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颈静脉孔区的薄层断面解剖学研究

靳颖;刘津平;田德润;李云生

关键词:颈静脉孔, 断层解剖, 颈静脉球, 脑神经
摘要:目的:进一步明确颈静脉孔区的断面形态和各结构的解剖关系,为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7例,制成0.5~1.0 mm厚的水平位和冠状位火棉胶切片.结果:①颈静脉孔入口处分舌咽道和迷走道两部分,但颈静脉孔腔内未见骨桥或纤维桥将其分部.②岩下窦多见于注入颈静脉球的下部.③髁导静脉多汇入乙状窦与颈内静脉移行处.④舌下神经管静脉丛充满舌下神经管,出管后与岩下窦汇合注入颈静脉球或颈内静脉.舌下神经沿舌下神经管的前下壁走行.⑤颈静脉球与面神经垂直段关系密切.结论:火棉胶薄切片很好地显示了颈静脉孔区的正常解剖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对该区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寰椎椎弓根解剖和CT测量在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意义

    目的:确定寰椎后路椎弓根钉的进钉点和验证螺钉在寰椎侧块中的位置.方法:用40副干燥寰枢椎标本测量进钉点的佳位置和相关数据,临床应用该置钉技术,CT测量6例术后病人钉在寰椎侧块中的位置和螺钉长度.结果:寰椎椎弓根平均宽度为7.78 mm,进钉点在寰椎椎弓根中线外缘2.2 mm,即枢椎下关节突中点的矢状线,CT测量螺钉均位于寰椎侧块内,螺钉长度为28~30 mm.结论:寰椎椎弓根钉进钉点可用枢椎下关节突中点的矢状延长线来确定,螺钉长度28~30 mm.

    作者:陈世忠;吴增晖;马向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

    以自体三面皮质骨块作为融合介质的传统融合技术存在着力学和生物学的缺陷,不能维持融合椎间隙的高度和达到满意的融合率.为寻找理想的椎间融合方法设计了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以下简称cage).cage按其外形功能主要分为螺纹状融合器(以BAK,TFC为代表);箱形融合器(以Brantigan 1/F cage为代表)和垂直环状融合器(以Harm-mesh钛笼为代表)3种.本文就其设计与类型,实验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为一较全面的综述.

    作者:昌耘冰;徐达传;尹庆水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胫腓骨骨折内固定器材的选择与生物力学分析

    目的:对胫腓骨骨干骨折内固定器材进行选择与分析.方法:对256例各类型不同部位胫腓骨骨干骨折,分别采用AO加压钢板32例,Ender钉68例,矩形弹性髓内钉125例,交锁髓内钉31例进行内固定治疗.结果:经3~24个月随访,本组256例骨折愈合时间:3个月内31例,4~6个月188例,6~8个月35例,延期愈合与再骨折2例,踝﹑膝关节功能正常240例,部分受限8例,负重疼痛8例,内固定断裂2例,内固定松动4例.结论:理想的内固定器材,应当是其力学性能与骨骼的生物力学之间的良好结合,这种力学的平衡应当维持整个骨折愈合的全过程.矩形弹性髓内钉和交锁髓内钉,基本上可以达此要求,因此两种内固定器材都有应用推广的价值.

    作者:张耀光;周敏;刘一帆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腋下微创切口手术入路应用解剖与动脉导管结扎术

    目的:探讨腋下微创纵直切口在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中的局部解剖特点与临床应用.方法:采用腋下腋中线微创小切口,长约4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在背阔肌前沿与胸大肌后沿之间,既显露薄薄的前锯肌.纵切前锯肌显露第4肋骨,经第4肋床或第4肋间隙进入胸腔.结果:66例6月~10岁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经微创切口实施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无手术并发症,也无手术死亡.均未输血,住院3~9d痊愈出院.结论:在熟练掌握局部解剖的基础上,腋下微创切口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是安全可行的.此切口具有损伤小,术后痛苦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切口疤痕小、美观等优点.

