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颏管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田铧;王建华;尹群生;李国菊;刘执玉;宋涛

关键词:下颌管, 颏管, 颏孔, 应用解剖
摘要:目的:研究国人颏管的形态与位置,为口腔科牙种植术等颏区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剖开6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湿下颌骨标本的下颌管前端,进行观察测量.结果:下颌管前端向中线分出一切牙神经管后,该管有96.7%弯向后上形成颏管再开口于颏孔,3.3%直接开口于颏孔;颏管长约(4.01±1.20)mm,管径约(2.6±0.6)mm;颏孔前缘对应下颌管前端的水平距离为(3.54±0.70)mm,颏孔下缘至下颌管上缘的垂直距离为(3.21±0.90)mm;下牙槽神经在下颌管末端分成两支;切牙神经穿切牙神经管分布到切牙,颏神经穿颏管出颏孔.结论:下颌管前端向后上方续为颏管,颏管内有颏神经走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双侧副胸锁乳突肌与胸骨肌相连1例

    在局解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例双侧副胸锁乳突肌与胸骨柄相连的变异,较为罕见,故报道如下.女性,70岁左右.变异肌肉位于深筋膜深面、胸锁乳突肌及胸大肌的浅表,呈“X”形(附图).两侧副胸锁乳突肌于胸骨柄水平处以中间腱相连后止于胸骨柄前面,肌腹(宽约1.5 cm,厚约1.0cm)向两侧外上方斜行约18 cm后止位于两侧颞骨乳突外侧面、胸锁乳突肌止点浅表.胸大肌浅表尚有两变异肌肉起于胸大肌下缘(第5~6肋间),向内上方斜行约16 cm后连于中间腱.

    作者:姜华东;张家兴;郑荣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几种经后路手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方法比较

    目的:对经后路手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几种方法进行回顾总结,评价APOFIX椎板钩内固定并后路融合术的效果.方法:对25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行后路手术,包括齿突骨折20例,横韧带断裂5例,其中Gallie钢丝并后路融合术12例,Brooks钢丝并后路融合术9例,APOFIX椎板钩并后路融合术4例.结果:术后随访6~40个月(平均21个月),全部行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部分行MRI检查,骨性融合分别为Gallie法10例(83%),Brooks法8例(89%),APOFIX法4例(100%).结论:APOFIX椎板钩并后路融合术操作简便、稳定、效果好、并发症少且不影响MRI成像而有利随访,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

    作者:闵少雄;靳安民;朱立新;张辉;肖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硅胶膜管联合BMP/HA修复大块骨缺损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硅胶膜(SGM)管与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和羟基磷灰石(HA)复合后修复兔长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制备兔桡骨中段1.2 cm缺损模型,实验组缺损区外围包绕硅胶膜,其内分别填充自体骨、BMP/HA、HA三种材料;对照组仅填充HA;空白组骨缺损区未填充.通过X线摄片、光学显微镜、立体计量学分析和生物力学评价对骨缺损区愈合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SGM+BMP/HA组骨缺损区见有大量的类骨质,明显优于其他组.第2个月,SGM+自体骨组与SGM+BMP/HA组植入区有大片新骨形成.术后3个月,SGM+自体骨组与SGM+BMP/HA组骨缺损基本修复并出现骨组织改建现象.此时,SGM+HA组与对照组骨缺损区也有少量新骨形成,空白组缺损区为纤维组织充填.结论:硅胶膜管与自体骨或BMP/HA联合用于修复骨缺损成骨效果更佳.因为硅胶膜的屏障作用可使骨缺损区受到引导成骨和诱导成骨的双重作用.

    作者:张日见;秦书俭;郁卫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股骨颈骨折不同直径加压螺纹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比较不同直径加压螺纹钉内固定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取成人股骨上段防腐标本32例,挑选5例骨密度值相近的标本留用,其余27例根据骨密度值配对分成A、B、C、D、E 5组,制成股骨颈骨折模型.各组依次用直径5、6、7、8和9mm加压螺纹钉内固定后,行生物力学实验.将留用的5例标本分别拧入5种加压螺纹钉,用CT观察螺纹钉对骨质的破坏范围.结果:随螺纹钉直径增粗,各组在扭转5°时的扭力矩及扭转至屈服时的大扭力矩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F=1.711,P>0.05;F=2.402,P>0.05);在股骨头下沉3 mm时的负荷及负载至屈服时的大负荷逐渐增加(F=8.391,P<0.01;F=7.268,P<0.01);螺纹钉对骨质的破坏范围随之增大.结论:在行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时,在保证内固定强度的前提下,应选用体积尽可能小的内固定物.

