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庆柳;朴英杰;彭心昭;徐锡金;傅文玉;路艳蒙;陈英
目的:比较3种周边缝合方法以及不同深度周边缝合修复肌腱的强度,以指导临床工作. 方法:将新鲜成年猪后足24只,随机分成2组,每组再随机分成3小组,解剖暴露中间2趾深屈肌腱后,第1组分别用连续单纯周边缝合、连续锁边周边缝合和连续改良交叉周边缝合3种方法行浅周边缝合;第2组分别用以上3种方法行深周边缝合.测定和记录每组肌腱轴相拉伸载荷下的大负荷和大功耗,并行统计学分析(ANOVA).结果:深周边缝合组的大负荷和大功耗均显著高于相应的浅周边缝合组(P<0.05,P<0.01),在测试的方法中连续改良交叉周边缝合的大负荷和大功耗大.结论:加深周边缝合的深度可以获得较大抗张强度,深连续改良交叉周边缝合是所研究的方法中能用于抗张力较强的周边缝合.
作者:谢仁国;汤锦波;徐燕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比较研究劈离式肝脏移植两种主要劈离方式-经典劈离方式和改良劈离方式的差异,以选择一种安全易行的方式.方法:取58例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肝和8例新鲜肝脏进行劈离肝移植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分别采用经典劈离方式和改良劈离方式,比较肝脏各段动脉血供、静脉回流及胆管的损伤情况.结果:本组66例肝脏66.7% Ⅷ段、100%Ⅴ段(部分或全部)通过肝中静脉回流.采用经典劈离方式标本中,右半植肝Ⅴ、Ⅷ段静脉回流均被破坏.结论:改良劈离方式比经典劈离方式更安全可靠,在供肝大小适合的情况下应成为临床劈离式肝脏移植的首选术式.
作者:韩德恩;宿华威;李玉兰;胡占良;张新宇;张新晨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应用人发角蛋白神经导管植入兔胫神经缺损部分,诱导神经再生过程中不同时期泛素(ubiquitin)的表达和分布.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术后48 d,缝合线之间变性组织及其周围神经组织的雪旺细胞胞质和胞核中泛素免疫组化染色呈棕黄色阳性反应.术后99 d,泛素在人发角蛋白周围的组织中免疫组化染色呈深棕色强阳性反应,在其它新生神经组织分布稀疏,免疫组化染色呈浅黄色弱阳性.术后99 d较成熟的神经组织中无泛素阳性着色,而新生的神经组织呈棕黄色阳性反应.结论:人发角蛋白及缝合线之间变性组织的异常蛋白的降解主要由泛素承担.在新生神经组织中大量泛素参与蛋白质和变性神经组织的降解,而在趋于成熟的神经组织中因降解的蛋白质量的减少,参与降解的泛素量也减少.
作者:胡庆柳;朴英杰;彭心昭;徐锡金;傅文玉;路艳蒙;陈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为寰椎侧块后路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例中国成年人的寰椎干骨标本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同时对6例新鲜颈椎尸体标本的后入路颈2神经根与寰椎侧块的关系进行观察.结果:寰椎中线至侧块中点、椎动脉内侧壁、椎弓根内缘的距离分别为:(17.56±1.18)mm、(23.04±1.69)mm及(14.18±1.07)mm;侧块中部的宽度为(11.59±1.39)mm,侧块中心点的厚度为(12.70±1.04)mm;后弓与侧块移行处中点至下关节面间距为(4.08±0.69)mm;椎动脉沟处后弓厚度为(4.70±1.00)mm.解剖学观察见颈2神经根出脊髓后沿颈1/2关节间隙的下方向外下行走,且颈2神经根有较大的移动度.结论:寰椎侧块较枢椎椎弓根明显宽大,颈2神经根的上方有足够的空间,故认为寰椎侧块后路螺钉固定是完全可行的.螺钉的进钉方向矢状面应向上20°,横断面上应向内斜15°,螺钉在侧块内的长度约22 mm.
作者:夏虹;钟世镇;刘景发;徐达传;尹庆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据中国人体体质调查357例统计分析,性腺动脉左、右侧各1支的占81.5%,左1右2的占8.4%,左2右1的占4.48%,其它形少见,笔者在解剖一具55岁左右男性标本过程中发现其两侧双睾丸动脉,现报道如下:
作者:潘伯群;戴冀斌;王晓芸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我们在局部解剖教学打开1例女性尸体腹腔时,发现网膜囊后壁的胰腺只有胰头,未见胰体和胰尾,现报道如下.年龄约为15岁,身高150 cm左右,比较消瘦,腹前后壁均未见手术切口痕迹,打开腹腔后大网膜以及腹腔其它器官的位置、排列正常,没有粘连.
