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贵锋;林艺
痤疮是青、壮年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多数认为与雄激素及微生物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此外,遗传也是本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自2002年3月至2005年6月采用一清胶囊口服、中药面膜结合背部俞穴刺络拔罐治疗276例轻、中度寻常型痤疮,临床上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樊星;王毅侠 刊期: 2006年第08期
妇科宫腔镜的治疗,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我院以往在局麻下实施完成,由于该方式镇痛不全,病人颇感不适,常会影响手术操作.我科近期对44例此类手术病人采用小剂量氯胺酮或芬太尼伍用丙泊酚静脉麻醉作比较观察,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彦懿;崔广玲;孙志勇;杨铭越 刊期: 2006年第08期
对34例长期使用呼吸机患者停机时的临床护理进行总结,提出长期使用呼吸机患者需要一个逐步撤机的过程,把握停机原则,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可提高撤机的成功率.
作者:冷亮;李冬梅 刊期: 2006年第08期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已不仅仅是没有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然而,从事护理事业的护理人员作为社会人,正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英国对1800名护士调查:64%头痛、62%睡眠障碍、31%性冷淡或丧失性欲、82%的人有疲乏感、67%的人心情不好、29%易被激怒、42%的人人际交往困难.而精神科护士的健康问题更为严峻,也直接影响着优质服务水平,值得引起重视.
作者:刘玉梅;汪岚岚;廖晓林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动态状况下在普通手术间和洁净手术间矿山急救手术空气菌落及洁净手术间择期手术空气菌落的变化,以观察矿山急救手术对空气洁净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平板暴露沉降法,分别对普通手术间、洁净手术间病人入室前、术中60min手术间空气进行采样.结果 矿山急救手术在普通手术间做预处理再进入净化间手术与净化间择期手术术中60min菌落监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矿山急救手术前预处理再进入洁净手术间手术,可有效减少空气菌落含量,保证了手术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卫生学标准,降低了手术切口感染率.
作者:王春梅;姜祥梅;黄春艳;滕云;高永伯;丁学兵;刘翠荣;李慧静;张爱云;高贵芳;刘晶;赵立静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2例临床上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和38例正常对照组行颈动脉检测.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发生率(78.6%)明显高于对照组(18.4%),左侧多于右侧,颈总动脉分叉处(BIF)>颈总动脉(CCA)主干>颈内动脉(ICA)起始段>颈外动脉(ECA)起始段,且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结论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梁笑;刘慧临;李杰;杨水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血清总胆汁酸的含量变化情况.方法 对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56例患儿的血清总胆汁酸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含量进行动态的观察和比较.结果 血清总胆汁酸的含量在病程的第5天明显升高,且升至高,第15天回降,第20天接近正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含量在病程的第5天升高,第10天升至高,第15天回降,第20天接近正常.结论 在病情的早期血清总胆汁酸(TAB)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升高幅度有显著的差异,对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及时的诊断及治疗更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作者:严志;潘敏仪;陆海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我院运用自拟方烧伤粉治疗烧烫伤82例,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2例病人中,男性48例,占58.54%,女性36例,占41.46%;成人46例,占56.1%,小儿36例,占43.9%;烧伤44例,占53.65%,烫伤38例,占46.35%;烧烫伤面积占50%~70%者7例,占8.54%,30%~40%者12例,占14.63%,15%~25%者24例,占29.27%,5%~10%者39例,占47.56%.烧烫伤深度Ⅰ°~浅Ⅱ°者52例,占63.41%,深Ⅱ°~Ⅲ°者30例,占36.59%.
作者:秦绪福;秦洁 刊期: 2006年第08期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一组发生于妊娠20周以后,对母婴有极大危害的并发症,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寻找一种能早期预测妊高征的监测指标,可及早发现有可能出现妊高征的孕妇,并早期治疗,减轻其对孕妇及围产儿结局造成的不良影响.有研究表明血清中尿酸(UA)、一氧化氮(NO)与妊娠的预后关系密切[1].为探讨孕期血清中NO、UA能否作为妊高征的预测指标,对到我院定期产检的90例孕妇进行血清UA、N0测定.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文秀;利育兰;黄良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眼睑、眶内毛细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73例眶内毛细血管瘤行尿素注射治疗,平均随访1年6个月.结果 73例毛细血管瘤中61例治愈,12例有效.结论 本疗法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设备,疗效肯定,易于推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眼睑、眶内毛细血管瘤的方法.
