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杰;邓宇杰;何学银;谢峰;陈明俊;刘相燕
目的: 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的死亡数量变化.方法: 选择10只正常SD大鼠,先计算两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是否对称;再选择35只SD大鼠,切断并原位吻合其右侧坐骨神经,左侧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于术后不同时间取L4~6 节段脊髓作HE染色,计算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的变化.结果: 正常SD大鼠两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呈对称分布;右侧坐骨神经损伤后,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较左侧减少.结论: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胞体有死亡,其死亡具有一定的时间特征.
作者:尹方明;李铁林;秦建强;刘大庸;段传志;黄庆;汪求精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为经皮穿刺注射无水酒精治疗顽固性胰腺源性疼痛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用巨微解剖方法观察20具防腐成人躯干部标本,在腹部横断层标本上对胰腺及其支配神经丛的位置、毗邻、穿刺角度、深度进行观测.结果:腹腔神经丛平对T12~L1椎体高度者为94.4%,该丛佳显示层面为腹部第9横断层面,腹腔神经丛左右穿刺点距正中线分别为(4.1±1.0)cm,(5.8±1.1)cm,穿刺角度分别为15.4°±4.4°,26.6°±3.9°,穿刺深度分别为(9.7±1.0)cm,(11.6±1.5)cm.结论:穿刺点应选在T12胸椎棘突下缘,中线向外旁开左4 cm,右6 cm,穿刺角度较大时易损伤主动脉,腰升静脉,脊神经,反之则易损伤肾,肾上腺及下腔静脉.
作者:雷树米;李朝龙;吴桂荣;丁自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为骨盆创伤止血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个防腐固定的成年骨盆标本,仔细解剖观察双侧闭孔动脉的来源、分支及其吻合情况.同时通过5个盆部血管铸型标本,观察闭孔动脉与髂外动脉及髂内动脉系统的侧支吻合情况.结果:闭孔动脉起源分散,可分为盆内段和盆外段,其分支分布至盆腔脏器和骨盆.86.7%的闭孔动脉与旋股内动脉浅支间存在直径(1.28±0.22)mm的血管吻合,36.7%与对侧闭孔动脉间存在直径(1.12±0.08)mm的血管吻合,26.7%与腹壁下动脉(或髂外动脉)间有直径(1.02±0.32)mm的吻合血管,11.7%与旋股内动脉深支有直径(1.56±0.34)mm的血管吻合.此外,闭孔动脉分支的终末毛细血管与髂腰动脉、旋髂深动脉、第四腰动脉、阴部内动脉、膀胱上、下动脉和前列腺动脉(或子宫动脉)等动脉之间存在广泛、固定的毛细血管吻合网.结论:闭孔动脉与髂内动脉其他分支及髂外动脉之间存在广泛的血管吻合,主要吻合类型为终末支直接吻合和终末支网状血管吻合.在骨盆创伤骨折需阻断出血动脉时,应特别注意终末支直接吻合的存在.
作者:阮默;徐达传;汪新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家兔小腿肌肉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变化.方法:建立家兔坐骨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制备特异识别神经系统AChE的单克隆抗体,以该抗体作为一抗,酶标羊抗兔IgG作为二抗建立酶联免疫检测方法;测定正常对照组、坐骨神经神经损伤后0.5 h、3 h、12 h组,坐骨神经断点、胫神经及腓总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组织AChE的含量.结果:坐骨神经损伤0.5 h后,断点处AChE含量高,波长492 nm之OD值为(0.640±0.068),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胫神经、腓总神经支配的肌肉组织中AChE含量0.5 h时低,波长492 nm之OD值分别为(0.213±0.072)、(0.203±0.060),3 h高,12 h时降低.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断点及其远端神经支配的肌肉组织中AChE的变化呈时间依赖性,但变化不一.
作者:刘希伟;胡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报道用骨间前血管腕背支骨膜瓣移位修复骨不连、骨坏死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根据应用解剖学研究,设计以骨间前动脉腕背支为蒂的骨膜瓣,顺行移位修复尺、桡骨骨不连,逆行移位修复手舟骨、月骨不连与骨坏死.结果:临床应用19例,随访1年,在术后3~6月均达到骨愈合和骨坏死修复,关节活动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的骨膜瓣移位术适合邻近骨不连、骨坏死修复.
