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臂丛下干从前斜角肌前面走行变异1例

李光宗

关键词:臂丛, 前斜角肌, 现报道如下, 尸体标本, 成年男性, 解剖
摘要:笔者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左侧臂丛下干在前斜角肌前面走行,现报道如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皮穿刺封堵室间隔膜部缺损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经皮穿刺室间隔膜部缺损的封堵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测量38例(男25,女13)正常成年人的心标本的室间隔膜部及周围结构.结果:室间隔膜部的形态可分为三角型、圆型和椭圆型;各型的出现率分别为58%(22例)、23.7%(9例)和18.3%(7例).室间隔膜部在左室面的高度为(8.79±2.27) mm.右室面高度为(6.43±1.43) mm.室间隔膜部的长度为(9.37±2.52) mm.室间隔膜部上、下、前、后方和中点的厚度分别为(0.80±0.19) mm、(0.70±0.16) mm、(0.78±0.28) mm、(0.75±0.15) mm和(0.52±0.13) mm.结论:室间隔膜部以三角型为主,多位于室上嵴的后缘,膜部的左室面高于右室面和靠近右室面,建议封堵器的左室面的面积应大于右室面.

    作者:纪荣明;李玉泉;秦永文;赵仙先;姜宗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膈神经变异1例

    笔者在解剖一具老年女性标本时,发现其左侧膈神经罕见变异,现报道如下:

    作者:田毅浩;戴冀斌;潘伯群;王晓芸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单角子宫IIB-la 1例

    单角子宫呈一侧子宫完全未发育极罕见.在剖宫产术中遇见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梅琴;王晓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全身多发性神经鞘瘤1例

    神经鞘瘤多为单发,以听神经瘤为多见.我们在局解教学中,发现全身多发性神经鞘瘤1例,瘤体大且多,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泉;赵淑敏;孔祥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先天性鸡冠畸形致自发性脑脊液漏1例

    脑脊液通过颅底缺损流入鼻腔即形成脑脊液鼻漏,以外伤后多见.自发性脑脊液漏少见,常易误诊,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发育异常少见,尤其先天性鸡冠发育异常所致脑脊液鼻漏者罕见.作者在临床中遇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贾琳;陈贵孝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小腿肌间隙皮支血管与肌间组织解剖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肌间隙皮瓣皮支血管与肌间组织的解剖关系,探索更安全、合理的皮瓣切取模式.方法:尸体解剖和在手术中观察肌间隙皮支与肌间组织的关系.结果:①肌间隙皮支血管从肌间组织的侧方爬行而非从其中间穿行;②从肌间组织的一侧(血管爬行侧)能清楚地看到皮支血管走行及其穿深筋膜浅出点,而从另一侧看不清或看不到;③某些肌间隙肌间组织两侧皆有血管爬行,但其两侧皮支血管分属不同的主干血管;④肌间隙皮支血管与其主干血管同处于肌间组织的一侧.结论:皮瓣切取时,先从皮支血管穿出侧解剖游离,能更容易地找出皮支血管,提高皮瓣切取的成功率.

    作者:王增涛;丁自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预构真皮下薄型皮瓣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预构知名血管真皮下薄型皮瓣的可行性以及修复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用新西兰大白兔45只,将大白兔耳后动脉静脉预置在颈部皮下,分别在2、3、4、5、6周制成岛状皮瓣,14d内分组进行观察皮瓣成活情况.自2001年1月起,用同样技术,临床应用预置旋股外侧血管降支于大腿内侧真皮下,5 周切取该血管为蒂的真皮下薄型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掌、手背、足背等处的皮肤缺损11例.结果:8例皮瓣完全成活,3例皮瓣边缘少许坏死,换药治愈,创面得到满意修复.结论:预构以旋股外侧血管降支的真皮下薄型皮瓣可行,为临床治疗复杂皮肤缺损提供了一种有效修复方法.但预构皮瓣的基础理论及扩大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胡文杰;邓宇杰;何学银;陈明俊;谢峰;刘相燕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牙槽孔及其毗邻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目的:为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50具成人颅骨进行观测.根据观测结果弯制弧形注射针头,为50例患者进行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结果:牙槽孔距颧下嵴起始部距离,左侧(21.54±3.05) mm;右侧(20.91±2.50) mm.牙槽孔距颧下嵴起始部的弧长,左侧(20.91±2.50)mm.牙槽孔距颧下嵴起始部的弧长,左侧(23.28±1.64) mm;右侧(22.94±1.68) mm.结论:以牙槽孔至颧下嵴起始部的弧长和弦长为标准弯制注射针头,采用口内注射法进行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成功率为98%.