    作者:高文山;张英泽;潘进社;王殿臣;李石玲;闫金成;顾志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肋软骨连结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目的:了解肋软骨连结形态特点,为临床选择切除肋软骨的部位提供依据.方法:对29具儿童尸体标本进行肋软骨测量,光镜下观察肋软骨连结组织学特点,并对肋软骨折断后进行断端组织学观察.结果:左侧第1~8肋软骨长度分别为2.9、3.0、3.5、4.2、5.0、6.5、8.4、10.9 cm,右侧者与左侧者相近.第5~7肋增殖区加肥大区厚度相近,平均为0.43mm.折断肋软骨后,髓腔骨松质、Ranvier区和肥大区明确受损.结论:胸骨上举术应改牵拉折断为锐性切断肋软骨,并至少保留0.5 cm肋软骨.

    作者:唐耘熳;冯杰雄;胡廷泽;张尚福;刘文英;蒋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不同肋间切口胸腔闭式引流的效果分析

    胸膜腔肋间闭式引流能够有效地抢救胸部受伤后合并血气胸或血心包的病人.如何选择肋间隙的穿刺切口部位而达到佳的治疗效果,各家文献报道不一.本文收集12年来有完整资料的胸部外伤210例,对其选用不同肋间切口进行胸腔闭式引流进行了疗效分析.本组均为胸外伤合并有血气胸或血心包的病例,不包括合并有腹部损伤及胸部以外的其它损伤.

    作者:崔英健;孟镔;李大巍;丁占彪;陶伟;徐君玉;翟延荣;李军;窦正郁;汪月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炎性胃痛幽门括约肌内VIP和CGRP能神经的变化

    目的:研究大鼠幽门括约肌内肠神经系统的分布与胃肠运动功能的相互关系.方法:30只大鼠,设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显示括约肌内VIP-和CGRP-ir神经元成分.结果:①正常幽门括约肌肌层可见个别的CGRP-和VIP-ir神经元胞体,阳性纤维丰富.于肌纤维增厚的括约肌部位神经元成分特别丰富.②甲醛致胃炎性痛鼠,肌间神经丛VIP神经元胞体和肌层内神经纤维的活性(图像分折,平均光密度)降低,甲醛组比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1),但CGRP的甲醛组较对照组升高(P<0.01).结论:肠神经系统中这两种神经元成分参与幽门括约肌活动与胃肠运动的调控机制.

    作者:夏保芦;李琴;胡道松;茹立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腰骶部脊神经前后根的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

    目的:为SPR术中Ia类传入神经纤维在后根内的定性提供组织学及组织化学依据.方法:对2具急性脑死亡男性尸体的腰骶部脊神经前后根进行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结果:前根内有大量的直径均匀有髓的神经纤维,前根的有髓神经纤维乙酰胆碱酯酶染色为阳性;后根的有髓神经纤维大小不均匀,后根的有髓神经纤维大致分为两类:一类髓鞘直径粗大,另一类髓鞘直径较小,大多数有髓神经纤维乙酰胆碱酯酶反应为阴性.结论:后根内乙酰胆碱酯酶反应阴性的粗大有髓神经纤维为Ia类传人神经纤维.而周边部酶反应弱阳性的细小有髓神经纤维为其他传人神经纤维.

    作者:徐朋;徐达传;秦建强;钟世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经腹腔镜BAK腰5~骶1椎体间融合术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经腹腔镜BAK椎体间融合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察了L5~S1椎间盘的形态及其前侧的毗邻关系.结果:①脊柱L5~S1段前方有两侧髂血管围成的“∧'形区,内有骶中动、静脉,上腹下神经丛走行.②椎间盘平面正对腹前壁耻骨联合上方(6.7±2.8)cm处.结论:经腹腔镜BAK椎体间融合术是安全、可行的术式.

    作者:许卫红;郑和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梯形骨盆骨外固定器治疗骨盆骨折脱位的生物力学评价

    目的:探讨梯形骨盆骨外固定器对骨盆骨折与脱位的生物力学机理,促进骨盆骨外固定器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方法:应用材料力学试验系统及Prescale压力胶片对5个骨盆骨外固定器固定前后的骨盆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骨盆骨外固定器被固定后,骨折处prescale压力胶片可测到压力,且前环大于后环,骨外固定系统的刚度前、后环分别是(14.60±0.97)、(2.23±0.21)N/mm(P<0.01).结论:梯形骨盆骨外固定器可给被固定的骨盆提供一个额状面的力,该力可同时作用于前、后环,其中前环明显大于后环,故前环损伤的固定刚度大于后环.即梯形骨盆骨外固定器可治疗骨盆骨折和脱位,特别是前环损伤或/和伴有额状面移位的患者.