作者:许卫红;林建华;洪发兰;张发惠;郑和平;钟桂午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深度扩臼造盖术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比较两组分别以深度扩臼造盖术及Salter's截骨术治疗后小儿患侧股骨头外移距离.结果:经Salter's截骨术治疗组小儿股骨头术后平均外移较深度扩臼造盖术组1.5 cm.经生物力学计算,其所受压力大大高于深度扩臼造盖术组.结论:深度扩臼造盖术可减轻术后患侧股骨头受压,从而减少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
作者:杨军林;肖学军;费志军;彭成宏;阮默;范柳宾;肖进;王宏;王维;肖逸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报道胫前动脉踝上皮支皮瓣的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4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胫前动脉踝上皮支的起始、走行、外径、长度及分支等,2侧成人下肢标本灌注墨汁观察该皮支的墨染范围.结果:胫前动脉踝上皮支于踝间连线上方(3.5±0.6)cm自胫前动脉发出,然后向小腿内侧方向绕过胫骨前缘分出升支和降支,升支紧贴胫骨前内侧骨面,向内上方向行至一段距离后穿深筋膜入皮.踝上皮支长(2.1±0.6)cm,起点外径(1.1±0.2)mm,伴行静脉2条.升支入筋膜前外径(0.4±0.1)mm.降支向内下方向走行,并与踝前血管网吻合.结论:胫前动脉踝上皮支是胫前动脉在小腿踝上部的主要皮血管,分支营养骨膜,可在小腿中下段设计以此血管为蒂的皮瓣、骨膜瓣、骨膜皮瓣或骨皮瓣.
作者:张洪权;王江宁;李晋;张高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为指甲扩大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0例40只手标本上,对甲床(甲根及甲体)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国人指甲长度:男性:拇指19.1 mm,示指17.6 mm,中指17.5 mm,环指17.0 mm,小指16.0 mm;女性:拇指18.3 mm,示指16.0 mm,中指16.1 mm,环指15.7 mm,小指14.9 mm;左右两侧指甲长度无明显差异;男女指甲长度有显著差异(P<0.01),男性指甲平均长17.0~20.8 mm,女性指甲平均长15.8~19.4 mm.国人甲根平均长度男性拇指5.1 mm,示指4.6 mm,中指4.9 mm,环指4.7 mm,小指5.0 mm;女性:拇指4.4 mm,示指4.6 mm,中指5.0 mm,环指4.8 mm,小指4.5 mm;甲体平均长度:男性:拇指15.6 mm,示指14.0 mm,中指13.6 mm,环指13.3 mm,小指12.1 mm;女性:拇指14.9 mm,示指12.4 mm,中指12.1 mm,环指11.9 mm,小指11.4 mm;结论:甲皱襞内有甲根4~6 mm,占指甲长度22%,应用指甲扩大术可改善过小指甲的外观及功能.
作者:王利;杨涛;李文庆;朱小弟;陈传煌;宫云霞;邵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雌性大鼠行去势后以及雌激素替代治疗海马结构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 PKC)阳性细胞的变化,通过该模型研究绝经期后女性情绪烦躁、记忆下降等神经精神症状的分子机制. 方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去势3个月组和去势后雌激素替代治疗3个月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结构PKC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 PKC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下托和齿状回的颗粒层,其中齿状回内的阳性细胞较下托的多.去势3个月组与对照组相比,齿状回内的PKC阳性细胞没有显著性减少(P>0.05),下托PKC阳性细胞显著减少(P< 0.05);雌激素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下托细胞数量有所减少,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海马结构下托PKC阳性细胞的减少可能在绝经后女性情绪烦躁、记忆下降等症状中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潘三强;宿宝贵;吕来清;韩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分析膝关节屈曲挛缩对下肢力线的影响.方法:募集47例很少有膝关节不适主诉的自愿者作为本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2例,年龄29岁(25~35岁),女性35例,年龄40岁(16~57岁).对每例自愿者行左膝的单足站立位X线检查.分别在膝关节伸直位和不同角度的屈曲位同时作正、侧位X线摄片.以立位胫股角(femorotibial angle,FTA)作为本研究中下肢力线的参数.将膝关节伸直位时测得的立位FTA与相应的不同角度屈曲位时测得的立位FTA作比较分析,探讨立体FTA与膝关节屈曲角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膝关节屈曲位时的立位FTA总是小于相应的伸直位时的立位FTA.随着膝关节屈曲角度的逐渐增大,相应的立位FTA逐渐减小.膝关节屈曲位和伸直位时的立位FTA的差值(△FTA)与膝关节的屈曲角度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结论:临床常见的一些膝关节手术如胫骨高位截骨和关节置换等,在术前计划时应考虑到膝关节屈曲挛缩对下肢力线的影响,否则将导致截骨过度或截骨不足.
