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芳;李冬梅;马敏
目的 探讨婴儿肠套叠的病因和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1980年2月~2005年11月间治疗的638例婴儿肠套叠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以5月至1岁婴儿高发、回盲型多见,多数有回盲部游动性过大的解剖因素.阵发性哭闹、腹部肿块、血便、呕吐是主要症状.空气灌肠或钡灌肠是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和非手术复位的手段;回盲部固定和区域性肠排列是手术治疗的要点.非手术治疗542例,手术治疗96例,死亡3例.结论 重视病史的伞面采集,坚持正规的体查程序,恰当的辅助检查,把握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指征和要点,是成功诊治该病的关键.
作者:刘菊炎;黎友典;刘清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定义的盆腔炎为一组上生殖道感染性疾病,该疾病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我院对前来就诊的妇科慢性盆腔炎者,运用中药外敷:活血化瘀、清热化湿、理气止痛法.配合中药和成药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
作者:杨龙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介绍并积累腹腔镜肌瘤剔除手术护理配合.方法 报告了64例子宫肌瘤腹腔镜下剔除(LM)手术使用特殊的器械粉碎肌瘤取出而完成过程.研究术中如何做好手术护理配合及特殊器械的准备和管理.结果 总结出一套合理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案.结论 腹腔镜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剖腹肌瘤剔除术相比有损伤小、腹部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减轻病人术后痛苦、术后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更具优越性.但是对手术配合要求高,护士必须熟悉手术器械及器械准备,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步骤;术后切实做好仪器设备保养及消毒工作.
作者:陈维爱;陈彩浓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弱智儿童脑生物电活动的变化,探讨弱智儿童的认知行为、智能状况与脑的高级神经电活动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对42例弱智儿童(实验组)和4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听觉事件相关电位、脑电图和脑电地形图检测,观察其事件相关电位P300波幅和潜伏期长短、脑电图各波分化、分布及脑电地形图δ、θ慢波功率的变化,两组比较结果.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明显延长(t=3.143,P<0.01),波形分化较差,波幅明显低于对照组(t=2.602,P<0.05).脑电图各波分化较差,分布失正常规律,脑电地形图显示θδ等慢波电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脑的认知功能与其高级神经的电活动密切相关,事件相关电位和脑电图、脑电地形图检测的结果 ,可以较客观的反映弱智儿童的脑认知功能状况.
作者:王伟;唐可欣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影响新生儿窒息的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256例新生儿窒息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生儿窒息为综合因素所致,分娩方式不同,窒息发生率不同,羊水状况与窒息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剖宫产并不能降低窒息发生率.结论 及时处理高危妊娠及胎儿窘迫,综合分析可能发生窒息的高危因素,对羊水污染,巨大儿等放宽剖宫产指征,普及新法复苏对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及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淑强;蒋燕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胎心监护仪无应激试验(NST)及宫缩应激试验(CST)的联合应用来预测围生儿结局的临床价值.方法 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将186例NST检测异常孕妇分为两组,即高危妊娠组和正常妊娠组,进一步行宫缩应激试验(CST).结果 高危妊娠组围生儿预后不良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NST异常及CST阳性者及时终止妊娠(1~2天)围生儿预后不良发生率明显低于3~7d后分娩者.结论 NST检查异常者进一步CST试验,若CST试验阴性者可以无需过早干预妊娠,动态观察.若CST试验阳性者宜尽早终止妊娠,避免围生儿预后不良.
作者:李军霞 刊期: 2006年第08期
内固定手术是治疗骨折的一种重要手段.随着现代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内固定术的解剖复位、坚强固定及能早期锻炼的特点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广泛应用于各类骨折治疗并取得满意效果.随着内固定术应用增多,内固定物的取出失败也不断出现.笔者就1990年12月~2005年12月共发生内固定取出失败26例进行总结,现将其失败原因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吴全富;张春林;李申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吗啡超前镇痛对氯诺昔康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 4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术后静脉持续氯诺昔康32mg+芬太尼0.4~0.5mg+生理盐水至100ml/2ml/h.实验组20例,手术开始前预先硬膜外吗啡2mg,手术后静脉持续氯诺昔康40mg+生理盐水至100ml/2ml/h.术后VAS、VRS评分对比两组镇痛效应.结果 实验组VAS、VRS均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 吗啡超前镇痛能明显影响氯诺昔康镇痛效应,而单纯氯诺昔康术后镇痛在时机上仍显滞后,不能达到满意的临床镇痛效果.
作者:王卫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5年后残胃发生的原发性癌称为残胃癌[1].本病男性多于女性,文献报道的比例为5:4~13:1,年龄多在55~60岁[2,5].残胃癌发生与原基础疾病有很大关系,胃溃疡术后较十二指肠溃疡术后残胃癌发生率高达3~4倍[2,4].胃切除术的术式与残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各类报道均趋一致.
