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斌;靳安民;杨建成;钟世镇
目的:研究眶上、颞下锁孔入路到达基底动脉顶端的入路解剖,探讨其治疗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在2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颅标本上测量入路相关数据,在9例新鲜尸体头颅标本上模拟行内窥镜辅助经眶上锁孔入路、经颞下锁孔入路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夹闭的手术操作,观察显露范围及操作范围,入路中各解剖结构对手术区显露及操作的影响.结果:眶上孔、角突及颧弓上缘颞颧缝处与同侧及对侧后床突尖的距离分别为(61.5±1.7)mm、(92.1±3.6)mm、(33.5±3.1)mm、(73.6±1.1)mm、(95.6±1.7)mm、(52.3±2.2)mm;眶上孔、角突及颧弓上缘颞颧缝处与同侧及对侧后床突尖分别连线与中线的夹角分别为(36.6±1.2)°、(8.5±2.3)°、(82.6±3.0)°、(45.1±3.0)°、(30.5±3.4)°、(83.5±4.0)°.眶上、颞下锁孔入路均能通过多种神经血管间隙达到靶区,显露良好,照明充分,操作空间充分.结论:采用内窥镜辅助的锁孔入路能满意的治疗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作者:秦时强;丁学华;廖建春;王志潮;朱杭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作者在处理废旧男尸体标本时见其左侧肩胛上神经穿过纵置型的肩胛上横韧带,此种变异少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安月勇;梁秀芬;姜蕾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为视神经的影像检查提供断层解剖学资料.方法:应用5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制成0.5 mm的火棉胶连续切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36侧冠状位标本上的视神经进行测量.结果:视神经分颅内段、管内段、眶内段和球内段四部分.管内段从视神经管颅口到眶口逐渐变细,眶内段中点细.结论:视神经的测量可在冠状面上进行,眶内段中点可作为测量标准.
作者:刘津平;靳颖;李云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进一步探讨指背腱膜的构成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在30只成人手标本上,通过模拟手术,对指背腱膜的构成特点进行了应用解剖学观测.结果:指背腱膜的构成复杂,其中的外侧腱束、外侧束、外侧腱和中央束在手指畸形的发生中有着特殊的临床意义.外侧腱束主要形成伸近节指间关节的功能解剖机制;其与外侧束形成的密切纤维联系而具有协同外侧腱的功能;该腱束与屈肌腱鞘有联系又使其具有平衡屈肌和伸肌肌力的作用.中央束在指背腱膜的整体协调、畸形的发生及矫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功能.结论:通过对指背腱膜的解剖研究,可用以解释因指屈、伸肌腱平衡被破坏后所形成的畸形,并可进一步探讨畸形的发生机理和解决这些畸形的新术式.
作者:张振伟;廖坚文;廖进民;古纪欢;张家俊;林冷;周可;陈泽华;卓浩;庄加川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聚乳酸/神经生长因子(PDLLA/NGF)缓释导管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再生的促进作用及其性能、降解过程.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自体神经移植组(A组),单纯PDLLA导管组(B组),单纯导管加导管内一次性给药组(C组),缓释导管组(D组),每组15只.制作坐骨神经10 mm缺损模型,分别用自体神经移植、单纯PDLLA导管、PDLLA/NGF缓释导管桥接修复.于第1、2、3月后行大体观察、三头肌湿重恢复率测量、电生理检测、组织学和图象分析对比.结果:同时间段组间比较,除三头肌恢复率低以外,D组再生神经取得了和A组相似的效果,明显比B组和C组恢复好.结论:PDLLA/NGF缓释导管桥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能够有效促进神经再生,效果接近自体神经移植.
作者:董红让;徐永年;黄继锋;万涛;李德中;程文俊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对挤压螺钉固定自体骨-髌韧带-骨(B-PT-B)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术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对正常和挤压螺钉固定自体B PT B移植重建ACL术后状态的6例新鲜尸体标本,进行膝关节屈曲15°、30°、90°胫骨前移刚度和屈膝90°胫骨前移强度测试.结果:挤压螺钉固定自体B-PT-B移植重建ACL术后,膝关节成屈曲状态时胫骨前移刚度明显大于正常状态;强度则明显小于正常状态,约为其32%.结论:挤压螺钉固定自体B-PT-B移植重建ACL术后可早期开始非负重功能锻炼,肌力锻炼以闭链训练为宜.
