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NaOH消蚀骨基质材料的研制及其修复骨缺损实验研究

陈铎;王学礼;张煜;苏玉红;张琳

关键词:细胞外基质, 骨缺损, 骨髓, 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制备骨基质支架并与自体红骨髓联合移植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探讨该支架作为骨组织工程载体的可行性.方法:采用NaOH消蚀技术,制备出家兔骨细胞外基质支架,行扫描电镜观察及生物相容性实验,并与自体红骨髓联合移植于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通过X线、生物力学等检查,比较其联合红骨髓及单纯支架移植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结果:(1)经NaOH消蚀处理后,骨组织中的细胞成分被彻底清除,细胞外基质成分-胶原纤维仍维持三维立体网状结构;无明显排异反应且可降解吸收.(2)支架+自体红骨髓修复骨缺损,4周即出现成骨现象,8周可修复骨缺损;单纯支架移植,约在12周修复.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复合红骨髓组抗压强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此方法制备的骨基质材料与红骨髓联合,可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是理想的骨组织工程天然载体.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高频电刀对家兔活体皮肤组织作用的观察

    目的:探讨高频电刀和汽化作用对皮肤组织结构的作用.方法:用高频电极在不同输出功率时测定大白家兔活体皮肤组织的电流强度,灼伤中心区汽化深度和汽化表面积,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离创缘0~6 mm邻近组织的结构变化.结果:随着电流输出功率的增强,皮肤组织的电流强度,中心区汽化深度和汽化表面积也随之增加,光镜和电镜下电流对不同距离的皮肤组织结构的损伤是不相同的,创缘部位和邻近组织显微和超微结构发生了热凝固性改变,损伤程度随着离中心区距离的延长而减弱,但在 4 mm邻近处仍有较明显的损伤性改变.结论:用高频电刀操作时应注意对邻近组织的损伤性作用,为减少损伤应严格注意操作时所用的电流强度和对组织的电灼时间.

    作者:李爱华;富克远;李德贤;陈耀武;施丽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计算机辅助模拟耳科乳突根治术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CT三维重建从影像学的角度探讨颞骨内部特殊结构的形态学特征及采用计算机辅助模拟手术的可能性.方法:6人(12侧)应用GE Hispeed CT/i,按照合适的螺旋扫描参数对面神经、内听道、耳蜗、半规管、乙状窦、后颅窝底板和颈静脉窝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将重建的结构还原于颅骨的位置,用计算机辅助进行模拟乳突根治手术.结果:重建的组织结构精确、形象、直观.进行乳突根治的模拟手术,步骤明确,与常规的手术有极相似特性.结论:应用计算机辅助的CT三维结构重建并进行模拟手术,对制定耳科手术计划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合新;许庚;虞春堂;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蝶窦的CT与断层解剖比较研究

    目的:为有关蝶窦手术提供解剖学和影像学资料.方法:采用CT技术和断层解剖方法对15例尸头和50例颅骨标本蝶窦的形态、类型、径线、毗邻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蝶窦的前后径大于上下径,上壁和前壁较薄,下壁和后壁较厚.在蝶窦CT水平层面上可清楚显示其气化类型,前、后壁,两侧壁及中隔的位置、厚度、毗邻;在冠状层面上可显示上、下壁的厚度及上壁与垂体、颈内动脉的关系.蝶窦内可见管型视神经管隆起和管型颈内动脉隆起,其出现率分别为23.8%和21.9%.视神经管隆起仅见于发育良好的鞍前型和全鞍型蝶窦.发育良好的枕鞍型和全鞍型蝶窦的后壁较薄,薄者仅为0.6 mm.结论:蝶窦的气化程度差异较大,视神经、颈内动脉可向窦腔内突入.发育良好的枕鞍型和全鞍型蝶窦与脑干间仅隔以纸样薄骨板.经蝶窦入路手术,应控制手术操作范围,避免损伤毗邻结构.

