膜蒂皮瓣可保留皮瓣、阴茎头和尿道的供血动脉,容易切取和转位;Buck氏筋膜蒂皮瓣无这些特性.结论:设计带肉膜蒂阴茎皮瓣应是:皮瓣的远端在Buck氏筋膜的浅面,近端在肉膜的浅面,宽度包括阴茎背外侧,蒂部由阴茎肉膜组成,供血动脉是阴茎背浅动脉.

    作者:姚华强;钟世镇;何恢绪;丁自海;李忠华;吴坤成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房室结动脉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心脏介入治疗和心血管外科提供房室结动脉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对55例成人心脏的房室结动脉进行解剖,观察其起源,测量其外径、长度和到Koch三角边界相关结构的距离.结果:房室结动脉以1支多见(83.6%),2支少见(16.4%),且多起源于右冠状动脉(87.5%);房室结动脉外径(1.0±0.2)mm,主干长(18.7±4.3)mm;Koch三角中房室结动脉干到冠状窦口的距离为(4.6±2.1)mm,到隔瓣附着处的距离为(5.2±2.1)mm,其中发自右冠状动脉分支和左冠状动脉旋支的房室结动脉干到冠状窦口的距离分别为(4.6±2.0)mm和(3.4±1.7)mm.结论:房室结动脉在Koch三角内的行程变异较大,在心脏介入治疗或心脏外科手术操作时,应密切关注Koch三角区,减少对房室结动脉的损伤.

    作者:方马荣;吕寒冰;李继承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的定量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自髋臼切迹至髋臼上缘作系列截骨面,用一斯氏针由小截面的圆心逆行打入,在髂骨后外侧穿出点为P.将该截面下方的系列截面解剖复位,再将斯氏针顺行打出,测量其在髋臼前柱骨皮质内的长度.作一参考线AB,其中A为髂前上、下棘间的切迹,B为坐骨大切迹,并作AB的中垂线CD.结果:P位于AB的中垂线上,P点距AB的距离为(15.3±4.7)mm,斯氏针与AB的夹角为(90.1±4.7)°,与CD的夹角为(25.3±3.9)°,髋臼前柱骨皮质内斯氏针长度为(82.0±7.9)mm.小截面位于髋臼切迹上方15.0mm处,该截面平均直径为:(5.2±1.9)mm.结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的入钉点在髂前上下棘之间切迹与坐骨大切迹连线中点上方(15.3±4.7)mm处,其进针方向与该线呈(90.1±4.7)°,与该线中垂线呈(25.3±3.9)°,该拉力螺钉直径为(5.2±1.9)mm,长度为(82.0±7.9)mm.

    作者:王庆贤;张英泽;潘进社;李亚洲;刘向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右上肢肌肉肥厚变异畸形1例

    患者男性,7岁,主诉右上肢肥厚并手腕手指畸形入住我科.该患儿为第2胎足月顺产,出生后即被发现右上肢较左上肢明显肥厚,为均匀性肥大,以三角肌、前臂、手掌犹为明显(图1).右手各指指间隙显著增宽,腕关节及各掌指、指间关节明显肥大,拇指位置接近腕关节.肘关节活动度基本正常,腕关节活动度差.夹持物体用示指及其余三指对掌完成,拇指对掌功能差.右上肢X光片示:右手掌软组织肥厚,各指间间隙增宽,指骨骨质未见异常,右腕骨出现六极.诸腕骨明显前移,与桡骨失去正常对位关系,右尺骨鹰嘴亦向背侧移位.患儿此次入院检查还被发现并发右位心畸形.

    作者:潘淑娟;张金明;陈小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螺旋CT三维重建对各肝段引流静脉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明确生理状态下的肝静脉在各个肝段内的解剖分布,以提高肝移植或肝段切除术后残肝功能的恢复.方法:100例采用经动脉性肝门静脉CT造影,重建肝门静脉以及肝静脉三维结构.设定以肝右、肝中、肝左静脉为主肝静脉,以肝段之间走行或某一肝段周边存在的粗大肝静脉为副肝静脉,观察各肝段引流静脉的形式.结果:在肝脏第2~8肝段内,发现有7种不同的副肝静脉,其出现率第8段肝静脉为67%,第7段肝静脉为91%,第6、7段肝静脉为73%,第5、8段肝静脉为52%,第4段肝静脉为58%,第3、4段肝静脉为39%,第2段肝静脉为56%.各段内肝静脉的引流方式表现为三种形式.结论:采用经动脉性肝门静脉CT造影,重建肝静脉及肝门静脉来观察肝段引流静脉,这对决定术式及判断预后方面将起很大的作用.

    作者:金武男;杨香;车成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带蒂回盲肠间置代胃在贲门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带蒂回盲肠间置代胃在贲门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11例贲门癌手术中施行带蒂回盲肠间置代胃重建胃肠道,术后对病人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胃排空功能并随访.结果:带蒂回盲肠间置代胃具有贮存食物、良好的排空及抗返流功能,病人术后生存质量满意.结论:带蒂回盲肠间置代胃术是贲门癌在行远端食管及近端胃次全切除术后胃肠道重建较为理想的术式之一.

