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安徽省ICU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发挥现状调查分析

徐凤玲;查婷婷;朱瑞

关键词:ICU, 专科护士, 核心能力, 现状
摘要:目的:了解安徽省ICU专科护士的工作现状和核心能力的发挥情况,为改革专科护士培训模式,完善效果评价体系和提高培训效果,进一步加强专科护士的使用与管理提供实践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经安徽省ICU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培训并取得资格证的236名ICU专科护士的工作现状和能力发展进行调查。结果58名专科护士培训后担任护士长或教学老师职务,角色转变率为24.6%,92.2%的专科护士认为培训后自身专科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在临床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有52.1%的专科护士参与了科研活动,12.2%的专科护士还参与科研课题的申报。结论我省ICU专科护士在临床护理岗位上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推动了我省护理学科的专业化发展。但专科护士科研水平普遍偏低,在培训基地加大培训力度的同时,需要专科护士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实践和提高。
护理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POS机在护士站为患者办理入院缴费手续的体会

    报道应用POS机在护士站为患者办理入院缴费手续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医院统一在护士站电脑上陆续安装 POS机,医生在给患者开住院单时向患者说明可携带银联卡直接到护士站办理入院缴费手续。护士利用患者就诊卡在护士站电脑系统中进行相关收费操作,患者在POS机上进行刷卡、输入密码操作,实现患者在护士站缴费办理入院手续。通过优化办理入院手续及缴费的流程,患者在护士站办理入院手续的时间不到1 min,缩短了患者办理入院等候时间,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作者:陈长云;王惠良;吴伊如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护理学报》“静疗护理”专栏征稿

    静脉治疗是临床重要的治疗手段,目前我国许多医院成立静脉输液小组,设立静脉输液门诊,培养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士,使静脉输液治疗的护理走向专业化。为了促进静脉治疗学科发展,提高静脉输液治疗护理质量,规范静脉输液操作技术,实施成功的静脉穿刺,减轻患者痛苦,减少静脉输液并发症,《护理学报》设立了“静疗护理”专栏,欢迎踊跃投稿。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解决护士延迟下班问题的成效

    目的:探讨根本原因分析法在改善护士延迟下班问题的应用效果。方法引入根本原因分析法概念,通过成立根本原因分析法小组,设计延迟下班现况调查表,对延迟下班的原因进行解析,终确立根本原因为:缺少规范化的交接班流程;接诊新入患者不规范;主治医师查房时间及医嘱下达时间过晚。针对根本原因,拟定实施对策:由临床护理专家、临床责任组长及医疗专家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共同制定护士交接班流程,并形成统一标准;通过现场查看50名护士接诊新入患者的情况,统计接诊缺陷条目,分析不规范的原因,建立新入患者接诊规范流程;护士长、主班护士与主管、主治医师进行沟通、协商,终达成一致规范,尽早集中调整患者长期用药医嘱(上午10:30之前,迟不超过11:00),并将这一规范作为新入科医师的培训内容之一。结果实施根本原因分析法后,护士延迟下班的平均时间及延迟下班率较之前明显下降。结论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改善了护士延迟下班的状况。

    作者:郝婧;杨红梅;王兴萍;孙静;陈曦;蒋博;郭俊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安徽省ICU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发挥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安徽省ICU专科护士的工作现状和核心能力的发挥情况,为改革专科护士培训模式,完善效果评价体系和提高培训效果,进一步加强专科护士的使用与管理提供实践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经安徽省ICU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培训并取得资格证的236名ICU专科护士的工作现状和能力发展进行调查。结果58名专科护士培训后担任护士长或教学老师职务,角色转变率为24.6%,92.2%的专科护士认为培训后自身专科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在临床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有52.1%的专科护士参与了科研活动,12.2%的专科护士还参与科研课题的申报。结论我省ICU专科护士在临床护理岗位上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推动了我省护理学科的专业化发展。但专科护士科研水平普遍偏低,在培训基地加大培训力度的同时,需要专科护士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实践和提高。

    作者:徐凤玲;查婷婷;朱瑞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的相关研究与展望

    尿路感染是常见的院内感染,在这些尿路感染的病例中,70%~80%是由留置导尿管所引起,称之为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theter 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CAUTI)[1]。疾病控制预防中心[2](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报道,在美国每年发生大约170万院内感染,导致99000人死亡,这些感染中32%是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使医疗费用增加了390万~450万美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不但影响了原发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延长了住院时间,浪费了医疗资源,甚至可导致菌血症、败血症、脓尿症,增加患者病死率。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导尿管留置的持续时间是导致尿路感染重要的危险因素[3],如何缩短导尿管置管时间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现将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余群飞;沈志坤(综述);王惠琴(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护理学报》影响因子稳居护理学学科期刊第3位

