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玉;赵淑敏;谢洪林;张树彬;韩玉华;孙广林
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囊进行胆囊疾病的介入性治疗应用渐多.若穿刺针从胆囊与肝的非连接区(胆囊的游离壁)进入胆囊内,由于胆囊内压力较高(可达294 Pa),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胆漏.因此,明确胆囊与肝连接区(胆囊床)的解剖学特征,对确保穿刺针由胆囊床进入胆囊,避免胆漏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胆囊床进行了观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安月勇;姜玉波;韩文祥;曲永松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大鼠幽门括约肌内肠神经系统的分布与胃肠运动功能的相互关系.方法:30只大鼠,设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显示括约肌内VIP-和CGRP-ir神经元成分.结果:①正常幽门括约肌肌层可见个别的CGRP-和VIP-ir神经元胞体,阳性纤维丰富.于肌纤维增厚的括约肌部位神经元成分特别丰富.②甲醛致胃炎性痛鼠,肌间神经丛VIP神经元胞体和肌层内神经纤维的活性(图像分折,平均光密度)降低,甲醛组比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1),但CGRP的甲醛组较对照组升高(P<0.01).结论:肠神经系统中这两种神经元成分参与幽门括约肌活动与胃肠运动的调控机制.
作者:夏保芦;李琴;胡道松;茹立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据中国人体质调查一书统计,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有交通的占10.2%.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女标本时,见其右侧肌皮神经发一支与正中神经交通,现报道如下.肌皮神经自外侧束发出,偏外下行进入喙肱肌,入肌处发出3支支配该肌,主干穿过喙肱肌在肱二头肌内侧下行,分出2支支配肱二头肌和肱肌.随后在距肱骨内侧髁上方15 cm处又向内下分出一支连于正中神经,本干继续前行穿过肱二头肌腱外侧移行为前臂外侧皮神经.交通支长2.4 cm、直径1.5 mm,肌皮神经分支前直径为2.1 mm,分支后直径为1.0 mm.正中神经接受分支前直径为1.5mm,接受分支后直径为2.1mm.由外侧束发出的正中神经外侧根明显比内侧根细、直径分别为0.6mm和1.2 mm.
作者:孙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为新生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具30侧新生儿尸体标本的颈内静脉及相关结构进行解剖观测.结果:颈内静脉外径左(5.6±1.7)mm,右(6.5±1.0)mm.颈内静脉与头臂静脉夹角左(114±8)°,右(145±9)°,颈总动脉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交点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的近中点处,其交点平面以下颈内静脉长度为(2.7±0.5)cm,左、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长度分别为2.4、1.4和1.8cm.结论:新生儿颈内静脉下段口径粗大,与颈总动脉伴行毗邻清楚,变异较小.穿刺易在颈总动脉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交点稍外侧进针,插管长度左侧为7.0cm,右侧为6.0 cm.
作者:贺生;刘荣志;范真;田顺亮;王海欣;徐国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臂丛的干、股、束的任何一部分在数目、编排上与正常不同均为变异臂丛,文献报道约为11.6%.笔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右侧臂丛及其分支存在异常,现报道如下.右侧臂丛的上、中、下干均在锁骨的后上方分为前、后股.外侧束在胸小肌的上缘处发出上下2小支加入内侧束,上支直径0.08cm,长度1.16cm,下支直径0.08cm,长度1.59cm.内侧束在2小支加入前直径0.25cm、加入后直径0.30cm,此后内侧束下行2.20cm在胸小肌后方发出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尺神经.正中神经在腋窝内和臂的上部分别走行在腋动脉及肱动脉的前内侧,在喙肱肌止点稍下方转到肱动脉的前方并伴肱动脉前面下行,直到肘关节的前面转到肱动脉的内侧.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尺神经行程位置正常.
作者:曲永松;刘润涛;张福清;孙文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为SPR术中Ia类传入神经纤维在后根内的定性提供组织学及组织化学依据.方法:对2具急性脑死亡男性尸体的腰骶部脊神经前后根进行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结果:前根内有大量的直径均匀有髓的神经纤维,前根的有髓神经纤维乙酰胆碱酯酶染色为阳性;后根的有髓神经纤维大小不均匀,后根的有髓神经纤维大致分为两类:一类髓鞘直径粗大,另一类髓鞘直径较小,大多数有髓神经纤维乙酰胆碱酯酶反应为阴性.结论:后根内乙酰胆碱酯酶反应阴性的粗大有髓神经纤维为Ia类传人神经纤维.而周边部酶反应弱阳性的细小有髓神经纤维为其他传人神经纤维.
