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艳;曾庆贺;孙丽辉;周晓杰;鞠桂萍
从2012年9月起,对白内障日间病房手术患者采用多形式的集体宣教方法,为了解集体宣教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针对患者对宣教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与传统的宣教方法进行比较,接受集体宣教的患者对教育内容完全掌握的比例(65.9%)与接受传统宣教形式的患者(68.9%)比较差别不大,而集体宣教相对于一对一的传统宣教模式来说节省时间和人力,能促进护患以及患者之间的互动,更适合日间病房。
作者:林菁;肖伟伟;赖家欣;吴素虹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对医用热封机测试条在热封机密封性能测试中使用的必要性进行探讨。方法2012年3月1日-8月31日,每日晨在使用热封机前同时采用2种方法对热封机进行密封性能测试,实验组采用医用热封机测试条进行测试,对照组用传统的纸塑袋封口进行密封性能判断,封口处无裂缝、断纹、缺口为合格,否则判断为不合格。两组各测试184次。结果实验组密封性能测试不合格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每日使用热封机前采用医用热封机测试条对密封性能进行测试有助于提高密封性能不合格检出率,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任晓梅;魏静蓉;周雪;丁立 刊期: 2013年第19期
报道对45例鼻咽癌患者使用瑞福五官科清洗机冲洗的护理经验。操作要点:行鼻腔雾化冲洗时,患者头部稍微前倾向下、用嘴巴自然呼吸,缓慢转动清洗瓶;行鼻咽雾化冲洗时,患者头部自然上仰,采用鼻吸气、嘴呼气,在吸气的同时按住泄压孔,嘴呼气时松开泄压孔,清洗液从嘴巴吐出。操作时选择鼻塞严重、分泌多的一侧开始冲洗,鼻塞严重者,加大头部上仰的角度,利用水流重力作用,更能有效通过鼻道。对冲洗不良反应,如鼻腔刺激症状、呛咳、耳痛及耳鸣、鼻腔出血等,加强症状观察,给予对症处理,必要时暂停冲洗。本组42例出现轻度鼻腔刺激,3例发生鼻腔出血,无耳痛及耳鸣加重病例,经处理均好转,45例患者鼻咽冲洗结果满意。
作者:吴绍玉;陈佩娟;林燕棉;陈建辉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符合JCI标准的病人转运管理体系,确保病人转运的安全,提升服务品质。方法依据 JCI评审标准,就转运病人的交接、转运车辆的维护、设备的安全管理、转运过程的医院感染控制及转运人员的资质培训等多方面着手改进,形成一套规范的管理体系;比较JCI管理体系构建前后转运安全率、意外事件发生率、转运记录的完整率的评价指标。结果2年间转运途中均无死亡发生;病人安全转运率达100%,2012年度转运途中车辆故障显著低于2011年(P<0.05);转运交接记录完整率提升至98%,交接科室医护人员对交接效果满意度的提升至92%。结论以JCI标准建立完整的院间转运管理体系,能在转运过程实施全方位控制,为病人提供安全、高质量的转运服务。
作者:陈文琼;林艳;罗睿;谢鹏程;廖美伶;曹雁容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通过文献回顾,分析成功老龄的相关概念,对成功老龄的发展、属性、前因、后果及实证性参考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从护理学的角度确定中国老年人成功老龄的概念。方法选取中国知网、万方、CINAHL、PubMed等数据库,检索2000-2012年的相关文献,采取Walker和Avant的概念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并结合中国社会文化特点,从护理学的角度归纳出中国成功老龄的概念:老年人能够适应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机体生理功能逐渐衰退的改变,同时能够和家庭及周边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对目前生活状态满意。结论此定义着眼于整体的、多维的观点,符合护理学以人为本、整体护理的宗旨。为中国老年护理教育、研究及发展护理理论提供强有力的概念支持,并为施行循证护理,制定老龄策略,促进老年健康提供理论指导。
作者:季红;凌吉英 刊期: 2013年第19期
总结56例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的护理。包括采取保护性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注重呼吸道的护理,改善低氧血症;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顺利进行;同时做好发热、皮肤、口腔等对症护理及补充足够营养。本组56例患者成功抢救好转出院39例,其中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32例;自动出院9例,死亡8例,病死率14%。
作者:邓梅花;梁飞立;覃少洲;周少云;宋开星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调查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制定相应护理措施,提高其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的一般资料调查表、白血病生活质量评估量表、身体功能状态量表,对西安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血液内科的急性白血病患者150例进行问卷调查,将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为(111.91±23.49)分,4个维度得分中,功能状况得分低,社会/家庭状况得分高。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身体功能状态评分、家庭人均月收入、近1周是否有出血以及所处的治疗阶段是进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回归方程的4个因素(P<0.01)。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功能状态差,情感状况方面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体状况与身体功能状态评分、家庭人均月收入、近1周是否出血及所处的治疗阶段有关。