作者:劳明;莫小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为从脊髓圆锥部进行完全性骶部去传入手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解剖10具成人脊柱脊髓标本,测量圆锥终末点至不同骶髓节段的距离.结果:脊髓圆锥长约3cm,位于 T12至L1椎体水平.从圆锥终末点至S3和S2节段的长度分别为(15.9±2.3)mm和(21.6±2.7)mm.结论:在电刺激排尿时,切除圆锥终末背侧远段25 mm的后根根丝,可完全切断S2及其以下的骶部传入纤维,获得彻底的膀胱去传入效果.
作者:张世民;侯春林;徐瑞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耳的神经支配较复杂,有来自三叉神经的耳颞神经、面神经耳支(耳后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分支,以及来自颈丛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分支,其中耳大神经是支配耳的主要神经.作者在观察耳后神经时,于1例成年男性尸体发现其右侧枕大神经走行分布异常,较少见,报道如下.
作者:雷涛;陈兵;崔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为神经根管狭窄神经根压迫的影像学诊断和手术进路选择提供依据.方法:解剖了56例腰骶椎标本神经根,观察神经根有关压迫因素.结果:椎管内压迫为上关节突的内侧缘及黄韧带,椎间孔内压迫为增生上关节突、膨隆的椎间盘,椎间孔外压迫为膨隆的椎间盘和椎体的骨唇.在无明显椎间盘膨隆标本,L4、L5神经根与硬膜的夹角分别为40.4°±3.1°和45.9°±3.7°,12个因椎间盘膨隆的神经根与硬膜夹角分别为67.0°±8.2°和69.6°±8.1°.结论:解剖学神经根压痕的存在不能绝对证明生前有神经根损害症状,但对神经根压迫的研究有助于解释神经根造影像,明确神经根压迫因素.
作者:张明;郑祖根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为临床扩大根治性直肠切除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8具成人尸体标本的直肠侧方淋巴结等进行解剖观察.结果:8具标本盆腔解剖结构辩认清楚,明确了直肠侧方各组淋巴结的解剖定位.侧方向淋巴结包括前、后、中、下组,分别沿相关的血管分布.在直肠周围脂肪与盆壁之间存在着直肠后间隙,脏层筋膜所包绕的直肠周围脂肪、血管及淋巴管即为直肠系膜.腹下神经沿输尿管和髂内动脉向侧、尾方走行,并于发自S2~4神经根的盆内脏神经在盆腔侧壁汇合成盆自主神经.结论:低位直肠癌的转移特点是直肠上方向和侧方向淋巴结转移,扩大根治性直肠切除术有助于降低低位直肠癌术后的局部复发,提高远期疗效.
作者:曹道成;马继民;马龙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为临床胸膜腔穿刺术提供直观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5侧成人标本上对第5~9肋间后动脉的侧副支进行观测,并对照活体进行比较观测.结果:①在第5~9肋间后动脉,侧副支起始处距椎体侧缘的距离平均为(2.3±0.3)cm;②第5~9肋间后动脉,侧副支起始处在胸后壁体表投影点距后正中线的距离,分别是(4.3±0.3)、(5.0±0.2)、(5.0±0.3)(5.0±0.2)、(5.0±0.1)cm.结论:①第5~9肋间后动脉在靠近椎体侧缘附近就已发出了侧副支;②行胸膜腔穿刺时宜于侧副支起始处的体表投影点以外进行.
作者:安高;洪丽;陈胜华;苏波;李素云;曹朝晖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静脉铸型常用的填充剂有:过氯乙烯、ABS、环氧树脂、自凝牙托材料等[1~3],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作填充剂尚未见报道.我们通过对单体预聚的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及引发剂、促进剂、增塑剂等用量的调整,制作出一批高质量的头颈部动静脉铸型标本,且成功率高.现报道如下.
作者:石瑾;傅群武;刘畅;吴坤成;石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右肾异位伴肾门异位及输尿管、肾动脉、肾静脉变异较罕见,现报道如下.女尸标本,年约50岁,身长155 cm,全体毛发为黄白色,右肾多发性异常.