    作者:鞠学红;高培福;冯蕾;吕信昭;王金平;李若葆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鞍区蛛网膜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目的:了解鞍区蛛网膜的解剖学特点,为鞍区病变的显微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解剖和观察8例脑标本鞍区蛛网膜.结果:鞍区蛛网膜包括颈内动脉内侧蛛网膜、颈内动脉外侧蛛网膜、后交通蛛网膜、脉络膜前蛛网膜、大脑前蛛网膜、视交叉蛛网膜、Liliequist膜、外侧裂蛛网膜、嗅神经蛛网膜、基底动脉分叉蛛网膜、后穿蛛网膜和动眼神经外侧蛛网膜,分割鞍区蛛网膜下腔 ,与下丘脑和动眼神经关系密切.结论:(1)颅内蛛网膜分为颅底蛛网膜、凸面蛛网膜和小梁蛛网膜;(2)鞍区蛛网膜与下丘脑关系密切,手术时强调锐性分离;(3)鞍区蛛网膜汇聚于动眼神经,为术中解剖和保护动眼神经提供了可靠的界面.

    作者:吕健;朱贤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臂丛下干从前斜角肌前面走行变异1例

    笔者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左侧臂丛下干在前斜角肌前面走行,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光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小腿肌间隙皮支血管与肌间组织解剖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肌间隙皮瓣皮支血管与肌间组织的解剖关系,探索更安全、合理的皮瓣切取模式.方法:尸体解剖和在手术中观察肌间隙皮支与肌间组织的关系.结果:①肌间隙皮支血管从肌间组织的侧方爬行而非从其中间穿行;②从肌间组织的一侧(血管爬行侧)能清楚地看到皮支血管走行及其穿深筋膜浅出点,而从另一侧看不清或看不到;③某些肌间隙肌间组织两侧皆有血管爬行,但其两侧皮支血管分属不同的主干血管;④肌间隙皮支血管与其主干血管同处于肌间组织的一侧.结论:皮瓣切取时,先从皮支血管穿出侧解剖游离,能更容易地找出皮支血管,提高皮瓣切取的成功率.

    作者:王增涛;丁自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胸大肌腹部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在整形外科领域中更加合理和有效地使用胸大肌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2例(24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的胸大肌血管、神经进行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胸大肌腹部在形态学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全长22.7 cm,中段宽6.0 cm,中段厚3.3 mm,腱长3.2 cm;动脉外径1.98 mm,起点至肌门长度4.9 cm;神经的横径1.71 mm,从起点至肌门的长度5.5 cm.结论:单独地使用胸大肌腹部不仅存在可能性,而且具有可操作性.

    作者:范飞;严义坪;滕东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外科和放射解剖学》文题摘要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左外叶活体肝移植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模拟左外叶活体肝移植门静脉、肝动脉和胆管的切取方法.方法:解剖正常人肝脏标本30具,观察肝脏铸型标本30具,测量门静脉、肝动脉及胆管长度、管径及属支或分支分布情况.结果:左外叶门静脉的血供来自门静脉左支,主要为左外叶上段门静脉支、左外叶下段门静脉支;动脉主要来源于肝固有动脉、肝左动脉、肝中动脉,偶有迷走动脉支;胆道引流属支有左外叶上段胆管支、左外叶下段胆管支.结论:左外叶解剖变异较多,活体取肝前应仔细研究其结构特点,设计合理的切取模式;对门静脉、肝动脉和胆管支需行必要的整形,以便与受体相应的管道进行吻合.

    作者:蒲淼水;钟世镇;李忠华;石瑾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眶上裂区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眶上裂(superior orbital fissure, SOF)区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①观测30例(60侧)成人头颅干标本SOF骨性结构;②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15例(3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SOF区穿行神经、血管位置及毗邻关系.结果:①SOF外侧壁上、下半边夹角144.27°±20.03°;②泪腺神经距SOF外侧端(4.17±1.70) mm;③动眼神经上支至SOF内侧壁(1.83±0.62) mm;④滑车神经紧贴Zinn腱环外侧入SOF;⑤眼上静脉海绵窦段具有静脉窦结构.结论:SOF区穿行神经、血管位置的观测,对临床开展SOF区手术有参考意义.

    作者:朱国臣;韩卉;石献忠;朱有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正常腕关节运动学的实验研究

