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Leep刀治疗慢性宫颈炎1632例临床分析

刘娟

关键词:LEEP刀, 慢性宫颈炎, 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Leep刀治疗慢性宫颈炎病人1632例,其中958例行宫颈炎性病灶消融术,511例行宫颈环切术,1632例行宫颈切术.结果 手术时间、术中、术后血量大的为宫颈锥切组,其次是宫颈环切组,再次为病灶消融术组.结论 Leep刀是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适当的操作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微波消解-缝管捕集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西洋参中痕量铅

    采用微波消解法对西洋参进行了处理.利用缝式石英管原子捕集技术结合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了西洋参中的痕量铅,线性范围为0~50μg/L,检出限为8.6mg/Kg,相对标准偏差为1.76%~2.18%,回收率为97.4%~102.1%.其灵敏度比普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提高27.6倍.

    作者:朱伟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进行不孕不育筛查探讨开展生殖保健系列服务的重要意义

    不孕不育对育龄夫妇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不仅增加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难度,也加重了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因此,在做好生育、节育技术服务的同时,围绕不孕不育开展生殖保健系列化服务十分重要.不但可以解决农村育龄妇女的痛苦,也可以直接为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服务.笔者认为:不孕不育的防治工作应该成为基层,特别是农村生殖保健系列服务的重要内容.现将相关工作报告如下.

    作者:陈可;蔡敏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中医护理方法减轻胃镜检查术不适反应的临床新进展

    电子胃镜检查时病人常有咽喉不适、屏气、恶心、呕吐甚至躁动等痛苦感,部分病人难以接受或惧怕再次检查[1].近年来,减轻胃镜检查术不适反应的中医护理方法有许多,现将减轻胃镜检查术不适反应的临床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乔登玉;周银秀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1例心脏呼吸骤停10分钟患者成功复苏的护理体会

    心肺复苏是急救医学的核心技术,在复苏过程和复苏成功后的护理配合对患者抢救成功率和功能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就我科成功抢救1例心脏呼吸骤停10分钟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张旺琼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口外弓推磨牙向远中的临床探讨

    安氏Ⅱ1类错骑牙合形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磨牙远中关系,上前牙唇倾前突,前牙深覆盖.矫治方法依据错牙合畸形的轻重及形成的机制分拔牙与不拔牙两种情况.口外弓推磨牙向远中是采用不拔牙治疗该病的方法之一,只要掌握好适应证,可取得较好的预期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喻丽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Orem自理模式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Orem自理模式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将94例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观察组59例在常规护理程序基础上,将Orem自理模式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观察两组病人的并发症(即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皮肤完整性、口腔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平均住院时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Orem自理模式应用于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患者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作者:曾淑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听诊器清洁消毒在院内感染监控中的实施

    目的 研究一种符合院内感染消毒卫生标准且方便实施的听诊器消毒方法,确定合理的消毒时间.方法 对本科40个听诊器表面进行消毒及两种擦拭方法擦拭后的细菌培养.结果 40个听诊器消毒前后细菌数有显著差异(t=26.82,P<0.05).两种方法擦拭听诊器后,细菌数无显著差异(t=1,P>0.05).结论 听诊器的清洁消毒是非常必要可行的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手段,酒精棉球消毒听诊器方便快捷符合标准,听诊器应随用随消毒.

    作者:赵俊爱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浅谈社区护理

    1 社区护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加入WTO后人们面临众多的机遇和挑战,其心理压力大大加重,由于时间紧张,不可能人人到医院救治,为保持社区人群的躯体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不仅需要生病之后的医院内的护理,而更需要便捷、贴近生活的社区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作者:常晨霞;崔玉芝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肺炎性假瘤的X线和CT表现

    肺炎性假瘤多发于肺实质内,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多缺乏特异性,与肺癌鉴别困难.1 临床资料本组9例肺炎性假瘤均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男5例,女4例,年龄19~72岁,平均52岁.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咳痰8例,1例无明显症状,3例有发热史.曾经X线摄片和CT检查.CT检查包括平扫和增强.

    作者:翟学君;于卫中;杨建秀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冰袋的革新与制作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根据液态乙醇在零下117℃以上不会结冰的原理,设计、制作了一系列大小不一的冰袋,临床使用时方便、快捷,使用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熊玉敏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脑动脉瘤的血管造影表现与病因分析

    目的 探讨脑动脉瘤的发生与脑动脉造影的表现及血管变异的关系,从病因上找出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机理,从而有效地预防与治疗.方法 21例脑血管造影病例,其中20例均经右股动脉穿刺插管及全脑血管造影,1例经左侧颈内动脉穿刺造影,采用日本岛津MH-200S大型C臂DSA经多体位造影,发现脑动脉瘤11例,观察与分析脑动脉瘤的发生、表现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结果 21例脑血管造影病例,其中13例CT检查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造影证实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共11例.其他病例:动静脉畸形2例,脑梗塞1例,烟雾病1例,未发现病变者4例,且11例脑动脉瘤患者中有9例为右侧大脑前动脉由左侧大脑前动脉供血,且与CT表现部位相符合,2例未找到动脉瘤.结论 利用大型C臂DSA进行全脑血管造影,不但能有效的发现脑动脉瘤,而且对血管变异造成的后果及其他与动脉瘤发生密切相关的因素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从而用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解释了脑动脉瘤的发病机理,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李国威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CT检查在结肠癌诊断中的价值

    笔者收集分析了28例经临床手术病理确诊的结肠癌患者的CT检查资料,探讨其CT检查价值和表现特点.

