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中斜角肌与颈3、4神经根卡压关系的解剖学研究

高兴平;王天兵;陈德松

关键词:颈丛, 斜角肌, 神经卡压, 局部解剖
摘要:目的:研究颈3、4神经根与前、中斜角肌起点之间的解剖学关系.方法:在25具(47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察颈3、4神经根与其周围组织特别是和前、中斜角肌起点的关系.结果:颈椎横突前后结节均有前、中斜角肌的起点,颈3、4神经根被前、中斜角肌起点处的交叉纤维组织包裹.结论:前、中斜角肌起始部交叉纤维是卡压颈3、4神经根的主要原因,解除前、中斜角肌及其起始部交叉纤维对颈3、4神经根卡压,是治疗颈3、4神经根严重卡压的主要方法.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在头颈部静脉铸型标本制作中的应用

    静脉铸型常用的填充剂有:过氯乙烯、ABS、环氧树脂、自凝牙托材料等[1~3],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作填充剂尚未见报道.我们通过对单体预聚的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及引发剂、促进剂、增塑剂等用量的调整,制作出一批高质量的头颈部动静脉铸型标本,且成功率高.现报道如下.

    作者:石瑾;傅群武;刘畅;吴坤成;石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正常与单侧唇裂口轮匝肌和上唇血管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婴儿单侧唇裂功能性修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4例正常成人新鲜头颈标本,在下颌下缘面动脉远心端内注入红色乳胶. 5例正常婴儿、 6例单侧唇(腭)裂婴儿标本,经福尔马林固定,从皮肤面和粘膜面解剖上唇口轮匝肌,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口轮匝肌的形态及血管的分布.结果: 口轮匝肌分深浅二层.深层肌肉呈水平方向,起自一侧口角的皮肤和粘膜,走向另一侧口角.浅层由上下两束肌纤维组成.单侧完全性唇裂标本显示患侧深层肌肉在裂隙处中断,止于红唇由厚转薄处.而浅层肌肉不仅中断,其附丽点亦发生错位,造成鼻小柱、鼻翼畸形.健侧深层肌肉在裂隙处中断,浅层肌纤维均附于鼻小柱基部,造成鼻小柱向健侧偏斜.正常上唇动脉起始部和走行都较恒定,本组未见解剖异常.唇裂标本显示,一侧动脉不能与对侧同名动脉吻合成弓,还造成异常走行.结论:对单侧完全性唇裂功能性修复,患侧皮下剥离要达到鼻翼外侧,把扭曲错位的浅层肌组织从鼻翼基部及鼻翼外侧的骨膜上进行分离,并按解剖形态进行复位.

    作者:邓细河;徐达传;廖农;翟佳羽;崔颖秋;裴霞;姜杰;黎凡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肝的动脉多处变异1例

    在解剖一成年男尸标本时,见其肝的动脉来源、走行和分布多处变异(附图),现报道如下:1 肝左动脉来自胃左动脉胃左动脉在距其根部3.8cm处发出肝左动脉.肝左动脉起点处外径为3.0 mm,向右上行走,经横沟与左侧纵沟交界处入肝,分布于肝左叶.

    作者:黄大元;孟三光;钱继容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胎儿与成人角膜组织学比较及其意义

    目的:为角膜移植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观察了41只胎儿角膜和18只成人角膜的组织结构,并对其中55例进行了体视学测量.结果:6个月胎儿角膜就厚于成人,主要是角膜基质随胎龄增加增厚明显.角膜基质细胞数面密度随胎龄增长而逐月下降,成人值小.角膜切片中角膜全长内皮细胞数随胎龄逐月增长,但成人其值却低于6月以后的胎儿.以上结果经方差分析,P<0.0001.结论:作角膜移植术时,应选用至少8个月以上胎儿的角膜.

