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海燕;黄美贤;徐达传
目的:为带血供肌腱移植修复跟腱缺损提供生物力学和组织学依据.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15只,其中12只分两组:一侧行带血管蒂趾长屈肌腱转位修复跟腱缺损,对侧为游离肌腱移植对照组,术后12周取材,分别行组织学检查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带血管蒂肌腱组移植跟腱组织学形态近似正常跟腱,肌腱大拉伸力为正常跟腱的67.7%,而游离肌腱组移植跟腱的腱纤维为瘢痕包裹,大拉伸力为跟腱的35.3%,两者的差异性非常显著(P<0.01).结论:带血管蒂肌腱移植修复跟腱缺损优于游离肌腱移植.
作者:高建明;徐达传;余磊;赵卫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人类在胚胎发育的早期有尾的发生,随着胚胎发育,在基因及其它因素的调控下,尾逐渐退化消失,出生后有尾者少见.一妊娠40周的产妇.剖腹产后得一男婴,体重4 250 g,出生后四天测量,在臀裂距肛门后上约2 cm处,向下伸出一长约1.53 cm的短尾.尾呈粗细较一致的短圆柱状,其头端直径约0.62 cm,尾端钝圆,直径约0.53 cm,另在尾头端上方骶部的皮下有一直径约3 cm,高约0.5 cm的脂肪瘤,余未见异常.
作者:田顺亮;李绍红;张春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椎动脉颅外段的侧支吻合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7具防腐尸体标本并结合5具头颈部血管铸型标本,观察椎动脉与颈动脉、锁骨下动脉分支之间的血管吻合.结果:椎动脉与颈动脉的分支颈升动脉、咽升动脉以及颈深动脉等有广泛的吻合,一般为细小的肌支吻合.椎动脉与枕动脉间的血管吻合比较恒定,有两种类型:直接吻合(10%)和肌支吻合(占90%).结论:颅外椎动脉侧支吻合是椎动脉代偿机制的重要解剖学基础之一,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病中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瞿东滨;金大地;钟世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骨水泥髓腔内充填固定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可靠性.方法:用成人桡骨标本8根,先后制成桡骨远端骨折(AO:C1型)克氏针固定模型和骨水泥固定模型,分别在ZWD-10生物力学试验机上纵向加载,测试抗压强度,同时用非接触引伸测量系统收集图像数据.结果:骨水泥固定组平均抗压强度为克氏针组的27倍,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骨水泥充填固定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抗压强度优于克氏针固定.
作者:柯楚群;林英权;许知光;梁观宝;黄新宇;赵卫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为SPR术中Ia类传入神经纤维在后根内的定性提供组织学及组织化学依据.方法:对2具急性脑死亡男性尸体的腰骶部脊神经前后根进行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结果:前根内有大量的直径均匀有髓的神经纤维,前根的有髓神经纤维乙酰胆碱酯酶染色为阳性;后根的有髓神经纤维大小不均匀,后根的有髓神经纤维大致分为两类:一类髓鞘直径粗大,另一类髓鞘直径较小,大多数有髓神经纤维乙酰胆碱酯酶反应为阴性.结论:后根内乙酰胆碱酯酶反应阴性的粗大有髓神经纤维为Ia类传人神经纤维.而周边部酶反应弱阳性的细小有髓神经纤维为其他传人神经纤维.
作者:徐朋;徐达传;秦建强;钟世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用生物力学的方法比较螺旋式与环式椎体融合器的初始稳定性和拔出力量.方法:将24个颈椎运动节段(C4/5或C6/7),根据BMD和不同节段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螺旋式BAK-C和环式Brantigan I/F,测试完整模型和固定状态下椎体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6种运动状态的稳定性,后进行拔出试验.结果:BAK-C和Brantigan I/F均能增加颈椎的初始稳定性,但在效率上无显著性差异.BAK-C的拔出力量显著大于Brantigan I/F.结论:两种椎体融合器的稳定性几乎没有差异.螺旋式融合器具有较大的拔出力量.