作者:于方方;付菊芳;白燕妮;何华;朱丽;任国华;王黎红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了解失语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生存质量,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卒中后失语患者抑郁问卷-医院版对广东省内20家三级医院就诊的253名失语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抑郁评定,然后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估简表,对其中出现失语性脑卒中后抑郁的157例患者测量生存质量,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抑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失语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生存质量得分为(59.76±14.40)分,处于较差水平。失语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各领域主要受其居住情况、病程、失语类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结论失语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生存质量有待提高。影响失语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作者:周丽华;郝元涛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调查急诊护士心理韧性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对荆州市185名急诊护士进行心理韧性调查,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本组急诊护士的心理韧性总分(81.93±7.41)分,处于良好(满分100分)的心理韧性水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急诊护士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包括婚姻、从事急诊工作年限、家庭照护任务及工作场所暴力经历(P<0.05或P<0.01)。结论急诊护士具有良好的心理韧性,尤其是从事急诊工作年限长、离异或丧偶者、家庭照护任务重及有过工作场所暴力经历的急诊护士,其心理韧性水平较高。
作者:刘克英;谭芸;余晓婷;冉文;黎小慧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非专业人士心肺复苏术简化数字学习法与传统学习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540名(13批)非专业人士分为对照组242名(6批)和观察组298名(7批),对照组按常规采用专业人士心肺复苏学习法进行培训即C-A-B法,观察组采用非专业人士心肺复苏术简化数字学习法进行培训,即救命密码“10→120→180→30→90→2→30∶2×5”,比较两组学员培训当天的理论考核和实践操作考核成绩,培训后第15天的实践操作考核成绩。结果两组学员理论考核、实践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结论简化数字学习法易教、易学,能提高非专业人士对心肺复苏理论和操作技能的掌握,并且有利于长久记忆、实践效果良好。
作者:吴秀仙;邵微颖;赵琳妍;王宇浩;陈杏芬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探讨3M加压固定胶带“十字”固定法用于神经外科躁动患者腰大池引流管的固定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法将96例行腰大池引流术的躁动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分别采用单一的3 M透明敷料固定和采用3 M透明敷料及3 M加压固定胶带“十字”法固定引流管,对两组敷料卷边、脱落、脱管例数及周围皮肤过敏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48 h内敷料边缘卷起、脱落,48 h内脱管,48 h后至拔管期间敷料边缘卷起、脱落,48 h后脱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 M加压固定胶带“十字”固定法应用于神经外科躁动患者腰大池引流术,既能有效观察穿刺处敷料,又增加管路固定的有效性,便于护士给患者进行翻身活动等操作。
作者:董利英 刊期: 2013年第19期
总结5例患儿被人咬伤伤口的护理经验。5例儿童被他人咬伤的伤口需要彻底清创、开放伤口、根据伤口分期决定引流时间,以确保伤口得到充分引流和适时闭合伤口,伤口处理过程中包扎松紧适宜,患指保持制动。5例人咬伤伤口全部愈合,3例早期病例中,1例面部伤口予以免缝胶带粘合伤口,治疗7 d后伤口愈合,2例手指伤口经缝合后2周伤口愈合;2例中晚期眼周裂伤伤口经清创、开放伤口、引流、逐步粘合伤口,1例中期伤口引流4 d后粘合全部伤口,1例晚期伤口引流6 d后粘合全部伤口,分别在治疗第16天和第19天伤口愈合。