作者:高俊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异位妊娠是指受精卵种植在子宫体腔以外部位的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我院自1995年到2005年间共收治245例,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王冰维 刊期: 2006年第08期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诊疗技术的实施,新型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滥用;放疗、化疗和各种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致使病人的防御屏障和免疫功能遭到破坏.如果无菌技术、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则极易导致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给病人造成巨大身心痛苦和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生命;也常导致手术或治疗的失败.医院感染问题控制的好坏,也关系到整个医院的前途命运,我国沿海一家医院曾因严重的院内感染问题致勒令停业.由此可见,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意义重大,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好.
作者:李淑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索凝聚胺在检测免疫性血型抗体的应用,建立一种测定血清中免疫性血型抗体的新方法.方法 通过实验研究建立测定血清中免疫性血型抗体的凝聚胺法,并将建立的聚胺法与抗人球蛋白法、微柱凝胶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 凝聚胺法对抗A、抗BIgG抗体的检出率为25.8%,三种方法对免疫血性抗体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对阴性、阳性标本的检测结果完全符合,结果重复性好.结论 凝聚胺法操作简便,敏感性高,结果重复性好,干扰因素少,可用于临床血清免疫性血型抗体的测定.
作者:贾璋林;王伟婷;唐新春;廖春婵 刊期: 2006年第08期
胃镜在使用过程中常出现送气送水障碍,查其原因主要是操作不规范,清洗消毒程序不严格,水瓶密封性受损等.通过对内镜护士专科知识的培训,增强保养意识,规范操作,严格清洗消毒程序,对送气送水障碍问题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保证胃镜良好的工作状态,延长胃镜使用寿命,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彭怀英;郭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血清总胆汁酸的含量变化情况.方法 对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56例患儿的血清总胆汁酸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含量进行动态的观察和比较.结果 血清总胆汁酸的含量在病程的第5天明显升高,且升至高,第15天回降,第20天接近正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含量在病程的第5天升高,第10天升至高,第15天回降,第20天接近正常.结论 在病情的早期血清总胆汁酸(TAB)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升高幅度有显著的差异,对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及时的诊断及治疗更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作者:严志;潘敏仪;陆海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维持性血透是通过重复地进行血液透析以维持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命,使之尽可能健康生活的主要手段.长期维持性血透患者,除了要忍受疾病的折磨,还要忍受强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痛苦,不仅影响着他们的生理机能,而且影响到个体心理体征.在保证透析质量的前提下,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知识宣教,有针对性地解决每个病人的心理问题,对提高血透患者的长期存活率和生命质量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现报告如下.
作者:尤粒吉;施素华;许树根;梁萌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CT引导经皮胸内肿物穿刺活检术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8例活检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28例全部确诊,并发症5例,发生率17.8%,均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CT引导经皮胸内肿物穿刺活检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方法.
作者:张敬强;范卡;韩红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自体颅骨修补术后,若出现皮下积血、积液、切口感染,将影响修补效果,严重者需二次清创,甚至取出颅骨,虽不危及生命,但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采用负压引流,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方法 采用负压扬州新星硅胶厂生产一次性引流管、球,在自体颅骨修补覆盖固定后,将引流管置于颅骨与皮瓣之间,另戳孔引出头皮、固定,外接负压引流球,术后3~5天拔除.结果 56例无一例皮下积血、积液、切口感染,均达到甲级愈合,其中1例因内层线头排异,于出院后一个月来取出内层排异线头.结论 在自体颅骨修补术中,使用负压引流,可以通畅引流、减少皮下渗出,防止皮下积血、积液、切口感染,达到完美愈合.
作者:吴文彬;胡伟鑫;叶金练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前,国内外新报道提出对休克、心跳骤停的复苏,均采取直接静脉给药,以避免和减少心肌的损伤,经临床使用,效果令人满意,静脉给药的方法已成为治疗、抢救老年患者的重要途径.
作者:黄桂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和探讨肝损伤诊治方法.方法 对1995~2005年笔者单位收治的36例肝损伤病人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病人按AAST分级,重度损伤22例,轻度损伤14例;手术治疗30例,非手术治疗6例;36例治愈28例,死亡8例.结论 ①诊断肝损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以腹穿、B超、CT检查为主要辅助检查,其中腹穿尤为重要.腹穿时采用多个穿刺点反复穿刺,以右腋前线肋缘下3~5cm处穿刺点佳,B超和CT检查可以判断肝损伤的程度、部位及有无合并其它腹腔脏器损伤,对决定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有重要意义.②治疗轻度肝损伤在严密监测血液动力学变化下可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原则是彻底清创,消除胆汁溢漏,切除已失活的肝组织,修补伤口,充分引流.术中根据技术条件,采用全肝阻断法行破裂血管修补,尽量不采用肝动脉结扎术.同时重视合并伤的防治,避免合并伤致病人死亡.
作者:井晓亮;闫振;李万义;闫波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葛根素注射剂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42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葛根素治疗组(21例)和硝酸甘油注射液作为对照组(21例).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变化和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疗效的总有效率90.47%,明显优于对照组76.19%(P<0.05),两组心电图的改善率及副反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葛根素注射剂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药物,且副反应较少.
作者:付士才;李金兰 刊期: 200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