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生物力学

戴力扬

关键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生物力学研究, 胸腰椎损伤, 脊柱外科, 内固定技术, 椎体后, 载荷作用, 压缩, 骨折片, 骨皮质, 椎管, 楔形, 特征, 前方
摘要:爆裂性骨折系指脊柱前、中柱在压缩载荷作用下发生的损伤,主要特征为椎体前方的楔形压缩(前柱损伤)、后方骨皮质的骨折(中柱损伤)及椎体后缘骨折片凸入椎管.在所有胸腰椎损伤中,以爆裂性骨折为常见.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一直是脊柱外科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进展及脊柱内固定技术的进步,对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认识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本文重点对其生物力学研究进展作一回顾.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颅外椎动脉侧支吻合的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椎动脉颅外段的侧支吻合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7具防腐尸体标本并结合5具头颈部血管铸型标本,观察椎动脉与颈动脉、锁骨下动脉分支之间的血管吻合.结果:椎动脉与颈动脉的分支颈升动脉、咽升动脉以及颈深动脉等有广泛的吻合,一般为细小的肌支吻合.椎动脉与枕动脉间的血管吻合比较恒定,有两种类型:直接吻合(10%)和肌支吻合(占90%).结论:颅外椎动脉侧支吻合是椎动脉代偿机制的重要解剖学基础之一,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病中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瞿东滨;金大地;钟世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螺旋式与环式椎体融合器的生物力学比较

    目的:用生物力学的方法比较螺旋式与环式椎体融合器的初始稳定性和拔出力量.方法:将24个颈椎运动节段(C4/5或C6/7),根据BMD和不同节段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螺旋式BAK-C和环式Brantigan I/F,测试完整模型和固定状态下椎体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6种运动状态的稳定性,后进行拔出试验.结果:BAK-C和Brantigan I/F均能增加颈椎的初始稳定性,但在效率上无显著性差异.BAK-C的拔出力量显著大于Brantigan I/F.结论:两种椎体融合器的稳定性几乎没有差异.螺旋式融合器具有较大的拔出力量.

    作者:杨凯;王仁成;王信胜;燕好军;王俊勤;董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双侧副胸锁乳突肌与胸骨肌相连1例

    在局解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例双侧副胸锁乳突肌与胸骨柄相连的变异,较为罕见,故报道如下.女性,70岁左右.变异肌肉位于深筋膜深面、胸锁乳突肌及胸大肌的浅表,呈“X”形(附图).两侧副胸锁乳突肌于胸骨柄水平处以中间腱相连后止于胸骨柄前面,肌腹(宽约1.5 cm,厚约1.0cm)向两侧外上方斜行约18 cm后止位于两侧颞骨乳突外侧面、胸锁乳突肌止点浅表.胸大肌浅表尚有两变异肌肉起于胸大肌下缘(第5~6肋间),向内上方斜行约16 cm后连于中间腱.

    作者:姜华东;张家兴;郑荣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经腹腔镜BAK腰5~骶1椎体间融合术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经腹腔镜BAK椎体间融合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察了L5~S1椎间盘的形态及其前侧的毗邻关系.结果:①脊柱L5~S1段前方有两侧髂血管围成的“∧'形区,内有骶中动、静脉,上腹下神经丛走行.②椎间盘平面正对腹前壁耻骨联合上方(6.7±2.8)cm处.结论:经腹腔镜BAK椎体间融合术是安全、可行的术式.

    作者:许卫红;郑和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股骨颈轴向控制髓内钉与A-P型GAMMA钉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研究股骨颈轴向控制髓内钉(axial controlled intramedullary nail of thefemoral neck,即ACINFN钉)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应用提供力学依据.方法:24具新鲜尸体股骨标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两个实验组.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实验组制成EvansⅠ型粗隆间骨折模型,分别用材料、规格相同的ACINFN钉和A-P型GAMMA钉固定.各组均在双轴液压伺服生物材料测试实验机上做抗压和抗扭转实验.结果:在300N的压力下,对照组、ACINFN钉组和A-P型GAMMA钉组的压缩刚度分别为(1568.06±365.81)、(1166.53±91.8)和(224.11±66.45)N/m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扭角为5°时,对照组、ACINFN钉组和A-P型GAMMA钉组的扭转刚度分别为(1.14±0.19)、(1.076±0.125)和(0.114±0.065)N@m/de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ACINFN钉在抗压和抗扭转性能方面明显优于A-P型GAMMA钉,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作者:潘滔;李佛保;张炳球;彭新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硬膜外腔穿刺术解剖标本制作法

