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透明隔腔容量CT定量分析

陈杰;单国进;劳群

关键词:CT, 透明隔腔, 容量, 成人
摘要:目的:定量研究正常成年人透明隔腔(cavum septa peullcidum,CSP)容量及其性别差别.方法:采用CT部分容积分析法(PVA)定量研究82例成年人CSP容量.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其均值及95%之正常范围为男3.02~4.49ml,女2.57~4.38ml,男女之比差异P>0.05.结论:正常成年人CSP容量可由CT的PVA法测定,其均值的95%正常范围无显著性性别差异.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Oddi括约肌形态特征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Oddi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SO)形态结构特点,为SO切开术及其病理生理意义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对53例正常Vater区标本进行巨微解剖,免疫组化,Masson染色和体视学技术综合性观测.结果:①SO可分为固有肌和十二指肠延续肌纤维两类,前者有内纵、外环两层;②SO与十二指肠环肌间有肌束联系;③自十二指肠大乳头尖至胆总管(common bile duct,CBD)括约肌上界距离(15.92±4.97)mm;SO长(13.99±3.84)mm;从大乳头尖至CBD穿十二指肠肌层处间距(11.34±3.07)mm;SO厚处(0.83±0.18)mm.结论:SO形态特点可支持SO生理活动特征;为临床操作ERCP、SO压力检测和Oddi括约肌切开术等,提供解剖学资料.

    作者:陈道邦;周德明;杨开清;李光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双侧副胸锁乳突肌与胸骨肌相连1例

    在局解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例双侧副胸锁乳突肌与胸骨柄相连的变异,较为罕见,故报道如下.女性,70岁左右.变异肌肉位于深筋膜深面、胸锁乳突肌及胸大肌的浅表,呈“X”形(附图).两侧副胸锁乳突肌于胸骨柄水平处以中间腱相连后止于胸骨柄前面,肌腹(宽约1.5 cm,厚约1.0cm)向两侧外上方斜行约18 cm后止位于两侧颞骨乳突外侧面、胸锁乳突肌止点浅表.胸大肌浅表尚有两变异肌肉起于胸大肌下缘(第5~6肋间),向内上方斜行约16 cm后连于中间腱.

    作者:姜华东;张家兴;郑荣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螺旋式与环式椎体融合器的生物力学比较

    目的:用生物力学的方法比较螺旋式与环式椎体融合器的初始稳定性和拔出力量.方法:将24个颈椎运动节段(C4/5或C6/7),根据BMD和不同节段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螺旋式BAK-C和环式Brantigan I/F,测试完整模型和固定状态下椎体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6种运动状态的稳定性,后进行拔出试验.结果:BAK-C和Brantigan I/F均能增加颈椎的初始稳定性,但在效率上无显著性差异.BAK-C的拔出力量显著大于Brantigan I/F.结论:两种椎体融合器的稳定性几乎没有差异.螺旋式融合器具有较大的拔出力量.

    作者:杨凯;王仁成;王信胜;燕好军;王俊勤;董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踝管内胫后神经松解有关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踝管内胫后神经松解治疗踝管综合征、跟痛症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5例成人尸体标本,对胫后神经在踝管内的分支部位及其走行进行了解剖观察研究,测量了胫后神经的滑动距离.结果:胫后神经多在内踝水平下3 cm内分出足底内、外侧神经支配足底部皮肤感觉及内在肌,少部分在内踝上分支.从胫神经主干内踝上1cm内发出1~2支神经(跟内侧支)在皮下或深筋膜下行走达足跟脂肪垫内及跟骨内,沿途呈树枝状分支.被动活动关节时,踝管内胫神经可滑动8.2 mm(5.0~12.5 mm).结论:踝管内胫神经松解应充分松解胫神经的主干及主要分支,足跟分支卡压可能与足跟痛有关.故对顽固性足跟痛患者可考虑封闭、松解或切断有关神经支.

    作者:陈清汉;陈德松;方有生;张树桧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大鼠脊髓损伤后植入人发角蛋白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人发角蛋白(HHK)在脊髓损伤(SCI)修复中诱导和促进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再生以及HHK在脊髓中的降解机理.方法:选用12只成年雌性SD大鼠,采用改制的Ⅱ型NYU装置,建立SCI组、SCI后植入HHK组,并设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4 d取材,经HE、Mallory's-磷钨酸-苏木素、Loyer's-SterrvThionin等方法染色,观察其光镜结构的变化.结果:与损伤组相比较,植入HHK组损伤节段的萎缩程度明显减低,灰质中部分神经元残存,有髓神经纤维脱髓鞘现象减轻;HHK周边集聚大量巨噬细胞和胶质细胞;植入的HHK毛小皮膨胀松弛,出现与皮质层分离,皮质层内出现皲裂,中央髓质腔增大.结论:植入HHK具有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损伤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HHK在SCI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作者:徐锡金;霍霞;朴英杰;刘少辉;路艳蒙;付文玉;杨迎暴;李佩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带血管蒂肌腱移植修复跟腱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为带血供肌腱移植修复跟腱缺损提供生物力学和组织学依据.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15只,其中12只分两组:一侧行带血管蒂趾长屈肌腱转位修复跟腱缺损,对侧为游离肌腱移植对照组,术后12周取材,分别行组织学检查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带血管蒂肌腱组移植跟腱组织学形态近似正常跟腱,肌腱大拉伸力为正常跟腱的67.7%,而游离肌腱组移植跟腱的腱纤维为瘢痕包裹,大拉伸力为跟腱的35.3%,两者的差异性非常显著(P<0.01).结论:带血管蒂肌腱移植修复跟腱缺损优于游离肌腱移植.

