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群;刘小敏;邵立健;薛国勇;王文敏
1.患者张某,女,江苏南京人,1954年8月出生,干部,因头昏、头痛、血压高、血尿、蛋白尿1周,于2003年5月28日来院门诊就医.
作者:蒋国斌;邱大学;曹文建;施建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后部结构逐级切除对腰椎三维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7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L1~S1),通过逐级切除L4~5节段的后部结构,共形成7种减压状态,运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测试各模型的稳定性.结果:全椎板加双侧小关节部分切除,脊柱的前屈及左/右轴向旋转稳定性即已受到显著性破坏.结论:腰椎后部韧带结构对脊柱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减压治疗时,在尽可能维持小关节完整性的同时,亦应尽量保留椎板及后部韧带等结构.
作者:余斌;靳安民;杨建成;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多椎间孔间隙单侧钩突切除术对颈椎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方法:6例成人新鲜颈椎标本,选择C4~7为实验节段.分正常组和手术组,在2 N@m纯力偶作用下分别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侧旋运动,通过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来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①在6个运动方向上,手术组术后ROM较术前无明显增加(P>0.05),差异无显著性;②运动范围的总和,手术组较术前有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前路多椎间孔间隙显微减压术对颈椎静态稳定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颈椎运动范围总和的增加,对某一方向ROM的影响不明显.
作者:李立新;原晓景;徐达传;尹庆水;马向阳;黄文华;赵卫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为临床应用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在2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上观察测量前床突周围的神经血管位置关系,分析其对手术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克服方法;在9例新鲜尸体头部标本上模拟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手术,验证其可行性及优势. 结果: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距离为(7.0±1.8)mm,视神经颅内段长度(11.4±2.7) mm,颅口处视神经内侧缘之间距离为(12.8±0.7) mm,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14.5±1.3) mm.两侧前床突根间距(21.2±0.8)mm,两侧前床突尖间距为(26.1±1.7)mm,视神经管颅口水平前床突长(10.1±0.2)mm,宽(11.6±1.4)mm,厚(4.9±0.7)mm.手术时通过磨除前床突、鞍结节,切开镰状襞等能松解视神经、颈内动脉,形成较宽敞的操作空间,良好的控制近端动脉.视野细节显露清楚.结论:眶上锁孔入路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良好手术入路.
作者:秦时强;丁学华;廖建春;王志潮;朱杭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带监测皮岛的腓骨头移植修复肱骨头缺损重建肩关节的可行性与临床价值.方法:对13例因肿瘤或创伤致肱骨头缺损病例,用带监测皮岛的腓骨头移植修复肱骨头缺损并重建肩关节. 结果:3~10年随访,13例监测皮岛存活,移植腓骨头增大塑形,形似受区肱骨头,移植腓骨与肱骨的口径相当,肩关节活动度:前屈64.6°±8.3°,后伸27.7°±5.3°,外展72.3°±7.8°,内收17.3°±4.4°,上举138.8°±12.8°.结论:带监测皮岛腓骨头移植修复肱骨缺损重建肩关节疗效可靠.
作者:郭奇峰;徐中和;温世锋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腋下微创纵直切口在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中的局部解剖特点与临床应用.方法:采用腋下腋中线微创小切口,长约4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在背阔肌前沿与胸大肌后沿之间,既显露薄薄的前锯肌.纵切前锯肌显露第4肋骨,经第4肋床或第4肋间隙进入胸腔.结果:66例6月~10岁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经微创切口实施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无手术并发症,也无手术死亡.均未输血,住院3~9d痊愈出院.结论:在熟练掌握局部解剖的基础上,腋下微创切口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是安全可行的.此切口具有损伤小,术后痛苦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切口疤痕小、美观等优点.
作者:徐长宪;郭兰敏;张延安;王维;王须健;霍玉峰;信鸿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对25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进行蝶鞍区的解剖测量,并对9具新鲜尸头进行内窥镜下经鼻蝶至蝶鞍的解剖观察.结果:鞍膈高度(5.5±0.6)㎜,鞍膈孔前后径(6.2±1.3)㎜, 鞍膈孔左右径(6.5±1.5)㎜,鞍膈孔前缘到鞍结节(3.4±1.3)㎜,鞍膈孔前缘到垂体柄(2.5±1.1)㎜;视神经出视神经颅口宽 (5.0±0.4)㎜,两侧内缘间距 (13.7±2.3)㎜,视交叉前缘距视神经间沟中点(6.8±1.3)㎜,视交叉宽 (11.5±1.4)㎜.结论:神经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应熟悉蝶鞍底及窦内的解剖标志,并充分利用鞍膈等解剖结构有序地做肿瘤切除.
作者:丁学华;王志潮;廖建春;秦时强;朱杭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为视神经的影像检查提供断层解剖学资料.方法:应用5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制成0.5 mm的火棉胶连续切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36侧冠状位标本上的视神经进行测量.结果:视神经分颅内段、管内段、眶内段和球内段四部分.管内段从视神经管颅口到眶口逐渐变细,眶内段中点细.结论:视神经的测量可在冠状面上进行,眶内段中点可作为测量标准.
