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汉;陈德松;方有生;张树桧
目的:观察椎动脉颅外段的侧支吻合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7具防腐尸体标本并结合5具头颈部血管铸型标本,观察椎动脉与颈动脉、锁骨下动脉分支之间的血管吻合.结果:椎动脉与颈动脉的分支颈升动脉、咽升动脉以及颈深动脉等有广泛的吻合,一般为细小的肌支吻合.椎动脉与枕动脉间的血管吻合比较恒定,有两种类型:直接吻合(10%)和肌支吻合(占90%).结论:颅外椎动脉侧支吻合是椎动脉代偿机制的重要解剖学基础之一,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病中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瞿东滨;金大地;钟世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骨间后神经穿旋后肌后可能的卡压位置及临床意义.方法:在2倍放大镜下解剖骨间后神经穿旋后肌后的行程、分支、可能卡压位置以及前臂活动对其影响.结果:骨间后神经穿旋后肌后恒定地分尺侧支和桡侧支;旋后肌远侧缘和拇短伸肌、拇长展肌浅面的腱性肌纤维结构可能是致卡压的解剖结构,前臂伸肌群的活动可诱发上述结构卡压骨间后神经.结论:在桡管远端同样存在卡压骨间后神经的解剖结构,必要时应手术探查、松解.
作者:张向阳;陈峥嵘;王克强;周泰仁;曹德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据中国人体质调查一书统计,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有交通的占10.2%.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女标本时,见其右侧肌皮神经发一支与正中神经交通,现报道如下.肌皮神经自外侧束发出,偏外下行进入喙肱肌,入肌处发出3支支配该肌,主干穿过喙肱肌在肱二头肌内侧下行,分出2支支配肱二头肌和肱肌.随后在距肱骨内侧髁上方15 cm处又向内下分出一支连于正中神经,本干继续前行穿过肱二头肌腱外侧移行为前臂外侧皮神经.交通支长2.4 cm、直径1.5 mm,肌皮神经分支前直径为2.1 mm,分支后直径为1.0 mm.正中神经接受分支前直径为1.5mm,接受分支后直径为2.1mm.由外侧束发出的正中神经外侧根明显比内侧根细、直径分别为0.6mm和1.2 mm.
作者:孙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介绍半吻合、半埋入法用骨骼肌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新方法.方法:首先于骨骼肌上在选定肌桥的两端各做一“丁”字形切口,横切口与肌桥长轴垂直,纵切口则与其平行,深度以能将神经断端埋入为宜,然后,将神经远、近端分别埋入相应的两个纵切口内,神经断端浅部一半的神经外膜与横切口处的肌外膜对齐,并做缘对缘吻合,纵切口处的肌外膜彼此吻合.结果:手术难度降低,时间缩短,吻合牢靠.神经纤维于肌束间隙、外膜下顺利通过肌桥与远端吻合,功能得到恢复.结论:半吻合、半埋入法是用骨骼肌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理想的新方法.
作者:孔祥玉;赵淑敏;谢洪林;张树彬;韩玉华;孙广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为踝管内胫后神经松解治疗踝管综合征、跟痛症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5例成人尸体标本,对胫后神经在踝管内的分支部位及其走行进行了解剖观察研究,测量了胫后神经的滑动距离.结果:胫后神经多在内踝水平下3 cm内分出足底内、外侧神经支配足底部皮肤感觉及内在肌,少部分在内踝上分支.从胫神经主干内踝上1cm内发出1~2支神经(跟内侧支)在皮下或深筋膜下行走达足跟脂肪垫内及跟骨内,沿途呈树枝状分支.被动活动关节时,踝管内胫神经可滑动8.2 mm(5.0~12.5 mm).结论:踝管内胫神经松解应充分松解胫神经的主干及主要分支,足跟分支卡压可能与足跟痛有关.故对顽固性足跟痛患者可考虑封闭、松解或切断有关神经支.