    作者:高建明;徐达传;余磊;赵卫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硅胶膜管联合BMP/HA修复大块骨缺损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硅胶膜(SGM)管与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和羟基磷灰石(HA)复合后修复兔长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制备兔桡骨中段1.2 cm缺损模型,实验组缺损区外围包绕硅胶膜,其内分别填充自体骨、BMP/HA、HA三种材料;对照组仅填充HA;空白组骨缺损区未填充.通过X线摄片、光学显微镜、立体计量学分析和生物力学评价对骨缺损区愈合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SGM+BMP/HA组骨缺损区见有大量的类骨质,明显优于其他组.第2个月,SGM+自体骨组与SGM+BMP/HA组植入区有大片新骨形成.术后3个月,SGM+自体骨组与SGM+BMP/HA组骨缺损基本修复并出现骨组织改建现象.此时,SGM+HA组与对照组骨缺损区也有少量新骨形成,空白组缺损区为纤维组织充填.结论:硅胶膜管与自体骨或BMP/HA联合用于修复骨缺损成骨效果更佳.因为硅胶膜的屏障作用可使骨缺损区受到引导成骨和诱导成骨的双重作用.

    作者:张日见;秦书俭;郁卫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上呼吸道和上消化道联合铸型标本的设计和制作

    上呼吸道与上消化道呈“X”形交叉分布,两者交汇点即共同通道是口咽部,此处的结构及名称较多,初学者不易形成立体概念.对此,我们设想对其进行联合铸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基本操作过程(1)从眉弓上方约2 cm、耳廓上方约1 cm及枕骨隆凸平面锯掉颅盖,完整地取出脑组织;自C6~T1平面水平离断头颈部,沿食管及颈椎椎体之间纵形切开皮肤及肌肉,细心分离食管及咽后壁与颈椎椎体间的软组织,并从枕骨斜坡处呈冠状位将颈椎及枕骨后部离断.若自C6~T1平面仅离断食管、气管及其前方的软组织,则可保留完整的脊柱和脊髓.(2)将取下的标本先放入5%~10%H2O2中漂洗1~2 d,之后用流水冲洗口腔、鼻腔、咽、喉及食管、气管上段等,再拿出凉干,其间可视情更换方向,以利鼻旁窦内的水分流出.(3)沿口唇边缘行连续缝合以封闭口腔外口;将10 ml注射器活塞的前端橡皮部分塞入鼻孔附近,并行荷包缝合以封闭鼻腔外口,注意将结扎线嵌入注射器前端橡皮部分的凹陷内,以防其滑脱.(4)自气管及食管断端分别插管灌注填充剂.(5)待填充剂充分硬固后,将标本放入浓盐酸中腐蚀1周左右,取出冲洗、漂白、装瓶.

    作者:石瑾;黄美贤;姚女兆;吴坤成;石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外鼻软组织厚度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隆鼻术提供国人的外鼻软组织厚度的解剖学资料.方法:20具经常规防腐处理的成年尸体标本,将外鼻分为眉间点、鼻根点、鼻背点、鼻尖上点、鼻尖点、鼻尖下点,鼻小柱前点和鼻翼顶点,进行各点外鼻软组织厚度测量.同时测量鼻翼软骨外脚距鼻翼缘的距离,鼻中隔软骨前端距鼻尖点和鼻中隔软骨下缘距鼻下点的距离.结果:眉间点软组织厚度(4.42±0.86)mm,鼻根点(4.42±0.99)mm,鼻背点(2.67±0.87)mm,鼻尖上点(4.60±0.98)mm,鼻尖点(4.03±1.56)mm,鼻尖下点(2.67±0.62)mm,鼻小柱前点(2.41±0.57)mm,鼻翼软骨外脚距鼻翼缘的距离,高点(3.14±0.51)mm,中点(4.79±2.33)mm,下点(11.92±2.68)mm.鼻中隔软骨前端距离皮肤表面(4.94±2.50)mm,鼻中隔软骨距鼻下点距离(7.59±2.18)mm.鼻中线各点软组织厚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鼻背点和鼻尖下点为薄,鼻尖点较厚,但个体变异大.结论:了解外鼻被覆软组织的分布不均,有利于改善隆鼻手术的效果和避免手术并发症.

