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华东;张家兴;郑荣昌
目的:探讨硅胶膜(SGM)管与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和羟基磷灰石(HA)复合后修复兔长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制备兔桡骨中段1.2 cm缺损模型,实验组缺损区外围包绕硅胶膜,其内分别填充自体骨、BMP/HA、HA三种材料;对照组仅填充HA;空白组骨缺损区未填充.通过X线摄片、光学显微镜、立体计量学分析和生物力学评价对骨缺损区愈合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SGM+BMP/HA组骨缺损区见有大量的类骨质,明显优于其他组.第2个月,SGM+自体骨组与SGM+BMP/HA组植入区有大片新骨形成.术后3个月,SGM+自体骨组与SGM+BMP/HA组骨缺损基本修复并出现骨组织改建现象.此时,SGM+HA组与对照组骨缺损区也有少量新骨形成,空白组缺损区为纤维组织充填.结论:硅胶膜管与自体骨或BMP/HA联合用于修复骨缺损成骨效果更佳.因为硅胶膜的屏障作用可使骨缺损区受到引导成骨和诱导成骨的双重作用.
作者:张日见;秦书俭;郁卫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比较不同直径加压螺纹钉内固定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取成人股骨上段防腐标本32例,挑选5例骨密度值相近的标本留用,其余27例根据骨密度值配对分成A、B、C、D、E 5组,制成股骨颈骨折模型.各组依次用直径5、6、7、8和9mm加压螺纹钉内固定后,行生物力学实验.将留用的5例标本分别拧入5种加压螺纹钉,用CT观察螺纹钉对骨质的破坏范围.结果:随螺纹钉直径增粗,各组在扭转5°时的扭力矩及扭转至屈服时的大扭力矩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F=1.711,P>0.05;F=2.402,P>0.05);在股骨头下沉3 mm时的负荷及负载至屈服时的大负荷逐渐增加(F=8.391,P<0.01;F=7.268,P<0.01);螺纹钉对骨质的破坏范围随之增大.结论:在行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时,在保证内固定强度的前提下,应选用体积尽可能小的内固定物.
作者:高文山;张英泽;潘进社;王殿臣;李石玲;闫金成;顾志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定量研究正常成年人透明隔腔(cavum septa peullcidum,CSP)容量及其性别差别.方法:采用CT部分容积分析法(PVA)定量研究82例成年人CSP容量.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其均值及95%之正常范围为男3.02~4.49ml,女2.57~4.38ml,男女之比差异P>0.05.结论:正常成年人CSP容量可由CT的PVA法测定,其均值的95%正常范围无显著性性别差异.
作者:陈杰;单国进;劳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囊进行胆囊疾病的介入性治疗应用渐多.若穿刺针从胆囊与肝的非连接区(胆囊的游离壁)进入胆囊内,由于胆囊内压力较高(可达294 Pa),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胆漏.因此,明确胆囊与肝连接区(胆囊床)的解剖学特征,对确保穿刺针由胆囊床进入胆囊,避免胆漏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胆囊床进行了观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安月勇;姜玉波;韩文祥;曲永松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用生物力学的方法比较螺旋式与环式椎体融合器的初始稳定性和拔出力量.方法:将24个颈椎运动节段(C4/5或C6/7),根据BMD和不同节段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螺旋式BAK-C和环式Brantigan I/F,测试完整模型和固定状态下椎体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6种运动状态的稳定性,后进行拔出试验.结果:BAK-C和Brantigan I/F均能增加颈椎的初始稳定性,但在效率上无显著性差异.BAK-C的拔出力量显著大于Brantigan I/F.结论:两种椎体融合器的稳定性几乎没有差异.螺旋式融合器具有较大的拔出力量.
作者:杨凯;王仁成;王信胜;燕好军;王俊勤;董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人类在胚胎发育的早期有尾的发生,随着胚胎发育,在基因及其它因素的调控下,尾逐渐退化消失,出生后有尾者少见.一妊娠40周的产妇.剖腹产后得一男婴,体重4 250 g,出生后四天测量,在臀裂距肛门后上约2 cm处,向下伸出一长约1.53 cm的短尾.尾呈粗细较一致的短圆柱状,其头端直径约0.62 cm,尾端钝圆,直径约0.53 cm,另在尾头端上方骶部的皮下有一直径约3 cm,高约0.5 cm的脂肪瘤,余未见异常.