    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2013年11月新统计,《护理学报》影响因子位居2012年统计年中18种护理学学科期刊的第3位。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360名医学院校本科生临床思维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医学院校本科生临床思维能力水平,探究影响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因素。方法采用自制的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评估量表,对360名青岛大学医学院护理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临床思维能力水平的测试,其中护理学专业180名,临床医学专业180名。结果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得分为(68.89±10.19)分。不同年级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60,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见习/实习时间的长短、科室查房和科室病例讨论的频次、参加学术活动的频次、带教老师对病例书写的满意程度与医学生临床思维水平密切相关(P<0.05),校正R2=0.67。结论随着学历、年级的增长,医学本科生临床思维水平不断的提高,且与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有着密切的关系。医学教育应不断地改革其教学模式,以提高医学本科生的临床思维水平。

    作者:宋俊岩;朱秀丽;苗秀欣;王薇;郭惠丽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银离子敷料用于治疗慢性伤口效果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银离子敷料应用于慢性伤口治疗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2000-2014年 PubMed, CINAHL, Cochrane, MEDLINE, British Nursing Index, EBSCO, OCLC,Proquest,Nusing Consult,OVID,Elsevier,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系统资源,关于银离子敷料应用于慢性伤口治疗的随机对照实验,由2名研究生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银离子敷料相对于传统的敷料在减少伤口面积(P=0.0009)和伤口愈合速率(P=0.0005)上有优势,但在伤口痊愈率(P=0.38)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银离子敷料在加速慢性伤口愈合上优于传统敷料。

    作者:叶增杰;伍柳红;邓宝贵;全小明;傅妤;罗正;万超;杜长春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常用输液条件下药物不良反应药护联合监测应急流程的构建与实践

    目的:提高用药安全,优化用药监测流程,加强对常用输液条件下实施药物不良反应药护联合监测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建立常用输液条件下药物不良反应药护联合监测应急流程,所有药物加入常用大输液出现外观改变者,电话或书面上报本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站。全院动员,有案例必报,取得住院或门急诊患者的信息及药物使用资料;并使用自动化的处方系统,建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体系,鼓励志愿报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站定期总结反馈给全院护士。根据本院发现的药物配伍禁忌实例,开展国内外该药物配伍研究情况的调研,得出该药配伍方面的流行病学数据,为药物配伍禁忌表的修订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更好地指导及服务于临床,并通过学术交流等形式,将经验与周边医院同行共享。结果通过3年实践,临床护士能及时、有效的发现、报告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例次明显减少。结论常用输液条件下药物不良反应药护联合监测应急流程的建立与实施,提高了临床药物监测和报告水平,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了保障。

    作者:黄丽丽;毛慧萍;辛学俊;陈殷钰;卢华萍;金丽君;罗云英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正压静脉留置针用于艾滋病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正压静脉留置针在艾滋病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艾滋病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留置针进行输液,观察组采用正压留置针输液,比较两组留置针的滴速,留置时间,导管堵塞、静脉炎发生率,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滴速、留置时间优于对照组,导管堵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压静脉留置针应用于艾滋病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输液治疗,更能满足患者的输液需求,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陈如松;石柳春;黄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12例鼻窦肿瘤相关性低磷抗D骨软化症手术患者的护理

    对12例鼻窦肿瘤相关性低磷抗D骨软化症患者行肿瘤切除术,做好术前、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主要包括:术前做好骨痛护理、生活护理,预防骨折,增加钙磷、维生素D的摄入,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做好出血的观察、血磷的监测、预防感染、用药指导、骨痛护理,预防骨折;做好出院指导。本组患者术后发生出血1例,脑脊液漏1例,2例因血磷不升行第2次手术,12例患者住院7~30 d,顺利出院。其中8例术后随访1年以上患者,骨痛及肌无力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可维持正常行走及生活。

    作者:刘金港;张远波;蔡永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实施溶栓救治的效果,探讨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的新模式。方法建立由急诊科医师、急诊科护士、神经内科医生、卒中病房护士、急诊科专职护工、影像及检验科等人员组成的卒中应急小组,相较于以前的卒中应急小组,加设院前救治小组,由受过溶栓治疗相关培训的医生和护士,配以相应人数的担架工和驾驶员组成,对怀疑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在院前接诊的第一时间就开始实施标准化干预流程,进行相关的急救护理和救治措施。比较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实施前后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率及溶栓等待时间,以及溶栓前后Bathel指数及溶栓后第90天Bathel情况。结果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后(2013年1-12月),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率较之前(2012年1-12月)显著提高(P<0.05);溶栓的等待时间明显减少(P<0.01)。结论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能有效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院内诊治时间,让患者在佳“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治疗,提高溶栓率,终提高患者救治效果。