    作者:于卫中;杨建秀;邓善波;冯希栋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针吸细胞学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应用浅析

    乳腺疾病多表现为乳腺肿块.目前乳腺肿块的定性诊断方法很多,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FNAC)是一种利用活检针或注射器对乳腺肿块进行细胞病理学检查的方法.FNAC对乳腺肿块的定性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独特价值.目前,FNAC已成为重要的乳腺肿块辅助诊断方法.

    作者:李启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确保人事制度改革中的队伍稳定

    在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中,人事制度的改革对于建设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推动卫生事业发展和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必然带来利益上的调整和择业观念上的改革,从而使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上产生了种种担心和疑虑,导致思想上的不稳定.如何在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中保障队伍的稳定?我们带着这一问题,在人事制度改革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作者:金侣良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癌痛护理评估和社会心理干预技术

    疼痛是癌症患者常见又难忍受的症状之一.由于对疼痛估计不足,处理疼痛知识不够及病人不愿报告疼痛,在很多医院对疼痛的评估没有成为护理工作常规.而对癌痛的护理干预措施也不够重视,致很多患者疼痛未能得到有效控制.通过评估疼痛原因,采取有效缓解疼痛的护理措施,对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作者:杜玲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止血芳酸、止血敏、Vitk1联合使用引起过敏性休克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8岁,因发现左上臂内侧肿块1年,于2005年11月5日到我院门诊进行肿块切除术.术前常规体查,胸片、ECG、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均未发现异常,术后常规予患者10%G·S 250ml及止血芳酸0.3g、止血敏1.5mg、Vitk130mg三联止血药首剂静脉滴注,患者刚静注该组液体时,即出现心慌、胸闷、恶心、面色苍白、意识模糊、脉搏心跳均微弱,HR 45次/分,BP 60/40mmHg.立即停用该组液体,予患者平卧、吸氧、静注30mg地塞米松,肌注25mg非那根,静推1mg盐酸肾上脉素,换10%G·S 250ml静滴,患者约10分钟后意识清楚,面色红润,HR 68次/分,BP 110/65mmHg.

    作者:唐维骏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益气温肾法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疗效的研讨

    缓慢型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老年性疾病,自2000年以来,我们运用益气温肾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研讨如下.

    作者:王宗平;段春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60例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观察

    2006年3月至9月间,我科共收治外伤性颅内血肿60例,均经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证实,经过及时正确的观察与诊断、科学合理的治疗及护理,有效地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与病残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该组病例的临床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钟鸣谷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目的 研究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CPH)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LC)的可行性、优势、不足及其技术特点.方法 80例CPH患者,包括肝功能Child A级41例,B级32例,C级7例,随机分为LC研究组(38例)、OC对照组(42例),二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肝功能分级构成等方面均具可比性.正常对照组为40例同期接受LC治疗的非肝硬化患者.对以上各组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LC研究组中转开腹手术2例,中转率5.3%,余3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2.6±15.2)min,术中出血(75.5±15.5)ml,术后恢复进食时间(18.3±6.5)h,5例(13.2%)发生并发症7例次,术后平均住院(4.6±2.4)d.OC对照组手术时间(60.5±17.5)min,术中出血量(112.5±23.5)ml,术后恢复进食时间(44.2±10.5)h,12例(30.0%)发生并发症15例次,术后平均住院(8.5±3.5)d.正常对照组40例均顺利完成LC,手术时间(36.5±11.5)min,术中出血(33.0±13.5)ml,术后恢复进食时间(16.5±5.0)h,1例(2.5%)发生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3.0±1.5)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C研究组手术时间、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延长,手术中转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高,术中出血增多.与OC对照组比较,二组患者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LC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术后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CPH患者的LC属于困难的手术,有较高的中转率,术中出血是主要的问题.同时,该类手术也是可行的、相对安全的,较OC有明显的优越性.掌握手术的技术特点,注重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陈家林;嵇武;李令堂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关于对公众医疗急救培训的思考

    现代化城市市民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不仅代表了国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同时也标志着城市的现代医疗健康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目前急救中心与红十字会都承担着对公众进行培训的职责,两者培训师资、培训教材、培训方式、培训对象和培训资证等存在差异.我们需要共同建立一套规范统一的急救培训流程和模式.

    作者:李元宏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主管:卫生部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