    作者:洪志坚;邱大学;曹文建;陈一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骨间后神经穿桡管远端处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骨间后神经穿旋后肌后可能的卡压位置及临床意义.方法:在2倍放大镜下解剖骨间后神经穿旋后肌后的行程、分支、可能卡压位置以及前臂活动对其影响.结果:骨间后神经穿旋后肌后恒定地分尺侧支和桡侧支;旋后肌远侧缘和拇短伸肌、拇长展肌浅面的腱性肌纤维结构可能是致卡压的解剖结构,前臂伸肌群的活动可诱发上述结构卡压骨间后神经.结论:在桡管远端同样存在卡压骨间后神经的解剖结构,必要时应手术探查、松解.

    作者:张向阳;陈峥嵘;王克强;周泰仁;曹德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腰骶部脊神经前后根的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

    目的:为SPR术中Ia类传入神经纤维在后根内的定性提供组织学及组织化学依据.方法:对2具急性脑死亡男性尸体的腰骶部脊神经前后根进行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结果:前根内有大量的直径均匀有髓的神经纤维,前根的有髓神经纤维乙酰胆碱酯酶染色为阳性;后根的有髓神经纤维大小不均匀,后根的有髓神经纤维大致分为两类:一类髓鞘直径粗大,另一类髓鞘直径较小,大多数有髓神经纤维乙酰胆碱酯酶反应为阴性.结论:后根内乙酰胆碱酯酶反应阴性的粗大有髓神经纤维为Ia类传人神经纤维.而周边部酶反应弱阳性的细小有髓神经纤维为其他传人神经纤维.

    作者:徐朋;徐达传;秦建强;钟世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上肢神经肌支的显微解剖及其在痉挛性瘫痪治疗中的意义

    目的:为寻求解除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新途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43侧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了解痉挛性脑瘫所致上肢痉挛性屈肘、旋前和屈腕畸形的主动肌神经肌支的来源、直径、可分离长度及发出部位.结果:肱二头肌肌支平均2.72支,来源于肌皮神经(97.5%)和正中神经(2.5%);肱肌肌支平均2.74支,来源肌皮神经(80.5%),其余分别来源于桡神经(15.3%)、正中神经(4.2%);肱桡肌肌支平均1.77支,来源于桡神经;旋前圆肌肌支平均2.33支,来源于正中神经;尺侧腕屈肌肌支平均1.72支,来源于尺神经.它们的可分离长度分别为:肱二头肌肌支23.94mm、肱肌肌支21.63mm、肱桡肌肌支21.38 mm、旋前圆肌肌支27.27mm、尺侧腕屈肌肌支21.70 mm.神经肌支的横径分别为:0.99、1.00、0.86、0.84、0.83 mm,在起始与进入肌门处的横径比较(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神经肌支的横径考虑与神经所含数量有关,术中可在起始处选择性切断,切除的长度以术后不再出现神经再连接为度.

    作者:王伟;罗永湘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肋软骨连结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目的:了解肋软骨连结形态特点,为临床选择切除肋软骨的部位提供依据.方法:对29具儿童尸体标本进行肋软骨测量,光镜下观察肋软骨连结组织学特点,并对肋软骨折断后进行断端组织学观察.结果:左侧第1~8肋软骨长度分别为2.9、3.0、3.5、4.2、5.0、6.5、8.4、10.9 cm,右侧者与左侧者相近.第5~7肋增殖区加肥大区厚度相近,平均为0.43mm.折断肋软骨后,髓腔骨松质、Ranvier区和肥大区明确受损.结论:胸骨上举术应改牵拉折断为锐性切断肋软骨,并至少保留0.5 cm肋软骨.

    作者:唐耘熳;冯杰雄;胡廷泽;张尚福;刘文英;蒋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自体骨-肌腱移植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临床治疗垂状指及屈肌腱止点重建的新方法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具40侧成人尸体的跟骨-跖肌腱、第1掌骨-拇长展肌、第2掌骨-桡侧腕长伸肌可行供区,进行止点类型、附着点面积、可切取骨块情况、以及相邻解剖结构和解剖变异等方面进行解剖学研究.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①90%的跖肌腱直接附着于跟骨而不与跟腱融合(集中型占85%),止点面积为(69.5±4.4)mm2;②93%拇长展肌腱直接附着于第1掌骨基底部桡侧(集中型占87%),止点面积为(27.9±3.4)mm2;③90%桡侧腕长伸肌腱直接附着于第2掌骨背侧或大于1/2桡背侧(集中型占90%),止点面积为(31.6±4.2)mm2.切取骨块形状分为椭圆形(平均占12%)、横形(平均占8%)、圆形(平均占7%)、弥散形(平均占13%).结论:①跟骨-跖肌腱、部分第1掌骨-桡侧腕长伸肌和第2掌骨-拇长展肌的肌腱附着点形状、面积、可切取的骨块都能满足骨-肌腱移植的要求;②切取3个骨-肌腱供区对手足功能无任何影响,为临床构制骨-肌腱移植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作者:徐雷;徐建光;顾玉东;寿奎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交通1例

