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牙槽孔及其毗邻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商维荣;顾亚军;王春艳;崔洪宇

关键词:上颌骨, 牙槽孔, 颧下嵴, 弧长, 弦长
摘要:目的:为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50具成人颅骨进行观测.根据观测结果弯制弧形注射针头,为50例患者进行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结果:牙槽孔距颧下嵴起始部距离,左侧(21.54±3.05) mm;右侧(20.91±2.50) mm.牙槽孔距颧下嵴起始部的弧长,左侧(20.91±2.50)mm.牙槽孔距颧下嵴起始部的弧长,左侧(23.28±1.64) mm;右侧(22.94±1.68) mm.结论:以牙槽孔至颧下嵴起始部的弧长和弦长为标准弯制注射针头,采用口内注射法进行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成功率为98%.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全身整体血管铸型标本的设计与制作

    制作全身整体血管铸型的难度很大,其原因主要是全身血管分布广,流程漫长,在粗大血管处插管灌注时,该血管及其邻近的分支承受的灌注压大,而远处的血管分担的压力小,以致各处血管灌注压力不均匀.再者,肢体血管管径小,流程长,又有肌肉和筋膜的支持保护,所需的灌注压力大,而内脏血管管径大,流程短,四周又缺乏致密的组织,故所需的灌注压力小.因此,常出现肢体血管稀疏,甚至显示不全,而脏器血管稠密,只显示脏器外形,看不见其内部血管构筑型式,或者出现离灌注点近的铸型细密,而离其远的则稀疏等情况.从整体观察,铸型稀疏不均,很不协调.我们在原有工作基础上[1~8],改进了灌注方法,采用多点分部灌注,使灌注压力和灌注量相对均衡,后期再作整体腐蚀,铸型获得成功.

    作者:石瑾;关力;傅群武;刘畅;王兴海;洪辉文;石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人发角蛋白植入对大鼠脊髓损伤功能与形态的影响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植入人发角蛋白(human hair keratin, HHK)对动物行为学影响及其对损伤脊髓的形态学影响与HHK本身的形态学变化.方法:采用重物下落撞击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在损伤处移植入HHK,分别于植入后5、10、15、20、25、30 d进行行为学检查,于20 d与30 d脊髓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HHK植入后在30 d内对大鼠的行为学影响与模型对照组没有统计学意义,但HHK可降解吸收融入损伤的脊髓组织,而受损伤的脊髓组织中可见大量胶质细胞、成纤维细胞与巨噬细胞浸润、神经纤维与髓鞘朗革非氏细胞.结论:HHK可能在脊髓损伤后的修复与重建中起作用.

    作者:杨迎暴;朴英杰;乔东仿;徐锡金;路艳蒙;傅文玉;胡庆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C2~6椎骨融合1例

    作者在整理一套成人骨标本时,发现其C2~6椎骨融合,现报道如下:

    作者:曲永松;安月勇;赵洪全;吕美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先天性鸡冠畸形致自发性脑脊液漏1例

    脑脊液通过颅底缺损流入鼻腔即形成脑脊液鼻漏,以外伤后多见.自发性脑脊液漏少见,常易误诊,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发育异常少见,尤其先天性鸡冠发育异常所致脑脊液鼻漏者罕见.作者在临床中遇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贾琳;陈贵孝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小腿肌间隙皮支血管与肌间组织解剖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肌间隙皮瓣皮支血管与肌间组织的解剖关系,探索更安全、合理的皮瓣切取模式.方法:尸体解剖和在手术中观察肌间隙皮支与肌间组织的关系.结果:①肌间隙皮支血管从肌间组织的侧方爬行而非从其中间穿行;②从肌间组织的一侧(血管爬行侧)能清楚地看到皮支血管走行及其穿深筋膜浅出点,而从另一侧看不清或看不到;③某些肌间隙肌间组织两侧皆有血管爬行,但其两侧皮支血管分属不同的主干血管;④肌间隙皮支血管与其主干血管同处于肌间组织的一侧.结论:皮瓣切取时,先从皮支血管穿出侧解剖游离,能更容易地找出皮支血管,提高皮瓣切取的成功率.

    作者:王增涛;丁自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腘腓韧带的形态特点及功能

    目的:观察国人腘腓韧带的形态及特点,探讨其对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方法:采用50侧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对腘腓韧带的形态、位置、大小、起止点、走行、毗邻关系和紧张度进行观测.结果:腘腓韧带是位于膝后外侧部关节囊外的一个斜方形的致密纤维束,起自腓骨头尖,向内上方连接到腘肌腱.其后内侧缘长度为(7.75±2.00)mm,前外侧缘长度为(14.59±2.84)mm,宽度为(8.56±1.52)mm,厚度为(2.93±0.44)mm.该韧带恒定存在,在膝伸直、外旋、内翻时紧张.结论:腘腓韧带对维持膝后外侧稳定起重要作用.