作者:徐朋;徐达传;秦建强;钟世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Oddi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SO)形态结构特点,为SO切开术及其病理生理意义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对53例正常Vater区标本进行巨微解剖,免疫组化,Masson染色和体视学技术综合性观测.结果:①SO可分为固有肌和十二指肠延续肌纤维两类,前者有内纵、外环两层;②SO与十二指肠环肌间有肌束联系;③自十二指肠大乳头尖至胆总管(common bile duct,CBD)括约肌上界距离(15.92±4.97)mm;SO长(13.99±3.84)mm;从大乳头尖至CBD穿十二指肠肌层处间距(11.34±3.07)mm;SO厚处(0.83±0.18)mm.结论:SO形态特点可支持SO生理活动特征;为临床操作ERCP、SO压力检测和Oddi括约肌切开术等,提供解剖学资料.
作者:陈道邦;周德明;杨开清;李光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为寻求解除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新途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43侧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了解痉挛性脑瘫所致上肢痉挛性屈肘、旋前和屈腕畸形的主动肌神经肌支的来源、直径、可分离长度及发出部位.结果:肱二头肌肌支平均2.72支,来源于肌皮神经(97.5%)和正中神经(2.5%);肱肌肌支平均2.74支,来源肌皮神经(80.5%),其余分别来源于桡神经(15.3%)、正中神经(4.2%);肱桡肌肌支平均1.77支,来源于桡神经;旋前圆肌肌支平均2.33支,来源于正中神经;尺侧腕屈肌肌支平均1.72支,来源于尺神经.它们的可分离长度分别为:肱二头肌肌支23.94mm、肱肌肌支21.63mm、肱桡肌肌支21.38 mm、旋前圆肌肌支27.27mm、尺侧腕屈肌肌支21.70 mm.神经肌支的横径分别为:0.99、1.00、0.86、0.84、0.83 mm,在起始与进入肌门处的横径比较(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神经肌支的横径考虑与神经所含数量有关,术中可在起始处选择性切断,切除的长度以术后不再出现神经再连接为度.
作者:王伟;罗永湘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为踝管内胫后神经松解治疗踝管综合征、跟痛症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5例成人尸体标本,对胫后神经在踝管内的分支部位及其走行进行了解剖观察研究,测量了胫后神经的滑动距离.结果:胫后神经多在内踝水平下3 cm内分出足底内、外侧神经支配足底部皮肤感觉及内在肌,少部分在内踝上分支.从胫神经主干内踝上1cm内发出1~2支神经(跟内侧支)在皮下或深筋膜下行走达足跟脂肪垫内及跟骨内,沿途呈树枝状分支.被动活动关节时,踝管内胫神经可滑动8.2 mm(5.0~12.5 mm).结论:踝管内胫神经松解应充分松解胫神经的主干及主要分支,足跟分支卡压可能与足跟痛有关.故对顽固性足跟痛患者可考虑封闭、松解或切断有关神经支.
作者:陈清汉;陈德松;方有生;张树桧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在局解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例双侧副胸锁乳突肌与胸骨柄相连的变异,较为罕见,故报道如下.女性,70岁左右.变异肌肉位于深筋膜深面、胸锁乳突肌及胸大肌的浅表,呈“X”形(附图).两侧副胸锁乳突肌于胸骨柄水平处以中间腱相连后止于胸骨柄前面,肌腹(宽约1.5 cm,厚约1.0cm)向两侧外上方斜行约18 cm后止位于两侧颞骨乳突外侧面、胸锁乳突肌止点浅表.胸大肌浅表尚有两变异肌肉起于胸大肌下缘(第5~6肋间),向内上方斜行约16 cm后连于中间腱.