    作者:林卡莉;周小龙;钟瑞冲;王烈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CO2激光TMR与机械TMR管道内应用VEGF后的形态学对照观察

    目的:对照观察CO2激光TMR与机械TMR管道内应用VEGF后心肌管道的热损伤、血管生成及纤维化等形态学变化,探讨TMR结合VEGF应用的方法.方法:采用成年家兔40只,均分A、B两组.分别行CO2激光TMR和机械TMR,同时在两组的管道内注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术后不同时间对照观察心肌管道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激光TMR管道内存在着严重的热损伤,而机械TMR管道内无任何热损伤迹象;术后2周血管生成达高峰期,激光组新生血管密度/数量为(17.84±0.25)条/10×4倍,机械组为(24.20±0.98)条/10×4倍,P<0.01;术后6~8周新生血管密度/数量激光组为(8.93±0.24)条/10×4倍,机械组为(11.08±0.96)条/10×4倍, P<0.01;管道残迹纤维化的直径,激光组为(1.66±0.04)mm,机械组为(0.66±0.04)mm, P<0.001.结论:从TMR管道内新生血管密度/数量及管道残迹纤维化程度来看,机械TMR结合VEGF的应用方法明显优于C02激光TMR结合VEGF.

    作者:张晓东;王冬;李若凡;程效东;刘克;李姗姗;曹承刚;周梦玲;王乃利;寇印华;何星华;穆瑞民;徐达传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寰椎侧块后路螺钉固定的应用解剖学

    目的:为寰椎侧块后路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例中国成年人的寰椎干骨标本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同时对6例新鲜颈椎尸体标本的后入路颈2神经根与寰椎侧块的关系进行观察.结果:寰椎中线至侧块中点、椎动脉内侧壁、椎弓根内缘的距离分别为:(17.56±1.18)mm、(23.04±1.69)mm及(14.18±1.07)mm;侧块中部的宽度为(11.59±1.39)mm,侧块中心点的厚度为(12.70±1.04)mm;后弓与侧块移行处中点至下关节面间距为(4.08±0.69)mm;椎动脉沟处后弓厚度为(4.70±1.00)mm.解剖学观察见颈2神经根出脊髓后沿颈1/2关节间隙的下方向外下行走,且颈2神经根有较大的移动度.结论:寰椎侧块较枢椎椎弓根明显宽大,颈2神经根的上方有足够的空间,故认为寰椎侧块后路螺钉固定是完全可行的.螺钉的进钉方向矢状面应向上20°,横断面上应向内斜15°,螺钉在侧块内的长度约22 mm.

    作者:夏虹;钟世镇;刘景发;徐达传;尹庆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电刺激排尿中圆锥部完全性骶部去传入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从脊髓圆锥部进行完全性骶部去传入手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解剖10具成人脊柱脊髓标本,测量圆锥终末点至不同骶髓节段的距离.结果:脊髓圆锥长约3cm,位于 T12至L1椎体水平.从圆锥终末点至S3和S2节段的长度分别为(15.9±2.3)mm和(21.6±2.7)mm.结论:在电刺激排尿时,切除圆锥终末背侧远段25 mm的后根根丝,可完全切断S2及其以下的骶部传入纤维,获得彻底的膀胱去传入效果.

    作者:张世民;侯春林;徐瑞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颏下、舌根部并发异位甲状腺瘤1例

    异位甲状腺是一种胚胎发育异常的疾病,临床较为少见,异位甲状腺肿瘤更为罕见.作者收治1例颏下、舌根部并发异位甲状腺瘤,现报道如下.

    作者:尉文华;李书明;王贺忠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肺下缘X线影像动态观察及其意义

    目的: 研究肺下缘的X线影像解剖学表现. 方法: 临床钡餐检查者中,随机选540 例(有心肺疾患者除外),对其膈区的动态透视、摄片和电视录像资料进行观察分析,观测肺下缘的位置、形态、动度等. 结果: 肺下缘显示在双膈区呈一条下突的弧形线,称肺下缘线,是含气的肺下缘组织与周围结构的密度不同而显示的一条分界线.该线随呼吸活动,左右同步,平静呼吸时在肩胛线处平11肋,双侧等高.活体肺下缘的位置比解剖学肺下缘的投影要低得多,两者相差约一个肋间. 结论: 肺下缘线是肺下缘的X线影像标志,观测肺下缘的影像对膈区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洪全;冯开梅;周仰光;刘建成;王庆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人发角蛋白神经导管诱导兔胫神经缺损部分再生时泛素的表达及分布