作者:蒋雷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为季肋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7例34侧成人躯干标本上,观察了第9、10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及其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及分布规律;在临床上,应用第9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组织缺损2例.结果:第9、10肋间神经外侧皮支从腋中线前后相应肋间穿出深筋膜,分为前、后支,呈节段性、重叠性分布于侧胸腹部皮肤.皮神经营养血管相互间形成丰富的吻合.临床应用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以第9、10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营养血管为蒂,可以设计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作者:张新营;罗少军;汤少明;吕端远;梁大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为锁骨上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2侧成人标本上,观测锁骨上神经营养血管及其周围皮肤的供血.结果:锁骨上神经的血供近侧段(颈丛根)来源于颈升动脉神经支,起始处外径为0.8±0.3 mm;中段来源于颈横动脉筋膜皮支,起点外径为1.2± 0.3 mm;远侧段来源于胸肩峰动脉肩峰支,起始处外径为1.5±0.4 mm.其神经支在神经束间和神经旁相互吻合成纵行血管网,并借分支与筋膜皮支构成丰富的皮下筋膜血管网. 结论:以锁骨上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可形成锁骨上神经筋膜皮瓣,顺行或逆行转位修复邻近部位的软组织缺损;并有设计游离皮瓣的条件,可行皮瓣游离移植.
作者:陈海芳;廖进民;徐达传;王兴海;钟桂午;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舌是口腔颌面部的重要组织器官之一,其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极为复杂,特别是舌癌的早期淋巴转移,更是当今基础和临床学者们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因而,探讨舌内淋巴管的分布、构筑和形态特点以及了解舌淋巴管与区域淋巴结的通路之间的关系,更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自1989年日本学者加藤[1]采用酶组织化学选择性染色法观察淋巴管获得成功以来,相继被许多学者应用于舌淋巴管的观察研究[2~5],使人们对于舌淋巴管有了更多的认识.现就近年来有关舌淋巴管的径路、分布与构筑,舌癌与舌内毛细淋巴管的关系等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王伯钧;秦小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对交锁髓内钉治疗长骨骨折进行临床生物力学分析.方法:1998年5月至2002年5月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65例,分别采用静力型股骨交锁钉内固定29例,动力钉内固定9例,重建钉固定18例,逆行钉固定9例;胫骨骨折47例,采用静力胫骨交锁髓内钉固定;肱骨干骨折15例,采用肱骨分叉式交锁髓内钉固定.扩髓:股骨47例,胫骨36例,肱骨10例.结果:本组127例中,骨折愈合125例;膝、踝、肩、肘关节完全恢复正常121例.结论:交锁髓内钉治疗长骨骨折效果良好.好选择与骨骼弯曲半径相匹配直径较大的钛髓内钉.术中扩髓与不扩髓各有优缺点.静力型交锁钉可在6~8周内改为动力固定来刺激骨折愈合.交锁髓内钉固定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
作者:胡文杰;邓宇杰;何学银;谢峰;陈明俊;刘相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fMRI的发展及应用,对端脑皮质功能定位的要求越来越精确,加之临床对小病灶早期定位诊断的需要,仅限于大体解剖上的脑回、脑叶的划分及功能定位已经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及更深入的脑功能研究.80年代的以来,许多学者开始利用断层标本、CT、MRI和SPECT等图像进行端面上的定位研究[1~23],以期实现端脑皮质病变在脑回水平的早期定位诊断和治疗.
