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加温灌注明胶墨汁制作动物脑血管模型的方法

李朗;孙俊;李明;叶铮

关键词:加温灌注, 明胶, 墨汁灌注, 制作, 动物, 血管模型, 方法, 组织学, 脑血管, 蒙古种沙土鼠, 显示, 实验, 神经核团, 切片染色, 镜下观察, 分布情况, 不同脑区, 冰冻切片, 血管内, 微血管
摘要:许多课题的研究都涉及制作动物血管模型,实验中较困难的是既要固定好组织,同时又要在血管内填充染料显示血管,以便在组织学切片染色后,好观察不同脑区的神经核团及血管的分布.我们在对100多只蒙古种沙土鼠进行缺血实验中经过反复摸索,总结出用明胶墨汁温热灌注法,显示动物大脑脑血管的分支分布情况.明胶墨汁灌注动物血管后,取脑组织作冰冻切片,用Nissl染色.镜下观察,神经元着色佳,同时可清楚看到微血管象树枝样纵横交错,相信该方法对脑血管方面的研究技术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积极开展骨盆临床解剖学研究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骨科的分工越来越细,骨盆外科学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现在已有骨盆外科学的称谓,临床上也召开了专门的骨盆外科研讨会,从多个角度对骨盆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作者:杜心如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面神经缺损修复供体的研究进展

    面神经损伤常见的原因有:腮腺肿瘤手术损伤、肿瘤侵及神经必须同时切除者、面部严重外伤、先天性面瘫等[1].面神经损伤不仅给病人带来生活上不便,更为严重的是造成极大的精神创伤.60余年前,1例成功的面神经颞骨内修复术,开创了面神经生理功能性的外科修复术[2].目前,对各种原因引起的面神经损伤修复术有:面神经直接吻合术[3]、神经替换术[2,4]、跨面部面神经吻合术[5]和神经移植术[6].在上述诸术式中,以神经移植的修复效果佳,由此发掘出许多面神经移植的供体,临床应用也获得较满意的结果[7~12].为临床应用时选择佳的供体,现就有关神经移植供体的应用解剖研究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廖进民;徐达传;钟世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带肉膜蒂阴茎皮瓣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带肉膜蒂的阴茎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成人男性防腐尸体15具,逐层解剖阴茎,观察各层结构和血液供应,以及层与层之间的联系;3具新鲜尸体,模拟不同切取阴茎皮瓣手术.结果:阴茎肉膜疏松,伸缩性好;深筋膜致密,伸缩性差.阴茎背浅动脉走在阴茎背外侧的肉膜层,起点外径为0.8±0.2mm;阴茎背动脉走在深筋膜层,起点外径为1.5±0.3mm.阴茎背动脉发出分支支配阴茎头和尿道;阴茎包皮同时接受阴茎背浅动脉和阴茎背动脉的血供.可作为皮瓣蒂部的组织有三种:肉膜、肉膜+Buck氏筋膜和Buck氏筋膜.肉膜蒂皮瓣可保留皮瓣、阴茎头和尿道的供血动脉,容易切取和转位;Buck氏筋膜蒂皮瓣无这些特性.结论:设计带肉膜蒂阴茎皮瓣应是:皮瓣的远端在Buck氏筋膜的浅面,近端在肉膜的浅面,宽度包括阴茎背外侧,蒂部由阴茎肉膜组成,供血动脉是阴茎背浅动脉.

    作者:姚华强;钟世镇;何恢绪;丁自海;李忠华;吴坤成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腹腔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侧支循环通路假性闭塞

    目的:分析腹腔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侧支循环通路假性闭塞的原因和价值.方法:由两名有经验的介入放射学医生共同回顾性分析15例该类患者的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腹腔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资料,并达成一致意见.结果:15例假性闭塞中,临床基础病变包括原发性肝癌12例,肝血管瘤3例.假性闭塞位于肝总动脉与腹腔动脉分叉处者8例,肝总动脉分出胃十二指肠动脉支处6例,1例右肝动脉直接起源于腹腔动脉,并在其分叉处发生假性闭塞.该假性闭塞于腹腔动脉造影时呈闭塞状态,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却完全通畅,似静脉瓣样,并且导丝、导管能够顺利通过该闭塞处.结论:这一少见现象可能与其血液动力学改变和解剖学变异有关,了解此征象对于指导介入插管有一定价值.