    作者:商维荣;顾亚军;王春艳;崔洪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跨区供血皮瓣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临床解剖学研究的深入,在皮瓣血供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特别是跨区供血皮瓣的提出,为显微外科皮瓣移植增添了更加简捷的修复手段,打破了皮瓣原有位区血供范围的限制,使得皮瓣血管蒂更长、修复范围更广,拓宽了传统轴型皮瓣修复领域.

    作者:张林;宁金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蝶窦的CT与断层解剖比较研究

    目的:为有关蝶窦手术提供解剖学和影像学资料.方法:采用CT技术和断层解剖方法对15例尸头和50例颅骨标本蝶窦的形态、类型、径线、毗邻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蝶窦的前后径大于上下径,上壁和前壁较薄,下壁和后壁较厚.在蝶窦CT水平层面上可清楚显示其气化类型,前、后壁,两侧壁及中隔的位置、厚度、毗邻;在冠状层面上可显示上、下壁的厚度及上壁与垂体、颈内动脉的关系.蝶窦内可见管型视神经管隆起和管型颈内动脉隆起,其出现率分别为23.8%和21.9%.视神经管隆起仅见于发育良好的鞍前型和全鞍型蝶窦.发育良好的枕鞍型和全鞍型蝶窦的后壁较薄,薄者仅为0.6 mm.结论:蝶窦的气化程度差异较大,视神经、颈内动脉可向窦腔内突入.发育良好的枕鞍型和全鞍型蝶窦与脑干间仅隔以纸样薄骨板.经蝶窦入路手术,应控制手术操作范围,避免损伤毗邻结构.

    作者:鞠学红;高培福;冯蕾;吕信昭;王金平;李若葆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Dorello管区的显微解剖研究

    目的:为Dorello管区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及影像学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5~20倍手术显微镜下,对30例成人头颅Dorello管区进行观测;并应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Dorello管区横、矢状及冠状薄层塑化切片.结果:Dorello管位于岩斜静脉腔内,Dorello管直径为(1.93±0.62) mm,长(5.09±1.50) mm;Gruber韧带长度为(10.97±1.85) mm,宽为(3.72±1.03) mm.Dorello管区生物塑化薄层切片可清楚显示Dorello管的解剖结构.结论:本文结果可指导与Dorello管相关的颅底外科手术,以免损伤重要神经和血管.Dorello管区塑化薄片与显微解剖所见有良好对应关系,并可直接与MRI图像进行对照,为Dorello管区影像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

    作者:邱明国;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鞍区蛛网膜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目的:了解鞍区蛛网膜的解剖学特点,为鞍区病变的显微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解剖和观察8例脑标本鞍区蛛网膜.结果:鞍区蛛网膜包括颈内动脉内侧蛛网膜、颈内动脉外侧蛛网膜、后交通蛛网膜、脉络膜前蛛网膜、大脑前蛛网膜、视交叉蛛网膜、Liliequist膜、外侧裂蛛网膜、嗅神经蛛网膜、基底动脉分叉蛛网膜、后穿蛛网膜和动眼神经外侧蛛网膜,分割鞍区蛛网膜下腔 ,与下丘脑和动眼神经关系密切.结论:(1)颅内蛛网膜分为颅底蛛网膜、凸面蛛网膜和小梁蛛网膜;(2)鞍区蛛网膜与下丘脑关系密切,手术时强调锐性分离;(3)鞍区蛛网膜汇聚于动眼神经,为术中解剖和保护动眼神经提供了可靠的界面.

    作者:吕健;朱贤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外科和放射解剖学》文题摘要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额窦筛窦向眶顶气化的应用解剖

    目的:观察额窦、筛窦气房向眶顶气化情况.方法:对60具成人尸体头部标本额窦、筛窦向眶顶气化进行解剖观察,并结合全部标本的鼻窦冠状位CT扫描了解气化情况.结果:120侧标本气化眶顶骨板的有36.7%(44侧),其中气化整个眶顶者36.4%(16侧),气化部分眶顶者63.6%(28侧),气化眶顶的前颅底骨质内侧缘及外侧缘骨壁厚度分别为(0.3±0.1) mm (0.1~0.4 mm)和(0.2±0.1) mm(0.1~0.3 mm),无气化的前颅底骨质骨壁厚度为(0.9±0.3)mm (0.4~1.8 mm);CT扫描显示额窦、筛窦向眶顶气化结果与解剖观察一致.结论:了解额窦、筛窦气房向眶顶气化情况对预防鼻微创手术颅内及眶内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盛成;吴建;郁波;蒋志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NaOH消蚀骨基质材料的研制及其修复骨缺损实验研究