    目的:应用人发角蛋白神经导管植入兔胫神经缺损部分,诱导神经再生过程中不同时期泛素(ubiquitin)的表达和分布.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术后48 d,缝合线之间变性组织及其周围神经组织的雪旺细胞胞质和胞核中泛素免疫组化染色呈棕黄色阳性反应.术后99 d,泛素在人发角蛋白周围的组织中免疫组化染色呈深棕色强阳性反应,在其它新生神经组织分布稀疏,免疫组化染色呈浅黄色弱阳性.术后99 d较成熟的神经组织中无泛素阳性着色,而新生的神经组织呈棕黄色阳性反应.结论:人发角蛋白及缝合线之间变性组织的异常蛋白的降解主要由泛素承担.在新生神经组织中大量泛素参与蛋白质和变性神经组织的降解,而在趋于成熟的神经组织中因降解的蛋白质量的减少,参与降解的泛素量也减少.

    作者:胡庆柳;朴英杰;彭心昭;徐锡金;傅文玉;路艳蒙;陈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镰状韧带形态与血供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镰状韧带的形态、血供及其在腹腔镜肝脏外科的意义.方法:用腹腔镜观察20例活体,30例动脉灌注乳胶标本及5例血管透明标本,研究镰状韧带的解剖结构、血供来源、血管分布及侧支吻合.结果:镰状韧带由双侧腹膜合成,长为(8.3±1.6)cm,宽处为(4.9±0.8)cm,窄处为( 1.1±0.3)cm;血供主要来自左膈下动脉和肝中动脉,二者于镰状韧带肝缘形成血管弓,并发出6~12支分布于镰状韧带;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回流至左膈下静脉.结论:镰状韧带的血管与多条血管吻合,是肝脏侧支循环的重要途径.镰状韧带是腹腔镜肝脏外科的重要标志和入路.

    作者:李晓平;徐达传;李朝龙;胡振富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神经根受压的形态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神经根管狭窄神经根压迫的影像学诊断和手术进路选择提供依据.方法:解剖了56例腰骶椎标本神经根,观察神经根有关压迫因素.结果:椎管内压迫为上关节突的内侧缘及黄韧带,椎间孔内压迫为增生上关节突、膨隆的椎间盘,椎间孔外压迫为膨隆的椎间盘和椎体的骨唇.在无明显椎间盘膨隆标本,L4、L5神经根与硬膜的夹角分别为40.4°±3.1°和45.9°±3.7°,12个因椎间盘膨隆的神经根与硬膜夹角分别为67.0°±8.2°和69.6°±8.1°.结论:解剖学神经根压痕的存在不能绝对证明生前有神经根损害症状,但对神经根压迫的研究有助于解释神经根造影像,明确神经根压迫因素.

    作者:张明;郑祖根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外科和放射解剖学》杂志文题摘要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枕大神经分支分布于耳廓后1例

    耳的神经支配较复杂,有来自三叉神经的耳颞神经、面神经耳支(耳后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分支,以及来自颈丛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分支,其中耳大神经是支配耳的主要神经.作者在观察耳后神经时,于1例成年男性尸体发现其右侧枕大神经走行分布异常,较少见,报道如下.

    作者:雷涛;陈兵;崔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腰椎人字嵴顶点椎弓根螺钉进钉方法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研究以腰椎人字嵴顶点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00套成人干燥腰椎骨标本上对人字嵴的出现率、人字嵴顶点与椎弓根中心的关系进行了观测.结果:①腰椎人字嵴出现率为94.8%.其中L1为96.7%;L2为98.9%;L3为100%;L4为99%;L5为81%;②进钉角度:L1为5.1°±4.7°;L2为6.2°±3.7°;L3为7.5°±3.2°;L4为8.9°±3.3°;L5为10.7°±7.9°.③进钉深度:L1为(4.3±0.3)cm;L2为(4.3±0.3)cm;L3为(4.5±0.4)cm;L4为(4.3±0.3)cm;L5为(4.1±0.3)cm.结论:①腰椎的人字嵴结构恒定存在,变异小,且不受退变影响;②人字嵴顶点位于或接近椎弓根中心,不需过多地显露横突和关节突关节,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进钉方法.