    作者:戚跃勇;邹利光;戴书华;谢启超;王细文;赵晓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喉后外侧进路杓状软骨定位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临床喉后外侧手术进路杓状软骨的定位提供解剖依据.方法:观察30例60侧(男19例,女11例)喉软骨架标本杓状软骨肌突与甲状软骨板的位置关系.结果:(1)杓状软骨肌突距甲状软骨下角下端距离:男(12.5±1.8)mm,女(10.5±1.8)mm;距甲状软骨板后缘间距:男(8.0±1.7)mm,女(6.7±1.8)mm;距甲状软骨板内面间距:男(3.4±1.7)mm,女(3.5±1.1)mm.(2)杓状软骨肌突投影点位于甲状软骨板斜线后区下部,该投影点距甲状软骨下缘距离:男(6.6±0.1)mm,女(4.9±0.4)mm;距后缘距离:男(6.8±1.8)mm,女(5.5±1.3)mm.结论:经喉后外侧进路手术可从甲状软骨后缘、下缘、环甲关节下缘或去除部分甲状软骨板来定位肌突.肌突距甲状软骨板内面近,若从甲状软骨板斜线后区开窗寻找肌突可以缩短手术进路距离.

    作者:张世文;刘宗良;郑明秀;王正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加温灌注明胶墨汁制作动物脑血管模型的方法

    许多课题的研究都涉及制作动物血管模型,实验中较困难的是既要固定好组织,同时又要在血管内填充染料显示血管,以便在组织学切片染色后,好观察不同脑区的神经核团及血管的分布.我们在对100多只蒙古种沙土鼠进行缺血实验中经过反复摸索,总结出用明胶墨汁温热灌注法,显示动物大脑脑血管的分支分布情况.明胶墨汁灌注动物血管后,取脑组织作冰冻切片,用Nissl染色.镜下观察,神经元着色佳,同时可清楚看到微血管象树枝样纵横交错,相信该方法对脑血管方面的研究技术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李朗;孙俊;李明;叶铮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髋臼后柱螺钉固定安全性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髋臼后柱的解剖学结构和螺钉放置的安全角度和范围.方法:取20具骨盆标本,在X线透视下确定髋臼上缘距坐骨大切迹顶点和髋臼下缘距坐骨棘基底中点的距离,CT垂直扫描后柱,测量距髋臼上缘0.5,1.0,1.5,2.0,2.5,3.0,3.5,4.0cm的CT断面上后柱宽、髋臼宽.根据髋臼在后柱表面的投影,将后柱分为髋臼区,相对危险区和危险区,并测量距后柱内缘1cm处2.5cm螺钉进钉的安全角度.结果:髋臼上缘在坐骨大切迹顶点下(1.0±0.2)cm,髋臼下缘在坐骨棘基底中点下(1.2±0.2)cm,距髋臼上缘0.5,1.0,1.5,2.0,2.5,3.0,3.5,4.0cm的CT断面上,后柱宽分别为(50.6±3.8)、(47.9±3.0)、(46.1±3.6)、(41.5±4.8)、(43.5±4.8)、(43.0±4.4)、(43.2±4.6)、(42.6±4.3)mm;髋臼宽分别为(15.4±3.6)、(20.3±3.3)、(23.7±3.4)、(24.7±3.5)、(26.0±3.6)、(24.7±3.0)、(21.7±4.6)、(18.3±7.2)mm;在不同断面上只要进钉角度小于109°均可满足螺钉放置的安全要求.结论:危险区内不能垂直打钉,相对危险区内可以以适当的角度放置螺钉.

