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华;李荣
目的 观察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0年1月~2004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75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分为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糜蛋白酶)和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盐酸氨溴索),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75例,显效59例,有效12例,无效4例;对照组60例,显效33例,有效12例,无效15例,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u=3.92,P<0.005).结论 早期应用盐酸氨溴索,同时应用解痉药物治疗,利于痰液排出,改善呼吸道通气功能,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荣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体力劳动的减轻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至少有三千多万糖尿病患者.此病是人体代谢紊乱所造成的一种老年多发病,临床表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血糖升高.严重者在病程中发生心、脑、血管、眼、神经系统等并发症.
作者:李克娃;张丽鸣;彭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已有许多循证医学的证据证实在高血压、心衰等心血管疾病中合理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使患者受益,然而β受体阻滞剂在临床的使用,特别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仍比较少.本院内科及所属长乐市高血压俱乐部追踪观察本市278例高血压病和/或心衰患者,能长期合理使用β受体阻滞剂仅占15%左右,β受体阻滞剂较ACEI、ARB、CCB、利尿剂的应用要困难的多,遇到的阻力亦大,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为何举步维艰?笔者分析这278例病历,发现有以下几个原因:
作者:姚东;戴文珍;陈耀;李秋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胆总管探查术后需常规放置T管进行胆汁引流,每日大约有500~800ml胆汁丢失,长期引流可引起电解质紊乱、食欲不振、乏力、腹胀、腹泻等.多需要经静脉输注各种电解质溶液加以纠正,既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限制患者的活动,造成营养不良,影响恢复.我科近日对一例壶腹肿瘤引起胆道完全梗阻的病人,进行胆汁回收再输入肠道,及时纠正了电解质紊乱、食欲不振、乏力、腹胀腹泻等情况.
作者:郑尧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哮喘为痰阻喉间,痰气相击所致的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临床以突然、反复发作,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早的中医文献中没有哮喘之名,其病名的确立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发展到今天,其定义为: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的疾病,它的含义显然包括了现代医学的支气管哮喘.中医学对哮喘病因的认识与现代医学有别.现代医学大多数主张哮喘是一种基因遗传病,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双重影响.中医认为哮喘是一种新感引发宿疾(又称夙根)而发生的疾病,新感因素包括外感六淫、疫气、内伤七情、饮食劳倦.
作者:韩旭 刊期: 2006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患儿,男,6d,G1P1,孕43W,家庭接生,窒息史(+),经拍打足底5~6分钟后出现哭声.羊水Ⅲ°污染,APgar评分(未评).
作者:赵菊英;李苏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1 病案的概念在<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中,病案的定义规定为: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病历经整理加工后形成病案.
作者:滑高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微型腹腔镜在甲状腺切除术中应用的疗效.方法 选择3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作为试验组,采用微型腹腔镜甲状腺切除术;选择同期行传统的开放性手术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总结、分析术后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颈部自由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结果 试验组切口长度、颈部自由活动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感染率均为0.结论 微型腹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的开放性甲状腺切除术比较,具有良好美容效果,切口长度、颈部自由活动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是一项优越性明显,值得在国内推广应用的新型术式.
作者:李锋;张福维;陈凤坤;黄华;张兴;黄林;杨立健;谢新美;刘良;赖开旭;宁冬兰;黄国雄;黄丽;黄业娟;陈建秀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方法 将住院病人分成两组.选择集中住院的同种病人106例为集体组(实验组),在病人刚入院进行完入院宣教后1~2天,把同种病人8~12人分为一期,召集到示教室进行集体教育;选择不集中住院的病人170例为个体组(对照组),在病房进行随机的个体教育.为了排除非作用因素影响,对两组采取了五统一原则:固定教师和同种疾病的教育内容,采用统一的口头授课方式,在病人出院前一天,对病人掌握教育内容的结果采用统一的效果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集体组和个体组的一般资料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两种教育方法对病人掌握健康教育内容的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集体教育优于个体教育.结论 单病种病人多而集中时应采取集体授课式健康教育,既省人省时又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作者:周旖;邢淑会;许敏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糖尿病患者施行耳鼻咽喉科手术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 对18例患有糖尿病的耳鼻咽喉科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延迟愈合3例,无1例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水电解质紊乱和低血糖昏迷.结论 建立完善的血糖监测制度,严格控制血糖水平是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的关键.