作者:陈清汉;陈德松;方有生;张树桧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比较不同直径加压螺纹钉内固定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取成人股骨上段防腐标本32例,挑选5例骨密度值相近的标本留用,其余27例根据骨密度值配对分成A、B、C、D、E 5组,制成股骨颈骨折模型.各组依次用直径5、6、7、8和9mm加压螺纹钉内固定后,行生物力学实验.将留用的5例标本分别拧入5种加压螺纹钉,用CT观察螺纹钉对骨质的破坏范围.结果:随螺纹钉直径增粗,各组在扭转5°时的扭力矩及扭转至屈服时的大扭力矩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F=1.711,P>0.05;F=2.402,P>0.05);在股骨头下沉3 mm时的负荷及负载至屈服时的大负荷逐渐增加(F=8.391,P<0.01;F=7.268,P<0.01);螺纹钉对骨质的破坏范围随之增大.结论:在行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时,在保证内固定强度的前提下,应选用体积尽可能小的内固定物.
作者:高文山;张英泽;潘进社;王殿臣;李石玲;闫金成;顾志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硅胶膜(SGM)管与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和羟基磷灰石(HA)复合后修复兔长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制备兔桡骨中段1.2 cm缺损模型,实验组缺损区外围包绕硅胶膜,其内分别填充自体骨、BMP/HA、HA三种材料;对照组仅填充HA;空白组骨缺损区未填充.通过X线摄片、光学显微镜、立体计量学分析和生物力学评价对骨缺损区愈合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SGM+BMP/HA组骨缺损区见有大量的类骨质,明显优于其他组.第2个月,SGM+自体骨组与SGM+BMP/HA组植入区有大片新骨形成.术后3个月,SGM+自体骨组与SGM+BMP/HA组骨缺损基本修复并出现骨组织改建现象.此时,SGM+HA组与对照组骨缺损区也有少量新骨形成,空白组缺损区为纤维组织充填.结论:硅胶膜管与自体骨或BMP/HA联合用于修复骨缺损成骨效果更佳.因为硅胶膜的屏障作用可使骨缺损区受到引导成骨和诱导成骨的双重作用.
作者:张日见;秦书俭;郁卫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在局解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例双侧副胸锁乳突肌与胸骨柄相连的变异,较为罕见,故报道如下.女性,70岁左右.变异肌肉位于深筋膜深面、胸锁乳突肌及胸大肌的浅表,呈“X”形(附图).两侧副胸锁乳突肌于胸骨柄水平处以中间腱相连后止于胸骨柄前面,肌腹(宽约1.5 cm,厚约1.0cm)向两侧外上方斜行约18 cm后止位于两侧颞骨乳突外侧面、胸锁乳突肌止点浅表.胸大肌浅表尚有两变异肌肉起于胸大肌下缘(第5~6肋间),向内上方斜行约16 cm后连于中间腱.
作者:姜华东;张家兴;郑荣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下腰痛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作为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的疾病,是导致劳动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1].椎间盘退行性变是引起下腰痛常见的原因.目前对椎间盘退变手术治疗方法包括椎间盘摘除、神经根减压、脊柱融合等.但手术的满意率一直不尽如人意.面临着移植骨吸收,假关节形成,相邻节段应力集中等许多问题[2].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无论是椎间盘摘除还是脊柱融合术都改变了正常腰段脊柱的生理形态和生物力学机制,术后逐渐发生腰椎功能紊乱所致.近年来,随着对脊柱生物力学机制认识的加深和材料学的发展,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DR)被认为是可以替代脊柱融合术治疗腰骶椎退行变所致腰痛的有效方法[3].用合适材料制成、设计合理的人工椎间盘装置不但能保留手术节段在生理范围内的运动和承载功能,还能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及活动性,类似于正常人体椎间盘[4].本文作者复习了人工椎间盘的有关文献资料,就其研制进展及设计原则作一综述.
作者:肖进;原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报道开胸不断胸壁诸块肌肉,不切除肋骨手术方法与临床应用.方法:采用胸外侧斜切口或腋下直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充分显露手术视野内背阔肌、斜方肌浅面,于背阔肌前缘附着部纵行切开肌筋膜,游离背阔肌,斜方肌深面.用拉钩牵拉肌瓣向后,根据胸内病变确定进胸肋间.切开前锯肌膜,沿前锯肌束方向顿性分开前锯肌,显露肋间隙,切开肋间肌和壁层胸膜进入胸腔.放置胸腔撑开器,扩大胸腔视野.结果:本组64例,肺叶切除30例,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弓上弓下吻合13例,一侧全肺切除7例,肺大泡切除7例,外伤性肺破裂修补5例,后纵隔肿瘤切除2例.切口甲级愈合.结论:开胸非横断胸壁多块肌肉,不切除肋骨的胸外侧斜切口或腋下直切口的胸内手术,具有损伤小,显露好,出血少,术后疼痛轻,适用性广泛且能兼顾胸廓完整,切口疤痕小、美容等特点.