    作者:徐长宪;郭兰敏;张延安;王维;王须健;霍玉峰;信鸿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入路的改进及意义

    目的:探讨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入路的改进,提高手术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及总结300例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不切断舌骨下肌群、保留颈前静脉.250例经颈白线,50例经胸锁乳突肌内侧筋膜间隙新的手术入路.结果:全组病例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术后无甲状腺危象,抽搐,甲低等并发症.新的手术切口Ⅰ期愈合,随访4月至5年无复发,术后切口平整,颈部活动无牵扯感.结论:(1)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径路的改进减少了手术创伤与出血,且术野显露満意,术后颈部活动无障碍,切口愈合好.(2)颈白线入路适应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胸锁乳突肌内侧筋膜间隙入路适宜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作者:吴立平;王立;张利华;邓景阳;阿尔泰;陈亚德;梁宇迪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足背动脉和跖背动脉走行变异1例

    足背动脉走行变异和跖背动脉解剖变异有文献报道,我们在游离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手指手术中,遇到一例足背动脉和跖背动脉走行变异的特殊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任志勇;魏长月;黄东平;王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瘤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临床应用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在2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上观察测量前床突周围的神经血管位置关系,分析其对手术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克服方法;在9例新鲜尸体头部标本上模拟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手术,验证其可行性及优势. 结果: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距离为(7.0±1.8)mm,视神经颅内段长度(11.4±2.7) mm,颅口处视神经内侧缘之间距离为(12.8±0.7) mm,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14.5±1.3) mm.两侧前床突根间距(21.2±0.8)mm,两侧前床突尖间距为(26.1±1.7)mm,视神经管颅口水平前床突长(10.1±0.2)mm,宽(11.6±1.4)mm,厚(4.9±0.7)mm.手术时通过磨除前床突、鞍结节,切开镰状襞等能松解视神经、颈内动脉,形成较宽敞的操作空间,良好的控制近端动脉.视野细节显露清楚.结论:眶上锁孔入路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良好手术入路.

    作者:秦时强;丁学华;廖建春;王志潮;朱杭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冠状窦及其属支的应用解剖

    目的:研究冠状窦及其属支的形态、局部解剖以及其与冠状动脉的毗邻,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2例成人尸体心脏标本中,经冠状窦及其属支逆行灌注墨汁明胶溶液,固定后存放10%福尔马林.结果:前、后室间静脉的吻合管径约1 mm,此二静脉与左冠状静脉和冠状窦共同连成环绕左心室的静脉环占15.4%.静脉肌桥被覆前室间静脉或左冠状静脉属支占3.8%.心大静脉与左冠状动脉分叉支组成Brocq和Mouchet血管三角占80.8%和形成心大静脉角(角静脉)占19.2%.在血管三角区,心大静脉位于动脉支浅表占40.4%.一例残存左上腔静脉与双冠状窦.结论:了解冠状窦及其属支的形态和局部解剖,有助于临床心血管疾病的诊治.

    作者:姜华东;姚友生;姚作宾;任国良;朱晞;沈良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Calot三角解剖与严重粘连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目的:探讨Calot三角严重粘连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方法.方法:选择1997~2002年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178例Calot三角严重粘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该手术方法的处理要点. 结果:178例患者中170例顺利采用腹腔镜切除胆囊,8例中转开腹手术,中转率为4.5%,无一例出现并发症. 结论:掌握Calot三角的解剖及其变异,严重粘连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陈小伍;剧永乐;戎祯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内耳门周结构对内镜下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的影响

    目的:研究内耳门周结构对颞骨径路内镜下处理脑桥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的影响,为临床开展相应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内窥镜手术,观察小脑下前动脉及内耳门后唇的变异,了解其对内窥镜导入及其手术的影响.结果:内耳门后唇隆起超过面神经脑桥小脑角段1/3以上者占27.5%(11侧).小脑下前动脉在Ⅶ、Ⅷ脑神经外侧成袢者占22.5%(9侧).内耳门后唇隆起合并小脑下前动脉袢在Ⅶ、Ⅷ脑神经之外侧者占7.5%(3侧).结论:当内耳门后唇隆起超过面神经脑桥小脑角段1/3或小脑下前动脉弓在Ⅶ、Ⅷ脑神经之前时将对内窥镜导入有阻碍,当两种情况合并存在时要将内窥镜导入脑桥小脑三角区相当困难,不宜采用此种手术方式.

