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颅内蛛网膜和脑池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吕健;朱贤立

关键词:颅内, 蛛网膜, 脑池, 显微神经外科, 解剖特点, 自然存在, 外科医生, 手术操作, 解剖间隙, 无创伤, 通道
摘要:显微神经外科强调有序地解剖蛛网膜,开放脑池,利用颅内自然存在的解剖间隙形成无创伤的手术操作通道.因此,神经外科医生必须熟悉颅内蛛网膜和脑池的解剖特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肩胛上神经穿肩胛上横韧带1例

    作者在处理废旧男尸体标本时见其左侧肩胛上神经穿过纵置型的肩胛上横韧带,此种变异少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安月勇;梁秀芬;姜蕾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站立位及侧卧位腰椎动力X线片曲度比较及意义

    目的:比较站立位、侧卧位状况下腰椎X线片的曲度情况,为临床上选择腰椎X线的正确检查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43例正常人及16例腰椎滑脱病人行腰椎站立位、侧卧位、中立位、大伸位和屈位状态下侧位X线摄片,测量每例不同状态下的X线腰椎前凸度(L1~S1 Cobb角),对所测量的不同状态下腰椎Cobb角度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①43例正常人及16例腰椎滑脱病人腰椎Cobb角:站立中立位大于侧卧中立位,站立大伸位大于侧卧大伸位, 站立大屈位小于侧卧大屈位;②对43例正常人及16例腰椎滑脱病人X线资料分别作统计学分析,在中立位和屈曲位显示的结果相同.结论:①站立位、侧卧位下腰椎X线的表现是不一致,脊柱侧弯、脊柱后凸畸形及腰椎滑脱等许多病变其症状的发生与体位或活动有关;②站立位的X线检查方法更能反映腰椎病变的实际情况,可为正确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影像学帮助.

    作者:孔德奇;程立明;朱文雄;李健;肖祥池;陈灼;詹百良;杨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与颈部手术相关的喉返神经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颈部手术中喉返神经的定位和保护提供形态学和局部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50具(100侧)成人颈部尸体标本,对喉返神经及其分支进行定位观测.结果:(1)喉返神经的分支有喉支和喉外支,前者在入喉前多分为前支、后支.87%的喉返神经分支呈树枝状,13%的喉返神经分支之间或分支与颈交感干之间相互吻合呈袢状.(2)有2%的双喉返神经和1%的非返喉下神经.(3)94%的喉返神经的喉支多在距甲状腺下角尖端(16.9±7.6) mm处分为前、后支,喉外支多在其下10.4~70.4 mm范围内发出.(4)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分为5种类型.(5)喉返神经与颈部食管及颈动脉鞘的位置关系复杂.结论:在颈部相关手术中应注意喉返神经的变异,通过显露和辨认喉返神经防止其损伤.

    作者:冉建华;孙善全;赵俊;彭雪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颅内蛛网膜和脑池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显微神经外科强调有序地解剖蛛网膜,开放脑池,利用颅内自然存在的解剖间隙形成无创伤的手术操作通道.因此,神经外科医生必须熟悉颅内蛛网膜和脑池的解剖特点.

    作者:吕健;朱贤立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迷路后径路内镜下行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临床上保留迷路在内镜下行桥脑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保留迷路内镜手术,测量乙状窦内侧至总骨脚、岩上窦下缘至外半规管在岩部后骨板延长线之间距离,对可操作范围进行评估,对内镜的导入角度进行研究.并就如何避免损伤半规管、颈静脉球、面神经、乙状窦、岩上窦等结构提出看法.结果:岩上窦下缘至内淋巴囊上缘距离为(9.53±2.64)mm,乙状窦内侧至总骨脚距离为(13.89±2.34)mm,至内淋巴管距离为(10.62±2.09)mm;由该三条线构成的上底为13.89mm,下底为10.62mm,高为9.53mm的梯形为内镜操作范围.乙状窦距颞骨表面距离(以乙状窦上膝为标准)为(5.27±1.60)mm,乙状窦宽度为(11.97±2.10)mm,上下膝长度为(24.78±4.21)mm,乙状窦与外耳道后壁距离为(13.59±3.03)mm,岩骨后骨板至后半规管后缘、总骨脚后缘距离分别为(4.07±1.26)mm和(5.58±1.49)mm,内镜的导入角度应力争与岩部上嵴平行,这样的角度便于观察和操作,且不易损伤内部重要结构.我们测得的岩部上嵴与矢状线之间角度为(63.87±9.31)°.结论:保留迷路所得到的操作范围完全可以满足在内镜下行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的需要,前移、宽大和深位乙状窦对手术影响较大,该术式对内听道内的病变不适宜.