作者:徐英;杨静;马秀芬;吕晓燕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对近十年国内护理实习生实习期间锐器伤的发生率进行文献定量综合分析。方法系统检索PubMed、ISI Web of Knowledge、Springer、OVI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出国内护理实习生锐器伤发生率的研究文献,对纳入的文献采用Meta分析法进行定量合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1篇文献,发表于2002-2012年,涉及护理实习生18910名。护理实习生实习期间锐器伤发生率的合并值为75%(95%CI=71%~79%)。按照论文发表时间进行分层后发现:2009年及以前护生锐器伤发生率为78%(95%CI=72%~82%);2009年以后护生锐器伤发生率为71%(95%CI=65%~77%)。在发生锐器伤事件里,污染锐器伤比例为54%(95%CI=45%~63%)。锐器伤发生后的上报率为16%(95%CI=10%~23%)。由于不同研究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异质性,数据合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论国内护理实习生锐器伤存在着高发生率的现状,而且近年来其发生率未明显减低,另外锐器伤发生后的上报率也非常低。
作者:金莉雅;陈玉梅;潘甜甜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研究护士是药物临床试验中的重要一员,在试验的管理和协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介绍本机构研究护士的基本情况,并阐述研究护士的遴选、培训、职责与工作内容、使用与管理,为研究护士队伍建设提供依据,使研究护士在临床试验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从而提升临床试验的质量。
作者:彭朋;元唯安;胡薏慧;汤洁;朱蕾蕾;蒋健 刊期: 2013年第19期
介绍1例行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术后局部换药的护理经验。因手术方式复杂,术后对患者饮食、肠道功能恢复、引流管的护理具有较高要求,然而个体又存在依从性、知识缺乏等,术后患者发生了切口脂肪液化,左右输尿管导管引流管周围渗漏,给予彻底清除伤口液化的脂肪组织,在伤口不同分期应用相应的藻酸盐敷料和水胶体敷料进行处理;对引流管周围渗漏处采用简易低负压引流治疗;同时做好相关的全身护理并指导患者的饮食,该例患者伤口愈合拆线出院。
作者:刘亚珍;申海燕;甘华秀;徐秀丽;姜岩;张芳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探究由专科护士引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项目的实施效果。方法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心肌梗死共计108例,经筛选后随机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康复组由专科护士引导进行 I、II、III阶段心脏康复;对照组进行医院一般心脏康复内容。分别对3个阶段的血压、血脂、体质量、每搏输出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室内径缩短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康复组在心脏康复的第II阶段的收缩压,在第III阶段的血压、体质量、血脂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比对照组及与历史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专科护士引导的心脏康复项目能顺利实施且效果明显。
作者:赵俊文;魏道儒;张晓艳 刊期: 2013年第19期
报道1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针对该病发生率较高的出血、血栓形成、胰漏、胃瘫等并发症进行预防及针对性护理,本组15例患者中出血1例,胃瘫1例,经积极治疗后均恢复正常出院,其余未发生并发症。
作者:严燕燕;付欢英 刊期: 2013年第19期
总结4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行肝活检术后并发症的护理要点。认为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行肝活检术患者加强术前准备和术后病情观察,做好疼痛、出血、胆漏、胆汁性腹膜炎等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是保证患者诊治顺利进行的关键。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肝活检术,其中不能耐受疼痛者3例,在行B超检查排除肝内局部血肿后予对症止痛治疗;术后出血1例,予对症止血、输血、积极救治后病情逐渐平稳;胆漏、胆汁性腹膜炎1例,经抗感染治疗及腹腔穿刺引流后病情好转。
作者:杨晶;张春燕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改良机器人辅助手术患者头面部保护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行机器人辅助手术的30例患者,按照手术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保护患者头面部,即2个海绵垫固定于头面部且暴露气管插管;观察组采用成人型俯卧位头面部保护架中的保护垫倒扣在患者头面部实施保护,比较两组实施保护所需时间,是否使用加强型气管插管,术中是否可行插胃管操作,面部皮肤是否有破损等。结果观察组实施保护所需时间较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需使用加强型气管插管,节约费用,术中可行插胃管操作,患者头面部皮肤未受损。结论使用俯卧位头面部保护架中的海绵保护垫保护患者头面部,可节约机器人辅助手术中实施体位保护时间,确保患者头面部的安全性,节省患者手术成本。
作者:张圣洁;王珏;曹润泽;徐梅;赵琳 刊期: 2013年第19期
报道1例区域性门脉高压术后胰瘘患者的护理体会。本例患者反复上消化道出血,予补充白蛋白、抑酸、补液、降门脉压输血治疗,术后并发胰瘘予积极抗炎补液、有效引流冲洗、营养支持等治疗;积极做好心理护理、营养评估与代谢监测、肠内营养护理、个体化的运动护理。通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患者康复出院。
作者:陈娟;谢萍;王艳 刊期: 2013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