作者:马玉春;董长宪;张连仲;孙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通过总结历代经验,探讨肾虚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及补肾药物在其治疗中的应用,并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有效方剂、药物及配伍特点.
作者:刘光西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血塞通注射液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疗效.方法 将60例TAO患者随机分2组,在基础治疗相同的情况下,治疗组(30例)采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血塞通对TAO的下肢动脉血流动力学、肌电图、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为87%,对照组为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在改善患者下肢动脉血流动力学、肌电图、血液流变学方面治疗组疗效亦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血塞通注射液治疗TAO有较好疗效.
作者:田伟;张恒先 刊期: 2006年第08期
虽然非药物方式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例如射频消融根治房室结构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速(室速),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可显著改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后,但是,心房颤动的射频导管消融疗效不确切,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导管消融成功率低或即使接受了ICD治疗也需要长期服药.因此,抗心律失常药物仍然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主线.
作者:商延贞;袁建喜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正常颅压脑积水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并回顾性分析了1990年至今在我院诊断为正常颅压脑积水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诊断要点包括患者症状、体征、脑脊液释放实验和影像学表现;38例患者接受脑室腹腔分流术.结论 临床上不应忽略正常颅压脑积水这一特殊类型,选择中低压脑室腹腔分流泵效果较好.
作者:陈吕安;肖少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弱智儿童脑生物电活动的变化,探讨弱智儿童的认知行为、智能状况与脑的高级神经电活动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对42例弱智儿童(实验组)和4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听觉事件相关电位、脑电图和脑电地形图检测,观察其事件相关电位P300波幅和潜伏期长短、脑电图各波分化、分布及脑电地形图δ、θ慢波功率的变化,两组比较结果.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明显延长(t=3.143,P<0.01),波形分化较差,波幅明显低于对照组(t=2.602,P<0.05).脑电图各波分化较差,分布失正常规律,脑电地形图显示θδ等慢波电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脑的认知功能与其高级神经的电活动密切相关,事件相关电位和脑电图、脑电地形图检测的结果 ,可以较客观的反映弱智儿童的脑认知功能状况.
作者:王伟;唐可欣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血痹宁胶囊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PN)加用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DPN患者采用随机法分成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DPN的常规治疗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痹宁胶囊治疗(每次三粒,每日三次),并分别在治疗后8W、16W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肝、肾功能和空腹血糖以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情况和临床耐受性.结果 观察16W后提示血痹宁胶囊治疗组对改善DPN患者的肢体疼痛、发凉,感觉异常和/或减退的临床症状的总有效率为97.1%,较对照组88.2%有显著差异(P<0.05),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率为85.3%,较对照组76.5%亦有显著差异(P<0.05),血痹宁胶囊对血糖和肝肾功能、血、尿常规无明显影响.结论 血痹宁胶囊对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疗效,而且可以改善病变神经的传导速度,有良好的耐受性,是治疗DPN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张爱旗;苑凤未;陈旭梅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糖尿病性高血压是较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多见于2型糖尿病中老年人群,祖国医学称之为肝阳,属头病、眩晕范畴.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法繁多,笔者1995年到今运用缓肝脾法,自拟缓肝流脾饮治疗糖尿病性高血压20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高维浩 刊期: 2006年第08期
对一例4岁重度脑性瘫痪患儿进行了持续强化训练(CIMT)康复.在对患儿的行为和运动技能、自理能力、智力等各方面进行评估的基础上,为其制定了持续强化训练(CIMT)康复计划,进行了运动能力方面的训练.通过6个月的训练,患儿在粗大运动发育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和改善.
作者:陈敏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统一和规范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方法 以大量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为依据,较为系统地阐述分析了中药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作用、习惯性、耐受性、成瘾性、致癌作用、致畸作用等有关内容.结果 中药的不良反应是常见的,有时是严重的,切不可掉以轻心.结论 中药不良反应应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加应强监管,重视中药不良反应的机理研究和强化产品质量和管理意识,确保用药安全.
作者:肖华凤;宋黎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血小板计数是实验室检测的重要常规指标,其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但是血小板体积小、易粘附、易聚集,因此要准确计数外周血中血小板并非容易.我们对用鞘流阻抗法(PLT-1)的血小板直方图异常报警(血小板曲线不拟合或拟合不佳、曲线左移或右移、PDW>18%、MPV>13f1)的标本重新进行手工计数和涂片.
作者:李未今 刊期: 200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