作者:杨凯;王仁成;王信胜;燕好军;王俊勤;董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为探讨L3横突综合征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套正常成年男性干燥腰椎骨横突长、宽、厚、横突间距及横突间夹角等进行了测量,同时对8具成年男尸的腰椎横突区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①L3横突长,L5横突宽及厚大,横突长、宽、厚左右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横突间距亦以L5大.横突间夹角在不同椎序间无显著性差异.②胸腰筋膜中层的纤维聚集成束附着于腰椎横突末端,在L3横突末端附着范围大.每一横突间隙内有一恒定神经血管束从胸腰筋膜中层穿出,腰神经后外侧支被纤维束固定于横突背面.结论:①腰椎横突长度的解剖序列为L3>L5>L2>L4>L1.②L3横突过长,胸腰筋膜在L3横突末端附着范围大,腰神经后外侧支被纤维束固定于横突背面等是导致L3横突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王汉琴;王配军;陈家强;邓兆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国人颏管的形态与位置,为口腔科牙种植术等颏区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剖开6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湿下颌骨标本的下颌管前端,进行观察测量.结果:下颌管前端向中线分出一切牙神经管后,该管有96.7%弯向后上形成颏管再开口于颏孔,3.3%直接开口于颏孔;颏管长约(4.01±1.20)mm,管径约(2.6±0.6)mm;颏孔前缘对应下颌管前端的水平距离为(3.54±0.70)mm,颏孔下缘至下颌管上缘的垂直距离为(3.21±0.90)mm;下牙槽神经在下颌管末端分成两支;切牙神经穿切牙神经管分布到切牙,颏神经穿颏管出颏孔.结论:下颌管前端向后上方续为颏管,颏管内有颏神经走行.
作者:田铧;王建华;尹群生;李国菊;刘执玉;宋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前庭小管的形态及毗邻关系,为经岩骨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2例(64侧)新鲜颅底标本上观察前庭小管的形状,并测量其长度及其到内听孔下后缘、乙状窦前缘、岩骨嵴、颈静脉孔上缘的距离,对比双侧的差异.结果:前庭小管多为弧形(48%),其次为S型(28%),折线形少;前庭小管长度及其到内听孔下后缘、乙状窦前缘、岩骨嵴、颈静脉孔上缘的距离平均值分别为:9.7、10.7、9.6、8.8和9.5mm,其中到乙状窦和颈静脉孔的距离两侧有显著性差异,均以右侧较短.结论:前庭小管是经岩骨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国人和国外人种在解剖上存在一定差异,乙状窦前置和高颈静脉以右侧多见.
作者:梁树立;漆松涛;冯文峰;彭林;张嘉林;邱炳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人发角蛋白(HHK)在脊髓损伤(SCI)修复中诱导和促进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再生以及HHK在脊髓中的降解机理.方法:选用12只成年雌性SD大鼠,采用改制的Ⅱ型NYU装置,建立SCI组、SCI后植入HHK组,并设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4 d取材,经HE、Mallory's-磷钨酸-苏木素、Loyer's-SterrvThionin等方法染色,观察其光镜结构的变化.结果:与损伤组相比较,植入HHK组损伤节段的萎缩程度明显减低,灰质中部分神经元残存,有髓神经纤维脱髓鞘现象减轻;HHK周边集聚大量巨噬细胞和胶质细胞;植入的HHK毛小皮膨胀松弛,出现与皮质层分离,皮质层内出现皲裂,中央髓质腔增大.结论:植入HHK具有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损伤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HHK在SCI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作者:徐锡金;霍霞;朴英杰;刘少辉;路艳蒙;付文玉;杨迎暴;李佩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比较不同直径加压螺纹钉内固定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取成人股骨上段防腐标本32例,挑选5例骨密度值相近的标本留用,其余27例根据骨密度值配对分成A、B、C、D、E 5组,制成股骨颈骨折模型.各组依次用直径5、6、7、8和9mm加压螺纹钉内固定后,行生物力学实验.将留用的5例标本分别拧入5种加压螺纹钉,用CT观察螺纹钉对骨质的破坏范围.结果:随螺纹钉直径增粗,各组在扭转5°时的扭力矩及扭转至屈服时的大扭力矩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F=1.711,P>0.05;F=2.402,P>0.05);在股骨头下沉3 mm时的负荷及负载至屈服时的大负荷逐渐增加(F=8.391,P<0.01;F=7.268,P<0.01);螺纹钉对骨质的破坏范围随之增大.结论:在行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时,在保证内固定强度的前提下,应选用体积尽可能小的内固定物.