    作者:宋朝晖;张英泽;潘进社;彭阿钦;白晓谊;韩长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的钉道参数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经S1椎弓根水平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2例骨盆标本进行研究,测量S1椎弓根宽和高,骶髂螺钉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进针点至S1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确定进针点后,以5具新鲜尸体对进针方法进行验证.结果:S1椎弓根宽和高分别为(27.7±1.9)mm和(20.2±2.3)mm;螺钉进针点位于髂后下棘前方(24.6±2.9)mm,坐骨大切迹上方(41.8±3.4)mm;进针方向为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然后向后侧倾斜(7.7±3.8)°,向尾端倾斜(7.1±2.3)°;进针点至S1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为(86.5±3.8)mm.以此进针方法行10枚螺钉固定,无螺钉穿出椎弓根.结论:髂后下棘和坐骨大切迹恒定存在,变异小;螺钉进针点位于髂后下棘前方25mm,坐骨大切迹上方40mm;螺钉长75mm;进针方向为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然后向后侧倾斜5°~10°,向尾端倾斜5°~10°.

    作者:潘志军;洪华兴;黄宗坚;陈欣;郑强;陈王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肱骨髓腔的形态学参数测量及临床意义

    目的:为髓内钉的研制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分别以防腐湿肱骨,新鲜肱骨和干肱骨为材料,用牙托树脂灌铸成型后测量其内径;用螺旋CT测量活体肱骨髓腔内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观察各组数据的相关性关系.结果:肱骨髓腔在中上2/3接近不规则圆柱体,自中下1/3开始在矢状面上有一向前为(8.8±0.3)°的弧度.在桡神经沟部位的单侧骨密质厚(6.0±1.5)mm.髓腔狭窄的部位在肱骨中下1/3左右,其冠状径、矢状径在7~8mm左右.分组统计结果证明,防腐湿肱骨的形态与新鲜肱骨无差别,干肱骨的形态与其他组差别显著,CT实测结果在大部分平面上与防腐湿肱骨及新鲜肱骨的结果无显著差别,与干肱骨组差别显著.结论:肱骨髓内形状大体上接近于不规则圆柱体.

    作者:李颖;吴继明;邹昌旭;马保安;范清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骶骨螺钉进钉方法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进展

    自1959年Boucher采用长螺钉经椎板、椎弓根达椎体固定腰骶关节取得成功以来,各种经椎弓根脊柱内固定术已广泛地在治疗脊柱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腰骶椎病变等脊柱疾患中用于复位和重建脊柱稳定性[1],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目前有钢板与螺钉系统,如Steffee系统[2]、Roy-Camille系统[3]、DRFS系统[4]等;杆与螺钉系统如RF系统[5,6]、CD系统[7]、Dick系统等.这些内固定技术成败的关键除了如何从后路找到椎弓根标志,进而确定椎弓根螺钉的进钉角度及深度外,如何使同侧的螺钉位于或接近同一条直线上,以便较好地安放连结系统,也是手术的关键问题之一,这在行腰骶部内固定术时显得尤为突出.

    作者:赵玲秀;杜心如;叶启彬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的定量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自髋臼切迹至髋臼上缘作系列截骨面,用一斯氏针由小截面的圆心逆行打入,在髂骨后外侧穿出点为P.将该截面下方的系列截面解剖复位,再将斯氏针顺行打出,测量其在髋臼前柱骨皮质内的长度.作一参考线AB,其中A为髂前上、下棘间的切迹,B为坐骨大切迹,并作AB的中垂线CD.结果:P位于AB的中垂线上,P点距AB的距离为(15.3±4.7)mm,斯氏针与AB的夹角为(90.1±4.7)°,与CD的夹角为(25.3±3.9)°,髋臼前柱骨皮质内斯氏针长度为(82.0±7.9)mm.小截面位于髋臼切迹上方15.0mm处,该截面平均直径为:(5.2±1.9)mm.结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的入钉点在髂前上下棘之间切迹与坐骨大切迹连线中点上方(15.3±4.7)mm处,其进针方向与该线呈(90.1±4.7)°,与该线中垂线呈(25.3±3.9)°,该拉力螺钉直径为(5.2±1.9)mm,长度为(82.0±7.9)mm.