作者:别业红;胡琪;向世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肌复合组织瓣是整形修复外科常选用的组织供区,Muller(1890)首次报道了颞区颅骨瓣修复颅骨缺损,Rubin(1970)则是颞肌瓣的推广和普及者.象原料厂一样,颞肌复合组织瓣广泛被医生取用[1,2],常用于肿瘤、创伤、手术等导致的颜面畸形如Converse和Elliott的全鼻再造[2,3]、Erol全耳或单纯耳廓再造[4~7]、鲁开化等的拇指再造[8]、瘢痕性秃发修复、面瘫矫正、颧骨畸形治疗、眉再造、上下眼睑和口唇缺损的修复以及躯体、四肢瘢痕挛缩的治疗[9~11]等等.
作者:齐向东;胡志奇;徐达传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为局部麻醉下隆乳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6具成年女性的52例标本胸部进行解剖,观测第2~6肋间神经外侧皮支(LCIN)和第2~6肋间神经前皮支(ACIN)的分支分布.结果:第2~6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穿出点横径依次递减,T2为(2.12±0.26)mm,T6为(0.94±0.25)mm;穿出点至前正中线的距离逐渐增大,T2为(8.87±0.57)cm,T6为(10.17±0.83)cm;穿出点至腋前线距离亦逐渐增大,T2为(1.94±0.91)cm,T6为(1.06±0.18)cm.第2~6肋间神经前皮支(ACIN)在胸骨旁穿出点位置恒定.且肋间神经呈重叠性、节段性分布于乳房区的皮肤.结论:乳房的神经支配主要有锁骨上神经分支和T2~6LCIN的乳房支及T2~6ACIN的乳房支.采用阻滞LCIN和ACIN完全可以满足隆乳术的镇痛要求.
作者:戴景兴;原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在解剖一成年男尸标本时,见其肝的动脉来源、走行和分布多处变异(附图),现报道如下:1 肝左动脉来自胃左动脉胃左动脉在距其根部3.8cm处发出肝左动脉.肝左动脉起点处外径为3.0 mm,向右上行走,经横沟与左侧纵沟交界处入肝,分布于肝左叶.
作者:黄大元;孟三光;钱继容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腰椎间孔韧带的形态及特点,以探讨其在腰腿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取正常人体腰椎防腐标本,解剖椎间孔区,对椎间孔韧带的起止点、形态特征和分布特点等进行观测.结果:所有标本均含有椎间孔韧带,80%椎间孔存在韧带组织,韧带以上腰椎多见,左右椎间孔韧带分布无对称性.椎间孔韧带平均厚度(0.36±0.44)mm,以带状韧带为主.椎间孔垂直径、神经根孔垂直径和神经根直径分别为(17.09±2.92)mm、(11.19±3.06)mm、(4.37±1.08)mm.横孔韧带多分布在上位椎间孔,体横韧带多见于L5S1椎间孔处.结论:①腰椎间孔韧带形态变异较大,分布广泛而有一定的规律,应为正常的组织结构;②当椎间孔周围组织出现退变时,椎间孔韧带的存在可能会增加血管和神经根遭遇受挤压的危险性.
作者:张勇;汪进良;肖建国;冷鹏;付宇;梁超;余克强;李义凯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为提高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效果,通过生物力学实验,观察骨密度对内固定强度的影响.方法:取成人股骨上段防腐标本20只,测量股骨颈骨密度值.根据骨密度值高低,将标本分为A、B两组,每组10只.两组的骨密度值有显著差异(P<0.01).将标本制成股骨颈骨折模型,均用加压螺纹钉内固定后行负载实验,比较两组固定的强度.结果:骨密度低的B组标本在400 N载荷下的骨折位移明显大于骨密度高的A组(P<0.01),且大负荷也明显小于A组(P<0.01).结论:骨密度对股骨颈骨折固定的强度有直接影响,骨密度值可作为预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高文山;张英泽;潘进社;李石玲;王殿臣;顾志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颈3、4神经根与前、中斜角肌起点之间的解剖学关系.方法:在25具(47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察颈3、4神经根与其周围组织特别是和前、中斜角肌起点的关系.结果:颈椎横突前后结节均有前、中斜角肌的起点,颈3、4神经根被前、中斜角肌起点处的交叉纤维组织包裹.结论:前、中斜角肌起始部交叉纤维是卡压颈3、4神经根的主要原因,解除前、中斜角肌及其起始部交叉纤维对颈3、4神经根卡压,是治疗颈3、4神经根严重卡压的主要方法.
作者:高兴平;王天兵;陈德松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