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益气温肾法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疗效的研讨

王宗平;段春平

关键词:缓慢型心律失常, 益气温肾, 中医疗法
摘要:缓慢型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老年性疾病,自2000年以来,我们运用益气温肾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研讨如下.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冠心病治疗的基础研究有较大的进展,焦点集中于干细胞及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指将外源性治疗基因导入心肌细胞并获得表达,从而达到修复坏死心肌的目的.基因治疗为冠心病治疗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形式为生长因子(蛋白或基因)的应用,被称为治疗性血管再生(therapeutic angiogenesis)或分子搭桥.

    作者:任崇雷;杨明;高长青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预防麦氏切口感染18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综合措施预防麦氏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 对2001年8月~2006年8月我院收治的18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采取综合措施预防麦氏切口感染的感染率为0.54%,明显低于单一措施的效果.结论 采取综合措施是预防麦氏切口感染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照海;姬丽萍;刘建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100例新型动脉血气针的应用体会

    血气分析是综合反映呼吸生理功能的重要指标,是唯一可靠的诊断低氧血症和酸碱平衡的判断程度的指标,能准确检测到动脉血中氧、二氧化碳分压、酸碱度、pH值、实际碳酸氢和剩余碱等[1].血气分析标本采集的快速与准确,不但可以减少病人的痛苦,节约时间,也可帮助医生及时准确地判断病情,采用进一步的治疗,因此是我科广泛应用于心肺疾患引起的呼衰、心衰等的治疗手段,是临床诊断、抢救、用药的重要依据.[2]目前,我院使用了一种由上海勇煜贸易有限公司代理的美国卫特新动脉血气针进行动脉血气的采样,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昌雪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肺炎性假瘤的X线和CT表现

    肺炎性假瘤多发于肺实质内,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多缺乏特异性,与肺癌鉴别困难.1 临床资料本组9例肺炎性假瘤均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男5例,女4例,年龄19~72岁,平均52岁.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咳痰8例,1例无明显症状,3例有发热史.曾经X线摄片和CT检查.CT检查包括平扫和增强.

    作者:翟学君;于卫中;杨建秀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星状神经阻滞综合治疗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

    目的 探讨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的治疗.方法 19例创伤后慢性顽固性疼痛、肌肉萎缩、皮肤粗糙患者,采用每周1次星状神经节阻滞及心理治疗,每日1次针灸、经皮神经电热刺激等物理治疗,同时配合口服镇痛药或抗抑郁性药物,1个月为一个疗程,长5个疗程.结果 疗效显著4例(21%),有效7例(36.8%),无效5例(26.3%),放弃治疗3例(15.7%).结论 由于该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病史长短、创伤程度、交感神经损伤程度、患者心理因素等不同,疗程不同.单一治疗手段效果欠佳,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综合治疗有一定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作者:刘安林;黄波;姚虹;陈爱文;李胜利;林小玲;黄梅平;仇武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62例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经阴道分娩的1640例产妇,使用容积法和称量法估计产后出血量,发生产后出血的有62例,占3.17%.结果 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宫缩乏力,影响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是妊娠合并症.结论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并发症,受多种因素影响,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产后出血.

    作者:耿玉玲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进行不孕不育筛查探讨开展生殖保健系列服务的重要意义

    不孕不育对育龄夫妇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不仅增加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难度,也加重了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因此,在做好生育、节育技术服务的同时,围绕不孕不育开展生殖保健系列化服务十分重要.不但可以解决农村育龄妇女的痛苦,也可以直接为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服务.笔者认为:不孕不育的防治工作应该成为基层,特别是农村生殖保健系列服务的重要内容.现将相关工作报告如下.

    作者:陈可;蔡敏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浅谈护士长的管理艺术

    护理管理不仅有科学性还有艺术性.作为病区的护士长,既是病区护理技术的领头人,又是病区管理的责任者,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病区的护理质量.笔者就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向各位同仁交流探讨.