作者:王成虎;付强;王磊;梁辉;孙冰峰;陈军;王华;杭庆雨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爆裂性骨折系指脊柱前、中柱在压缩载荷作用下发生的损伤,主要特征为椎体前方的楔形压缩(前柱损伤)、后方骨皮质的骨折(中柱损伤)及椎体后缘骨折片凸入椎管.在所有胸腰椎损伤中,以爆裂性骨折为常见.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一直是脊柱外科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进展及脊柱内固定技术的进步,对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认识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本文重点对其生物力学研究进展作一回顾.
作者:戴力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股骨颈轴向控制髓内钉(axial controlled intramedullary nail of thefemoral neck,即ACINFN钉)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应用提供力学依据.方法:24具新鲜尸体股骨标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两个实验组.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实验组制成EvansⅠ型粗隆间骨折模型,分别用材料、规格相同的ACINFN钉和A-P型GAMMA钉固定.各组均在双轴液压伺服生物材料测试实验机上做抗压和抗扭转实验.结果:在300N的压力下,对照组、ACINFN钉组和A-P型GAMMA钉组的压缩刚度分别为(1568.06±365.81)、(1166.53±91.8)和(224.11±66.45)N/m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扭角为5°时,对照组、ACINFN钉组和A-P型GAMMA钉组的扭转刚度分别为(1.14±0.19)、(1.076±0.125)和(0.114±0.065)N@m/de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ACINFN钉在抗压和抗扭转性能方面明显优于A-P型GAMMA钉,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作者:潘滔;李佛保;张炳球;彭新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为aFGF对成年大鼠脑内神经元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察了成年大鼠脑内神经元mRNA表达分布情况.结果:成年大鼠脑皮质、海马、下丘脑和中脑神经元核内均有不同程度的aFGF基因表达.结论:aFGF在脑多个部位神经元的表达可能与神经元的存活和功能活动的维持有关.
作者:王清华;徐如祥;钟世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总结报道股前外侧皮瓣皮血管起始走行的解剖学特点和规律,并作出临床分型.方法:在156例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手术中,对皮血管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干上的起源、是否穿肌、穿肌的长短深浅、皮血管浅出点的高低等解剖学特点进行观察总结.结果:股前外侧皮瓣皮血管的形式主要有8种,可分五个类型:Ⅰ股皮穿支型(55.1%)包括深浅两个亚型;Ⅱ肌间隙皮支型(26.9%);Ⅲ混合型;Ⅳ无粗大皮支型;V高位皮血管型(21.5%).结论:(1)尽管股前外侧皮瓣皮血管的形式和类型有多种,但作为皮血管的主干-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在绝大多数个体中,不仅恒定存在,而且肯定有一优势皮支发出.(2)皮瓣移植术遇到无粗大皮支型时,不必放弃手术,改用高位皮血管,仍可使皮瓣移植获取成功.