作者:田顺亮;李绍红;张春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在局解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例双侧副胸锁乳突肌与胸骨柄相连的变异,较为罕见,故报道如下.女性,70岁左右.变异肌肉位于深筋膜深面、胸锁乳突肌及胸大肌的浅表,呈“X”形(附图).两侧副胸锁乳突肌于胸骨柄水平处以中间腱相连后止于胸骨柄前面,肌腹(宽约1.5 cm,厚约1.0cm)向两侧外上方斜行约18 cm后止位于两侧颞骨乳突外侧面、胸锁乳突肌止点浅表.胸大肌浅表尚有两变异肌肉起于胸大肌下缘(第5~6肋间),向内上方斜行约16 cm后连于中间腱.
作者:姜华东;张家兴;郑荣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肝动脉形态起源多变,作者在解剖一成年男性标本时,见其入肝动脉数量及起源特殊,报道如下:成年男性尸体,防腐固定后,经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其胃左动脉直接起源于腹主动脉,并发出直径为1.84mm的肝左动脉经肝门入肝,肝右动脉直接起源于肝总动脉,经肝总管后面入肝门,直径为2.68 mm.另有2支副肝左动脉,1支起自肝总动脉直径为1.34mm,分为3细支经肝脏面左纵沟入肝;另1支与胃右动脉共干,起自肝总动脉,直径为1.2 mm,亦经肝脏面左纵沟入肝.
作者:李晓平;胡振富;陈铭锐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梯形骨盆骨外固定器对骨盆骨折与脱位的生物力学机理,促进骨盆骨外固定器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方法:应用材料力学试验系统及Prescale压力胶片对5个骨盆骨外固定器固定前后的骨盆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骨盆骨外固定器被固定后,骨折处prescale压力胶片可测到压力,且前环大于后环,骨外固定系统的刚度前、后环分别是(14.60±0.97)、(2.23±0.21)N/mm(P<0.01).结论:梯形骨盆骨外固定器可给被固定的骨盆提供一个额状面的力,该力可同时作用于前、后环,其中前环明显大于后环,故前环损伤的固定刚度大于后环.即梯形骨盆骨外固定器可治疗骨盆骨折和脱位,特别是前环损伤或/和伴有额状面移位的患者.
作者:钟广玲;余海波;刘效仿;杨海韵;陈志维;徐志强;陈逊文;张继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人发角蛋白(HHK)在脊髓损伤(SCI)修复中诱导和促进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再生以及HHK在脊髓中的降解机理.方法:选用12只成年雌性SD大鼠,采用改制的Ⅱ型NYU装置,建立SCI组、SCI后植入HHK组,并设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4 d取材,经HE、Mallory's-磷钨酸-苏木素、Loyer's-SterrvThionin等方法染色,观察其光镜结构的变化.结果:与损伤组相比较,植入HHK组损伤节段的萎缩程度明显减低,灰质中部分神经元残存,有髓神经纤维脱髓鞘现象减轻;HHK周边集聚大量巨噬细胞和胶质细胞;植入的HHK毛小皮膨胀松弛,出现与皮质层分离,皮质层内出现皲裂,中央髓质腔增大.结论:植入HHK具有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损伤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HHK在SCI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作者:徐锡金;霍霞;朴英杰;刘少辉;路艳蒙;付文玉;杨迎暴;李佩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据中国人体质调查一书统计,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有交通的占10.2%.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女标本时,见其右侧肌皮神经发一支与正中神经交通,现报道如下.肌皮神经自外侧束发出,偏外下行进入喙肱肌,入肌处发出3支支配该肌,主干穿过喙肱肌在肱二头肌内侧下行,分出2支支配肱二头肌和肱肌.随后在距肱骨内侧髁上方15 cm处又向内下分出一支连于正中神经,本干继续前行穿过肱二头肌腱外侧移行为前臂外侧皮神经.交通支长2.4 cm、直径1.5 mm,肌皮神经分支前直径为2.1 mm,分支后直径为1.0 mm.正中神经接受分支前直径为1.5mm,接受分支后直径为2.1mm.由外侧束发出的正中神经外侧根明显比内侧根细、直径分别为0.6mm和1.2 mm.