    作者:刘素芬;尹桂荣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1例心脏呼吸骤停10分钟患者成功复苏的护理体会

    心肺复苏是急救医学的核心技术,在复苏过程和复苏成功后的护理配合对患者抢救成功率和功能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就我科成功抢救1例心脏呼吸骤停10分钟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张旺琼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自拟烧烫伤散治疗烫火烧伤68例

    烧烫伤是由于热力(火焰、灼热的气体、液体或固体)、电能、化学物质、放射线等引起的一种损伤,是临床的一种常见病.自1995年以来我们应用自配的烧烫伤散治疗各种烫火烧伤,疗程短,效果佳.现介绍如下.

    作者:傅渊;黄光明;刘晚英;谢玲;陈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丙泊酚芬太尼合剂在辅助硬膜外麻醉中的应用

    笔者比较了丙泊酚芬太尼合剂和氟哌利多芬太尼合剂用于硬膜外麻醉中的辅助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薇薇;王东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压缩骨折

    目的 探讨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并总结其经验.方法 对23例患者26足跟骨关节内骨折进行开放复位,并运用松质骨螺钉和可塑形钢板等进行内固定,其中9例一期植骨.随访6~4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5个月.结果 Maryland Foot Score评价系统评价术后功能:优9,良13,可3,差1例;优良率为86.2%.结论 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满意.骨折治疗的关键是尽可能恢复跟距关节面的适应性和跟骨的正常解剖形态,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也非常重要.

    作者:郭庆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Leep刀治疗慢性宫颈炎163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Leep刀治疗慢性宫颈炎病人1632例,其中958例行宫颈炎性病灶消融术,511例行宫颈环切术,1632例行宫颈切术.结果 手术时间、术中、术后血量大的为宫颈锥切组,其次是宫颈环切组,再次为病灶消融术组.结论 Leep刀是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适当的操作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合并心肌受损27例临床分析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病,其对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已被广泛认识,但并发心肌损害目前报道很少.为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心肌的影响,笔者自2005年8月~2006年6月对住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7例进行了心肌酶检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明平;陈竟建;陈向坚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单纯性肠系膜撕裂伤14例回顾性分析

    本组选择我院2001年3月至2005年10月腹部闭合性损伤病例中,经过手术治疗证实为单纯性肠系膜撕裂伤病例,共14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李应军;谷印堂;卓浩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确保人事制度改革中的队伍稳定

    在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中,人事制度的改革对于建设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推动卫生事业发展和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必然带来利益上的调整和择业观念上的改革,从而使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上产生了种种担心和疑虑,导致思想上的不稳定.如何在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中保障队伍的稳定?我们带着这一问题,在人事制度改革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作者:金侣良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基础护理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初探

    基础护理是衡量医院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它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康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提高护理质量,满足病人的需求,促进其早日康复,笔者就基础护理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进行了一些探讨.

    作者:申存珍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乙肝7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通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70例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迁延型肝炎和慢性活动型肝炎)进行90~120天治疗后的疗效分析.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为95.71%,HBsAg转阴率为35.71%,无效4.29%.结论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肯定.

    作者:方欣;阮班钧;梅光桥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跟骨慢性骨髓炎的手术治疗

    不论血源性或外伤性所致的慢性跟骨髓炎都是一种非常难治愈的疾病,病史10-20年是经常见到的.研究该病病理就能知识其特征,跟骨为:①终的主要负重骨,病骨经常处于带病工作状态.②跟骨多为松质骨,炎症易扩散整个跟骨,难于局限于某小范围.③跟骨处于肢体末端,血供应差,可供转移的软组织少,术后需要良好血供的软组织覆盖时往往有困难.

    作者:江灏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血氧饱和度监测在神经外科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

    血氧饱和度测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无创伤性连续的经皮监测血氧水平的手段,它能很直观而准确地反映缺氧情况,对指导临床氧疗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对颅脑损伤病人,可根据监测的血氧饱和度值,及时有效的给氧,从而避免因缺氧而加重脑水肿和脑损伤,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治疗效果起着积极的作用.现将血氧饱和度监测在神经外科病人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任俊翠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主管:卫生部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