    作者:宣芸;于春水;李云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股前及股外侧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股前及股外侧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 20 侧成人下肢标本铅丹乳胶液动脉灌注,运用各种方法观察股前及股外侧区皮神经营养血管的分支分布,分析以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形成感觉皮瓣的可行性.结果:股外侧皮神经,股中间皮神经,股内侧皮神经解剖恒定,有内外两套血管系统,与皮下诸层次血管网互相沟通,构成股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学基础.结论:股前及股外侧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可设计不同形式的岛状皮瓣对会阴部组织器官缺损进行感觉性修复重建.

    作者:张启旭;乔群;陈宗基;严义坪;刘志飞;赵振河;殷凤仪;王亚荣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单角子宫IIB-la 1例

    单角子宫呈一侧子宫完全未发育极罕见.在剖宫产术中遇见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梅琴;王晓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左外叶活体肝移植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模拟左外叶活体肝移植门静脉、肝动脉和胆管的切取方法.方法:解剖正常人肝脏标本30具,观察肝脏铸型标本30具,测量门静脉、肝动脉及胆管长度、管径及属支或分支分布情况.结果:左外叶门静脉的血供来自门静脉左支,主要为左外叶上段门静脉支、左外叶下段门静脉支;动脉主要来源于肝固有动脉、肝左动脉、肝中动脉,偶有迷走动脉支;胆道引流属支有左外叶上段胆管支、左外叶下段胆管支.结论:左外叶解剖变异较多,活体取肝前应仔细研究其结构特点,设计合理的切取模式;对门静脉、肝动脉和胆管支需行必要的整形,以便与受体相应的管道进行吻合.

    作者:蒲淼水;钟世镇;李忠华;石瑾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全身多发性神经鞘瘤1例

    神经鞘瘤多为单发,以听神经瘤为多见.我们在局解教学中,发现全身多发性神经鞘瘤1例,瘤体大且多,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泉;赵淑敏;孔祥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正常股骨近端CT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CT测量正常国人股骨大体形态参数,为假体设计提供解剖学理论依据.方法:60例国人进行股骨近端CT扫描,利用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对股骨头直径、offset、头位置、颈干角、皮质厚度及闪烁系数(canal flare index, CFI)等参数进行测量、比较.结果:①小转子区域,均可见到自后内侧股骨距部突出的皮质骨样板状结构,对于维持生物固定型假体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②股骨参数与白种人相比较,在offset、股骨头中心位置及颈干角等参数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③截骨平面股骨内径与股骨近端及峡部内径有很强的相关性;④年龄与皮质厚度有强的相关性(r=0.6601, P<0.01),随着年龄增长,髓腔内径逐渐增大;⑤干骺闪烁系数(metaphyseal canal flare index, MCFI)对于股骨近端形态变化的描述更为合理.结论:股骨形态复杂多样,有必要设计符合国人的假体,提出与假体相关的设计理念.

    作者:汪伟;王岩;崔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下颌骨缺损血管化骨移植修复的研究进展

    下颌骨缺损常见于肿瘤切除、颌骨骨髓炎术后及颌面部创伤中,主要采用骨移植进行修复,可分为血管化骨移植(vascularized bone graft)和非血管化骨移植(non-vascularized bone graft)两种方式.由于非血管化骨移植在受区有一个血循环重建和新生骨组织爬行替代的过程,其修复重建过程较长、成功率较低.而血管化骨移植的血供不会中断,其愈合方式类似骨折的愈合,因而植骨的成功率要高得多.无论从植骨后骨修复重建的方式或植骨成功率来看,血管化骨移植都比非血管化骨移植明显优越[1].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有关下颌骨缺损血管化骨移植修复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报道很多,本文主要就这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殷学民;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正常腕关节运动学的实验研究

    目的:确定远近侧列主要腕骨在腕关节屈伸和桡、尺偏活动时的角度变化大小.方法:24侧新鲜青年男性上肢标本用于实验.将标本进行处理后,被动活动腕关节,使其作屈曲、背伸、桡偏和尺偏运动.12侧标本采用克氏针量角器直接测量,另12侧标本采用计算机立体视觉分析.结果:腕关节屈曲时,舟骨屈曲52.0°±11.0°,月骨屈曲34.5°±10.4°,三角骨屈曲41.8°±11.7°;腕关节背伸时,舟骨背伸43.4°±10.8°,月骨背伸27.0°±8.3°,三角骨背伸32.0°±6.7°;腕关节桡偏时,舟骨桡偏7.0°±5.2°,月骨桡偏7.1°±2.2°,三角骨桡偏16.1°±5.6°;腕关节尺偏时,舟骨尺偏20.4°±3.1°,月骨尺偏20.3°±2.5°,三角骨尺偏27.5°±6.0°.结论:腕关节屈伸运动时,近侧列腕骨的角度相差很大,其中舟骨屈伸角度大,三角骨次之,月骨角度小.远侧列腕骨的角度运动很相近,可以看作是一个运动单位,各腕骨屈伸运动时有轻度的旋转和尺桡偏运动.腕关节作桡尺偏运动时,舟骨和月骨运动相近,而三角骨的尺桡偏大.在桡偏的同时,近侧列腕骨有轻度的背伸和旋转;在尺偏的同时,近侧列腕骨有轻度的屈曲旋转.