    作者:廖建春;朱杭军;丁学华;秦时强;王志潮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后部结构逐级切除对腰椎三维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后部结构逐级切除对腰椎三维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7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L1~S1),通过逐级切除L4~5节段的后部结构,共形成7种减压状态,运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测试各模型的稳定性.结果:全椎板加双侧小关节部分切除,脊柱的前屈及左/右轴向旋转稳定性即已受到显著性破坏.结论:腰椎后部韧带结构对脊柱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减压治疗时,在尽可能维持小关节完整性的同时,亦应尽量保留椎板及后部韧带等结构.

    作者:余斌;靳安民;杨建成;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瘤手术中蝶鞍的解剖定位

    目的: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提供解剖基础. 方法:对25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进行鼻道及蝶窦底的解剖测量,并对9具新鲜尸头进行内窥镜下经鼻蝶至蝶鞍的解剖观察.结果:鼻柱根部到蝶窦口(65.3±3.1)㎜,鼻根到蝶窦口(45.4±2.4)㎜,蝶窦口到蝶筛隐窝顶(7.1±3.4)㎜,鞍底到鼻柱根部与中鼻甲下缘连线的垂直距离(12.1±2.0)㎜,蝶窦口长径(3.3±1.5)㎜,蝶窦口宽(1.3±0.5)㎜,蝶窦口上端距中线(3.0±1.0)㎜,蝶窦口下端距中线(3.9±1.2)㎜.结论:借助观察到的蝶窦口等解剖标记,内窥镜能够较好的定位蝶鞍.

    作者:王志潮;丁学华;廖建春;秦时强;朱杭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枕颈融合术进展

    枕颈区域的不稳,包括寰枕关节及寰枢关节不稳,如齿突骨折、横韧带断裂、上部颈椎的炎症、肿瘤以及先天性畸形等,皆可引起枕颈区域的稳定性改变,临床上常需要予以外科手术治疗.枕颈融合术是常见的解决其稳定性的方法之一,虽然临床上已有近70年的历史,但近20年才真正得以迅速发展.现就枕颈融合术有关的文献予以综述.

    作者:夏虹;钟世镇;刘景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瘤鞍区应用解剖

    目的: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对25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进行蝶鞍区的解剖测量,并对9具新鲜尸头进行内窥镜下经鼻蝶至蝶鞍的解剖观察.结果:鞍膈高度(5.5±0.6)㎜,鞍膈孔前后径(6.2±1.3)㎜, 鞍膈孔左右径(6.5±1.5)㎜,鞍膈孔前缘到鞍结节(3.4±1.3)㎜,鞍膈孔前缘到垂体柄(2.5±1.1)㎜;视神经出视神经颅口宽 (5.0±0.4)㎜,两侧内缘间距 (13.7±2.3)㎜,视交叉前缘距视神经间沟中点(6.8±1.3)㎜,视交叉宽 (11.5±1.4)㎜.结论:神经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应熟悉蝶鞍底及窦内的解剖标志,并充分利用鞍膈等解剖结构有序地做肿瘤切除.

    作者:丁学华;王志潮;廖建春;秦时强;朱杭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站立位及侧卧位腰椎动力X线片曲度比较及意义

    目的:比较站立位、侧卧位状况下腰椎X线片的曲度情况,为临床上选择腰椎X线的正确检查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43例正常人及16例腰椎滑脱病人行腰椎站立位、侧卧位、中立位、大伸位和屈位状态下侧位X线摄片,测量每例不同状态下的X线腰椎前凸度(L1~S1 Cobb角),对所测量的不同状态下腰椎Cobb角度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①43例正常人及16例腰椎滑脱病人腰椎Cobb角:站立中立位大于侧卧中立位,站立大伸位大于侧卧大伸位, 站立大屈位小于侧卧大屈位;②对43例正常人及16例腰椎滑脱病人X线资料分别作统计学分析,在中立位和屈曲位显示的结果相同.结论:①站立位、侧卧位下腰椎X线的表现是不一致,脊柱侧弯、脊柱后凸畸形及腰椎滑脱等许多病变其症状的发生与体位或活动有关;②站立位的X线检查方法更能反映腰椎病变的实际情况,可为正确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影像学帮助.