作者:刘丰春;栾丽菊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为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嵴支和髂前下棘支双髂骨膜瓣转位治疗儿童Pethes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2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下肢标本上,对旋股外侧血管升支的髂棘支及髂前下棘支的走行、分支、分布进行观察,设计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嵴支和髂前下棘支双骨膜瓣转移治疗儿童Perthes病的手术方法.结果: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前下棘支长度(5.3±1.0)cm,距离升支起点(2.9±1.1)cm,起点外径(1.2±0.3)mm,可切取髂前下棘2.0 cm×2.0 cm带血管蒂的骨膜瓣,联合升支髂棘支骨膜瓣转移到儿童股骨头骺板上下病灶区.结论:该方法简便、有效、实用,是一种治疗Perthes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赵德伟;王卫明;陈要武;马岩;杨磊;郭哲;张朝阳;荆拓;卢建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运用数字化虚拟中国人女性一号数据集,测试图像处理软件对数据集进行三维重建、图像分割及有限元建模效果的可行性.方法:利用等间距抽取、格式转换、图像分割、三维重建、三维显示及有限元建模等方法对虚拟中国人女性一号(VCH-F1)部分数据集进行实验研究.结果: 编辑了几种数据版本;实现了图像分割;重构了冠状面图像及矢状面图像;将静态显示制成动画; 实现了实时三维显示;建立了基于CT图像的局部有限元模型.结论:虚拟人体女性一号数据集的不同压缩、格式转换能满足形态学三维重建、图像分割、实时三维显示的要求;CT、MRI和切削图像分割重建的骨骼模型可进行有限元建模研究.
作者:原林;黄文华;唐雷;戴景兴;李鉴轶;吴涛;刘畅;樊继宏;张美超;韩耀萱;罗述谦;李华;田捷;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为颞骨径路在内窥镜下行岩斜坡区病变手术时因不同的手术目的采取不同的硬脑膜切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尸头标本上采取不同的硬脑膜切口模拟颞骨径路内窥镜手术,比较两种切口对手术的影响;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岩上窦下缘至内淋巴囊上缘为(9.53±2.64) mm、岩下窦上缘之间距离为(23.48±2.48) mm,乙状窦内侧至共脚、内淋巴管、内淋巴囊外侧之间距离分为:(13.89±2.34) mm、(10.62±2.09) mm和(3.73±1.66) mm.结论:两种切口各有优缺点,T形切口适应证稍广,但易损伤周围重要结构.
作者:朱杭军;廖建春;孙爱华;范静平;王海青;郎军添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胸椎后凸畸形对相邻椎间盘(IVD)的影响,从生物力学方面探讨椎间盘退变及椎间盘突出的机制.方法:选取结构正常的脊柱作为实验材料, 通过CT扫描获取脊柱的二维图像,然后进行三维重建,转化为有限元模型(FEM).利用FreeForm成形软件构建胸椎后凸畸形模型.分别对正常结构和胸椎后凸的脊柱有限元模型进行载荷试验,分析比较椎间盘和小关节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胸椎后凸畸形后椎间盘应力分布发生明显的改变,椎间盘前部的压应力明显增加,后部出现张应力,小关节面的压应力减小.椎体的应力分布也发生了改变,由后向前应力越来越大.结论:(1)有限元方法是脊柱生物力学研究中很有效及很有前途的方法,但是要使其与人体达到近乎真实的模拟则还有不少问题有待完善.有些组织的材料性质了解不够,有限元模型的逼真度有一定影响.(2)利用FreeForm成形软件构建脊柱畸形的有限元模型是富有创意的建模方法.(3)脊柱胸腰段后凸畸形改变了相应椎间盘的载荷应力应变分布,这可能加快椎间盘退变及使后方纤维环易受损破坏.
作者:程立明;陈仲强;张美超;李健;张平;赵卫东;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近10年来,Ⅰ、Ⅱ期乳腺癌外科治疗的手术范围在缩小.随着对乳腺癌生物学特性的深入认识以及病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目前国内乳腺癌手术治疗方式正从传统根治术向改良根治术转变,并成为主流术式,同时有条件医院还开展乳腺癌保留乳房的综合治疗.而腋淋巴结清扫术(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是各式乳腺癌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60%~70%的早期乳腺癌病人腋窝淋巴结转移为阴性[1],对这部分病人施行传统的ALND并无益处,而术后并发症特别是上肢淋巴水肿,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是目前国内外临床治疗上的一大难题.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技术-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对乳腺癌传统ALND提出了挑战.在乳腺癌的治疗中,SLNB为早期乳腺癌病人是否进行ALND及保乳提供了依据.本文就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郑镇木;黄少明;徐达传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