作者:刘津平;靳颖;李云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下的侧脑室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对21例成人尸头标本进行前角入路侧脑室的解剖观测,并对9具新鲜尸头分别进行内窥镜下眉上前额入路及冠状缝前入路的解剖学观察.结果:侧脑室前角、前下角到室间孔距离为(30.5±2.4)㎜、(9.9±2.1)㎜,室间孔长、宽径为(5.4±1.2)㎜、(2.7±0.9)㎜,侧脑室在前角、室间孔以及侧脑室体中部的顶宽及内、外壁高度分别为(18.7±3.1)㎜、(15.1±3.5)㎜、(24.0±4.6)㎜和 (16.0±1.8)㎜、(14.0±1.9)㎜、(23.1±2.5)㎜以及 (12.1±1.7)㎜、(8.9±1.3)㎜、(15.2±1.6)㎜,眉上及冠状缝前穿刺点到脑室、室间孔距离分别为(29.5±2.5)㎜、(55.3±2.6)㎜和(28.4±2.8)㎜、(54.4±3.0)㎜.前额眉弓上入路及冠状缝前入路内窥镜下均可看清前角及体部结构,但硬镜下后者操作空间稍小,而软镜甚至可看清三角部结构.结论:在内窥镜下前角入路进行侧脑室手术有一个理想的操作空间.
作者:王志潮;丁学华;廖建春;秦时强;朱杭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比较站立位、侧卧位状况下腰椎X线片的曲度情况,为临床上选择腰椎X线的正确检查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43例正常人及16例腰椎滑脱病人行腰椎站立位、侧卧位、中立位、大伸位和屈位状态下侧位X线摄片,测量每例不同状态下的X线腰椎前凸度(L1~S1 Cobb角),对所测量的不同状态下腰椎Cobb角度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①43例正常人及16例腰椎滑脱病人腰椎Cobb角:站立中立位大于侧卧中立位,站立大伸位大于侧卧大伸位, 站立大屈位小于侧卧大屈位;②对43例正常人及16例腰椎滑脱病人X线资料分别作统计学分析,在中立位和屈曲位显示的结果相同.结论:①站立位、侧卧位下腰椎X线的表现是不一致,脊柱侧弯、脊柱后凸畸形及腰椎滑脱等许多病变其症状的发生与体位或活动有关;②站立位的X线检查方法更能反映腰椎病变的实际情况,可为正确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影像学帮助.
作者:孔德奇;程立明;朱文雄;李健;肖祥池;陈灼;詹百良;杨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为经直肠穿刺药物注射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观察经福尔马林固定、年龄16~60岁、从正中矢状面切开的16侧男性盆腔标本前列腺与直肠间的解剖结构,测量前列腺后壁至直肠前壁距离、可进针范围、深度及进针部位距肛门距离.结果:前列腺与直肠前壁间仅存在少量脂肪组织和静脉丛,前列腺后壁至直肠前壁的距离为(5.8±0.7)mm,可进针范围为(15.4±1.4)mm,可进针深度为(15.7±0.9)mm,可进针部位至肛门皮肤距离的大值和小值分别为(47.6±2.4)mm和(35.8±1.9)mm.结论:经直肠是比较理想的前列腺局部给药途径.
作者:程军平;戴景兴;关艳冰;洪辉文;梁慕兰;许文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显微神经外科强调有序地解剖蛛网膜,开放脑池,利用颅内自然存在的解剖间隙形成无创伤的手术操作通道.因此,神经外科医生必须熟悉颅内蛛网膜和脑池的解剖特点.
作者:吕健;朱贤立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进一步明确颈静脉孔区的断面形态和各结构的解剖关系,为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7例,制成0.5~1.0 mm厚的水平位和冠状位火棉胶切片.结果:①颈静脉孔入口处分舌咽道和迷走道两部分,但颈静脉孔腔内未见骨桥或纤维桥将其分部.②岩下窦多见于注入颈静脉球的下部.③髁导静脉多汇入乙状窦与颈内静脉移行处.④舌下神经管静脉丛充满舌下神经管,出管后与岩下窦汇合注入颈静脉球或颈内静脉.舌下神经沿舌下神经管的前下壁走行.⑤颈静脉球与面神经垂直段关系密切.结论:火棉胶薄切片很好地显示了颈静脉孔区的正常解剖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对该区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靳颖;刘津平;田德润;李云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alot三角严重粘连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方法.方法:选择1997~2002年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178例Calot三角严重粘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该手术方法的处理要点. 结果:178例患者中170例顺利采用腹腔镜切除胆囊,8例中转开腹手术,中转率为4.5%,无一例出现并发症. 结论:掌握Calot三角的解剖及其变异,严重粘连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陈小伍;剧永乐;戎祯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聚乳酸/神经生长因子(PDLLA/NGF)缓释导管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再生的促进作用及其性能、降解过程.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自体神经移植组(A组),单纯PDLLA导管组(B组),单纯导管加导管内一次性给药组(C组),缓释导管组(D组),每组15只.制作坐骨神经10 mm缺损模型,分别用自体神经移植、单纯PDLLA导管、PDLLA/NGF缓释导管桥接修复.于第1、2、3月后行大体观察、三头肌湿重恢复率测量、电生理检测、组织学和图象分析对比.结果:同时间段组间比较,除三头肌恢复率低以外,D组再生神经取得了和A组相似的效果,明显比B组和C组恢复好.结论:PDLLA/NGF缓释导管桥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能够有效促进神经再生,效果接近自体神经移植.
