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菊
本文回顾性地分析了我院67例桥本病人(病理证实)行甲状腺手术的原因.结果显示桥本病临床表现颇为复杂,术前分别诊断为甲状腺肿瘤(46例)、桥本病合并肿瘤(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9例)和原发性甲亢(2例).本组均有甲状腺包块,有压迫症状7例,有包块疼痛3例,高代谢症状3例,甲状腺扫描冷结节28例,抗微粒体抗体(MCA)>150%19例,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50%26例,但未予重视.建议在桥本病与甲状腺肿瘤难以鉴别时,应测定血中MCA和TGA及甲状腺穿刺活检.
作者:杨文翔 刊期: 2008年第18期
外伤性截瘫,是因外伤所致脊髓受损而出现的双下肢或者四肢功能障碍、感觉失常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截瘫患者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何在促进脊髓功能恢复的同时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成为护理工作的关键.我院自2006年以来共收治截瘫患者52例,经过精心护理,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长宏 刊期: 2008年第18期
心理因素和不孕不育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两者间存在着互动性的循环促进和制约机制.一方面,不孕不育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患者极易发生心理失衡等不良现象,尤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患者情感波动幅度大;另一方面,消极或乐观开朗的心理反应,会抑制或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对不孕不育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逐渐得到了认可和重视.
作者:郝凤瑞;梁爱梅 刊期: 2008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各级医院口腔科器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污染情况及选择有效的消毒灭菌方法.方法:随机抽取各级医院口腔科医疗器械543份做HBsAg污染的检测. 结果:HBsAg污染率为8.66%,其中个体诊所的口腔科医疗器械HBsAg阳性率高,市级医疗单位低,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X2=9.34,P<0.01);不同口腔科医疗器械中HBsAg污染以手机和牙钳为多见,其他器械也存在危险性;经压力蒸气和2%戊二醛浸泡(不耐高温的器械)消毒效果良好.其他消毒方法和未消毒的器械HBsAg阳性率较高,未经消毒的器械阳性率高达15.87%.结论:口腔科器械用后和医生手操作前、后,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和正确洗手消毒处理.
作者:金成 刊期: 2008年第18期
目的:建立了可测定血清中与低密度脂蛋白及极低密度脂蛋白结合的γ-谷氨酰转移酶(LDL-VLDL-GGT)活性的免疫沉淀法,探讨其在肝炎、肝硬化、肝癌疾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以抗载脂蛋白B抗体为沉淀荆,沉淀血清中的LDL-VLDL-GGT并测定其活性.结果:血清LDL-VLDL-GGT对肝癌的诊断度高达88.9%,对于肝癌与肝硬化、肝癌与慢性肝炎之间的鉴别诊断特异性分别是76.3%和69.7%.结果:建立的免疫沉淀法检测血清LDL-VLDL-GGT活性对鉴别肝癌与其他肝病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天江;李玉波 刊期: 2008年第18期
临床实习是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教育过程中的后一个重要环节,医学生将在这个环节中尝试把所学书本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终实现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除了学生个人要积极实践,多观察、勤练习、善思考以外,作为教学和管理部门的医院,也要主动的对实习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规范管理,促成这种转变和发展,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临床医生.
作者:于学文;张华 刊期: 2008年第18期
老年胆系疾病患者临床常见,我们对100例老年胆系疾病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分析,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00例胆系疾病老年患者,男38例、女62例,年龄60~79岁;其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50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28例、胆囊炎、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15例,胆囊炎伴胆囊息肉7例.以腹痛为主80例(80%)、腹痛伴发热7例(7%),腹痛、发热、黄疸同时出现5例(5%),无明显症状、体检发现胆囊结石、胆囊息肉8例(8%).
作者:张广亮 刊期: 2008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癌胚抗原(CEA)、血清糖类抗原(CA19-9)、糖类抗原(CA242)等肿瘤标志物在胰腺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了33例胰腺癌患者以及20例体检健康者的血清值.结果:胰腺癌CEA、CA19-9、CA242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6.2%、65.6%、40.1%,均高于正常健康体检者;CEA、CA19-9、CA242三项指标联合检测,敏感性为89.4%.结论:肿瘤标志物的有效的联合检测可提高对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同时对疗效的观察及病情监测有重要价值.
作者:叶刚强 刊期: 2008年第18期
毒蜘蛛学名黑寡妇,呈黑色,约黄豆大小,近年来被毒蜘蛛咬伤的人员不断增加,轻者3~5d好转,重者昏迷不醒.并发中毒性脑病、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肠麻痹,大多2w左右恢复.每年6~8月毒蜘蛛咬伤的病人多,我院在毒蜘蛛咬伤方面略有体会,希望与广大医务人员共同探讨.