作者:孙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前庭小管的形态及毗邻关系,为经岩骨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2例(64侧)新鲜颅底标本上观察前庭小管的形状,并测量其长度及其到内听孔下后缘、乙状窦前缘、岩骨嵴、颈静脉孔上缘的距离,对比双侧的差异.结果:前庭小管多为弧形(48%),其次为S型(28%),折线形少;前庭小管长度及其到内听孔下后缘、乙状窦前缘、岩骨嵴、颈静脉孔上缘的距离平均值分别为:9.7、10.7、9.6、8.8和9.5mm,其中到乙状窦和颈静脉孔的距离两侧有显著性差异,均以右侧较短.结论:前庭小管是经岩骨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国人和国外人种在解剖上存在一定差异,乙状窦前置和高颈静脉以右侧多见.
作者:梁树立;漆松涛;冯文峰;彭林;张嘉林;邱炳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为带血供肌腱移植修复跟腱缺损提供生物力学和组织学依据.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15只,其中12只分两组:一侧行带血管蒂趾长屈肌腱转位修复跟腱缺损,对侧为游离肌腱移植对照组,术后12周取材,分别行组织学检查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带血管蒂肌腱组移植跟腱组织学形态近似正常跟腱,肌腱大拉伸力为正常跟腱的67.7%,而游离肌腱组移植跟腱的腱纤维为瘢痕包裹,大拉伸力为跟腱的35.3%,两者的差异性非常显著(P<0.01).结论:带血管蒂肌腱移植修复跟腱缺损优于游离肌腱移植.
作者:高建明;徐达传;余磊;赵卫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儿女性,2.5岁,因左腹股沟区出现肿物,其母自行复位2次后,出现腹痛6 h,呕吐4次,为胃肠内容物,无排气、排便.查体:神志清,精神差,双肺呼吸音清,无罗音,心率104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无杂音,腹部膨隆,无胃肠型,腹肌紧张明显,肠鸣音减弱.腹透示:膈下未见游离气体,肠胀气.入院诊断:肠穿孔?即行剖腹探查,术中开腹后即见中量酱红色混浊液体溢出,探查小肠即见距回盲部60cm处有一指状憩室,位于系膜缘,约长5 cm,距憩室2.5 cm有一0.5 cm穿孔.
作者:槐业东;高晓刚;高文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为寻求解除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新途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43侧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了解痉挛性脑瘫所致上肢痉挛性屈肘、旋前和屈腕畸形的主动肌神经肌支的来源、直径、可分离长度及发出部位.结果:肱二头肌肌支平均2.72支,来源于肌皮神经(97.5%)和正中神经(2.5%);肱肌肌支平均2.74支,来源肌皮神经(80.5%),其余分别来源于桡神经(15.3%)、正中神经(4.2%);肱桡肌肌支平均1.77支,来源于桡神经;旋前圆肌肌支平均2.33支,来源于正中神经;尺侧腕屈肌肌支平均1.72支,来源于尺神经.它们的可分离长度分别为:肱二头肌肌支23.94mm、肱肌肌支21.63mm、肱桡肌肌支21.38 mm、旋前圆肌肌支27.27mm、尺侧腕屈肌肌支21.70 mm.神经肌支的横径分别为:0.99、1.00、0.86、0.84、0.83 mm,在起始与进入肌门处的横径比较(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神经肌支的横径考虑与神经所含数量有关,术中可在起始处选择性切断,切除的长度以术后不再出现神经再连接为度.
作者:王伟;罗永湘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硬膜外腔穿刺术是通过穿刺将麻醉药物注入硬膜外腔,以麻醉不同平面的脊神经根.为在操作中避免失误,了解和掌握其应用解剖学基础和操作要点是必要的.根据《护理应用解剖学》教材中硬膜外腔穿刺术的内容,我们制作了硬膜外腔穿刺术标本,现将制作方法介绍如下:1选材与取材用经过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常规方法切开胸腹前壁,暴露胸腹腔器官,将胸腹腔器官带腹膜分别剥离上至第4胸椎下缘,下至第4腰椎下缘水平,截断躯干,取用中段.然后沿后正中线向左旁开7.0 cm处,锯切掉肋骨和部分腹后壁,向右去掉肋骨和腹后壁,取用脊柱部分.此标本也可以用局解后的材料.
