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诊室护士职业性危害因素的相关调查

谭爱民

关键词:急诊室护理, 职业危害, 调查
摘要:目的:对急诊室护理的职业性危害因素进行相关调查,为职业危害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对我院急诊室32名护士进行调查,频数分布法描述调查结果.结果:急诊室护理人员对危害因素有较好的认识,尤其对摄片致电离辐射伤、病人及家属秽语暴力致生理心理损害认识深刻,但对长期站立致下肢静脉曲张及病人体液、分泌及排泄物的传染性等方面认识不足;职业性危害因素在每位急诊室的护理人员都有发生,主要是集中在有接触但还没有致病,已经致病的主要是消毒剂致皮炎、超负荷工作致病及秽语暴力致生理心理损害等方面;护理人员对自身防护都比较注意,但无所谓者也占到很大一部分比例,而对于长期站立致下肢静脉曲张及负重伤致脊柱腰椎关节扭伤很多人没有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相关分析显示职业性危害因素来源的认知程度(F=5.32,P=0.027)、受侵情况(F=4.98,P=0.034)、防护情况(F=9.86,P=0.007)都和工龄有关.结论:急诊室护理工作存在很多职业性危害因素,需要引起重视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中国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瞳孔形状变化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瞳孔的形状变化.方法:对86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瞳孔形状进行观察.其中壳核出血46例,丘脑出血20例,脑桥出血10例,脑叶出血5例,小脑出血3例,尾状核头部出血2例.结果:本组86例脑出血患者,有12例出现瞳孔形状改变,边缘呈锯齿形、卵圆形、不规则形、梭角形等变化,12例中有10例死亡;余74例瞳孔形状仍呈圆形.结论:本组86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大多数(74例,占全部病例86%)瞳孔形状呈圆形、规整;少数病例(12例,占全部病例14%)的瞳孔形状出现变化.瞳孔形状出现变化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瞳孔形状圆形无变化者.

    作者:段伟;罗德欣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先兆流产60例临床观察

    早期先兆流产是在孕12w前出现预示流产的症状,如阴道出血、小腹坠痛、腰酸等,但宫口未开,妊娠产物尚未排出,妊娠有望继续者.我院采用加减寿胎丸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黄体酮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先兆流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选取近期病例48例,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杨小梅;张娜;樊淑红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迪散脱敏剂治疗牙本质过敏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迪散脱敏剂治疗牙本质过敏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我门诊牙本质过敏患牙100颗,用迪散脱敏荆进行治疗.结果:半年有效率90%、1年有效率76%、2年有效率61%.结论:迪散脱敏剂治疗牙本质过敏安全有效.

    作者:修殴芳;李岩涛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23例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病、诊断、治疗及护理体会,减少院内子痫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通过在我院产科1年来3100例分娩情况回顾分析显示:共发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23例,发生率为7.19%.结果:有效减少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院内子痈及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原则,加强临床观察和心理护理及保健指导,适时终止妊娠,预防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产科质量.

    作者:王道华;熊寅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沙利度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小荆量沙利度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皮肤黏膜损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联合使用小剂量沙利度胺、甲氨蝶呤、强的松治疗SLE患者的皮肤黏膜损害,观察加用沙利度胺3月后的疗效和副作用.结果:1例因皮疹增加并有瘙瘁,考虑药物过敏而退出,22例顺利完成治疗.其皮肤黏膜损害在治疗3月后完全缓解的有18例(81.8%),部分缓解4例(18.2%).所有病人的病情活动度均下降,SLE DAI计分治疗前后对比有明显下降(P<0.05).副作用为过敏、胃肠道反应、乏力等.结论:小剂量沙利度胺与甲氨蝶呤、强的松联合使用治疗SLE皮肤黏膜损害的疗效明显,副作用较小.

    作者:胡学军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干预

    心理因素和不孕不育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两者间存在着互动性的循环促进和制约机制.一方面,不孕不育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患者极易发生心理失衡等不良现象,尤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患者情感波动幅度大;另一方面,消极或乐观开朗的心理反应,会抑制或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对不孕不育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逐渐得到了认可和重视.

    作者:郝凤瑞;梁爱梅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婴幼儿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所致肾积水的治疗体会

    肾积水是小儿较常见的泌尿系先天性畸形,其中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UPJO)所致肾积水为多见,约占85%~90%.我院自1998年10月~2007年12月共收治小于3岁婴幼儿UPJO所致肾积水21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侯晓煌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205例肛周脓肿根治术临床分析

    本文通过对我院205例肛周脓肿患者的临床分析,结合年龄与发病率的关系及其愈后的随访观察,探讨脓肿的发病原因、手术原则、内口的临床特征以及脓肿复发;瘘管形成的原因,着重阐述切除感染肛腺、感染内口及脓肿充分引流是根治术成功与否的关键.

    作者:龚永章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中药治疗小儿口腔炎40例临床观察

    小儿口腔炎为新生儿、小儿常见口腔黏膜疾病,尤其在农村多见,由多种病原菌及病毒引起,常以球菌(包括链球菌和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1].西医临床多给予抗菌及抗病毒治疗,疗程相对较长,效果不明显.笔者近10年来在临床实践中摸索出应用中药治疗此病,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姬玉春;李中锋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一起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调查报告

    2008年4月6日7:40时,昌邑区疾控中心接到吉林市第二中心医院疫情人员的电话报告,该院4月6日收治2名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均为船营区桃源路108号居民,现以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上报.根据<吉林省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中的事件分级标准,此事件为省级突发疫情.