    作者:徐敏;戴建英;楼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5例心脏介入术致心脏压塞患者行心包开窗的术中护理

    5例患者在心脏介入治疗术中,发生急性心脏压塞,经保守治疗不成功,即在导管室行心包开窗手术修补,术中护理配合要点:在心包穿刺引流不能缓解心脏压塞后,立即做好消毒隔离,协助气管插管及开胸手术;做好生命维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尤其是心率、血压,防止导管弯折影响有创血压的正确测量;熟悉开胸的主要过程和必用器械,密切观察术者操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配合,准确及时提供有用数据,缩短手术时间;尽力创造相对无菌的环境,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组3例抢救成功,2例抢救无效死亡。

    作者:谢缤纷;张妙云;陈新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2003-2012年我国护生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分析

    目的:回顾分析近10年我国护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方法以中文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幸福感、幸福、护理、护生、实习护士、学生”,检索2003-2012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万方3个数据库,纳入护理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性论著,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4篇文献,研究对象以本科护生为主,内容侧重于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测量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我国护理学生主观幸福感尚可,高于我国常模,且和学历、年级、性别、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经济水平和专业承诺、自我效能及人格特征等因素相关;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以认知模式和情感模式为主。结论我国护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兴起较晚,但发展较为平稳;护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总体良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观幸福感内涵已基本达成一致;测量工具多为成熟的普适性问卷,但对临床实习护生主观幸福感的关注有待进一步加强。

    作者:巫雅萍;叶旭春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护理学报》编辑部提请读者作者谨防受骗的郑重声明

    2014年7月,本刊编辑部先后接到数名作者的电话,反映接到声称《护理学报》杂志社的纸质版论文录取通知或收到邮件通知缴纳版面费,其汇款账号为:6228480018238944377,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丰台支行营业部。一些作者汇款到此账号后,致电本刊编辑部查询才发现上当受骗。经询问,这些作者都是通过百度搜索到《护理学报》的虚假网址,百度上面提供的虚假网址多达数十种,其中,令作者受骗上当投稿多的网址为http://www.hulixuebao.net。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护理学报》第17期继续教育思考题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阶段性改变模式行为干预预防复发脑卒中患者跌倒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阶段性改变模式行为干预预防复发脑卒中患者跌倒的效果。方法将172例复发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干预组87例和对照组85例。干预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给予阶段性改变模式的行为干预措施,包括无意图期、意图期、准备期、行动期和维持期干预,评估患者所属阶段实施相应干预措施;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及出院后指导。两组患者分别于出院后1周、3个月、6个月进行电话随访,比较两组间跌倒发生率。结果出院6个月干预组失访5例,发生跌倒5例;对照组失访9例,发生跌倒16例,两组失访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跌倒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2, P=0.011)。结论运用阶段性改变模式进行行为干预,可以降低复发脑卒中患者跌倒的发生率,帮助脑卒中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

    作者:解红文;冷晓辉;甘荣燕;戎美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开辟“国际护理论坛”促进护理学术交流欢迎订阅2014年《护理学报》

    《护理学报》由国家重点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主办,广州南方医院承办,半月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集护理科研、教学、管理和临床的理论、方法、实践经验为一体的综合学术性杂志。创刊19年以来,一贯秉承“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铸品牌”的办刊理念,具有科学、新颖、实用、规范、严谨等特点,先后被评为全军优秀医学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广东省优秀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吸痰时巧用安抚奶嘴预防意识不清患者自我咬伤

    意识不清患者常在吸痰时出现无意识口腔咬合动作咬破舌、口腔黏膜、嘴唇而出现局部溃疡,甚至造成肺部感染。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巧用安抚奶嘴,可以有效防止意识不清患者吸痰时无意识口腔咬合动作造成的自我咬伤,从而预防口腔感染。现报道如下。

    作者:邓玲;张俊红;徐丽红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30例因强制医疗及相关原因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护理

    总结新修《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本医院依法收治的30例因强制医疗、暴力行为采取临时性保护措施等原因,而住院的精神病患者护理体会。执行精神专科护理,重点把好入院关,进行全面的入院护理体检和法律文书的查验;配合公、检、法的案件处理进程,开展阶段性的心理护理;开展法律法规教育,促进患者对强制医疗和自身权益维护的认识。30例患者经治疗病情稳定,继续执行强制医疗的16例,病情康复变更强制措施的9例,出院5例。认为对待此类患者,需要将专科护理与法制教育相结合,以切实维护患者的利益。

    作者:平红姣;陈立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护理学报杂志

护理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