    据中国人体质调查一书统计,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有交通的占10.2%.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女标本时,见其右侧肌皮神经发一支与正中神经交通,现报道如下.肌皮神经自外侧束发出,偏外下行进入喙肱肌,入肌处发出3支支配该肌,主干穿过喙肱肌在肱二头肌内侧下行,分出2支支配肱二头肌和肱肌.随后在距肱骨内侧髁上方15 cm处又向内下分出一支连于正中神经,本干继续前行穿过肱二头肌腱外侧移行为前臂外侧皮神经.交通支长2.4 cm、直径1.5 mm,肌皮神经分支前直径为2.1 mm,分支后直径为1.0 mm.正中神经接受分支前直径为1.5mm,接受分支后直径为2.1mm.由外侧束发出的正中神经外侧根明显比内侧根细、直径分别为0.6mm和1.2 mm.

    作者:孙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不同肋间切口胸腔闭式引流的效果分析

    胸膜腔肋间闭式引流能够有效地抢救胸部受伤后合并血气胸或血心包的病人.如何选择肋间隙的穿刺切口部位而达到佳的治疗效果,各家文献报道不一.本文收集12年来有完整资料的胸部外伤210例,对其选用不同肋间切口进行胸腔闭式引流进行了疗效分析.本组均为胸外伤合并有血气胸或血心包的病例,不包括合并有腹部损伤及胸部以外的其它损伤.

    作者:崔英健;孟镔;李大巍;丁占彪;陶伟;徐君玉;翟延荣;李军;窦正郁;汪月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生物力学

    爆裂性骨折系指脊柱前、中柱在压缩载荷作用下发生的损伤,主要特征为椎体前方的楔形压缩(前柱损伤)、后方骨皮质的骨折(中柱损伤)及椎体后缘骨折片凸入椎管.在所有胸腰椎损伤中,以爆裂性骨折为常见.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一直是脊柱外科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进展及脊柱内固定技术的进步,对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认识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本文重点对其生物力学研究进展作一回顾.

    作者:戴力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股前外侧皮瓣血管类型的临床观察与研究

    目的:总结报道股前外侧皮瓣皮血管起始走行的解剖学特点和规律,并作出临床分型.方法:在156例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手术中,对皮血管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干上的起源、是否穿肌、穿肌的长短深浅、皮血管浅出点的高低等解剖学特点进行观察总结.结果:股前外侧皮瓣皮血管的形式主要有8种,可分五个类型:Ⅰ股皮穿支型(55.1%)包括深浅两个亚型;Ⅱ肌间隙皮支型(26.9%);Ⅲ混合型;Ⅳ无粗大皮支型;V高位皮血管型(21.5%).结论:(1)尽管股前外侧皮瓣皮血管的形式和类型有多种,但作为皮血管的主干-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在绝大多数个体中,不仅恒定存在,而且肯定有一优势皮支发出.(2)皮瓣移植术遇到无粗大皮支型时,不必放弃手术,改用高位皮血管,仍可使皮瓣移植获取成功.

    作者:张春;吴恙;陈中;曹杨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额神经末支解剖特点及其在前额除皱术中的意义

    目的:为前额除皱术切口位置和分离平面的选择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8例成人头部标本进行大体和显微解剖研究以及组织切片观察.结果:①眶上神经绕过眶上缘后分为深、浅二支,浅支位额肌深面并穿过该肌分布于额部皮肤.深支行于额肌、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直达人字缝;②滑车上神经在皱眉肌外侧和穿经皱眉肌后穿过额肌到达头皮.结论:①前额除皱术中冠状切口应尽量靠近人字缝,并在骨膜下剥离皮瓣,以避免损伤眶上神经;②切断皱眉肌时宜在直视下仔细操作以减少对滑车上神经的损伤.

    作者:罗少军;刘贻运;王绥江;汤少明;廖进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成年大鼠脑神经元aFGF基因mRNA表达

    目的:为aFGF对成年大鼠脑内神经元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察了成年大鼠脑内神经元mRNA表达分布情况.结果:成年大鼠脑皮质、海马、下丘脑和中脑神经元核内均有不同程度的aFGF基因表达.结论:aFGF在脑多个部位神经元的表达可能与神经元的存活和功能活动的维持有关.

    作者:王清华;徐如祥;钟世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