作者:齐亚伟;刘新春;李丽荣 刊期: 2008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治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6年间收治的甲状腺癌170例临床病理资料,复查病理切片并对79例进行了免疫组化标记随访.结果:男女发病之比为1:3,患病年龄有显著性差异(P<0.01).乳头状癌146例,占86%,滤泡癌10例,占5.8%,髓样癌7例,占4.1%,未分化癌6例,占3.5%,恶性淋巴瘤1例,占0.6%.滤泡性癌TG阳性率100%,髓样癌CEA阳性率87.5%.146例乳头状癌进行了手术治疗及术后随访.行腺叶切除者65例,复发13例,死亡2例,腺叶切除加单侧颈淋巴结清扫者34例,复发1例,腺叶加双侧颈淋巴结清扫者9例均健在.手术无法切除5例,死亡1例,结论:乳头状癌分化好,尽管淋巴结有转移,但预后良好,重视其临床特点、结合一定的辅助检查可及早帮助诊断,选择合理术式可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田希兰 刊期: 2008年第18期
在进行根管治疗之前充分了解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对根管变异或多根管牙的髓腔形态了解不足而导致的遗漏根管、不彻底的根管预备和根管充填是根管治疗失败的原因.
作者:高美杰;杨艳悔 刊期: 2008年第18期
血清总胆红素(TBiI)是临床常用项目,我们对血清总TBil重氮法和钒酸盐氧化法进行了方法学比较,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试剂:重氮法试剂由北京中生提供,钒酸盐氧化法试剂和胆红素标准液均由上海科华提供.
作者:潘秀萍 刊期: 2008年第18期
来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多表现为意外、突然、缺乏心理准备.急诊科护士首先接触患者,护士的语言行动都会对患者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接诊护士应敏捷、冷静、沉着、和蔼、有序地处理各种复杂情况,用温和的语言安慰患者,减轻其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身心处于佳状态,保证对患者及时诊断治疗.
作者:张新萍;买力言木·木沙 刊期: 2008年第18期
目的:比较硬膜外麻醉妇科手术时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对病人的生理性干扰.方法:择期妇科手术病人40例,硬膜外麻醉时A组(20例)用0.5%罗哌卡因,B组(20例)用0.5%布比卡因.观察麻醉手术期间病人是否出现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同时观察心电图、镇痛、肌松效果.结果:两组病人心电图(P-R、QRS波间期)均在正常范围内(P>0.05).麻醉镇痛、肌松效果两组间无差异.结论:硬膜外麻醉时,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对病人的生理性干扰有显著差异.
作者:张仕明 刊期: 2008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正常儿童脑电图α波形特点与其智力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对209例7~11岁正常儿童进行脑电图检查及智力测量.采用SPSS 11.0软件系统对比分析α波波形规则程度与IQ总分、言语、操作大项目得分、分项得分之间关系.总结α波波形特点与智力之间的关系.结果:α波规则程度与IQ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成正相关;α波规则程度与IQ言语、操作得分及分项目得分均无明显相关差异.结论:α渡规则程度反映儿童大脑发育成熟程度,与智力有明显相关性,但只反映大脑整体的成熟,与具体脑功能发育无关.
作者:庞启明;李雁翎;张宝华;孟宪梅 刊期: 2008年第18期
等比重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剖宫产CESA的镇痛效果、用药总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在感觉阻滞消退至S1-2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等比重罗哌卡因与等比重布比卡因同样适用于剖宫产手术.
作者:赵静;董萍;吕萍 刊期: 2008年第18期
手术室是医院对患者实施手术、检查、诊断及急症患者抢救的重要科室,也是对患者实施开放性治疗大的场所.不仅要求环境的清洁度高,而且消毒隔离必须落实到位.这就对手术室的卫生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有一定的基础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及敏捷的思维.因此,提高手术室卫生人员的素质,是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者:李春燕;戴莉华;彭青 刊期: 2008年第18期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孕期营养加强,巨大儿的出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胎儿巨大,母婴并发症也随之增加.为了提高临床上产前诊断巨大胎儿的准确性,现对我院近4年分娩的巨大胎儿11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吴艳;郝家英 刊期: 2008年第18期
早期先兆流产是在孕12w前出现预示流产的症状,如阴道出血、小腹坠痛、腰酸等,但宫口未开,妊娠产物尚未排出,妊娠有望继续者.我院采用加减寿胎丸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黄体酮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先兆流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选取近期病例48例,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杨小梅;张娜;樊淑红 刊期: 2008年第18期
细菌性痢疾又称杆菌性痢疾,是小儿较常见的一种肠道传染病,由痢疾杆菌所致.夏秋季多发,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含有黏液或脓血便为主要症状[1].轻者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吸收障碍,重者伴有惊厥、循环衰竭.与饮食不洁有密切关系.多见于2~7岁小儿[1],本病起病急、发展快、传染性强,极易暴发流行,严重威胁小儿健康.
作者:余开仙 刊期: 2008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