    作者:徐永清;钟世镇;朱青安;赵卫东;李忠华;石瑾;李主一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家族性恒牙大部缺额1例

    单纯个别牙齿缺额临床常见,而恒牙大部缺额属少见.作者临床遇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崔金业;包莹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经皮穿刺封堵室间隔膜部缺损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经皮穿刺室间隔膜部缺损的封堵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测量38例(男25,女13)正常成年人的心标本的室间隔膜部及周围结构.结果:室间隔膜部的形态可分为三角型、圆型和椭圆型;各型的出现率分别为58%(22例)、23.7%(9例)和18.3%(7例).室间隔膜部在左室面的高度为(8.79±2.27) mm.右室面高度为(6.43±1.43) mm.室间隔膜部的长度为(9.37±2.52) mm.室间隔膜部上、下、前、后方和中点的厚度分别为(0.80±0.19) mm、(0.70±0.16) mm、(0.78±0.28) mm、(0.75±0.15) mm和(0.52±0.13) mm.结论:室间隔膜部以三角型为主,多位于室上嵴的后缘,膜部的左室面高于右室面和靠近右室面,建议封堵器的左室面的面积应大于右室面.

    作者:纪荣明;李玉泉;秦永文;赵仙先;姜宗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面神经额支的定义及与颞部软组织层次关系

    目的:阐明面神经额支的定义及与颞部软组织层次的关系,为相关手术预防额支损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6具防腐和2具新鲜成人尸体头部标本分别进行显微解剖和组织切片,观测面神经额支穿出腮腺的位置点、数目以及与颞部软组织层次的关系.结果:⑴面神经颞支有(2.6±0.8)支,其中额支有(2.1±0.7)支,颞支在耳屏间切迹前(17.6±5.2)、上(7.2±2.3)㎜处出腮腺上缘;⑵在颧弓表面,面神经额支与颞浅血管走行在与颞浅筋膜及骨膜结合紧密的疏松结缔组织层中;在颞部,颞浅血管浅出至颞浅筋膜的浅面并被其包绕,而额支始终紧贴颞浅筋膜深面走行在疏松结缔组织中.结论:⑴面神经额支是支配额肌的颞支之一,分布到骨性额部即颧额缝以上、冠状缝与颞上线相交点以前的区域.⑵在颧弓-颞部的皮下脂肪层与颞浅筋膜之间,或在颧弓骨膜下-颞深筋膜浅层深面解剖分离不易损伤面神经额支.

    作者:姜平;钟世镇;徐达传;高建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臂丛下干从前斜角肌前面走行变异1例

    笔者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左侧臂丛下干在前斜角肌前面走行,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光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牙槽孔及其毗邻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目的:为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50具成人颅骨进行观测.根据观测结果弯制弧形注射针头,为50例患者进行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结果:牙槽孔距颧下嵴起始部距离,左侧(21.54±3.05) mm;右侧(20.91±2.50) mm.牙槽孔距颧下嵴起始部的弧长,左侧(20.91±2.50)mm.牙槽孔距颧下嵴起始部的弧长,左侧(23.28±1.64) mm;右侧(22.94±1.68) mm.结论:以牙槽孔至颧下嵴起始部的弧长和弦长为标准弯制注射针头,采用口内注射法进行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成功率为98%.

    作者:商维荣;顾亚军;王春艳;崔洪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高频电刀对家兔活体皮肤组织作用的观察

    目的:探讨高频电刀和汽化作用对皮肤组织结构的作用.方法:用高频电极在不同输出功率时测定大白家兔活体皮肤组织的电流强度,灼伤中心区汽化深度和汽化表面积,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离创缘0~6 mm邻近组织的结构变化.结果:随着电流输出功率的增强,皮肤组织的电流强度,中心区汽化深度和汽化表面积也随之增加,光镜和电镜下电流对不同距离的皮肤组织结构的损伤是不相同的,创缘部位和邻近组织显微和超微结构发生了热凝固性改变,损伤程度随着离中心区距离的延长而减弱,但在 4 mm邻近处仍有较明显的损伤性改变.结论:用高频电刀操作时应注意对邻近组织的损伤性作用,为减少损伤应严格注意操作时所用的电流强度和对组织的电灼时间.

    作者:李爱华;富克远;李德贤;陈耀武;施丽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预构真皮下薄型皮瓣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预构知名血管真皮下薄型皮瓣的可行性以及修复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用新西兰大白兔45只,将大白兔耳后动脉静脉预置在颈部皮下,分别在2、3、4、5、6周制成岛状皮瓣,14d内分组进行观察皮瓣成活情况.自2001年1月起,用同样技术,临床应用预置旋股外侧血管降支于大腿内侧真皮下,5 周切取该血管为蒂的真皮下薄型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掌、手背、足背等处的皮肤缺损11例.结果:8例皮瓣完全成活,3例皮瓣边缘少许坏死,换药治愈,创面得到满意修复.结论:预构以旋股外侧血管降支的真皮下薄型皮瓣可行,为临床治疗复杂皮肤缺损提供了一种有效修复方法.但预构皮瓣的基础理论及扩大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胡文杰;邓宇杰;何学银;陈明俊;谢峰;刘相燕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