    作者:朱杭军;廖建春;丁学华;秦时强;王志潮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寰椎不同类型骨折对上颈椎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寰椎骨折后对上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成人新鲜上颈椎标本12例,模拟临床建立5种寰椎骨折类型的模型,通过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测量C0~1及C1~2的运动范围(ROM),并比较各组与正常组间的差异.结果:①单纯寰椎后弓骨折后,除C0~1间在旋转上有增加(P<0.05)外,在其他方向上与正常无区别;C1~2间在屈伸上有所增加,余方向与正常无区别;②后弓骨折同时伴有前弓的骨折,C0~1间的运动范围在各个方向上均较正常增大(P<0.05);C1~2间除旋转变化不明显外,前屈/后伸及左/右侧弯均较正常有明显差异(P<0.05);③前后弓四部分骨折(Jefferson骨折)时,C0~1及C1~2间在所有方向上的ROM均有明显变化(P<0.05),此时C1~2间的旋转是明显的减小;④单纯一侧侧块骨折及一侧侧块骨折合并同侧前弓骨折时,C0~1及C1~2间在所有方向上的ROM与正常相比均有明显的改变(P<0.05).结论:寰椎骨折后,除后弓骨折外,其他类型的骨折均会对上颈锥的稳定性产生明显的影响.

    作者:夏虹;赵卫东;黄文华;李鉴轶;尹庆水;刘景发;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带监测皮岛的腓骨头移植修复肱骨头缺损重建肩关节

    目的:探讨带监测皮岛的腓骨头移植修复肱骨头缺损重建肩关节的可行性与临床价值.方法:对13例因肿瘤或创伤致肱骨头缺损病例,用带监测皮岛的腓骨头移植修复肱骨头缺损并重建肩关节. 结果:3~10年随访,13例监测皮岛存活,移植腓骨头增大塑形,形似受区肱骨头,移植腓骨与肱骨的口径相当,肩关节活动度:前屈64.6°±8.3°,后伸27.7°±5.3°,外展72.3°±7.8°,内收17.3°±4.4°,上举138.8°±12.8°.结论:带监测皮岛腓骨头移植修复肱骨缺损重建肩关节疗效可靠.

    作者:郭奇峰;徐中和;温世锋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内窥镜下第三脑室手术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神经内窥镜下进行第三脑室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21例成人尸头固定标本进行第三脑室的解剖观察和测量,对9具新鲜尸头进行经室间孔入路神经内窥镜下第三脑室的解剖学观察.结果:室间孔长径、宽径为(5.4±1.2)㎜、(2.7±0.9)㎜,中间块长径、宽径为(6.8±2.3)㎜、(3.8±1.0)㎜,前后联合间距(21.8±2.1)㎜,前、后联合到中间块为(6.3±0.8)㎜、(8.8±1.3)㎜,前后联合中点处第三脑室高度(13.8±1.4)㎜,室间孔下、后联合前及中间块上、下第三脑室宽度分别为(6.3±2.2)㎜、(4.9±1.8)㎜、(3.4±1.6)㎜和(4.3±1.8)㎜,中间块上、下小高度为(4.4±1.3)㎜和(4.3±1.3)㎜.内窥镜可较清晰显示第三脑室内结构,但中间块可影响显露.结论:内窥镜下经室间孔入路进行第三脑室手术有一个理想的操作空间.

    作者:王志潮;丁学华;廖建春;秦时强;朱杭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咽旁间隙的临床应用解剖学

    目的:为咽旁间隙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39例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分别经层次解剖和断层解剖后对照观察,并在咽隐窝层面横断标本上分别测量咽旁间隙及邻近结构的宽度和面积.结果:咽旁间隙的面积为:(447.6±2.18)mm2(左)和(446.4±2.10)mm2(右).咽旁间隙被茎突及茎突诸肌分为咽旁前、后间隙,咽旁前间隙内有腭帆提肌、腭帆张肌等;咽旁后间隙内有颈内动、静脉,后四对脑神经等.腭帆提肌的宽度和面积为:(14.24±0.66)mm(左)、(13.88±0.72)mm(右), (76.0±1.56)mm2(左)、(75.2±1.60)mm2(右);腭帆张肌的宽度和面积为:(23.60±0.84)mm(左)、(22.16±0.90)mm(右),(45.8±1.36)mm2(左)、(45.0±1.42)mm2(右).两侧咽旁间隙及邻近结构呈对称性,断面宽度和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茎突是达咽旁间隙的重要解剖学标志,其外侧主要结构是腮腺及穿经腮腺的结构,间隙内容均位于茎突内侧.结论:咽旁间隙的应用解剖对咽旁间隙肿瘤等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付升旗;范锡印;郭进学;刘恒兴;邓晓慧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颞骨岩部后骨板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目的:了解颞骨岩部后骨板的解剖及其变异情况对颞骨相关手术的影响.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尸头上进行颞骨解剖,观察颞骨岩部后骨板成角变异的发生情况,测量相关数据.结果:颞骨岩部上嵴与面神经水平段之间夹角为(4.61±1.99)°、与矢状线之间夹角为(63.07±9.30)°.气化程度高的乳突其颞骨岩部后骨板与外耳道距离相对较大,相对而言发生乙状窦前移的几率较小.颞骨岩部后骨板成角变异发生率为17.5%.结论:面神经水平段大致平行于颞骨岩部上嵴,气化的乳突其颞骨岩部后骨板与外耳道后壁之间距离较大;当颞骨岩部后骨板与外耳道后壁距离较小时,乙状窦位置更靠前,更易出现高位颈静脉球.