    目的:确定远近侧列主要腕骨在腕关节屈伸和桡、尺偏活动时的角度变化大小.方法:24侧新鲜青年男性上肢标本用于实验.将标本进行处理后,被动活动腕关节,使其作屈曲、背伸、桡偏和尺偏运动.12侧标本采用克氏针量角器直接测量,另12侧标本采用计算机立体视觉分析.结果:腕关节屈曲时,舟骨屈曲52.0°±11.0°,月骨屈曲34.5°±10.4°,三角骨屈曲41.8°±11.7°;腕关节背伸时,舟骨背伸43.4°±10.8°,月骨背伸27.0°±8.3°,三角骨背伸32.0°±6.7°;腕关节桡偏时,舟骨桡偏7.0°±5.2°,月骨桡偏7.1°±2.2°,三角骨桡偏16.1°±5.6°;腕关节尺偏时,舟骨尺偏20.4°±3.1°,月骨尺偏20.3°±2.5°,三角骨尺偏27.5°±6.0°.结论:腕关节屈伸运动时,近侧列腕骨的角度相差很大,其中舟骨屈伸角度大,三角骨次之,月骨角度小.远侧列腕骨的角度运动很相近,可以看作是一个运动单位,各腕骨屈伸运动时有轻度的旋转和尺桡偏运动.腕关节作桡尺偏运动时,舟骨和月骨运动相近,而三角骨的尺桡偏大.在桡偏的同时,近侧列腕骨有轻度的背伸和旋转;在尺偏的同时,近侧列腕骨有轻度的屈曲旋转.

    作者:徐永清;钟世镇;朱青安;赵卫东;李忠华;石瑾;李主一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家族性恒牙大部缺额1例

    单纯个别牙齿缺额临床常见,而恒牙大部缺额属少见.作者临床遇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崔金业;包莹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颈椎生物力学模型的应用及进展

    生物力学模型是研究颈椎伤病的基础.通过对模型的观察、测试,可了解伤病的发生机理并提出诊治策略.因此生物力学模型的应用一直在颈椎伤病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构成的特点和用途,Panjabi[1]将其分为物理学模型,体外模型,体内模型和计算机模型.国内外文献对此有大量报道.现就近年来前三类模型的设计和应用及其进展进行综述,限于篇幅,计算机模型将另文阐述.

    作者:昌耘冰;徐达传;尹庆水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经皮穿刺封堵室间隔膜部缺损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经皮穿刺室间隔膜部缺损的封堵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测量38例(男25,女13)正常成年人的心标本的室间隔膜部及周围结构.结果:室间隔膜部的形态可分为三角型、圆型和椭圆型;各型的出现率分别为58%(22例)、23.7%(9例)和18.3%(7例).室间隔膜部在左室面的高度为(8.79±2.27) mm.右室面高度为(6.43±1.43) mm.室间隔膜部的长度为(9.37±2.52) mm.室间隔膜部上、下、前、后方和中点的厚度分别为(0.80±0.19) mm、(0.70±0.16) mm、(0.78±0.28) mm、(0.75±0.15) mm和(0.52±0.13) mm.结论:室间隔膜部以三角型为主,多位于室上嵴的后缘,膜部的左室面高于右室面和靠近右室面,建议封堵器的左室面的面积应大于右室面.

    作者:纪荣明;李玉泉;秦永文;赵仙先;姜宗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下颌骨缺损血管化骨移植修复的研究进展

    下颌骨缺损常见于肿瘤切除、颌骨骨髓炎术后及颌面部创伤中,主要采用骨移植进行修复,可分为血管化骨移植(vascularized bone graft)和非血管化骨移植(non-vascularized bone graft)两种方式.由于非血管化骨移植在受区有一个血循环重建和新生骨组织爬行替代的过程,其修复重建过程较长、成功率较低.而血管化骨移植的血供不会中断,其愈合方式类似骨折的愈合,因而植骨的成功率要高得多.无论从植骨后骨修复重建的方式或植骨成功率来看,血管化骨移植都比非血管化骨移植明显优越[1].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有关下颌骨缺损血管化骨移植修复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报道很多,本文主要就这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殷学民;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颈椎前路钮扣钢板的研制及生物力学评价

    目的:研制颈椎前路钮扣钢板内固定系统,评价其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用317L不锈钢研制出颈椎前路钮扣钢板螺钉系统.取6具青年男性新鲜尸体的颈椎标本,制成5种状态脊柱功能单位(FSU)的试验模型:正常颈椎、屈曲型损伤、单纯植骨、钮扣钢板内固定、AO钢板内固定.利用脊柱三维运动分析系统测定不同状态下颈椎节段的运动范围(ROM),比较钮扣钢板内固定与AO钢板内固定对失稳颈椎的稳定作用,并摄X线片观察各种状态下颈椎的影像学改变.结果:生物力学测试表明,钮扣钢板内固定系统可以对失稳颈椎提供明显的稳定作用(P<0.01),与AO钢板内固定系统的稳定作用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动态X线摄片显示,钮扣钢板内固定及AO钢板内固定均能维持植骨块的稳定,并恢复椎间隙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而单纯植骨则容易出现植骨块的移位、凸出甚至脱出.结论:钮扣钢板内固定系统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操作简便,适合国人颈椎解剖结构及功能特点.