作者:曹正霖;黄华扬;赵卫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提供解剖基础. 方法:对25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进行鼻道及蝶窦底的解剖测量,并对9具新鲜尸头进行内窥镜下经鼻蝶至蝶鞍的解剖观察.结果:鼻柱根部到蝶窦口(65.3±3.1)㎜,鼻根到蝶窦口(45.4±2.4)㎜,蝶窦口到蝶筛隐窝顶(7.1±3.4)㎜,鞍底到鼻柱根部与中鼻甲下缘连线的垂直距离(12.1±2.0)㎜,蝶窦口长径(3.3±1.5)㎜,蝶窦口宽(1.3±0.5)㎜,蝶窦口上端距中线(3.0±1.0)㎜,蝶窦口下端距中线(3.9±1.2)㎜.结论:借助观察到的蝶窦口等解剖标记,内窥镜能够较好的定位蝶鞍.
作者:王志潮;丁学华;廖建春;秦时强;朱杭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内耳门周结构对颞骨径路内镜下处理脑桥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的影响,为临床开展相应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内窥镜手术,观察小脑下前动脉及内耳门后唇的变异,了解其对内窥镜导入及其手术的影响.结果:内耳门后唇隆起超过面神经脑桥小脑角段1/3以上者占27.5%(11侧).小脑下前动脉在Ⅶ、Ⅷ脑神经外侧成袢者占22.5%(9侧).内耳门后唇隆起合并小脑下前动脉袢在Ⅶ、Ⅷ脑神经之外侧者占7.5%(3侧).结论:当内耳门后唇隆起超过面神经脑桥小脑角段1/3或小脑下前动脉弓在Ⅶ、Ⅷ脑神经之前时将对内窥镜导入有阻碍,当两种情况合并存在时要将内窥镜导入脑桥小脑三角区相当困难,不宜采用此种手术方式.
作者:廖建春;朱杭军;丁学华;秦时强;王志潮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了解颞骨岩部后骨板的解剖及其变异情况对颞骨相关手术的影响.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尸头上进行颞骨解剖,观察颞骨岩部后骨板成角变异的发生情况,测量相关数据.结果:颞骨岩部上嵴与面神经水平段之间夹角为(4.61±1.99)°、与矢状线之间夹角为(63.07±9.30)°.气化程度高的乳突其颞骨岩部后骨板与外耳道距离相对较大,相对而言发生乙状窦前移的几率较小.颞骨岩部后骨板成角变异发生率为17.5%.结论:面神经水平段大致平行于颞骨岩部上嵴,气化的乳突其颞骨岩部后骨板与外耳道后壁之间距离较大;当颞骨岩部后骨板与外耳道后壁距离较小时,乙状窦位置更靠前,更易出现高位颈静脉球.
作者:朱杭军;廖建春;丁学华;孙爱华;秦时强;王志潮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女性,64岁,入院前一个月始出现发热、咳嗽、咳少量白痰,抗炎治疗2周无效,即先后行胸片和CT 检查发现右上叶空洞性占位,以右上叶肺癌收入院.既往不嗜烟酒.近一月体重下降5 kg.查体:一般情况好,双侧锁骨上淋巴结未触及.胸、腹部未见异常.胸片:右上肺圆形占位,边缘不规则,内有空洞形成.CT:右上叶约5 cm×5 cm×4 cm 薄壁偏心空洞,内壁不光滑,呈结节状改变,内有液平.肺功能:通气正常.心电图正常.腹部B超未见异常.血尿及生化检查均正常.
作者:刘震;李强;唐东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一种下腰椎椎管骨性容积评价的定量测量方法.方法:福尔马林浸泡尸体标本20例,先后采用螺旋CT扫描及灌铸法测量L 3/4、L 4/5、 L5/S1节段椎管容积.SCT扫描范围自L3上缘至S2上缘,利用O2图像工作站将原始扫描图像进行3D重建,分别以上、下椎弓根中点及内缘所围成的区域作为椎管的容积,并与灌铸法直接测量椎管容积进行比较. 结果:L3/4、 L4/5、 L5/S1椎管容积,3D法分别为:(6.7±2.0)、( 8.2±2.4)、(13.4±3.2)cm3;铸型法分别为:(7.2±2.2)、(8.4±2.5)、(14.1±3.4)cm3, 经统计学处理发现两种测量方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1)利用螺旋CT三维重建方法,重建下腰椎椎管骨性容积简便、易行、可靠性好,可为临床椎管诊断提供定量指标;(2)相比较而言,容积评估更能反映椎管真实变化;(3)以上、下椎弓根中点及内缘所围成的区域作为椎管的容积评估标准,人为操作误差明显减少,且与椎间盘、神经根变化密切相关.