    硬膜外腔穿刺术是通过穿刺将麻醉药物注入硬膜外腔,以麻醉不同平面的脊神经根.为在操作中避免失误,了解和掌握其应用解剖学基础和操作要点是必要的.根据《护理应用解剖学》教材中硬膜外腔穿刺术的内容,我们制作了硬膜外腔穿刺术标本,现将制作方法介绍如下:1选材与取材用经过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常规方法切开胸腹前壁,暴露胸腹腔器官,将胸腹腔器官带腹膜分别剥离上至第4胸椎下缘,下至第4腰椎下缘水平,截断躯干,取用中段.然后沿后正中线向左旁开7.0 cm处,锯切掉肋骨和部分腹后壁,向右去掉肋骨和腹后壁,取用脊柱部分.此标本也可以用局解后的材料.

    作者:胡丹为;刘庆涛;马仁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交通1例

    据中国人体质调查一书统计,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有交通的占10.2%.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女标本时,见其右侧肌皮神经发一支与正中神经交通,现报道如下.肌皮神经自外侧束发出,偏外下行进入喙肱肌,入肌处发出3支支配该肌,主干穿过喙肱肌在肱二头肌内侧下行,分出2支支配肱二头肌和肱肌.随后在距肱骨内侧髁上方15 cm处又向内下分出一支连于正中神经,本干继续前行穿过肱二头肌腱外侧移行为前臂外侧皮神经.交通支长2.4 cm、直径1.5 mm,肌皮神经分支前直径为2.1 mm,分支后直径为1.0 mm.正中神经接受分支前直径为1.5mm,接受分支后直径为2.1mm.由外侧束发出的正中神经外侧根明显比内侧根细、直径分别为0.6mm和1.2 mm.

    作者:孙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生物力学

    爆裂性骨折系指脊柱前、中柱在压缩载荷作用下发生的损伤,主要特征为椎体前方的楔形压缩(前柱损伤)、后方骨皮质的骨折(中柱损伤)及椎体后缘骨折片凸入椎管.在所有胸腰椎损伤中,以爆裂性骨折为常见.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一直是脊柱外科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进展及脊柱内固定技术的进步,对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认识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本文重点对其生物力学研究进展作一回顾.

    作者:戴力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胆囊床形态观测及临床意义

    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囊进行胆囊疾病的介入性治疗应用渐多.若穿刺针从胆囊与肝的非连接区(胆囊的游离壁)进入胆囊内,由于胆囊内压力较高(可达294 Pa),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胆漏.因此,明确胆囊与肝连接区(胆囊床)的解剖学特征,对确保穿刺针由胆囊床进入胆囊,避免胆漏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胆囊床进行了观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安月勇;姜玉波;韩文祥;曲永松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嵌压症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小针刀减压治疗肩胛上神经嵌压症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34侧常规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出冈上孔、冈下孔和肩胛上神经及血管,观察冈上孔、冈下孔及其与肩胛上神经、血管的走行位置关系,测量有关数据.结果:冈上孔位于锁骨锥状结节的后端深面,由肩胛切迹和横架于其上方的肩胛上横韧带围成,距体表(4.75±0.79)cm.冈下孔位于肩胛冈中外1/3交界处下方2 cm处的深面,由冈盂切迹和连于肩峰根部及肩胛骨背面的肩胛下横韧带围成,距体表(3.93±0.95)cm.肩胛上神经起自臂丛上干,行向后外下,穿冈上孔人冈下窝,再向后穿冈下孔入冈下窝,沿途发支至冈上肌、冈下肌和肩关节.肩胛上血管经肩胛上横韧带的外上方入冈上窝与神经伴行.结论:本文提出同时扩大或开放两孔进行治疗的新思路,提供的有关数据和定位方法,可提高小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嵌压症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作者:茆怀海;窦忠新;邹开军;汪爱国;王文富;阮国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离体安装活动式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椎间融合器植入人体后对整个脊柱力学环境的影响.方法:8例成人新鲜尸体脊柱(C2~T1)标本,保留韧带、关节囊及椎间盘,低温(-20℃)保存.测试前解冻,将C2和T1用牙托材料包埋.分4组进行测试:正常组;椎间盘摘除组;试验组;TFC组.通过施加大载荷为2.34Nm的纯扭矩,使颈椎产生三维运动.结果:在椎间盘摘除后,颈椎明显不稳;安装TFC后,颈椎在各个运动方向上运动范围呈减小趋势,手术节段的活动基本丧失,而邻近节段的活动呈增大趋势;安装新型椎间融合器后,颈椎的运动同正常状态近似,邻近椎节亦无明显变化.结论:椎间盘摘除后,颈椎在各个方向上运动加大,刚度减小,脊柱已失稳.安装TFC后,脊柱的刚度增大,且邻近椎节的运动呈增加趋势,将引起力学性能的改变.安装新型椎间融合器后,对脊柱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说明它能较好地与脊柱的力学环境相匹配.