作者:姜华东;张家兴;郑荣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为隆鼻术提供国人的外鼻软组织厚度的解剖学资料.方法:20具经常规防腐处理的成年尸体标本,将外鼻分为眉间点、鼻根点、鼻背点、鼻尖上点、鼻尖点、鼻尖下点,鼻小柱前点和鼻翼顶点,进行各点外鼻软组织厚度测量.同时测量鼻翼软骨外脚距鼻翼缘的距离,鼻中隔软骨前端距鼻尖点和鼻中隔软骨下缘距鼻下点的距离.结果:眉间点软组织厚度(4.42±0.86)mm,鼻根点(4.42±0.99)mm,鼻背点(2.67±0.87)mm,鼻尖上点(4.60±0.98)mm,鼻尖点(4.03±1.56)mm,鼻尖下点(2.67±0.62)mm,鼻小柱前点(2.41±0.57)mm,鼻翼软骨外脚距鼻翼缘的距离,高点(3.14±0.51)mm,中点(4.79±2.33)mm,下点(11.92±2.68)mm.鼻中隔软骨前端距离皮肤表面(4.94±2.50)mm,鼻中隔软骨距鼻下点距离(7.59±2.18)mm.鼻中线各点软组织厚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鼻背点和鼻尖下点为薄,鼻尖点较厚,但个体变异大.结论:了解外鼻被覆软组织的分布不均,有利于改善隆鼻手术的效果和避免手术并发症.
作者:洪志坚;邱大学;曹文建;陈一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为前额除皱术切口位置和分离平面的选择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8例成人头部标本进行大体和显微解剖研究以及组织切片观察.结果:①眶上神经绕过眶上缘后分为深、浅二支,浅支位额肌深面并穿过该肌分布于额部皮肤.深支行于额肌、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直达人字缝;②滑车上神经在皱眉肌外侧和穿经皱眉肌后穿过额肌到达头皮.结论:①前额除皱术中冠状切口应尽量靠近人字缝,并在骨膜下剥离皮瓣,以避免损伤眶上神经;②切断皱眉肌时宜在直视下仔细操作以减少对滑车上神经的损伤.
作者:罗少军;刘贻运;王绥江;汤少明;廖进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定量研究正常成年人透明隔腔(cavum septa peullcidum,CSP)容量及其性别差别.方法:采用CT部分容积分析法(PVA)定量研究82例成年人CSP容量.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其均值及95%之正常范围为男3.02~4.49ml,女2.57~4.38ml,男女之比差异P>0.05.结论:正常成年人CSP容量可由CT的PVA法测定,其均值的95%正常范围无显著性性别差异.
作者:陈杰;单国进;劳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用生物力学的方法比较螺旋式与环式椎体融合器的初始稳定性和拔出力量.方法:将24个颈椎运动节段(C4/5或C6/7),根据BMD和不同节段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螺旋式BAK-C和环式Brantigan I/F,测试完整模型和固定状态下椎体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6种运动状态的稳定性,后进行拔出试验.结果:BAK-C和Brantigan I/F均能增加颈椎的初始稳定性,但在效率上无显著性差异.BAK-C的拔出力量显著大于Brantigan I/F.结论:两种椎体融合器的稳定性几乎没有差异.螺旋式融合器具有较大的拔出力量.
作者:杨凯;王仁成;王信胜;燕好军;王俊勤;董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椎间融合器植入人体后对整个脊柱力学环境的影响.方法:8例成人新鲜尸体脊柱(C2~T1)标本,保留韧带、关节囊及椎间盘,低温(-20℃)保存.测试前解冻,将C2和T1用牙托材料包埋.分4组进行测试:正常组;椎间盘摘除组;试验组;TFC组.通过施加大载荷为2.34Nm的纯扭矩,使颈椎产生三维运动.结果:在椎间盘摘除后,颈椎明显不稳;安装TFC后,颈椎在各个运动方向上运动范围呈减小趋势,手术节段的活动基本丧失,而邻近节段的活动呈增大趋势;安装新型椎间融合器后,颈椎的运动同正常状态近似,邻近椎节亦无明显变化.结论:椎间盘摘除后,颈椎在各个方向上运动加大,刚度减小,脊柱已失稳.安装TFC后,脊柱的刚度增大,且邻近椎节的运动呈增加趋势,将引起力学性能的改变.安装新型椎间融合器后,对脊柱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说明它能较好地与脊柱的力学环境相匹配.