    作者:金海燕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口腔专业学生在实习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与对策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新时期下口腔医学实习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实习质量,并已经引起了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通过分析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更好的完成实习任务.

    作者:程福强;刘珊珊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人工气道采用小封闭压力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更适合于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方法,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将8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2组,小封闭压力组采用气囊小封闭压力,定时放气组采用传统方法:气囊放气-充气1次/4h,并对潮气量、SaO2、PEEP和并发症如痰阻、刺激性咳嗽等指标进行观察.结果:小封闭压力组在维持潮气量和SaO2稳定均优于定时放气组(P<0.05),维持PEEP值和减少刺激性咳嗽发生率均优于定时放气组(P<0.005),痰阻发生率低于定时放气组(P<0.05),采用气囊小封闭压力无1例气管黏膜损伤.结论:使用气囊小封闭压力管理人工气道气囊,有利于机械通气治疗顺利进行,减少病人不适,保障护理安全,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梁敏玲;冼永浩;麦银英;何玉冰;何德辉;何少香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2种血清胆红素测定方法的比较评价

    血清总胆红素(TBiI)是临床常用项目,我们对血清总TBil重氮法和钒酸盐氧化法进行了方法学比较,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试剂:重氮法试剂由北京中生提供,钒酸盐氧化法试剂和胆红素标准液均由上海科华提供.

    作者:潘秀萍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糖尿病患者全程护理模式的实施

    目的: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温馨便捷优质的服务,建立入院前-入院时-住院-出院-出院后全程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方法:入院前,病房护士到门诊接病人;入院时,实行首接负责制;住院期间,护理服务的每个环节尽显人性化理念;出院时,帮助患者适应角色转换,回归家庭与社会;出院后,情系患者.结果: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护士的职业荣誉感增强;护理质量提高;出院后随访有利于患者血糖的控制.结论:糖尿病患者全程护理模式的建立与实施全面提高了护理质量.

    作者:蒋学珍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76例子宫肌瘤行子宫动脉栓塞术的护理体会

    子宫动脉栓塞术是一种治疗子宫肌瘤的新技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无子宫切除风险、术后疗效好、住院时间短、费用低等优点,值得推广.我院2002年9月~2007年10月对76例子宫肌瘤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姜宏捷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肠旋转不良合并小肠平滑肌肉瘤1例报道

    1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52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2年余入院,患者于2年前开始出现上腹部疼痛,疼痛呈阵发性,有时能自行缓解,有时有恶心、呕吐,自认为有胃病,在我院行彩超检查,发现腹部有包块,考虑有卵巢囊肿和子宫肌瘤,在我院妇产科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小肠有一男拳大小的包块,同时有卵巢囊肿和子宫肌瘤,妇产科先行卵巢肿瘤切除和子宫切除术,再请普外科医生上手术台,术中发现小肠肿瘤距屈氏韧带约20cm,小肠有旋转,同时发现回盲部位于右上腹部,合并肠旋转不良,术中先行小肠切除术,术中切除距肿瘤上下约10cm的肠管,切除后,再行肠旋转不良矫治术,术中充分游离回盲部系膜,将十二指肠表面的纤维索充分松解,松解后结肠位于左侧腹部,小肠位于右侧腹部,小肠已无旋转,术中同时将阑尾切除.

    作者:尹丽;陈林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300例产妇对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过程,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进人体的健康.在产妇住院分娩的护理工作中,我们对2007年1月~2007年8月住院的300例产妇对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采用正确的护理干预手段,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成丽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地肤子及其混淆品的鉴别

    目的:寻找地肤子与其混淆品的主要鉴别点,为基层医疗单位准确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从来源、性状、显微、理化上加以区别.结果:地肤子与藜、土荆芥、岗松、草木樨在放大镜下观察,其外形有较明显的区别,且功效不同.结论:上述4种混淆品不宜作地肤子使用,地肤子药材要以药典品为准.

    作者:谢华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基层医院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目的:加强传染病疫情管理,防止疫情缓报、漏报.方法:分析原有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探讨提高疫情管理的相应对策.结果:医院传染病疫情管理规范化,改善了传染病疫情缓报、漏报情况.结论:领导重视、加强培训、完善制度及科学规范的工作方法等一系列措施是加强传染病疫情管理的有利措施和关键.

    作者:李建华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蒙脱石散与甲氧氯普胺预防阿奇霉素胃肠道反应效果的对比研究

    目的:观察两种药物(蒙脱石散、甲氧氯普胺)预防阿奇霉素副作用发生的效果.方法:对12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蒙脱石散组60例,甲氧氯普胺组60例,分别在常规静滴阿奇霉素前口服蒙脱石散及甲氧氯普胺,观察两组主要胃肠道副作用(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锥体外系症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无胃肠道副作用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但甲氧氯普胺有锥体外系症状.结论:蒙脱石散能安全、有效地预防静滴阿奇霉素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儿科临床推广.

    作者:冯海淑;吴大明 刊期: 2008年第18期

中国保健杂志

中国保健杂志

主管: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