    作者:王庆贤;张英泽;潘进社;李亚洲;刘向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L4、5神经前支和腰骶干与骶髂关节毗邻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单纯或合并临近神经损伤的骨盆后环骨折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0具防腐成年尸体标本依次选取不同平面用分规和克氏针测量L4、5神经前支、腰骶干与骶髂关节间的水平距离.结果:L5神经前支在其出椎间孔处、L4神经前支在L5椎间孔处、腰骶干在其汇合点处、腰骶干在平骶岬处、腰骶干在骨盆环处与骶髂关节间的距离分别为:(23.4±4.0)mm、(17.8±4.8)mm、(13.3±2.8)mm、(11.8±3.2)mm、(9.6±3.6)mm,其中在骨盆环处腰骶干与骶髂关节间距离短;在分离神经时可见L4、5前支和腰骶干与骶骨之间有结缔组织相连;有3具标本L4、5神经前支在进入小骨盆前未汇合成腰骶干.结论:在单纯或者合并L4、5前支和腰骶干损伤的骨盆后环骨折手术中,由于骨盆环处腰骶干外缘与骶髂关节间距离近,因此一定要小心辨认,勿损伤该神经.

    作者:张景僚;顾立强;谢颍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对腰椎节段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评价植入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SMAcage)后腰椎节段的即时稳定性.方法:8具青年男性新鲜尸体脊柱腰3、4节段标本,制成包括正常腰椎、SMAcage和其它3种不同类型椎间融合器在内的5种状态的试验模型.测试其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方向的运动范围(ROM).结果:植入SMAcage后各向ROM值分别为完整状态的66%、84%、65%和125%,在前屈和侧屈方向上较正常腰椎的稳定性明显提高(P<0.001);后伸方向一致(P=0.117);旋转方向则降低(P<0.001).与其它3种融合器的稳定性相比,在前屈、后伸方向一致(P>0.05);侧屈方向与2种方形融合器无明显差别(P=0.122),高于螺纹状融合器(P=0.004);旋转方向与螺纹状融合器一致(P=0.861),高于2种方形融合器(P<0.05).结论:SMAcage具有独特的构型和稳定机制,其生物力学稳定性高于一般螺纹状和方椎间融合器.

    作者:昌耘冰;徐达传;尹庆水;鲍侃;夏虹;赵卫东;黄文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髌外侧支持带的解剖观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髌外侧支持带的解剖学特点,探讨其对维持正常髌骨运动轨迹的作用.方法:采用5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膝标本,观测髌外侧支持带的形态学特点.结果:髌外侧支持带可分为浅、深两层.浅层较薄,深层包括外侧横韧带(100%)、外侧髌胫韧带(85%)和上髁髌韧带(35%)3个独立结构,其中外侧横韧带是限制髌骨内移的主要结构.结论:髌外侧支持带中外侧横韧带为粗壮,对维持正常髌骨运动轨迹起决定性作用.

    作者:于春水;宣芸;李坤成;李云生;廉宗澂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成年大鼠脑损伤后海马新生神经元功能特点的研究

    目的:观察弥漫性脑损伤后海马齿状回新生神经元GAD67和Fos蛋白的表达,探讨海马齿状回新生神经元的功能特点.方法:参考Marmarou方法制作大鼠弥漫性脑损伤模型,采用BrdU标记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并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海马齿状回中BrdU阳性细胞GAD67的表达和二次致伤后Fos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成年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中的BrdU免疫阳性细胞可表达GAD67,而位于亚颗粒增生带的BrdU免疫阳性细胞未见GAD67表达;②在病理刺激下,成年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内的BrdU免疫阳性细胞可表达Fos蛋白.结论:弥漫性脑损伤后齿状回颗粒细胞层中的新生神经元不仅可以表达神经活性递质而且能够被病理刺激激活,具有与成熟神经元相似的功能特点.