作者:胡丹为;刘庆涛;马仁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报道开胸不断胸壁诸块肌肉,不切除肋骨手术方法与临床应用.方法:采用胸外侧斜切口或腋下直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充分显露手术视野内背阔肌、斜方肌浅面,于背阔肌前缘附着部纵行切开肌筋膜,游离背阔肌,斜方肌深面.用拉钩牵拉肌瓣向后,根据胸内病变确定进胸肋间.切开前锯肌膜,沿前锯肌束方向顿性分开前锯肌,显露肋间隙,切开肋间肌和壁层胸膜进入胸腔.放置胸腔撑开器,扩大胸腔视野.结果:本组64例,肺叶切除30例,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弓上弓下吻合13例,一侧全肺切除7例,肺大泡切除7例,外伤性肺破裂修补5例,后纵隔肿瘤切除2例.切口甲级愈合.结论:开胸非横断胸壁多块肌肉,不切除肋骨的胸外侧斜切口或腋下直切口的胸内手术,具有损伤小,显露好,出血少,术后疼痛轻,适用性广泛且能兼顾胸廓完整,切口疤痕小、美容等特点.
作者:王成虎;付强;王磊;梁辉;孙冰峰;陈军;王华;杭庆雨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为隆鼻术提供国人的外鼻软组织厚度的解剖学资料.方法:20具经常规防腐处理的成年尸体标本,将外鼻分为眉间点、鼻根点、鼻背点、鼻尖上点、鼻尖点、鼻尖下点,鼻小柱前点和鼻翼顶点,进行各点外鼻软组织厚度测量.同时测量鼻翼软骨外脚距鼻翼缘的距离,鼻中隔软骨前端距鼻尖点和鼻中隔软骨下缘距鼻下点的距离.结果:眉间点软组织厚度(4.42±0.86)mm,鼻根点(4.42±0.99)mm,鼻背点(2.67±0.87)mm,鼻尖上点(4.60±0.98)mm,鼻尖点(4.03±1.56)mm,鼻尖下点(2.67±0.62)mm,鼻小柱前点(2.41±0.57)mm,鼻翼软骨外脚距鼻翼缘的距离,高点(3.14±0.51)mm,中点(4.79±2.33)mm,下点(11.92±2.68)mm.鼻中隔软骨前端距离皮肤表面(4.94±2.50)mm,鼻中隔软骨距鼻下点距离(7.59±2.18)mm.鼻中线各点软组织厚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鼻背点和鼻尖下点为薄,鼻尖点较厚,但个体变异大.结论:了解外鼻被覆软组织的分布不均,有利于改善隆鼻手术的效果和避免手术并发症.
作者:洪志坚;邱大学;曹文建;陈一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爆裂性骨折系指脊柱前、中柱在压缩载荷作用下发生的损伤,主要特征为椎体前方的楔形压缩(前柱损伤)、后方骨皮质的骨折(中柱损伤)及椎体后缘骨折片凸入椎管.在所有胸腰椎损伤中,以爆裂性骨折为常见.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一直是脊柱外科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进展及脊柱内固定技术的进步,对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认识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本文重点对其生物力学研究进展作一回顾.
作者:戴力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理视健眼操的解剖学基础.方法:择13~16岁青少年631人,通过理视健眼操和眼保健操的配对实验,以眼轴和屈光度变化及近视增长率为指标,判断两种眼操预防和控制近视眼的效果,观察时间一年半.结果:两组相比,眼保健操组近视增长率多增6.49%;屈光度平均多增0.56D;眼轴平均多增0.45 mm,二组之间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理视健眼操预防和控制近视眼的效果优于眼保健操,其原因在于解剖学基础的不同.理视健眼操以直接主动调节为主.
作者:李美红;潘丽萍;雷文生;朱利民;黄金星;周则彬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