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刚
目的 探讨Orem自理模式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将94例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观察组59例在常规护理程序基础上,将Orem自理模式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观察两组病人的并发症(即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皮肤完整性、口腔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平均住院时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Orem自理模式应用于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患者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作者:曾淑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现代化城市市民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不仅代表了国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同时也标志着城市的现代医疗健康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目前急救中心与红十字会都承担着对公众进行培训的职责,两者培训师资、培训教材、培训方式、培训对象和培训资证等存在差异.我们需要共同建立一套规范统一的急救培训流程和模式.
作者:李元宏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我市壮族青年人胃癌的临床及内境特点以提高早期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20例经内镜及病理证实的青年人胃癌.结果 20例均为进展期胃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好发部位以胃窦为主(50%),镜下形态以肿块浸润型为主(80%),病理主要为低分化型腺癌(80%).结论 青年人胃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恶性程度高,应力争早期诊断
作者:卢森强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我国是肝炎发病高发地区之一,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据调查发现,肝炎患者的比例是1/10,10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是肝病患者或携带者.目前对于肝病来说,没有特殊的治疗药物及治疗措拖,因此,肝病患者除精神、药物和动静结合的体疗外,基本的需要就是饮食调理.在目前世界上尚无肯定有效治愈乙肝药物的情况下,饮食更显重要,如饮食恰当,就能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忽视将加重病情,甚至会危及生命.
作者:张春玲;莫美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加强术中管理,增强此类患者的麻醉和手术安全性.方法 总结283例合并糖尿病行择期手术的病例,体会对其麻醉期的管理、血糖监控和处理.结果 所有手术过程顺利,麻醉平稳,患者均安全返回病房.结论 为提高糖尿病患者围术期安全性,应完善术前准备、严密监测和处理术中血糖变化,大限度地减轻手术应激引起的代谢紊乱.
作者:马存苟;王义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笔者收集分析了28例经临床手术病理确诊的结肠癌患者的CT检查资料,探讨其CT检查价值和表现特点.
作者:于卫中;杨建秀;邓善波;冯希栋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通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70例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迁延型肝炎和慢性活动型肝炎)进行90~120天治疗后的疗效分析.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为95.71%,HBsAg转阴率为35.71%,无效4.29%.结论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肯定.
作者:方欣;阮班钧;梅光桥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我院自2000年至2005年共收治角膜碱性烧伤10例14眼,治疗中均采用地塞米松联合维生素C早期结膜下注射,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继萍;张继元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割(切割术)、等离子刀装置髓核消融(消融术)、臭氧注射溶核术和胶原酶盘外溶核术对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常规保守治疗无效的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组进行205例次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割、110例次等离子射频髓核消融、285例次臭氧注射和50例次胶原酶盘外溶核治疗,术后卧床休息1~3天并对症处理,术后1周和3月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各种介入治疗的时间均不超过45分钟,臭氧注射短,切割术费时长.三个月时的有效率切割术为84.8%,射频消融术为88.8%,臭氧溶核术为90.8%,胶原酶溶核为88%.并发症发生率切割术为2%,射频消融术为1%,臭氧溶核术为1%,胶原酶溶核术为2%.结论 经皮穿刺椎间盘介入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具有损伤轻微、手术时间短和疗效显著的优点,严格选择适应证、手术前后积极的综合处理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作者:徐霖;李小力;周选民;杨守俊 刊期: 2006年第10期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病,其对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已被广泛认识,但并发心肌损害目前报道很少.为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心肌的影响,笔者自2005年8月~2006年6月对住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7例进行了心肌酶检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明平;陈竟建;陈向坚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对1271例人用纯化狂犬疫苗免疫后抗体检测结果分析表明,产生抗体情况与年龄、性别无关.
作者:杨敬谦;李刚英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近年来冠心病治疗的基础研究有较大的进展,焦点集中于干细胞及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指将外源性治疗基因导入心肌细胞并获得表达,从而达到修复坏死心肌的目的.基因治疗为冠心病治疗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形式为生长因子(蛋白或基因)的应用,被称为治疗性血管再生(therapeutic angiogenesis)或分子搭桥.
作者:任崇雷;杨明;高长青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超过500ml,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目前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8月共发生产后出血28例,笔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关于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作者:熊春梅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低氧血症是指患者动脉血氧分压<60mmHg,是心内直视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早观察、早发现及有效处理对预防和治疗术后低氧血症性呼吸衰竭有着重要意义.低氧血症能使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组织对氧的摄取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1],既增加治疗费用,又延长住院时间,影响患者的康复.笔者对应用无创性双正压(BiPAP)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心内直视术后的低氧血症患者12例进行护理,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吴丽;马会民;贺会玲;孟树萍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并总结其经验.方法 对23例患者26足跟骨关节内骨折进行开放复位,并运用松质骨螺钉和可塑形钢板等进行内固定,其中9例一期植骨.随访6~4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5个月.结果 Maryland Foot Score评价系统评价术后功能:优9,良13,可3,差1例;优良率为86.2%.结论 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满意.骨折治疗的关键是尽可能恢复跟距关节面的适应性和跟骨的正常解剖形态,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也非常重要.
作者:郭庆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与难产及母儿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对800例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产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型,其中胎膜早破100例与胎膜未破700例作对照组.结果 在一般处理方法相同的条件下,胎膜早破组的剖宫产率、早产率、母儿并发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感染程度与破膜时间有关,破膜距妊娠结束时间与母儿并发症如产褥病率、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关系密切.
作者:周冬香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笔者比较了丙泊酚芬太尼合剂和氟哌利多芬太尼合剂用于硬膜外麻醉中的辅助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薇薇;王东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本组选择我院2001年3月至2005年10月腹部闭合性损伤病例中,经过手术治疗证实为单纯性肠系膜撕裂伤病例,共14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李应军;谷印堂;卓浩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Leep刀治疗慢性宫颈炎病人1632例,其中958例行宫颈炎性病灶消融术,511例行宫颈环切术,1632例行宫颈切术.结果 手术时间、术中、术后血量大的为宫颈锥切组,其次是宫颈环切组,再次为病灶消融术组.结论 Leep刀是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适当的操作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及时作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为病人提示瓣膜置换术的有利时机.方法 使用ATL超四超声诊断仪,3.0MHz,扇形探头.仰卧位.常规左室长轴切面(二维),M型取样为二尖瓣腱索水平.结果 切面见二尖瓣前瓣运动活跃,呈连枷样改变.M型见二尖瓣前叶震颤,左房内见腱索回声.结论 二尖瓣腱索断裂临床上极易与风湿性心脏病相混淆,及时作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为病人提示瓣膜置换术的有利时机;以此,进一步证实了二维超声心动图对心脏瓣膜病变诊断的可靠性及准确性.
作者:黄爱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