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新惠
目的 探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67例胫腓骨骨折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结果 随访6~3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功能恢复良好,效果满意.结论 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具有适应证广、创伤小、术中出血少、稳定性好、功能恢复快、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可作为胫骨干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及手术时机,熟练掌握操作技术.
作者:杨侃;孙永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和总结残胃癌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回顾分析1996~2006年间收治的32例残胃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症状诊断、手术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手术切除率81.4%,根治切除率57.7%.结论 对残胃癌病人即使邻近器官转移,只要心肺功能能耐受手术,均需手术治疗,定期胃镜检查残胃癌的高危人群,能做到早期诊断.
作者:陈永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对杀鼠药中毒的临床特点、并发症及治疗进行临床总结.方法 通过70例杀鼠药中毒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合并呼吸道损伤占42.7%(30/70),合并心肌损伤占35.7%(25/70),合并肾小球损伤占21.4%(15/70),治愈率91.7%,死亡率5.7%.结论 杀鼠药属强毒类,引起急性中毒时可造成多器官损害,对杀鼠药中毒除及时抢救外,对其他系统损害进行相关治疗也属必要,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陈风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吸烟对健康有许多危害,特别是对心血管有不良影响,并有促进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作用,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吸烟产生的烟硷和一氧化碳是主要有害因素,其作用是可使心率加快,心肌需氧量增加,外周血管和冠状动脉收缩,并使血压增高,使血中一氧化碳浓度增高,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以及血小板聚集性发生变化.
作者:籍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97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对照组(46例),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拉米夫定.结果 治疗组有效38例,无效13例,有效率74.5%.对照组有效21例,无效25例,有效率45.7%.两组治疗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拉米夫定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戚园;杨珏;葛国洪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前我国每年死于各类创伤的总人数已达70万,在人口死因构成中占第四位,且青壮年居多,成为青壮年的第一杀手,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1].如何提高救治水平,是医务工作者当务之急.我院自2001年1月成立急救中心以来,急救水平不断提高.现将2004年6月~2006年5月一组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曹乐平;耿亚琴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腹部外伤的诊断与经验教训.方法 对我院1994~2005年收治258例腹部外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非手术治疗16例,剖腹探查手术242例,治愈251例(97.29),死亡7例(2.71%).死亡原因为术后再出血致严重失血性休克.结论 腹部外伤表现复杂,正确无误的诊断、认真的科学态度是减少合并症与死亡率,提高救治效果的关键.
作者:姜杰;尹京燮;许清一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常致全身性高凝状态,如高脂血症引起血浆粘滞度增加,血小板异常聚集促使凝血因子XI激活等,有血栓形成倾向.既往用普通肝素或潘生丁等治疗肾病综合征,效果不佳.精制蝮蛇抗栓酶是蝮蛇毒中的提取物.我院于近年来采用精制蝮蛇抗栓酶抗凝疗法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提供了依据.并与单用肝素激素与丹参等治疗的50例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孙健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骨科创伤患者创伤后D-二聚体的动态指标与创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动态测定60例骨科创伤患者及30名正常对照者血浆D-二聚体变化,与创伤评分作比较,分析其与不同程度创伤的相关性.结果 骨科创伤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创伤程度有密切的关系,而且D-二聚体值能更准确反映创伤反应,其中中度创伤后血浆D-二聚体升高水平高,持续时间长,与轻度创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骨科创伤患者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选择治疗方案的客观指标,D-二聚体值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反映患者创伤越重.
作者:左华;黄永辉;徐晓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槲皮素诱导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作用.方法 将Eca-109细胞随机分为两组:①槲皮素(Q)组;②不加药物对照(C)组,同时培养48h,分别进行Bcl-2、Bax和XRCC1免疫组化和免疫斑点印迹检测.以TUNEL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结果 细胞凋亡率,C组为4%,Q组为35%(P<0.001);Q组的Bcl-2和XRCC1的免疫反应性(IR)皆低于C组(P<0.001),Bax高于C组(P<0.001);Bcl-2与XRCC1呈显著正相关,与Bax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槲皮素可诱导Eca-109细胞凋亡,同时下调Bcl-2和XRCC1的表达,上调Bax表达.