作者:王增星;原林;赵卫东;王柏川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肝动脉形态起源多变,作者在解剖一成年男性标本时,见其入肝动脉数量及起源特殊,报道如下:成年男性尸体,防腐固定后,经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其胃左动脉直接起源于腹主动脉,并发出直径为1.84mm的肝左动脉经肝门入肝,肝右动脉直接起源于肝总动脉,经肝总管后面入肝门,直径为2.68 mm.另有2支副肝左动脉,1支起自肝总动脉直径为1.34mm,分为3细支经肝脏面左纵沟入肝;另1支与胃右动脉共干,起自肝总动脉,直径为1.2 mm,亦经肝脏面左纵沟入肝.
作者:李晓平;胡振富;陈铭锐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介绍半吻合、半埋入法用骨骼肌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新方法.方法:首先于骨骼肌上在选定肌桥的两端各做一“丁”字形切口,横切口与肌桥长轴垂直,纵切口则与其平行,深度以能将神经断端埋入为宜,然后,将神经远、近端分别埋入相应的两个纵切口内,神经断端浅部一半的神经外膜与横切口处的肌外膜对齐,并做缘对缘吻合,纵切口处的肌外膜彼此吻合.结果:手术难度降低,时间缩短,吻合牢靠.神经纤维于肌束间隙、外膜下顺利通过肌桥与远端吻合,功能得到恢复.结论:半吻合、半埋入法是用骨骼肌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理想的新方法.
作者:孔祥玉;赵淑敏;谢洪林;张树彬;韩玉华;孙广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文科技论文加英文摘要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是给外国人看的,因此研究国外科技论文摘要的写法对我们写出好的英文摘要是十分必要的.Medline是世界著名的应用为广泛的生物医学数据库之一,它的内容偏重于临床医学,亦包括大量基础医学及其它生物医学文献,是生物医学工作者获取国外文献的主要途径,生物医学工作者以文章被其收录为荣.另外,Medline数据库是比较容易获得的,它是一个免费数据库,我们可通过Internet进行检索,在各医科大学或医院的局域网上上也可获得光盘版的Medline数据库.因此我们以Medline数据库中的英文摘要作为我们为医学论文写英文摘要的原则和依据是必要的和可行的.本文以“anatomy in ti”为检索式,考察了Medline(2000/11~12)数据库中收录的58篇(共检出69篇文献,其中11篇没有摘要)文献的英文摘要的分类,并对英文摘要的写法进行探讨.
作者:谭海燕;黄美贤;徐达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股骨颈轴向控制髓内钉(axial controlled intramedullary nail of thefemoral neck,即ACINFN钉)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应用提供力学依据.方法:24具新鲜尸体股骨标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两个实验组.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实验组制成EvansⅠ型粗隆间骨折模型,分别用材料、规格相同的ACINFN钉和A-P型GAMMA钉固定.各组均在双轴液压伺服生物材料测试实验机上做抗压和抗扭转实验.结果:在300N的压力下,对照组、ACINFN钉组和A-P型GAMMA钉组的压缩刚度分别为(1568.06±365.81)、(1166.53±91.8)和(224.11±66.45)N/m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扭角为5°时,对照组、ACINFN钉组和A-P型GAMMA钉组的扭转刚度分别为(1.14±0.19)、(1.076±0.125)和(0.114±0.065)N@m/de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ACINFN钉在抗压和抗扭转性能方面明显优于A-P型GAMMA钉,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作者:潘滔;李佛保;张炳球;彭新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人类在胚胎发育的早期有尾的发生,随着胚胎发育,在基因及其它因素的调控下,尾逐渐退化消失,出生后有尾者少见.一妊娠40周的产妇.剖腹产后得一男婴,体重4 250 g,出生后四天测量,在臀裂距肛门后上约2 cm处,向下伸出一长约1.53 cm的短尾.尾呈粗细较一致的短圆柱状,其头端直径约0.62 cm,尾端钝圆,直径约0.53 cm,另在尾头端上方骶部的皮下有一直径约3 cm,高约0.5 cm的脂肪瘤,余未见异常.
作者:田顺亮;李绍红;张春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