作者:高文山;张英泽;潘进社;王殿臣;李石玲;闫金成;顾志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为临床治疗垂状指及屈肌腱止点重建的新方法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具40侧成人尸体的跟骨-跖肌腱、第1掌骨-拇长展肌、第2掌骨-桡侧腕长伸肌可行供区,进行止点类型、附着点面积、可切取骨块情况、以及相邻解剖结构和解剖变异等方面进行解剖学研究.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①90%的跖肌腱直接附着于跟骨而不与跟腱融合(集中型占85%),止点面积为(69.5±4.4)mm2;②93%拇长展肌腱直接附着于第1掌骨基底部桡侧(集中型占87%),止点面积为(27.9±3.4)mm2;③90%桡侧腕长伸肌腱直接附着于第2掌骨背侧或大于1/2桡背侧(集中型占90%),止点面积为(31.6±4.2)mm2.切取骨块形状分为椭圆形(平均占12%)、横形(平均占8%)、圆形(平均占7%)、弥散形(平均占13%).结论:①跟骨-跖肌腱、部分第1掌骨-桡侧腕长伸肌和第2掌骨-拇长展肌的肌腱附着点形状、面积、可切取的骨块都能满足骨-肌腱移植的要求;②切取3个骨-肌腱供区对手足功能无任何影响,为临床构制骨-肌腱移植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作者:徐雷;徐建光;顾玉东;寿奎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爆裂性骨折系指脊柱前、中柱在压缩载荷作用下发生的损伤,主要特征为椎体前方的楔形压缩(前柱损伤)、后方骨皮质的骨折(中柱损伤)及椎体后缘骨折片凸入椎管.在所有胸腰椎损伤中,以爆裂性骨折为常见.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一直是脊柱外科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进展及脊柱内固定技术的进步,对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认识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本文重点对其生物力学研究进展作一回顾.
作者:戴力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硅胶膜(SGM)管与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和羟基磷灰石(HA)复合后修复兔长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制备兔桡骨中段1.2 cm缺损模型,实验组缺损区外围包绕硅胶膜,其内分别填充自体骨、BMP/HA、HA三种材料;对照组仅填充HA;空白组骨缺损区未填充.通过X线摄片、光学显微镜、立体计量学分析和生物力学评价对骨缺损区愈合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SGM+BMP/HA组骨缺损区见有大量的类骨质,明显优于其他组.第2个月,SGM+自体骨组与SGM+BMP/HA组植入区有大片新骨形成.术后3个月,SGM+自体骨组与SGM+BMP/HA组骨缺损基本修复并出现骨组织改建现象.此时,SGM+HA组与对照组骨缺损区也有少量新骨形成,空白组缺损区为纤维组织充填.结论:硅胶膜管与自体骨或BMP/HA联合用于修复骨缺损成骨效果更佳.因为硅胶膜的屏障作用可使骨缺损区受到引导成骨和诱导成骨的双重作用.
作者:张日见;秦书俭;郁卫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骨间后神经穿旋后肌后可能的卡压位置及临床意义.方法:在2倍放大镜下解剖骨间后神经穿旋后肌后的行程、分支、可能卡压位置以及前臂活动对其影响.结果:骨间后神经穿旋后肌后恒定地分尺侧支和桡侧支;旋后肌远侧缘和拇短伸肌、拇长展肌浅面的腱性肌纤维结构可能是致卡压的解剖结构,前臂伸肌群的活动可诱发上述结构卡压骨间后神经.结论:在桡管远端同样存在卡压骨间后神经的解剖结构,必要时应手术探查、松解.