    作者:郑镇木;郑雄烈;黄少明;吴锡炳;吴政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喉后外侧进路杓状软骨定位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临床喉后外侧手术进路杓状软骨的定位提供解剖依据.方法:观察30例60侧(男19例,女11例)喉软骨架标本杓状软骨肌突与甲状软骨板的位置关系.结果:(1)杓状软骨肌突距甲状软骨下角下端距离:男(12.5±1.8)mm,女(10.5±1.8)mm;距甲状软骨板后缘间距:男(8.0±1.7)mm,女(6.7±1.8)mm;距甲状软骨板内面间距:男(3.4±1.7)mm,女(3.5±1.1)mm.(2)杓状软骨肌突投影点位于甲状软骨板斜线后区下部,该投影点距甲状软骨下缘距离:男(6.6±0.1)mm,女(4.9±0.4)mm;距后缘距离:男(6.8±1.8)mm,女(5.5±1.3)mm.结论:经喉后外侧进路手术可从甲状软骨后缘、下缘、环甲关节下缘或去除部分甲状软骨板来定位肌突.肌突距甲状软骨板内面近,若从甲状软骨板斜线后区开窗寻找肌突可以缩短手术进路距离.

    作者:张世文;刘宗良;郑明秀;王正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上颈椎前路固定螺钉拔出力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对上颈椎前路固定螺钉进行拔出力的实验研究,用以评价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pharynge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6例寰、枢椎和C3椎体新鲜标本,左右双侧共12例,在生物力学实验机上通过传感器测定TARP寰椎和枢椎固定螺钉的大拔出力,并将结果同对照组的C3椎体进行比较.寰椎螺钉固定于侧块,枢椎和C3椎体螺钉固定于椎体.结果:寰椎与枢椎、寰椎与C3椎体的固定螺钉的大拔出力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05和P=0.002),枢椎和C3椎体大拔出力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723).统计检验水准均为α=0.05.结论:寰枢椎的螺钉固定是比较安全的,因而TARP也是可行的,钉道长度(即进钉深度)是影响拔出力的重要因素.

    作者:艾福志;尹庆水;夏虹;吴增晖;赵卫东;昌耘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成年大鼠脑损伤后海马新生神经元功能特点的研究

    目的:观察弥漫性脑损伤后海马齿状回新生神经元GAD67和Fos蛋白的表达,探讨海马齿状回新生神经元的功能特点.方法:参考Marmarou方法制作大鼠弥漫性脑损伤模型,采用BrdU标记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并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海马齿状回中BrdU阳性细胞GAD67的表达和二次致伤后Fos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成年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中的BrdU免疫阳性细胞可表达GAD67,而位于亚颗粒增生带的BrdU免疫阳性细胞未见GAD67表达;②在病理刺激下,成年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内的BrdU免疫阳性细胞可表达Fos蛋白.结论:弥漫性脑损伤后齿状回颗粒细胞层中的新生神经元不仅可以表达神经活性递质而且能够被病理刺激激活,具有与成熟神经元相似的功能特点.

    作者:邵卫中;王卫东;徐江平;冯文峰;李小云;程祖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积极开展骨盆临床解剖学研究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骨科的分工越来越细,骨盆外科学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现在已有骨盆外科学的称谓,临床上也召开了专门的骨盆外科研讨会,从多个角度对骨盆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作者:杜心如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骨盆骨折骶髂关节分离前路钢板固定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骨盆骨折骶髂关节分离行前路钢板固定时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0具尸体骨盆解剖观测骶骨翼大小及骶丛的位置.结果:骶丛距骶骨翼边缘距离(左右平均距离)分别为:上缘:L4(19.1±1.5)mm,L5(24.5±1.4)mm,中点:L4(17.2±1.8)mm,L5(20.1±1.4)mm,下缘:L4(13.9±2.9)mm,L5(15.2±1.6)mm.L4神经位于骶丛外缘.结论:骶髂关节分离前路钢板固定时L4神经根易受损伤,安全放置钢板的位置是骶骨翼中上部,距骶骨翼边缘20mm内.

    作者:张奉琪;潘进社;张英泽;彭阿钦;李亚洲;王慧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股骨远端形态异常1例

    笔者在对股骨标本远端关节面形态学观测时,发现1例左侧股骨远端形态异常.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滨;王华京;李启华;陈学洪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L4、5神经前支和腰骶干与骶髂关节毗邻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单纯或合并临近神经损伤的骨盆后环骨折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0具防腐成年尸体标本依次选取不同平面用分规和克氏针测量L4、5神经前支、腰骶干与骶髂关节间的水平距离.结果:L5神经前支在其出椎间孔处、L4神经前支在L5椎间孔处、腰骶干在其汇合点处、腰骶干在平骶岬处、腰骶干在骨盆环处与骶髂关节间的距离分别为:(23.4±4.0)mm、(17.8±4.8)mm、(13.3±2.8)mm、(11.8±3.2)mm、(9.6±3.6)mm,其中在骨盆环处腰骶干与骶髂关节间距离短;在分离神经时可见L4、5前支和腰骶干与骶骨之间有结缔组织相连;有3具标本L4、5神经前支在进入小骨盆前未汇合成腰骶干.结论:在单纯或者合并L4、5前支和腰骶干损伤的骨盆后环骨折手术中,由于骨盆环处腰骶干外缘与骶髂关节间距离近,因此一定要小心辨认,勿损伤该神经.

    作者:张景僚;顾立强;谢颍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