    作者:孔德奇;程立明;朱文雄;李健;肖祥池;陈灼;詹百良;杨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颅内蛛网膜和脑池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显微神经外科强调有序地解剖蛛网膜,开放脑池,利用颅内自然存在的解剖间隙形成无创伤的手术操作通道.因此,神经外科医生必须熟悉颅内蛛网膜和脑池的解剖特点.

    作者:吕健;朱贤立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颅底微创外科解剖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1开展颅底微创解剖学研究的意义颅底结构复杂,位置深在,功能重要,诊治困难,该部位手术极具挑战性.在各类手术中,颅底手术的难度和死亡率都是高的.在传统外科学的基础上,随着仪器设备和影像技术的进步,立体定向和导航技术的介入,锁孔外科技术的掌握,微创神经外科学(minimally traumatic neurosurgery)应运而生.颅底微创外科手术具有安全高、创伤小、效果好、康复快、费用低等优点,将成为21世纪神经外科发展的重要方向.早在1994年,德国学者Bauer和Hellwig就曾指出,从大体神经外科到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已近于完成,下一步迈向微创神经外科则是当代的课题[1~3].

    作者:丁自海;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带监测皮岛的腓骨头移植修复肱骨头缺损重建肩关节

    目的:探讨带监测皮岛的腓骨头移植修复肱骨头缺损重建肩关节的可行性与临床价值.方法:对13例因肿瘤或创伤致肱骨头缺损病例,用带监测皮岛的腓骨头移植修复肱骨头缺损并重建肩关节. 结果:3~10年随访,13例监测皮岛存活,移植腓骨头增大塑形,形似受区肱骨头,移植腓骨与肱骨的口径相当,肩关节活动度:前屈64.6°±8.3°,后伸27.7°±5.3°,外展72.3°±7.8°,内收17.3°±4.4°,上举138.8°±12.8°.结论:带监测皮岛腓骨头移植修复肱骨缺损重建肩关节疗效可靠.

    作者:郭奇峰;徐中和;温世锋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颈静脉孔区的薄层断面解剖学研究

    目的:进一步明确颈静脉孔区的断面形态和各结构的解剖关系,为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7例,制成0.5~1.0 mm厚的水平位和冠状位火棉胶切片.结果:①颈静脉孔入口处分舌咽道和迷走道两部分,但颈静脉孔腔内未见骨桥或纤维桥将其分部.②岩下窦多见于注入颈静脉球的下部.③髁导静脉多汇入乙状窦与颈内静脉移行处.④舌下神经管静脉丛充满舌下神经管,出管后与岩下窦汇合注入颈静脉球或颈内静脉.舌下神经沿舌下神经管的前下壁走行.⑤颈静脉球与面神经垂直段关系密切.结论:火棉胶薄切片很好地显示了颈静脉孔区的正常解剖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对该区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靳颖;刘津平;田德润;李云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经直肠穿刺注射药物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经直肠穿刺药物注射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观察经福尔马林固定、年龄16~60岁、从正中矢状面切开的16侧男性盆腔标本前列腺与直肠间的解剖结构,测量前列腺后壁至直肠前壁距离、可进针范围、深度及进针部位距肛门距离.结果:前列腺与直肠前壁间仅存在少量脂肪组织和静脉丛,前列腺后壁至直肠前壁的距离为(5.8±0.7)mm,可进针范围为(15.4±1.4)mm,可进针深度为(15.7±0.9)mm,可进针部位至肛门皮肤距离的大值和小值分别为(47.6±2.4)mm和(35.8±1.9)mm.结论:经直肠是比较理想的前列腺局部给药途径.

    作者:程军平;戴景兴;关艳冰;洪辉文;梁慕兰;许文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