    作者:王增星;原林;赵卫东;王柏川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腰骶部脊神经前后根的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

    目的:为SPR术中Ia类传入神经纤维在后根内的定性提供组织学及组织化学依据.方法:对2具急性脑死亡男性尸体的腰骶部脊神经前后根进行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结果:前根内有大量的直径均匀有髓的神经纤维,前根的有髓神经纤维乙酰胆碱酯酶染色为阳性;后根的有髓神经纤维大小不均匀,后根的有髓神经纤维大致分为两类:一类髓鞘直径粗大,另一类髓鞘直径较小,大多数有髓神经纤维乙酰胆碱酯酶反应为阴性.结论:后根内乙酰胆碱酯酶反应阴性的粗大有髓神经纤维为Ia类传人神经纤维.而周边部酶反应弱阳性的细小有髓神经纤维为其他传人神经纤维.

    作者:徐朋;徐达传;秦建强;钟世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从Medline数据库谈英文摘要的分类和撰写

    中文科技论文加英文摘要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是给外国人看的,因此研究国外科技论文摘要的写法对我们写出好的英文摘要是十分必要的.Medline是世界著名的应用为广泛的生物医学数据库之一,它的内容偏重于临床医学,亦包括大量基础医学及其它生物医学文献,是生物医学工作者获取国外文献的主要途径,生物医学工作者以文章被其收录为荣.另外,Medline数据库是比较容易获得的,它是一个免费数据库,我们可通过Internet进行检索,在各医科大学或医院的局域网上上也可获得光盘版的Medline数据库.因此我们以Medline数据库中的英文摘要作为我们为医学论文写英文摘要的原则和依据是必要的和可行的.本文以“anatomy in ti”为检索式,考察了Medline(2000/11~12)数据库中收录的58篇(共检出69篇文献,其中11篇没有摘要)文献的英文摘要的分类,并对英文摘要的写法进行探讨.

    作者:谭海燕;黄美贤;徐达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股骨颈骨折不同直径加压螺纹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比较不同直径加压螺纹钉内固定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取成人股骨上段防腐标本32例,挑选5例骨密度值相近的标本留用,其余27例根据骨密度值配对分成A、B、C、D、E 5组,制成股骨颈骨折模型.各组依次用直径5、6、7、8和9mm加压螺纹钉内固定后,行生物力学实验.将留用的5例标本分别拧入5种加压螺纹钉,用CT观察螺纹钉对骨质的破坏范围.结果:随螺纹钉直径增粗,各组在扭转5°时的扭力矩及扭转至屈服时的大扭力矩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F=1.711,P>0.05;F=2.402,P>0.05);在股骨头下沉3 mm时的负荷及负载至屈服时的大负荷逐渐增加(F=8.391,P<0.01;F=7.268,P<0.01);螺纹钉对骨质的破坏范围随之增大.结论:在行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时,在保证内固定强度的前提下,应选用体积尽可能小的内固定物.

    作者:高文山;张英泽;潘进社;王殿臣;李石玲;闫金成;顾志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肋软骨连结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目的:了解肋软骨连结形态特点,为临床选择切除肋软骨的部位提供依据.方法:对29具儿童尸体标本进行肋软骨测量,光镜下观察肋软骨连结组织学特点,并对肋软骨折断后进行断端组织学观察.结果:左侧第1~8肋软骨长度分别为2.9、3.0、3.5、4.2、5.0、6.5、8.4、10.9 cm,右侧者与左侧者相近.第5~7肋增殖区加肥大区厚度相近,平均为0.43mm.折断肋软骨后,髓腔骨松质、Ranvier区和肥大区明确受损.结论:胸骨上举术应改牵拉折断为锐性切断肋软骨,并至少保留0.5 cm肋软骨.