作者:陈慧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新疆哈萨克族人群中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2基因(PPARγ2)Pro12Ala多态与单纯腹型肥胖和代谢综合征(MBS)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159例MBS、78例单纯腹型肥胖和106例正常人的基因型,同时测定相关的生化指标,并进行病例-对照统计学分析.结果 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PPARγ2Pro12Ala多态与哈萨克族人群腹型肥胖及MBS的发生无明显关联.
作者:郭艳英;徐翀;敖由特;赵蕾;王坤;何秉贤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综合医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目前主要由产科医师及助产护师管理,在新生儿疾病诊断及筛查中缺乏专业性.而儿童保健手册要求的正规健康体检一般安排在出生后42天进行首检,在出生到42天之间存在一个缺乏医学观察的时间段.我院从2004年4月开始率先尝试由儿科与产科联合管理产科出生的新生儿.此种新模式的创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广大新生儿父母的欢迎.
作者:吴华;李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脾是腹部内脏中易受损伤的器官,其发病率在外伤性损伤中较高.脾破裂一经诊断,大部分应紧急手术处理,至于手术方式,因脾组织脆弱,破裂后不易止血、缝合或修补,故通常采用脾切除术.但近年来由于对人体免疫功能的研究日益深入,有人主张以裂口修补术或脾部分切除术替代脾切除术,以免日后招致严重的全身感染.笔者回顾分析2004年2月~2006年2月收治的6例脾破裂患者的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大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门诊医疗纠纷发生率呈日渐上升趋势,与门诊病历的书写不规范有很大关系.门诊病历可以因为患者对病情的陈述和临诊医生对病历记录的迥然不同而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门诊病历本可以通用于各级各类医院而存在着较强的流动性,患者不能妥善保管和使用而造成废弃、丢失等现象也是很严重.
作者:高学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临床检验医学是运用物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遗传学、分析仪器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人体血液、骨髓、尿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体液和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查,其目的是为临床提供疾病诊断、预后判断、病情监测和筛选的实验室信息,只有当检验结果准确可靠和正确运用,实验室信息才能体现出价值.
作者:祁双宝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标本放置时间对全血细胞分析结果产生的影响.方法 运用全血细胞分析仪对放置不同时间的静脉血标本进行测试.结果 标本放置2小时结果差异不大,放置4小时对结果存在影响.结论 对静脉血抗凝标本应及时测定,如放置4小时,为避免误差应在混匀后30分钟进行测定.
作者:赵阳春;梅楠楠;吴琳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当前护理心理学探讨的中心均放在有关病人的心理活动方面,而护士本身的心理活动对病人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病人护士之间的心理变化可相互影响.一个好的护理工作者,除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术外,还要求有救死扶伤、全心全心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心.并善于观察病人,了解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熟悉病人的个性特征和情绪状态,帮助病人安心治疗,促使早日康复.因此病人和护士的心理活动相互之间的沟通就显得十分重要.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笔者深切的体会到,一个优秀的护理工作者,必须具备以下一些优良的心理品德.
作者:孔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防止眼外伤后交感性眼炎的反复发作.方法 对视力、瞳孔、眼压、视网膜等密切观察,做好用药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 本组炎症得到有效控制.13例获得随访,时间5个月至5年,炎症均未出现反复.结论 眼外伤后周到细致的护理能防止交感性眼炎的反复.
作者:黎协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采用针刺列缺、太阳、率谷等穴位配合风池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患者43例,并以39例服用阿斯匹林片的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02%,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9.49%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疗效肯定,副作用小.
作者:吴涓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女,36岁,左后胸壁肿物伴左胸背疼痛4个月,疼痛呈间歇性,先放射痛,无咳嗽、发热及盗汗症状.体检:左肩胛下区隆起,无触痛及红肿.约于第8肋骨后段可触及一约7cm×4cm大小肿物,活动度差,质硬.全身未扪及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常规及白细胞分类正常.
作者:丑凯平;赵铁增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