作者:马若凡;顾洪生;肖建德;李振宇;刘尚礼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足背动脉走行变异和跖背动脉解剖变异有文献报道,我们在游离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手指手术中,遇到一例足背动脉和跖背动脉走行变异的特殊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任志勇;魏长月;黄东平;王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1开展颅底微创解剖学研究的意义颅底结构复杂,位置深在,功能重要,诊治困难,该部位手术极具挑战性.在各类手术中,颅底手术的难度和死亡率都是高的.在传统外科学的基础上,随着仪器设备和影像技术的进步,立体定向和导航技术的介入,锁孔外科技术的掌握,微创神经外科学(minimally traumatic neurosurgery)应运而生.颅底微创外科手术具有安全高、创伤小、效果好、康复快、费用低等优点,将成为21世纪神经外科发展的重要方向.早在1994年,德国学者Bauer和Hellwig就曾指出,从大体神经外科到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已近于完成,下一步迈向微创神经外科则是当代的课题[1~3].
作者:丁自海;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冷冻对心肌合成一氧化氮的影响,初步探讨冷冻阻滞心脏传导的机理.方法:采用液氮对心肌局部冷冻,温生理盐水复温,冷冻前后测定心肌中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含量,以及冷冻前加L-精氨酸和美兰,观察药物的保护及抑制作用.结果:心肌冷冻后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含量均下降,冷冻前加L-精氨酸对心肌合成一氧化氮有保护作用,而冷冻前加美兰对心肌合成一氧化氮有阻滞作用.冷冻后血液中的一氧化氮的含量未见改变.结论:心肌冷冻后心肌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减少,而一氧化氮减少,会对心肌细胞的传导产生影响.
作者:赵百亲;章明;朱家光;陈如坤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报道肝门静脉CT三维重建应用于腹腔镜肝脏外科并评价其价值.方法:铸型标本4例及拟进行腹腔镜肝脏肿瘤切除的患者8例,用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评价其在腹腔镜肝脏外科的应用价值.结果:①铸型标本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清晰显示肝门静脉的远分支,血管边缘清晰光滑,肝实质与肝门静脉的空间关系明确.②病例CT三维重建图像清晰显示门静脉5级分支,肝静脉隐约显影,肿瘤内无门静脉分支血管,腹腔镜手术证实三维重建诊断,三维重建图像显示肿瘤空间位置及与周围血管关系,镜下所见与重建图像一致.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效果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腹腔镜手术的局限性,是腹腔镜肝脏外科术前的重要检查方法,在腹腔镜肝脏外科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前景.
作者:李晓平;李朝龙;徐达传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为臂丛损伤后正中神经及其手内在肌支的定位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较新鲜的上肢标本上,按照自然分束、醋酸浸滴法逆行显微解剖分离各功能束组,分段观察手内肌束组在神经干中的走行分布方位和与其他功能束的交错混合情况.结果:(1)正中神经鱼际肌支83%自神经干掌桡侧汇入,至5/16平面86%的鱼际肌支已分散到神经干截面积的1/2以上.(2)正中神经鱼际肌支汇入神经干平面距尺桡骨茎突连线之间距离为5.3±0.7 cm.结论:.臂丛损伤修复正中神经手内在肌支时,以选择在前臂远端(或以远)直接修复为宜.
作者:邵岩;顾立强;李绍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显微神经外科强调有序地解剖蛛网膜,开放脑池,利用颅内自然存在的解剖间隙形成无创伤的手术操作通道.因此,神经外科医生必须熟悉颅内蛛网膜和脑池的解剖特点.
作者:吕健;朱贤立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确定寰椎后路椎弓根钉的进钉点和验证螺钉在寰椎侧块中的位置.方法:用40副干燥寰枢椎标本测量进钉点的佳位置和相关数据,临床应用该置钉技术,CT测量6例术后病人钉在寰椎侧块中的位置和螺钉长度.结果:寰椎椎弓根平均宽度为7.78 mm,进钉点在寰椎椎弓根中线外缘2.2 mm,即枢椎下关节突中点的矢状线,CT测量螺钉均位于寰椎侧块内,螺钉长度为28~30 mm.结论:寰椎椎弓根钉进钉点可用枢椎下关节突中点的矢状延长线来确定,螺钉长度28~30 mm.
作者:陈世忠;吴增晖;马向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为临床应用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在2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上观察测量前床突周围的神经血管位置关系,分析其对手术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克服方法;在9例新鲜尸体头部标本上模拟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手术,验证其可行性及优势. 结果: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距离为(7.0±1.8)mm,视神经颅内段长度(11.4±2.7) mm,颅口处视神经内侧缘之间距离为(12.8±0.7) mm,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14.5±1.3) mm.两侧前床突根间距(21.2±0.8)mm,两侧前床突尖间距为(26.1±1.7)mm,视神经管颅口水平前床突长(10.1±0.2)mm,宽(11.6±1.4)mm,厚(4.9±0.7)mm.手术时通过磨除前床突、鞍结节,切开镰状襞等能松解视神经、颈内动脉,形成较宽敞的操作空间,良好的控制近端动脉.视野细节显露清楚.结论:眶上锁孔入路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良好手术入路.
作者:秦时强;丁学华;廖建春;王志潮;朱杭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