作者:张春;吴恙;陈中;曹杨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为临床治疗垂状指及屈肌腱止点重建的新方法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具40侧成人尸体的跟骨-跖肌腱、第1掌骨-拇长展肌、第2掌骨-桡侧腕长伸肌可行供区,进行止点类型、附着点面积、可切取骨块情况、以及相邻解剖结构和解剖变异等方面进行解剖学研究.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①90%的跖肌腱直接附着于跟骨而不与跟腱融合(集中型占85%),止点面积为(69.5±4.4)mm2;②93%拇长展肌腱直接附着于第1掌骨基底部桡侧(集中型占87%),止点面积为(27.9±3.4)mm2;③90%桡侧腕长伸肌腱直接附着于第2掌骨背侧或大于1/2桡背侧(集中型占90%),止点面积为(31.6±4.2)mm2.切取骨块形状分为椭圆形(平均占12%)、横形(平均占8%)、圆形(平均占7%)、弥散形(平均占13%).结论:①跟骨-跖肌腱、部分第1掌骨-桡侧腕长伸肌和第2掌骨-拇长展肌的肌腱附着点形状、面积、可切取的骨块都能满足骨-肌腱移植的要求;②切取3个骨-肌腱供区对手足功能无任何影响,为临床构制骨-肌腱移植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作者:徐雷;徐建光;顾玉东;寿奎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为探讨L3横突综合征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套正常成年男性干燥腰椎骨横突长、宽、厚、横突间距及横突间夹角等进行了测量,同时对8具成年男尸的腰椎横突区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①L3横突长,L5横突宽及厚大,横突长、宽、厚左右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横突间距亦以L5大.横突间夹角在不同椎序间无显著性差异.②胸腰筋膜中层的纤维聚集成束附着于腰椎横突末端,在L3横突末端附着范围大.每一横突间隙内有一恒定神经血管束从胸腰筋膜中层穿出,腰神经后外侧支被纤维束固定于横突背面.结论:①腰椎横突长度的解剖序列为L3>L5>L2>L4>L1.②L3横突过长,胸腰筋膜在L3横突末端附着范围大,腰神经后外侧支被纤维束固定于横突背面等是导致L3横突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王汉琴;王配军;陈家强;邓兆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文科技论文加英文摘要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是给外国人看的,因此研究国外科技论文摘要的写法对我们写出好的英文摘要是十分必要的.Medline是世界著名的应用为广泛的生物医学数据库之一,它的内容偏重于临床医学,亦包括大量基础医学及其它生物医学文献,是生物医学工作者获取国外文献的主要途径,生物医学工作者以文章被其收录为荣.另外,Medline数据库是比较容易获得的,它是一个免费数据库,我们可通过Internet进行检索,在各医科大学或医院的局域网上上也可获得光盘版的Medline数据库.因此我们以Medline数据库中的英文摘要作为我们为医学论文写英文摘要的原则和依据是必要的和可行的.本文以“anatomy in ti”为检索式,考察了Medline(2000/11~12)数据库中收录的58篇(共检出69篇文献,其中11篇没有摘要)文献的英文摘要的分类,并对英文摘要的写法进行探讨.
作者:谭海燕;黄美贤;徐达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前庭小管的形态及毗邻关系,为经岩骨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2例(64侧)新鲜颅底标本上观察前庭小管的形状,并测量其长度及其到内听孔下后缘、乙状窦前缘、岩骨嵴、颈静脉孔上缘的距离,对比双侧的差异.结果:前庭小管多为弧形(48%),其次为S型(28%),折线形少;前庭小管长度及其到内听孔下后缘、乙状窦前缘、岩骨嵴、颈静脉孔上缘的距离平均值分别为:9.7、10.7、9.6、8.8和9.5mm,其中到乙状窦和颈静脉孔的距离两侧有显著性差异,均以右侧较短.结论:前庭小管是经岩骨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国人和国外人种在解剖上存在一定差异,乙状窦前置和高颈静脉以右侧多见.
作者:梁树立;漆松涛;冯文峰;彭林;张嘉林;邱炳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儿女性,2.5岁,因左腹股沟区出现肿物,其母自行复位2次后,出现腹痛6 h,呕吐4次,为胃肠内容物,无排气、排便.查体:神志清,精神差,双肺呼吸音清,无罗音,心率104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无杂音,腹部膨隆,无胃肠型,腹肌紧张明显,肠鸣音减弱.腹透示:膈下未见游离气体,肠胀气.入院诊断:肠穿孔?即行剖腹探查,术中开腹后即见中量酱红色混浊液体溢出,探查小肠即见距回盲部60cm处有一指状憩室,位于系膜缘,约长5 cm,距憩室2.5 cm有一0.5 cm穿孔.
作者:槐业东;高晓刚;高文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人类在胚胎发育的早期有尾的发生,随着胚胎发育,在基因及其它因素的调控下,尾逐渐退化消失,出生后有尾者少见.一妊娠40周的产妇.剖腹产后得一男婴,体重4 250 g,出生后四天测量,在臀裂距肛门后上约2 cm处,向下伸出一长约1.53 cm的短尾.尾呈粗细较一致的短圆柱状,其头端直径约0.62 cm,尾端钝圆,直径约0.53 cm,另在尾头端上方骶部的皮下有一直径约3 cm,高约0.5 cm的脂肪瘤,余未见异常.
作者:田顺亮;李绍红;张春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