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新书
目的 观察分析在应用尼莫通及缓慢放脑脊液,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高血压治疗效果.方法 治疗组77例(原发性46例,继发性3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高血压应用尼莫通及缓慢放脑脊液,对照组单纯应用脱水降颅压、止血剂、管理血压治疗相比较.结果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明显减少了脑血管痉挛和梗阻性脑积水发生率、可显著降低脑积疝的形成,减少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和后遗症的发生,也明显降低了死亡率.结论 应用尼莫通及缓慢放脑脊液合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高血压者疗效显著,可以采用.
作者:赵传奎;王心祥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阿乐(国产阿托伐他汀)和舒降之(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左室肥厚的作用.方法 左右心室肥大病例88例,分为2组.治疗组口服阿乐或舒降之20mg/d,对照组常规用药.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做心脏B型超声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 两组治疗前LVMI无明显变化(138.5±7.8 VS 137.9±12.3,P=0.2)治疗3个月后有明显差异.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减轻(126.1±13 VS 132±16,P<0.05).结论 他汀能进一步减轻心肌重量.
作者:刘学英;张贵山;张鸿雁;母文利;李素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佤药在治疗泌尿系结石方面的功效.方法 应用佤药排石汤煎服治疗泌尿系结石,包括肾、膀胱和尿道的结石.结果 治愈212例,占37.72%,有效259例,占46.08%,无效91例,占16.19%,总有效率83.81%.其中,服药1剂,12小时排净结石37例,服药2~3剂排净结石79例,服药4~5剂排净结石96例.结论 佤药排石汤毒副作用小,疗效佳,具有服用方法简便、疗程短、见效快、排石率高、药物资源丰富、经济实惠等特点,很适合在基层医院或农村推广应用.
作者:高红旺;冯云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前两种常用检测解脲支原体(UU)方法的结果分析比较.方法 采用培养法和PCR法对患者的标本进行UU检测.结果 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相近,符合率为90%,差别没有显著性(0.5<P<0.75),提示两种方法都是检测UU的有效方法,临床应用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作者:王玉珍;卢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多途径调查了解住院脑瘫患儿父母的心理状况,探讨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随机查看新入院患儿整体康复护理病历或记录,另外有计划地随机和患儿父母谈话,观察其言谈举止、表情,了解其心理变化,把记录下来的材料整理分析后总结出患儿父母的心理特点.结果 脑性瘫痪患儿父母的心理反应有:接受现实配合治疗、否认、悲观、自卑、焦虑.结论 脑瘫患儿父母存在不良的心理障碍,应引起脑瘫康复工作者的重视.
作者:严晓岚;李玉秀;彭英姿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术前备皮是临床护理常会遇到的操作,为了缩短病人的抢救时间,要求护士备头皮应快而好.在临床实践工作中,我们摸索出一套头部备皮应急护理程序,采取一站式,备皮用物准备齐全,采用改进式剃须刀行头部备皮.省时、省力,使备皮干净、彻底、床铺清洁,不留发渣,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危重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作者:李洁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腹部多脏器损伤是急诊外科常见重症,出血量大,死亡率高.来诊后如能迅速及时有效地抢救与护理,可减少死亡率,并为手术争取时间.
作者:林金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无金属残留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治疗阑尾炎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无金属残留腹腔镜阑尾切除术23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36例全部完成无金属残留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无一例中转开腹.8例术后肩部疼痛,1例残端瘘,1例术后脐部戳孔感染,随访1~20个月,未发现肠粘连、肠梗阻、阑尾残株炎、术后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无金属残留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阑尾炎可降低阑尾切除术后并发症,应作为阑尾切除术的首选方式.
作者:邹立新;吴锦昌;班振;洪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妇科宫腔镜的治疗,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我院以往在局麻下实施完成,由于该方式镇痛不全,病人颇感不适,常会影响手术操作.我科近期对44例此类手术病人采用小剂量氯胺酮或芬太尼伍用丙泊酚静脉麻醉作比较观察,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彦懿;崔广玲;孙志勇;杨铭越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镇痛宁冲剂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法将7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医院自制制剂镇痛宁冲剂治疗,对照组采用镇脑宁胶囊治疗,两组用药一个月后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1%,对照组总有效率84.9%,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镇痛宁冲剂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薛庆林;刘冀清;余明;张玉珍;路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寻找对手指软组织缺损修复的可靠新方法.方法 1999年9月~2002年12月,采用手指血管神经皮岛修复指端及指腹软组织缺损7例8指.结果 7例8指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大面积2.8cm×2.5cm,小2.0cm×1.5cm,皮瓣感觉恢复佳,外形良好,无一例发生坏死.结论 手指血管神经皮岛是采用中指或环指尺侧血管神经岛状皮瓣转移,尽可能保留手指的长度及外形,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重建伤指的感觉功能.