作者:董红让;徐永年;黄继锋;万涛;李德中;程文俊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足背动脉走行变异和跖背动脉解剖变异有文献报道,我们在游离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手指手术中,遇到一例足背动脉和跖背动脉走行变异的特殊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任志勇;魏长月;黄东平;王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为临床上保留迷路在内镜下行桥脑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保留迷路内镜手术,测量乙状窦内侧至总骨脚、岩上窦下缘至外半规管在岩部后骨板延长线之间距离,对可操作范围进行评估,对内镜的导入角度进行研究.并就如何避免损伤半规管、颈静脉球、面神经、乙状窦、岩上窦等结构提出看法.结果:岩上窦下缘至内淋巴囊上缘距离为(9.53±2.64)mm,乙状窦内侧至总骨脚距离为(13.89±2.34)mm,至内淋巴管距离为(10.62±2.09)mm;由该三条线构成的上底为13.89mm,下底为10.62mm,高为9.53mm的梯形为内镜操作范围.乙状窦距颞骨表面距离(以乙状窦上膝为标准)为(5.27±1.60)mm,乙状窦宽度为(11.97±2.10)mm,上下膝长度为(24.78±4.21)mm,乙状窦与外耳道后壁距离为(13.59±3.03)mm,岩骨后骨板至后半规管后缘、总骨脚后缘距离分别为(4.07±1.26)mm和(5.58±1.49)mm,内镜的导入角度应力争与岩部上嵴平行,这样的角度便于观察和操作,且不易损伤内部重要结构.我们测得的岩部上嵴与矢状线之间角度为(63.87±9.31)°.结论:保留迷路所得到的操作范围完全可以满足在内镜下行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的需要,前移、宽大和深位乙状窦对手术影响较大,该术式对内听道内的病变不适宜.
作者:朱杭军;廖建春;丁学华;秦时强;王志潮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为颞下锁孔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上进行入路相关解剖结构观察和测量,在9例新鲜标本上模拟内窥镜辅助颞下锁孔入路手术,记录入路的显露范围及可利用的操作空间,尝试增加显露和操作空间的方法.结果:圆孔、卵圆孔、棘孔、三叉神经压迹、弓状隆起、岩大神经裂孔到颞下颌关节处颧弓上缘和中线的距离分别为:(45.2±3.3)mm和(20.1±2.3)mm、(32.6±2.1)mm和(23.7±1.2)mm、(28.9±1.1)mm和(31.2±3.1)mm、(40.1±1.2)mm和(15.6±2.7)mm、(25.0±2.7)mm和(33.8±0.9)mm、(26.7±2.3)mm和(29.6±0.8)mm,Kawase三角各边长度:耳蜗至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18.6±1.6)mm、耳蜗至三叉神经孔(19.6±1.5)mm、三叉神经孔至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16.2±0.8)mm;Day菱形区各边长度:三叉神经孔至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16.2±0.8)mm、弓状隆起至三叉神经孔(21.7±2.5)mm 、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至膝状神经结(7.2±1.3)mm 、膝状神经结至弓状隆起(12.5±2.1)mm ;颞下锁孔入路大控制范围前至视交叉,后到脑干腹外侧乳头体至中下斜坡的区域. 结论:颞下锁孔入路是治疗鞍上区和岩斜区病变的良好手术入路.
作者:秦时强;丁学华;廖建春;王志潮;朱杭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为了阐明不同年龄高血压鼠脑动脉神经肽Y(NPY)能神经的分布,探索高血压与脑动脉NPY能神经分布的年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和神经交点计数法,对12只不同年龄高血压鼠脑动脉NPY能神经纤维分布进行观察.结果:在6周龄高血压鼠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中动脉(MCA)壁上均见黑色NPY纤维,较细,曲线状,以纵行分布为主;在15周龄高血压鼠ACA和MCA壁纤维密度较高,纤维走行以环行为主;在30周龄高血压鼠ACA和MCA壁纤维走行以网状为主,纤维密度较6周龄和15周龄鼠增高,三个年龄组纤维密度依次为:30周龄鼠>15周龄鼠>6周龄鼠.结论:高血压鼠脑底动脉NPY能神经纤维密度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纤维走行由纵行转变成环行、网状分布.提示高血压鼠呈年龄相关性增加的血压可能与高血压鼠脑血管呈年龄相关性增加的NPY能神经相关.
作者:林雪群;刘小敏;邵立健;薛国勇;王文敏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