    作者:曹盛俊;梁秋发;王文军;赵卫东;黄文华;李鉴轶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人发角蛋白植入对大鼠脊髓损伤功能与形态的影响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植入人发角蛋白(human hair keratin, HHK)对动物行为学影响及其对损伤脊髓的形态学影响与HHK本身的形态学变化.方法:采用重物下落撞击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在损伤处移植入HHK,分别于植入后5、10、15、20、25、30 d进行行为学检查,于20 d与30 d脊髓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HHK植入后在30 d内对大鼠的行为学影响与模型对照组没有统计学意义,但HHK可降解吸收融入损伤的脊髓组织,而受损伤的脊髓组织中可见大量胶质细胞、成纤维细胞与巨噬细胞浸润、神经纤维与髓鞘朗革非氏细胞.结论:HHK可能在脊髓损伤后的修复与重建中起作用.

    作者:杨迎暴;朴英杰;乔东仿;徐锡金;路艳蒙;傅文玉;胡庆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面神经额支的定义及与颞部软组织层次关系

    目的:阐明面神经额支的定义及与颞部软组织层次的关系,为相关手术预防额支损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6具防腐和2具新鲜成人尸体头部标本分别进行显微解剖和组织切片,观测面神经额支穿出腮腺的位置点、数目以及与颞部软组织层次的关系.结果:⑴面神经颞支有(2.6±0.8)支,其中额支有(2.1±0.7)支,颞支在耳屏间切迹前(17.6±5.2)、上(7.2±2.3)㎜处出腮腺上缘;⑵在颧弓表面,面神经额支与颞浅血管走行在与颞浅筋膜及骨膜结合紧密的疏松结缔组织层中;在颞部,颞浅血管浅出至颞浅筋膜的浅面并被其包绕,而额支始终紧贴颞浅筋膜深面走行在疏松结缔组织中.结论:⑴面神经额支是支配额肌的颞支之一,分布到骨性额部即颧额缝以上、冠状缝与颞上线相交点以前的区域.⑵在颧弓-颞部的皮下脂肪层与颞浅筋膜之间,或在颧弓骨膜下-颞深筋膜浅层深面解剖分离不易损伤面神经额支.

    作者:姜平;钟世镇;徐达传;高建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牙槽孔及其毗邻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目的:为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50具成人颅骨进行观测.根据观测结果弯制弧形注射针头,为50例患者进行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结果:牙槽孔距颧下嵴起始部距离,左侧(21.54±3.05) mm;右侧(20.91±2.50) mm.牙槽孔距颧下嵴起始部的弧长,左侧(20.91±2.50)mm.牙槽孔距颧下嵴起始部的弧长,左侧(23.28±1.64) mm;右侧(22.94±1.68) mm.结论:以牙槽孔至颧下嵴起始部的弧长和弦长为标准弯制注射针头,采用口内注射法进行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成功率为98%.

    作者:商维荣;顾亚军;王春艳;崔洪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远外侧经枕髁手术入路防止椎动脉损伤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远外侧经枕髁入路手术保护椎动提供较详细的解剖资料.方法:应用20具(40侧)成人尸头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寰椎横突、第2颈神经前支、肩胛提肌、椎动脉周围静脉丛、头外侧直肌为确认第2、3段椎动脉的重要标志.寰、枢椎横突孔间距左侧为(15.3±1.6) mm,右侧(15.8±2.2)mm;枕骨大孔后缘中点距椎动脉入硬脑膜口处左侧(21.6±2.0) mm,右侧(21.5±2.0) mm;椎动脉于寰椎后弓上方向后呈弓形弯曲,其外侧跨度左侧(17.9±3.2) mm,右侧(17.7±3.2) mm;内侧跨度左侧(9.8±2.5) mm,右侧(9.8±2.2) mm;向后距椎板高左侧(7.4±2.3) mm,右侧(6.3±3.3) mm.结论:熟悉椎动脉第2、3、4段的毗邻关系及解剖标志,对保护椎动脉、安全地施行远外侧经枕髁入路手术至关重要.

    作者:王洪正;刘窗溪;刘健;杨华;韩国强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