    作者:唐耘熳;冯杰雄;胡廷泽;张尚福;刘文英;蒋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大鼠脊髓损伤后植入人发角蛋白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人发角蛋白(HHK)在脊髓损伤(SCI)修复中诱导和促进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再生以及HHK在脊髓中的降解机理.方法:选用12只成年雌性SD大鼠,采用改制的Ⅱ型NYU装置,建立SCI组、SCI后植入HHK组,并设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4 d取材,经HE、Mallory's-磷钨酸-苏木素、Loyer's-SterrvThionin等方法染色,观察其光镜结构的变化.结果:与损伤组相比较,植入HHK组损伤节段的萎缩程度明显减低,灰质中部分神经元残存,有髓神经纤维脱髓鞘现象减轻;HHK周边集聚大量巨噬细胞和胶质细胞;植入的HHK毛小皮膨胀松弛,出现与皮质层分离,皮质层内出现皲裂,中央髓质腔增大.结论:植入HHK具有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损伤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HHK在SCI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作者:徐锡金;霍霞;朴英杰;刘少辉;路艳蒙;付文玉;杨迎暴;李佩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外鼻软组织厚度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隆鼻术提供国人的外鼻软组织厚度的解剖学资料.方法:20具经常规防腐处理的成年尸体标本,将外鼻分为眉间点、鼻根点、鼻背点、鼻尖上点、鼻尖点、鼻尖下点,鼻小柱前点和鼻翼顶点,进行各点外鼻软组织厚度测量.同时测量鼻翼软骨外脚距鼻翼缘的距离,鼻中隔软骨前端距鼻尖点和鼻中隔软骨下缘距鼻下点的距离.结果:眉间点软组织厚度(4.42±0.86)mm,鼻根点(4.42±0.99)mm,鼻背点(2.67±0.87)mm,鼻尖上点(4.60±0.98)mm,鼻尖点(4.03±1.56)mm,鼻尖下点(2.67±0.62)mm,鼻小柱前点(2.41±0.57)mm,鼻翼软骨外脚距鼻翼缘的距离,高点(3.14±0.51)mm,中点(4.79±2.33)mm,下点(11.92±2.68)mm.鼻中隔软骨前端距离皮肤表面(4.94±2.50)mm,鼻中隔软骨距鼻下点距离(7.59±2.18)mm.鼻中线各点软组织厚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鼻背点和鼻尖下点为薄,鼻尖点较厚,但个体变异大.结论:了解外鼻被覆软组织的分布不均,有利于改善隆鼻手术的效果和避免手术并发症.

    作者:洪志坚;邱大学;曹文建;陈一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梯形骨盆骨外固定器治疗骨盆骨折脱位的生物力学评价

    目的:探讨梯形骨盆骨外固定器对骨盆骨折与脱位的生物力学机理,促进骨盆骨外固定器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方法:应用材料力学试验系统及Prescale压力胶片对5个骨盆骨外固定器固定前后的骨盆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骨盆骨外固定器被固定后,骨折处prescale压力胶片可测到压力,且前环大于后环,骨外固定系统的刚度前、后环分别是(14.60±0.97)、(2.23±0.21)N/mm(P<0.01).结论:梯形骨盆骨外固定器可给被固定的骨盆提供一个额状面的力,该力可同时作用于前、后环,其中前环明显大于后环,故前环损伤的固定刚度大于后环.即梯形骨盆骨外固定器可治疗骨盆骨折和脱位,特别是前环损伤或/和伴有额状面移位的患者.

    作者:钟广玲;余海波;刘效仿;杨海韵;陈志维;徐志强;陈逊文;张继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带血管蒂肌腱移植修复跟腱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为带血供肌腱移植修复跟腱缺损提供生物力学和组织学依据.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15只,其中12只分两组:一侧行带血管蒂趾长屈肌腱转位修复跟腱缺损,对侧为游离肌腱移植对照组,术后12周取材,分别行组织学检查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带血管蒂肌腱组移植跟腱组织学形态近似正常跟腱,肌腱大拉伸力为正常跟腱的67.7%,而游离肌腱组移植跟腱的腱纤维为瘢痕包裹,大拉伸力为跟腱的35.3%,两者的差异性非常显著(P<0.01).结论:带血管蒂肌腱移植修复跟腱缺损优于游离肌腱移植.

    作者:高建明;徐达传;余磊;赵卫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几种经后路手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方法比较

    目的:对经后路手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几种方法进行回顾总结,评价APOFIX椎板钩内固定并后路融合术的效果.方法:对25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行后路手术,包括齿突骨折20例,横韧带断裂5例,其中Gallie钢丝并后路融合术12例,Brooks钢丝并后路融合术9例,APOFIX椎板钩并后路融合术4例.结果:术后随访6~40个月(平均21个月),全部行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部分行MRI检查,骨性融合分别为Gallie法10例(83%),Brooks法8例(89%),APOFIX法4例(100%).结论:APOFIX椎板钩并后路融合术操作简便、稳定、效果好、并发症少且不影响MRI成像而有利随访,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

    作者:闵少雄;靳安民;朱立新;张辉;肖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