作者:张向阳;陈峥嵘;王克强;周泰仁;曹德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胸膜腔肋间闭式引流能够有效地抢救胸部受伤后合并血气胸或血心包的病人.如何选择肋间隙的穿刺切口部位而达到佳的治疗效果,各家文献报道不一.本文收集12年来有完整资料的胸部外伤210例,对其选用不同肋间切口进行胸腔闭式引流进行了疗效分析.本组均为胸外伤合并有血气胸或血心包的病例,不包括合并有腹部损伤及胸部以外的其它损伤.
作者:崔英健;孟镔;李大巍;丁占彪;陶伟;徐君玉;翟延荣;李军;窦正郁;汪月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总结报道股前外侧皮瓣皮血管起始走行的解剖学特点和规律,并作出临床分型.方法:在156例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手术中,对皮血管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干上的起源、是否穿肌、穿肌的长短深浅、皮血管浅出点的高低等解剖学特点进行观察总结.结果:股前外侧皮瓣皮血管的形式主要有8种,可分五个类型:Ⅰ股皮穿支型(55.1%)包括深浅两个亚型;Ⅱ肌间隙皮支型(26.9%);Ⅲ混合型;Ⅳ无粗大皮支型;V高位皮血管型(21.5%).结论:(1)尽管股前外侧皮瓣皮血管的形式和类型有多种,但作为皮血管的主干-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在绝大多数个体中,不仅恒定存在,而且肯定有一优势皮支发出.(2)皮瓣移植术遇到无粗大皮支型时,不必放弃手术,改用高位皮血管,仍可使皮瓣移植获取成功.
作者:张春;吴恙;陈中;曹杨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为经腹腔镜BAK椎体间融合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察了L5~S1椎间盘的形态及其前侧的毗邻关系.结果:①脊柱L5~S1段前方有两侧髂血管围成的“∧'形区,内有骶中动、静脉,上腹下神经丛走行.②椎间盘平面正对腹前壁耻骨联合上方(6.7±2.8)cm处.结论:经腹腔镜BAK椎体间融合术是安全、可行的术式.
作者:许卫红;郑和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硬膜外腔穿刺术是通过穿刺将麻醉药物注入硬膜外腔,以麻醉不同平面的脊神经根.为在操作中避免失误,了解和掌握其应用解剖学基础和操作要点是必要的.根据《护理应用解剖学》教材中硬膜外腔穿刺术的内容,我们制作了硬膜外腔穿刺术标本,现将制作方法介绍如下:1选材与取材用经过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常规方法切开胸腹前壁,暴露胸腹腔器官,将胸腹腔器官带腹膜分别剥离上至第4胸椎下缘,下至第4腰椎下缘水平,截断躯干,取用中段.然后沿后正中线向左旁开7.0 cm处,锯切掉肋骨和部分腹后壁,向右去掉肋骨和腹后壁,取用脊柱部分.此标本也可以用局解后的材料.
作者:胡丹为;刘庆涛;马仁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椎间融合器植入人体后对整个脊柱力学环境的影响.方法:8例成人新鲜尸体脊柱(C2~T1)标本,保留韧带、关节囊及椎间盘,低温(-20℃)保存.测试前解冻,将C2和T1用牙托材料包埋.分4组进行测试:正常组;椎间盘摘除组;试验组;TFC组.通过施加大载荷为2.34Nm的纯扭矩,使颈椎产生三维运动.结果:在椎间盘摘除后,颈椎明显不稳;安装TFC后,颈椎在各个运动方向上运动范围呈减小趋势,手术节段的活动基本丧失,而邻近节段的活动呈增大趋势;安装新型椎间融合器后,颈椎的运动同正常状态近似,邻近椎节亦无明显变化.结论:椎间盘摘除后,颈椎在各个方向上运动加大,刚度减小,脊柱已失稳.安装TFC后,脊柱的刚度增大,且邻近椎节的运动呈增加趋势,将引起力学性能的改变.安装新型椎间融合器后,对脊柱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说明它能较好地与脊柱的力学环境相匹配.
作者:王增星;原林;赵卫东;王柏川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