    作者:钟广玲;余海波;刘效仿;杨海韵;陈志维;徐志强;陈逊文;张继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交通1例

    据中国人体质调查一书统计,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有交通的占10.2%.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女标本时,见其右侧肌皮神经发一支与正中神经交通,现报道如下.肌皮神经自外侧束发出,偏外下行进入喙肱肌,入肌处发出3支支配该肌,主干穿过喙肱肌在肱二头肌内侧下行,分出2支支配肱二头肌和肱肌.随后在距肱骨内侧髁上方15 cm处又向内下分出一支连于正中神经,本干继续前行穿过肱二头肌腱外侧移行为前臂外侧皮神经.交通支长2.4 cm、直径1.5 mm,肌皮神经分支前直径为2.1 mm,分支后直径为1.0 mm.正中神经接受分支前直径为1.5mm,接受分支后直径为2.1mm.由外侧束发出的正中神经外侧根明显比内侧根细、直径分别为0.6mm和1.2 mm.

    作者:孙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生物力学

    爆裂性骨折系指脊柱前、中柱在压缩载荷作用下发生的损伤,主要特征为椎体前方的楔形压缩(前柱损伤)、后方骨皮质的骨折(中柱损伤)及椎体后缘骨折片凸入椎管.在所有胸腰椎损伤中,以爆裂性骨折为常见.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一直是脊柱外科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进展及脊柱内固定技术的进步,对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认识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本文重点对其生物力学研究进展作一回顾.

    作者:戴力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腰椎横突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探讨L3横突综合征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套正常成年男性干燥腰椎骨横突长、宽、厚、横突间距及横突间夹角等进行了测量,同时对8具成年男尸的腰椎横突区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①L3横突长,L5横突宽及厚大,横突长、宽、厚左右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横突间距亦以L5大.横突间夹角在不同椎序间无显著性差异.②胸腰筋膜中层的纤维聚集成束附着于腰椎横突末端,在L3横突末端附着范围大.每一横突间隙内有一恒定神经血管束从胸腰筋膜中层穿出,腰神经后外侧支被纤维束固定于横突背面.结论:①腰椎横突长度的解剖序列为L3>L5>L2>L4>L1.②L3横突过长,胸腰筋膜在L3横突末端附着范围大,腰神经后外侧支被纤维束固定于横突背面等是导致L3横突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王汉琴;王配军;陈家强;邓兆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颅外椎动脉侧支吻合的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椎动脉颅外段的侧支吻合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7具防腐尸体标本并结合5具头颈部血管铸型标本,观察椎动脉与颈动脉、锁骨下动脉分支之间的血管吻合.结果:椎动脉与颈动脉的分支颈升动脉、咽升动脉以及颈深动脉等有广泛的吻合,一般为细小的肌支吻合.椎动脉与枕动脉间的血管吻合比较恒定,有两种类型:直接吻合(10%)和肌支吻合(占90%).结论:颅外椎动脉侧支吻合是椎动脉代偿机制的重要解剖学基础之一,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病中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瞿东滨;金大地;钟世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骨水泥固定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研究骨水泥髓腔内充填固定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可靠性.方法:用成人桡骨标本8根,先后制成桡骨远端骨折(AO:C1型)克氏针固定模型和骨水泥固定模型,分别在ZWD-10生物力学试验机上纵向加载,测试抗压强度,同时用非接触引伸测量系统收集图像数据.结果:骨水泥固定组平均抗压强度为克氏针组的27倍,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骨水泥充填固定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抗压强度优于克氏针固定.

    作者:柯楚群;林英权;许知光;梁观宝;黄新宇;赵卫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新生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新生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具30侧新生儿尸体标本的颈内静脉及相关结构进行解剖观测.结果:颈内静脉外径左(5.6±1.7)mm,右(6.5±1.0)mm.颈内静脉与头臂静脉夹角左(114±8)°,右(145±9)°,颈总动脉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交点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的近中点处,其交点平面以下颈内静脉长度为(2.7±0.5)cm,左、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长度分别为2.4、1.4和1.8cm.结论:新生儿颈内静脉下段口径粗大,与颈总动脉伴行毗邻清楚,变异较小.穿刺易在颈总动脉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交点稍外侧进针,插管长度左侧为7.0cm,右侧为6.0 cm.