    作者:朱杭军;廖建春;丁学华;孙爱华;秦时强;王志潮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多囊肝多囊肾2例

    1.患者张某,女,江苏南京人,1954年8月出生,干部,因头昏、头痛、血压高、血尿、蛋白尿1周,于2003年5月28日来院门诊就医.

    作者:蒋国斌;邱大学;曹文建;施建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颅底微创外科解剖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1开展颅底微创解剖学研究的意义颅底结构复杂,位置深在,功能重要,诊治困难,该部位手术极具挑战性.在各类手术中,颅底手术的难度和死亡率都是高的.在传统外科学的基础上,随着仪器设备和影像技术的进步,立体定向和导航技术的介入,锁孔外科技术的掌握,微创神经外科学(minimally traumatic neurosurgery)应运而生.颅底微创外科手术具有安全高、创伤小、效果好、康复快、费用低等优点,将成为21世纪神经外科发展的重要方向.早在1994年,德国学者Bauer和Hellwig就曾指出,从大体神经外科到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已近于完成,下一步迈向微创神经外科则是当代的课题[1~3].

    作者:丁自海;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瘤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临床应用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在2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上观察测量前床突周围的神经血管位置关系,分析其对手术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克服方法;在9例新鲜尸体头部标本上模拟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手术,验证其可行性及优势. 结果: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距离为(7.0±1.8)mm,视神经颅内段长度(11.4±2.7) mm,颅口处视神经内侧缘之间距离为(12.8±0.7) mm,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14.5±1.3) mm.两侧前床突根间距(21.2±0.8)mm,两侧前床突尖间距为(26.1±1.7)mm,视神经管颅口水平前床突长(10.1±0.2)mm,宽(11.6±1.4)mm,厚(4.9±0.7)mm.手术时通过磨除前床突、鞍结节,切开镰状襞等能松解视神经、颈内动脉,形成较宽敞的操作空间,良好的控制近端动脉.视野细节显露清楚.结论:眶上锁孔入路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良好手术入路.

    作者:秦时强;丁学华;廖建春;王志潮;朱杭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寰椎椎弓根解剖和CT测量在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意义

    目的:确定寰椎后路椎弓根钉的进钉点和验证螺钉在寰椎侧块中的位置.方法:用40副干燥寰枢椎标本测量进钉点的佳位置和相关数据,临床应用该置钉技术,CT测量6例术后病人钉在寰椎侧块中的位置和螺钉长度.结果:寰椎椎弓根平均宽度为7.78 mm,进钉点在寰椎椎弓根中线外缘2.2 mm,即枢椎下关节突中点的矢状线,CT测量螺钉均位于寰椎侧块内,螺钉长度为28~30 mm.结论:寰椎椎弓根钉进钉点可用枢椎下关节突中点的矢状延长线来确定,螺钉长度28~30 mm.

    作者:陈世忠;吴增晖;马向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不同年龄高血压鼠脑底动脉神经肽Y能神经纤维的分布

    目的:为了阐明不同年龄高血压鼠脑动脉神经肽Y(NPY)能神经的分布,探索高血压与脑动脉NPY能神经分布的年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和神经交点计数法,对12只不同年龄高血压鼠脑动脉NPY能神经纤维分布进行观察.结果:在6周龄高血压鼠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中动脉(MCA)壁上均见黑色NPY纤维,较细,曲线状,以纵行分布为主;在15周龄高血压鼠ACA和MCA壁纤维密度较高,纤维走行以环行为主;在30周龄高血压鼠ACA和MCA壁纤维走行以网状为主,纤维密度较6周龄和15周龄鼠增高,三个年龄组纤维密度依次为:30周龄鼠>15周龄鼠>6周龄鼠.结论:高血压鼠脑底动脉NPY能神经纤维密度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纤维走行由纵行转变成环行、网状分布.提示高血压鼠呈年龄相关性增加的血压可能与高血压鼠脑血管呈年龄相关性增加的NPY能神经相关.