作者:王文丽;宫璀璀;吴景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之间的一种心绞痛,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故在治疗上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目前药物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多采用硝酸脂类、β受体阻滞剂、抗凝、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单一用药疗效不显著.自2005年1月~2006年6月,我科在常规治疗心绞痛的同时,给予地尔硫革静脉滴注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于慧春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肥胖者明显增多,超重孕妇也随之增多,这一点越来越引起产科临床工作者的注意.笔者对2005年2~7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超重孕妇与非超重孕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孕妇超重对分娩及新生儿的影响,为围产期保健提供参考.
作者:熊晨菡;杜巧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前路颈椎间盘摘除加植骨融合术是目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靠而有效的方法之一,我院自2000年10月~2006年09月施行该项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0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作一报道.
作者:鲍颖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宫颈糜烂是妇产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治疗方法很多.我科采用重铬酸钾加中药生肌散联合治疗宫颈糜烂,效果显著.现将治疗情况与同期微波治疗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谢玲;赵玛丽;傅渊;谢青;陈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调查宫内节育器(简称IUD)对内分泌激素影响.方法 对健康育龄妇女自愿者进行内分泌检测,按放置IUD与否分IUD组和无IUD组.结果 ①IUD对生理周期内分泌无影响,因此月经周期无改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IUD组经期稍长于无IUD组,P<0.05.结论 IUD对内分泌激素无影响;但因IUD对子宫内膜局部的影响,如循环障碍、损伤和炎症使子宫内膜修复延缓,经期稍长.
作者:吴爱芳;顾立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重症病人入院时往往病情危急,我们在对病人进行抢救护理时往往忽视了病人家属的心理.其实,由于病情危急,无论患者还是家属同样有严重的恐惧、焦虑和忧郁的心理,有的甚至在病人死亡后相继病倒.因此,护士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处理,不仅要准确、及时地抢救病人,而且还要做好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鼓励他们战胜心理危机,也是护士职责之一.
作者:张巧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对于中、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目前多采用以5-Fu为主的化疗方案.5-Fu半衰期短,为周期特异性药物,具有时间依赖性,长时间使用优于短时间使用[1],所以目前多采用24小时持续给药法.我中心从2000年1月开始使用微电脑泵行5-Fu给药法,既提高了治疗效果,又减少了化疗的毒副反应,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潘忠美;顾汉刚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中国农村正式出现具有医疗保险性质的合作医疗制度是在1955年农业合作化高潮时期.目前已经和过去的大不一样.在合作资金来源上,新型合作医疗主要依靠政府(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投入启动资金,个人和集体再投入部分资金,而传统合作医疗则主要依靠集体经济和个人力量出资;在政策目标上,新型合作医疗主要以大病统筹为主,而传统的合作医疗则主要是以小病治疗和预防为主;在加入方式上,新型合作医疗强调要在尊重农民自愿加入的基础上开展推广和试点,而传统合作医疗在集体经济所有制基础上,由集体代扣代缴费用,以村为单位按工分年终分红,有一定强制性,与现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医疗保险类似;在统筹层次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上升到县级统筹的层次,而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则主要是靠公社(乡镇)或生产大队(村)进行统筹;在具体运作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以部分地借鉴市场机制来推进,也就是说,新型合作医疗不但不排斥、反而积极引入市场力量参与供给过程.
作者:白丽;赵浴光;张鑫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胸腔镜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经验.方法 1996年8月~2003年12月,全麻、支气管双腔插管下完成胸腔镜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46例,术中采用电凝毁损双侧第二交感神经节.结果 39例术后手汗立即消失,5例手汗减少,2例一侧失败,3例一侧复发.结论 胸腔镜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是治疗手汗症的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其手术技巧和解剖定位是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杨莉萍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全世界发病人数已达1.6亿之多,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因此,在寻求有效的方法上,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其中,中医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已显示出一定优势.我们通过对糖尿病血瘀的机理分析,进一步认识活血化瘀法在治疗糖尿病中的重要位置,同时也试图对此法的科学性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卜丽霞;张羽邻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