    目的:制备骨基质支架并与自体红骨髓联合移植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探讨该支架作为骨组织工程载体的可行性.方法:采用NaOH消蚀技术,制备出家兔骨细胞外基质支架,行扫描电镜观察及生物相容性实验,并与自体红骨髓联合移植于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通过X线、生物力学等检查,比较其联合红骨髓及单纯支架移植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结果:(1)经NaOH消蚀处理后,骨组织中的细胞成分被彻底清除,细胞外基质成分-胶原纤维仍维持三维立体网状结构;无明显排异反应且可降解吸收.(2)支架+自体红骨髓修复骨缺损,4周即出现成骨现象,8周可修复骨缺损;单纯支架移植,约在12周修复.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复合红骨髓组抗压强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此方法制备的骨基质材料与红骨髓联合,可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是理想的骨组织工程天然载体.

    作者:陈铎;王学礼;张煜;苏玉红;张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下颌骨缺损血管化骨移植修复的研究进展

    下颌骨缺损常见于肿瘤切除、颌骨骨髓炎术后及颌面部创伤中,主要采用骨移植进行修复,可分为血管化骨移植(vascularized bone graft)和非血管化骨移植(non-vascularized bone graft)两种方式.由于非血管化骨移植在受区有一个血循环重建和新生骨组织爬行替代的过程,其修复重建过程较长、成功率较低.而血管化骨移植的血供不会中断,其愈合方式类似骨折的愈合,因而植骨的成功率要高得多.无论从植骨后骨修复重建的方式或植骨成功率来看,血管化骨移植都比非血管化骨移植明显优越[1].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有关下颌骨缺损血管化骨移植修复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报道很多,本文主要就这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殷学民;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家族性恒牙大部缺额1例

    单纯个别牙齿缺额临床常见,而恒牙大部缺额属少见.作者临床遇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崔金业;包莹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胸大肌腹部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在整形外科领域中更加合理和有效地使用胸大肌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2例(24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的胸大肌血管、神经进行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胸大肌腹部在形态学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全长22.7 cm,中段宽6.0 cm,中段厚3.3 mm,腱长3.2 cm;动脉外径1.98 mm,起点至肌门长度4.9 cm;神经的横径1.71 mm,从起点至肌门的长度5.5 cm.结论:单独地使用胸大肌腹部不仅存在可能性,而且具有可操作性.

    作者:范飞;严义坪;滕东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全身整体血管铸型标本的设计与制作

    制作全身整体血管铸型的难度很大,其原因主要是全身血管分布广,流程漫长,在粗大血管处插管灌注时,该血管及其邻近的分支承受的灌注压大,而远处的血管分担的压力小,以致各处血管灌注压力不均匀.再者,肢体血管管径小,流程长,又有肌肉和筋膜的支持保护,所需的灌注压力大,而内脏血管管径大,流程短,四周又缺乏致密的组织,故所需的灌注压力小.因此,常出现肢体血管稀疏,甚至显示不全,而脏器血管稠密,只显示脏器外形,看不见其内部血管构筑型式,或者出现离灌注点近的铸型细密,而离其远的则稀疏等情况.从整体观察,铸型稀疏不均,很不协调.我们在原有工作基础上[1~8],改进了灌注方法,采用多点分部灌注,使灌注压力和灌注量相对均衡,后期再作整体腐蚀,铸型获得成功.

    作者:石瑾;关力;傅群武;刘畅;王兴海;洪辉文;石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腘腓韧带的形态特点及功能

    目的:观察国人腘腓韧带的形态及特点,探讨其对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方法:采用50侧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对腘腓韧带的形态、位置、大小、起止点、走行、毗邻关系和紧张度进行观测.结果:腘腓韧带是位于膝后外侧部关节囊外的一个斜方形的致密纤维束,起自腓骨头尖,向内上方连接到腘肌腱.其后内侧缘长度为(7.75±2.00)mm,前外侧缘长度为(14.59±2.84)mm,宽度为(8.56±1.52)mm,厚度为(2.93±0.44)mm.该韧带恒定存在,在膝伸直、外旋、内翻时紧张.结论:腘腓韧带对维持膝后外侧稳定起重要作用.

    作者:宣芸;于春水;李云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