    作者:贺生;刘荣志;范真;田顺亮;王海欣;徐国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额神经末支解剖特点及其在前额除皱术中的意义

    目的:为前额除皱术切口位置和分离平面的选择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8例成人头部标本进行大体和显微解剖研究以及组织切片观察.结果:①眶上神经绕过眶上缘后分为深、浅二支,浅支位额肌深面并穿过该肌分布于额部皮肤.深支行于额肌、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直达人字缝;②滑车上神经在皱眉肌外侧和穿经皱眉肌后穿过额肌到达头皮.结论:①前额除皱术中冠状切口应尽量靠近人字缝,并在骨膜下剥离皮瓣,以避免损伤眶上神经;②切断皱眉肌时宜在直视下仔细操作以减少对滑车上神经的损伤.

    作者:罗少军;刘贻运;王绥江;汤少明;廖进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外科和放射解剖学》杂志文题摘要(2000年第22卷第3、4期)

    1.Morphometric study of the pulmonary trunk: implications for a new approach of the Ross procedure C. Latremouille, C.Chardigny, B. Pouzet , N. D ' Attellis , J.-M. Grinda, J.-P. Couetil, S.chauvaud,J. - N. Fabiani and J. - P. Lassau肺动脉干的形态测定研究:罗氏手术新方法的提示病变的主动脉瓣可用自体移植肺动脉瓣来取代,而用肺的同种移植物取代被移走的肺动脉瓣则具有自身钙化的危险.有人提出用肺动脉干前壁单尖瓣膜重建右心室流出道.本研究旨在确定这项技术的可行性.我们对17具成人尸体的心脏进行了测量:肺动脉瓣尖水平的肺动脉干直径(D1).从肺瓣尖到肺动脉干分杈处上端的距离(H1)及下端的距离(H2).当单尖形瓣膜允许45°开放、能确保良好的瓣膜功效时,计算出D2=1.4D1.G=H1-D2决定着本技术的可行性,当G>10mm时,对本技术合适;当0<G<10 mm时,表明可以实施本技术;当G<0时,表明不可能实施本技术.D1、H1和H2的均值分别是20.19 mm、37 mm和57mm.17例标本中有16例实施了这项技术,占94%,而1例不能施行该技术,占6%.在实施这项新的外科技术前,通过超声心动描记术或核磁共振对这些参数的测量是必要的.(22:129-133)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上肢神经肌支的显微解剖及其在痉挛性瘫痪治疗中的意义

    目的:为寻求解除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新途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43侧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了解痉挛性脑瘫所致上肢痉挛性屈肘、旋前和屈腕畸形的主动肌神经肌支的来源、直径、可分离长度及发出部位.结果:肱二头肌肌支平均2.72支,来源于肌皮神经(97.5%)和正中神经(2.5%);肱肌肌支平均2.74支,来源肌皮神经(80.5%),其余分别来源于桡神经(15.3%)、正中神经(4.2%);肱桡肌肌支平均1.77支,来源于桡神经;旋前圆肌肌支平均2.33支,来源于正中神经;尺侧腕屈肌肌支平均1.72支,来源于尺神经.它们的可分离长度分别为:肱二头肌肌支23.94mm、肱肌肌支21.63mm、肱桡肌肌支21.38 mm、旋前圆肌肌支27.27mm、尺侧腕屈肌肌支21.70 mm.神经肌支的横径分别为:0.99、1.00、0.86、0.84、0.83 mm,在起始与进入肌门处的横径比较(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神经肌支的横径考虑与神经所含数量有关,术中可在起始处选择性切断,切除的长度以术后不再出现神经再连接为度.

    作者:王伟;罗永湘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理视健眼操及其解剖学基础

    目的:探讨理视健眼操的解剖学基础.方法:择13~16岁青少年631人,通过理视健眼操和眼保健操的配对实验,以眼轴和屈光度变化及近视增长率为指标,判断两种眼操预防和控制近视眼的效果,观察时间一年半.结果:两组相比,眼保健操组近视增长率多增6.49%;屈光度平均多增0.56D;眼轴平均多增0.45 mm,二组之间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理视健眼操预防和控制近视眼的效果优于眼保健操,其原因在于解剖学基础的不同.理视健眼操以直接主动调节为主.

    作者:李美红;潘丽萍;雷文生;朱利民;黄金星;周则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