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烧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36例

王辉振;陈垂玉;姚剑清

关键词:特重度烧伤, 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血红蛋白含量, 中毒性休克, 吸入性损伤, 创面脓毒症, 中度烧伤, 隐血试验, 首发表现, 临床资料, 出血症状, 溃疡病, 液体, 阳性, 贫血, 年龄, 面积, 咖啡, 黑便, 单位
摘要:1 临床资料自1997年~2007年笔者单位共收治烧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36例,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1~64岁,平均27.5岁.烧伤总面积22%~89%,其中Ⅲ度11%~57%TBSA.中度烧伤1例(2.8%),重度烧伤7例(19.4%),特重度烧伤28例(77.8%),其中伴有吸入性损伤8例,创面脓毒症5例,中毒性休克2例,伤前均无溃疡病史,伤后3~18天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症状,伤后1周内29例,1周后7例,首发表现为呕咖啡样液体15例,黑便17例,大便隐血试验阳性2例,贫血及休克2例.血红蛋白含量:51g/L~108g/L.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脑卒中急性期高血压的控制

    脑卒中是我国高血压病人的主要转归,我国现有脑卒中病人700万,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人200万人,是主要死亡、致残原因,已成为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控制高血压,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循证医学证实,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首要基本策略.但是脑卒中急性期高血压是否需要降压、什么时候降压、如何降压、血压控制到什么程度,国内外一直存在争议.笔者结合临床,探讨如下:

    作者:娜塔;韩明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体会

    我院2000年~2007年5月共施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6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李晓力;陈福林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内镜特点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目的 探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AUC)的内镜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总结我院20年间诊断为活动期UC的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内镜表现及活检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中,临床表现以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轻度UC占45.7%,中度UC占35.5%,重度UC占18.8%,出现肠外表现者占26.8%.内镜下以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多见,活动性Ⅰ级者30.4%,Ⅱ级者51.4%,Ⅲ级者18.2%;病变多位于直肠、直肠乙状结肠(61.6%).病理特征为炎性细胞浸润(100%)、杯状细胞减少(61.6%)、粘膜绒毛样外观(47.8%)、腺体结构紊乱(47.1%),隐窝脓肿(23.3%).结肠镜下活动性与疾病严重度有一定关系(P<0.01,rp=0.65);肠外表现的发生率在内镜Ⅰ级、Ⅱ级、Ⅲ级患者中呈递增趋势,但前二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内镜分级患者的病理变化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活动期UC的内镜特点:活动性以Ⅱ级为主,病变多位于直肠、乙状结肠,内镜下UC的分级与病变程度、肠外表现及病理特征有关.

    作者:廖新明;李兴红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手术室护士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措施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现代外科学的不断发展,外科手术的领域和范围日趋扩大,新手术方法、新器械、新仪器设备,不断推陈出新,对手术室护士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从而使手术室护士面临的压力增加,同时由于手术室护士的工作环境、性质和服务对象等的特殊性,长期连续工作在密闭环境中,可使人心情压抑、疲乏,对身体的健康造成极其不良影响[1].所有这些因素都会使手术室护士承受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2],压力过大会降低工作效率,还可导致心身疾病,严重影响工作质量[2],为此对手术室护士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及应对进行分析探索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黄国雄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冠心病患者与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关系

    冠心病(CHD)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近年来发病率在我国呈迅速上升趋势,机体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以及发展中起关键作用.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反映各种急慢性炎症的蛋白,CRP是冠心病的一种预测因子,冠心病患者CRP水平升高,可以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大量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资料充分显示,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与冠心病发病呈负相关.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高C-反应蛋白、高脂血症是冠心病强有力的预测指标,本研究旨在探讨CRP、TC、TG、HDL-C、LDL-C与冠心病的关系.

    作者:杨雪兰;李伟东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ACEI/ARB类药物临床应用现况研究及展望

    目的 了解ACEI/ARB类药物临床应用现况,采取措施,优化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干预策略,充分发挥药物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预防、保护方面的优势.方法 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收集2005~2006年两年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住院病例,筛查出884份病例.将收集到的病例资料分类整理后进行相对数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 我院住院患者中ACEI/ARB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使用率仅达42.4%,使用ACEI/ARB类药物不足,达到靶剂量使用者更少.结论 提高认识,以增加ACEI/ARB类药物的使用率和靶剂量达标率;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冠心病、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在着力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前提下,长期服用ACEI/ARB类为基础,联合用药将会改善心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鉴于ACEI/ARB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上可否用于肾脏疾病及具有糖尿病发病高危人群的早期预防用药尚需研究、论证;患者同时服用ACEI/ARB类药物与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或抗凝药物治疗预防疾病时,将如何使用阿司匹林或抗凝药物值得进行临床循证、探讨.

    作者:胡翠芬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4例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症候群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降低TOBS的病死率,减轻生存者的后遗症,提高生存质量.方法 对4例TOBS的一般资料、既往史、发病方式、临床症状体征、血液生化、心电图、影像资料、治疗方法、预后进行分析,总结出TOBS症候群定义的内涵和外延.结果 4例病人3男1女,均有高血压病史,有1例心肌有缺血,1例有高血糖,2例有高血脂,1例有颈椎病.3例活动中起病,1例安静状态下发病.4例均有意识障碍,头晕和/或眩晕,恶心、呕吐,语言障碍,1例有斜视,4例Babinski征(+),2例有脑膜刺激征.1例心电图异常.影像学:3例累及中脑和小脑,1例累及中脑和枕叶,2例累及双侧血管,2例累及单侧血管.均给予降颅压、降血压治疗,1例抗凝治疗.死亡3例,存活1例.结论 TOBS作为一种症候群,病因可以是闭塞性脑血管病,也可以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只要是基底动脉尖供血区同时出现两个以上损害病灶,就可以诊断TOBS,不见得就是梗塞病灶.累及血管较多,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记忆障碍、对侧偏盲等,症状可一次性出现或相继出现,并发症出现早、较多.要降低TOBS的病死率,必须早期发现,控制病灶进展,预防并发症.