作者:钱春华;张玮;姜笃银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是产科镇痛的新技术,具有镇痛效果确切、可控性强、血药浓度更加恒定、便于携带、使用方便等优点[1],同时也减轻了产科护理工作.我院产科和麻醉科合作,自2002年以来,对自愿接受术后镇痛的剖宫产产妇实施PCEA,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随机选择100例PCEA的临床资料总结汇报如下.
作者:朱燕飞;李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窒息新生儿血糖和血清皮质醇(COR)含量变化及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98例窒息新生儿血清COR含量,同时用己糖激酶(HK)法检测血糖含量.结果 不同程度窒息组新生儿血清CO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窒息程度越重,血清COR升高越明显,37例高血糖患儿血清CO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血清COR和血糖显著升高可作为判定新生儿窒息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
作者:白永旗;李冬梅;陈玲玲 刊期: 2006年第08期
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血脂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发生、发展的必要因素,现已明确血浆胆固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和冠心病的致病性危险之间可预测的相关性已被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证实,合理使用降脂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华川;王月康 刊期: 2006年第08期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与PTCA的操作相似,它通过置入一个合适的特定型号的金属支架于冠状动脉狭窄处,使冠状动脉持续扩张,从而使冠状动脉内血流畅通,保证病变部位心肌的血液供应.其突出的优点是能改善冠脉成形术即刻的效果,还能有效降低后期的再狭窄发生率.我科自2002年1月至2005年6月为150例患者施行此手术.其中男98例,女52例,年龄35~78岁.冠脉狭窄程度85%~99%,发现冠心病病史5~38年.41例前降支置入裸支架,44例为前降支+右冠脉药物支架,55例为前降支+回旋支置入药物支架.手术均成功.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5~7天出院.
作者:冯促进;涂雪梅;罗洪请;王超红 刊期: 2006年第08期
左半结肠癌并发完全性肠梗阻的急诊手术方案传统上采用分期手术,但其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特别是远期效果差,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故此类患者手术方案乃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课题.我院1990~2005年间共收治左半结肠癌并发完全性肠梗阻36例,其中29例行一期切除吻合术,无吻合口瘘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现将有关治疗方法与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袁江;周雪贵;贾福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12例先天性食管闭锁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总结12例食管闭锁及气管食管瘘的一期吻合治疗经验,12例均采用胸膜外入路,5例需作近端食管肌层切开延长,施行瘘管结扎、切除端侧吻合2例.结果 存活9例,出现吻合口漏1例,死亡2例.结论 早期诊治,重视围手术期呼吸管理及营养支持,选择恰当术式和精细操作仍然是目前提高先天性食管闭锁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徐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为探讨肾性高血压早期防治,对本院检查治疗50例的高血压患者,肾功能检查(BUN,Cr)正常,无感染史,无肾炎史,对尼群地平,罗布麻等普通降压药不敏感的仅对依拉普利降压药敏感年龄在45岁至80岁的男、女患者进行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检查.结果 这类患者血β2MMG正常,尿β2MG异常,并对其中二例进行肾俞穴理疗,六味地黄丸,和控制血压治疗软化血管治疗,当尿β-微球蛋白降至正常和接近正常水平后,血压稳定,其后的血压波动小,普通降压类药(尼群地平、罗布麻)可控制血压的波动,并对其中二例进行十多年的跟踪,发现肾功能正常,尿β2MG正常,血压稳定,血压短期波动尼群地平、罗布类降压药可控制.结论 高血压患者应注重尿β2-微球蛋白检查和早期防治.
作者:汪小风;李惠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笔者将80例患有牙髓坏死和慢性根尖周炎者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常规根管预备、消毒、充填对两组患牙进行治疗,同时给予实验组口腔地塞米松每次1.5mg,每日3次,共3天,对照组未服药,结果表明,口服地塞米松组根管治疗期间急症的发作例数明显少于未服药组(P<0.05).
作者:曹云飞;张大林;刘兴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的常见急症,60%的人一生中均发生过鼻出血,发病率占耳鼻喉科门诊的3%(季节不同,发病率也不一样).鼻出血可由局部及全身疾病引起.局部原因包括外伤、肿瘤等;全身因素有急性传染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维生素缺乏等.另有很多病因不明的鼻出血.根据中医理论,鼻出血多为肺经实热、胃火亢盛、肝火上逆、热邪迫血妄行所致.我院近几年来收治鼻出血60例,其中除8例因鼻外伤、鼻腔肿瘤及血液病等原因引起的鼻出血外,其余52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临床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潘淑霞;赵淼 刊期: 200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