    作者:邵卫中;王卫东;徐江平;冯文峰;李小云;程祖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肺动脉修复与重建的应用解剖学

    目的:为肺动脉修复与重建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30例成人尸体肺动脉心包外段的长度、外径、分支及奇静脉各段的长度、外径进行观测.结果:左、右肺动脉出心包返折处的外径分别为(13.8±2.6)mm,(15.3±2.8)mm;发出下叶上支处的外径分别为(8.4±2.1)mm,(9.1±2.3)mm.左、右肺动脉出心包处至下叶上支动脉起点处长度分别为(4.9±0.6)cm,(3.8±0.8)cm.奇静脉第2段、第3段(奇静脉弓)的长度分别为(4.2±0.9)cm,(3.1±0.6)cm.结论:(1)如肿瘤侵犯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根部,动脉切除后可采用袖式吻合及侧壁扩大成形术;(2)如右肺动脉侧壁切除缺损较大时,首选自体奇静脉片进行重建.

    作者:陈传好;赵莉;刘学刚;秦登友;韩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颞底-经小脑幕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

    目的:对后颞部进行解剖学研究,为颞底-经小脑幕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干性颅骨标本20例及福尔马林固定的头颅标本15例,进行解剖研究和模拟颞底-经小脑幕入路.结果:横窦从窦汇处开始向前逐渐升高,在顶乳突缝前角处,呈弧形向外移行于乙状窦,上缘与颧弓延长线的距离为(11.2±2.2)mm(8.2~14.5mm).顶乳突缝前角、星点与STP距离分别是(2.1±2.6)mm(0~9.3mm);(20.4±4.0)mm(14.1~26.4mm).星点位于横窦上缘上、横窦上1/2、横窦下1/2、横窦下缘下分别占16.7%、26.7%、33.3%、23.3%.颧弓、乳突上嵴与其相对应的颅中窝底相平.结论:颞底-经小脑幕入路骨窗的关键孔(孔1):圆心在乳突上嵴,孔后缘与顶乳突缝前角相切.孔2:于关键孔后方,下缘与颧弓延长线的距离为15mm.孔3:于关键孔前方,下缘平颧弓.星点变异大,不易作为定位横窦的标志.

    作者:李泽福;徐启武;车晓明;王洪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股骨远端形态异常1例

    笔者在对股骨标本远端关节面形态学观测时,发现1例左侧股骨远端形态异常.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滨;王华京;李启华;陈学洪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螺旋CT三维重建对各肝段引流静脉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明确生理状态下的肝静脉在各个肝段内的解剖分布,以提高肝移植或肝段切除术后残肝功能的恢复.方法:100例采用经动脉性肝门静脉CT造影,重建肝门静脉以及肝静脉三维结构.设定以肝右、肝中、肝左静脉为主肝静脉,以肝段之间走行或某一肝段周边存在的粗大肝静脉为副肝静脉,观察各肝段引流静脉的形式.结果:在肝脏第2~8肝段内,发现有7种不同的副肝静脉,其出现率第8段肝静脉为67%,第7段肝静脉为91%,第6、7段肝静脉为73%,第5、8段肝静脉为52%,第4段肝静脉为58%,第3、4段肝静脉为39%,第2段肝静脉为56%.各段内肝静脉的引流方式表现为三种形式.结论:采用经动脉性肝门静脉CT造影,重建肝静脉及肝门静脉来观察肝段引流静脉,这对决定术式及判断预后方面将起很大的作用.

    作者:金武男;杨香;车成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经椎板间隙溶核术的CT解剖学探讨

    目的:为经椎板间隙行胶原酶溶核术避免损伤硬膜囊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CT测量54例成人腰椎管及相应节段硬膜囊的横径,并计算两者之间的间隙值.结果:椎管的横径逐渐增宽,而相同节段的硬膜囊横径却是逐渐减小,两者间的差值也是逐渐增大.除L3/4和L4/5节段的硬膜囊横径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余3个节段的3个观测指标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特别是在L5、S1节段显得更为明显,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符合这个规律.结论:经椎板间隙行胶原酶溶核术有其解剖学依据,但由于有些个体解剖结构的变异,使得仅以腰椎的X线片作为依据进行操作,就有可能伤及硬脊膜.

    作者:李义凯;陈燕萍;路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