    作者:林雪群;刘小敏;邵立健;薛国勇;王文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腋下微创切口手术入路应用解剖与动脉导管结扎术

    目的:探讨腋下微创纵直切口在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中的局部解剖特点与临床应用.方法:采用腋下腋中线微创小切口,长约4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在背阔肌前沿与胸大肌后沿之间,既显露薄薄的前锯肌.纵切前锯肌显露第4肋骨,经第4肋床或第4肋间隙进入胸腔.结果:66例6月~10岁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经微创切口实施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无手术并发症,也无手术死亡.均未输血,住院3~9d痊愈出院.结论:在熟练掌握局部解剖的基础上,腋下微创切口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是安全可行的.此切口具有损伤小,术后痛苦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切口疤痕小、美观等优点.

    作者:徐长宪;郭兰敏;张延安;王维;王须健;霍玉峰;信鸿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内窥镜下侧脑室前角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下的侧脑室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对21例成人尸头标本进行前角入路侧脑室的解剖观测,并对9具新鲜尸头分别进行内窥镜下眉上前额入路及冠状缝前入路的解剖学观察.结果:侧脑室前角、前下角到室间孔距离为(30.5±2.4)㎜、(9.9±2.1)㎜,室间孔长、宽径为(5.4±1.2)㎜、(2.7±0.9)㎜,侧脑室在前角、室间孔以及侧脑室体中部的顶宽及内、外壁高度分别为(18.7±3.1)㎜、(15.1±3.5)㎜、(24.0±4.6)㎜和 (16.0±1.8)㎜、(14.0±1.9)㎜、(23.1±2.5)㎜以及 (12.1±1.7)㎜、(8.9±1.3)㎜、(15.2±1.6)㎜,眉上及冠状缝前穿刺点到脑室、室间孔距离分别为(29.5±2.5)㎜、(55.3±2.6)㎜和(28.4±2.8)㎜、(54.4±3.0)㎜.前额眉弓上入路及冠状缝前入路内窥镜下均可看清前角及体部结构,但硬镜下后者操作空间稍小,而软镜甚至可看清三角部结构.结论:在内窥镜下前角入路进行侧脑室手术有一个理想的操作空间.

    作者:王志潮;丁学华;廖建春;秦时强;朱杭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内耳门周结构对内镜下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的影响

    目的:研究内耳门周结构对颞骨径路内镜下处理脑桥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的影响,为临床开展相应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内窥镜手术,观察小脑下前动脉及内耳门后唇的变异,了解其对内窥镜导入及其手术的影响.结果:内耳门后唇隆起超过面神经脑桥小脑角段1/3以上者占27.5%(11侧).小脑下前动脉在Ⅶ、Ⅷ脑神经外侧成袢者占22.5%(9侧).内耳门后唇隆起合并小脑下前动脉袢在Ⅶ、Ⅷ脑神经之外侧者占7.5%(3侧).结论:当内耳门后唇隆起超过面神经脑桥小脑角段1/3或小脑下前动脉弓在Ⅶ、Ⅷ脑神经之前时将对内窥镜导入有阻碍,当两种情况合并存在时要将内窥镜导入脑桥小脑三角区相当困难,不宜采用此种手术方式.

    作者:廖建春;朱杭军;丁学华;秦时强;王志潮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Calot三角解剖与严重粘连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目的:探讨Calot三角严重粘连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方法.方法:选择1997~2002年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178例Calot三角严重粘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该手术方法的处理要点. 结果:178例患者中170例顺利采用腹腔镜切除胆囊,8例中转开腹手术,中转率为4.5%,无一例出现并发症. 结论:掌握Calot三角的解剖及其变异,严重粘连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陈小伍;剧永乐;戎祯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枕颈融合术进展

    枕颈区域的不稳,包括寰枕关节及寰枢关节不稳,如齿突骨折、横韧带断裂、上部颈椎的炎症、肿瘤以及先天性畸形等,皆可引起枕颈区域的稳定性改变,临床上常需要予以外科手术治疗.枕颈融合术是常见的解决其稳定性的方法之一,虽然临床上已有近70年的历史,但近20年才真正得以迅速发展.现就枕颈融合术有关的文献予以综述.

    作者:夏虹;钟世镇;刘景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