    作者:杜心如;叶启彬;赵玲秀;张一模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吻合指神经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

    目的:报道吻合指神经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方法:对20具成人尸体40例手的指掌侧固有神经直径和分支进行了测量;并对39例患者的39指指腹缺损行吻合指掌侧固有神经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结果:⑴指掌侧固有神经平近节指横纹处宽1.4~2.0 mm,厚0.8~1.0 mm;平末节指横纹处宽1.0~1.4 mm,厚0.6~0.8 mm.⑵近节掌侧支为4.4~5.3支,背侧支为3.8~5.0支;中节掌侧支为3.5~4.6支,背侧支为3.4~4.1支;末节终支为3.8~4.6支.⑶39例患指中38例一期成活,指腹饱满,外观理想,耐磨性好,两点辨别觉达5 mm内,指腹感觉达S3以上.结论:吻合指神经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优于未吻合神经的术式.

    作者:杜廷页;董乐乐;樊建军;常振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颅中窝骨性结构的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测量鞍区及颅中窝底骨性结构的解剖位置,为神经内窥镜和显微神经外科在该区的直接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2例成人尸头标本鞍区及颅中窝底骨性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比较翼点入路和额下入路到该区的解剖距离.结果:额下入路到鞍区的解剖距离近是(45.63±0.78)mm(38.02~52.50 mm)和(73.10±0.56)mm(65.24~82.56 mm),而翼点入路分别为(34.75±0.81)mm(24.08~50.58 mm)和(67.99±0.68)mm(60.16~75.60 mm).翼点内板到颅中窝底的各个孔的大距离是(62.46±0.57)mm(55.86~70.08 mm),大垂直角度是(39.82±1.52)°(29.6°~55.7°).结论:鞍区和颅中窝底的骨性结构可为神经内窥镜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操作提供解剖标志,翼点入路比额下入路到鞍区的距离缩短约10~15 mm两者具有明显差异(P<0.01).

    作者:丁学华;尹嘉;曹瑞华;廖建春;张光霁;楼美清;骆纯;卢亦成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胰体胰尾缺失1例

    我们在局部解剖教学打开1例女性尸体腹腔时,发现网膜囊后壁的胰腺只有胰头,未见胰体和胰尾,现报道如下.年龄约为15岁,身高150 cm左右,比较消瘦,腹前后壁均未见手术切口痕迹,打开腹腔后大网膜以及腹腔其它器官的位置、排列正常,没有粘连.

    作者:劳明;莫小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第5~9肋间后动脉侧副支的观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为临床胸膜腔穿刺术提供直观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5侧成人标本上对第5~9肋间后动脉的侧副支进行观测,并对照活体进行比较观测.结果:①在第5~9肋间后动脉,侧副支起始处距椎体侧缘的距离平均为(2.3±0.3)cm;②第5~9肋间后动脉,侧副支起始处在胸后壁体表投影点距后正中线的距离,分别是(4.3±0.3)、(5.0±0.2)、(5.0±0.3)(5.0±0.2)、(5.0±0.1)cm.结论:①第5~9肋间后动脉在靠近椎体侧缘附近就已发出了侧副支;②行胸膜腔穿刺时宜于侧副支起始处的体表投影点以外进行.

    作者:安高;洪丽;陈胜华;苏波;李素云;曹朝晖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两侧双睾丸动脉1例

    据中国人体体质调查357例统计分析,性腺动脉左、右侧各1支的占81.5%,左1右2的占8.4%,左2右1的占4.48%,其它形少见,笔者在解剖一具55岁左右男性标本过程中发现其两侧双睾丸动脉,现报道如下:

    作者:潘伯群;戴冀斌;王晓芸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