    作者:侯春阳;王爱娜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188Re血管内照射对新西兰白兔损伤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

    目的 研究188Re血管内照射对新西兰白兔损伤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探讨188Re血管内照射对预防再狭窄的可行性及作用.方法 6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照射组(n=30),均行腹主动脉球囊内皮拉伤术.照射组球囊损伤内膜后行188Re照射治疗,管腔下0.5mm处累计吸收剂量为15Gy;对照组则不行血管内照射.分别于术后1、3、6周处死动物,取病理组织学标本进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对比,照射组第3、6周的新生内膜面积明显减小(2.11±0.17mm2 vs 3.02±0.71mm2,P=0.003;2.63±0.84mm2 vs 3.80±0.99mm2,P=0.023),管腔面积明显增加(5.87±0.57mm2 vs 4.96±0.64mm2,P=0.009;4.74±0.59mm2 vs 4.16±0.40mm2,P=0.037),管腔周径明显增大(4.61±0.78mm vs 3.64±0.93mm,P=0.040;3.85±0.65mm vs 3.12±0.56mm,P=0.031),管腔狭窄程度明显降低(23.04±4.85mm2 vs 33.44±6.47mm2,P=0.003;30.82±7.18mm2 vs 41.46±10.95mm2,P=0.038).结论 188Re血管腔内照射能有效抑制损伤血管的新生内膜增生,改善血管重构,为预防临床PTCA术后再狭窄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

    作者:覃伟武;曹莉;曾知恒;刘唐威;黄凯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7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恶化劳力型心绞痛和65例对照组在术前24h、术后6、24h和1周分别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d及QTcd.结果 治疗组支架置入后早期(6h)QTd、QTcd即有明显改善,对照组冠造前后QTd、QTcd无显著改善.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显著改善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患者术后的QT离散度.

    作者:李纲;李玉东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氯胺酮复合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的应用

    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小儿上肢手术,因手术时间长,小儿配合欠佳,而应用单一的麻醉会遇到操作困难,造成药物剂量及给药次数的不确定性,而复合用药可以扬长避短,小儿麻醉的成功率和安全系数大大提高.我科采用氯胺酮复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兴宏;王光明;邢雪慧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早产儿的综合护理与病情观察

    早产儿指胎龄满28周至未满37周的新生儿,大多数早产儿的出生体重小于2500g,身长不足47cm.早产儿体质软弱,在呼吸、消化、神经、体温调节等方面发育尚未成熟,不能很快适应环境,因而对体温的调节、吸吮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力等均低下,容易发生多种合并症,死亡率高.因此大多数早产儿需要在医院治疗护理一段时间.为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我院新生儿科对早产儿采取了综合护理、科学喂养及密切病情观察和治疗.

    作者:吴欣;秦孝波;宋辉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阿托品宫腔注入法在输卵管通液术中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阿托品宫腔注入在输卵管通液术中预防输卵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将输卵管通液术患者260例分为2组,分别应用阿托品宫腔注入(A组)132例,阿托品肌肉注射(B组)128例,观察预防输卵管痉挛的临床效果.结果 A组效果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阿托品宫腔注入法可有效预防输卵管痉挛,且效果明显.

    作者:徐玉珍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护理体会

    笔者总结了20例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护理经验,提出了通畅引流,预防控制感染,营养支持,严密观察病情是保证患者康复的关键.

    作者:张凤梅;董彦军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应用复苏气囊抢救新生儿窒息的体会

    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出生后只有心跳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则呼吸的缺氧状态,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缺氧直接影响各器官的功能,严重者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即使幸存,也可导致缺氧性脑损伤,留下脑瘫及智力低下等后遗症,因此,新生儿窒息的复苏至关重要.

    作者:李爱丽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浅谈我院病案质量的综合性监控

    近年来,我院把提高基础医疗质量作为医疗工作的重点,从狠抓病案质量监控入手,把病案质量的优劣作为衡量医院医疗质量、医疗作风、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使病案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作者:曾秀凤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冠脉造影确诊急性小灶性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AMI)多有明显的胸闷、心前区痛,ECG有病理性Q波及动态ST-T改变,实验室检查有心肌酶增高.但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有的胸痛病人确有冠状动脉闭塞(多为冠脉小分支闭塞),而ECG无相应改变,心肌酶轻至中度增高或不高,我们将这部分病人命名为急性小灶性心肌梗塞.现报告12例.

    作者:王明军;王军;尹忠民;秦巧萍;颜廷国;李东民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生化汤加减治疗胎盘残留38例临床体会

    产后、引产、药物流产所产生的胎盘、胎膜残留,时间过长可出现粘连、机化,临床对38例患者采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之法,应用生化汤加减治疗胎盘残留取得了很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富春英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碘伏灌注冲洗Ⅱ期骨移植治疗慢性骨髓炎临床分析

    四肢骨折采用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伤口感染并发慢性骨髓炎已不少见,治疗非常困难.我院自2001年1月~2006年3月采用碘伏(Iodophors)溶液灌注冲洗病灶、Ⅱ期自体髂骨移植治疗,疗效满意,临床分析如下.

    作者:李晖;武明霞;孙西虎;张继富;常炳营;葛明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眼部外伤CT诊断与临床意义

    眼部外伤在眼科急症中较为常见,CT检查对于明确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2005~2006年26例眼部外伤的临床表现及CT征象分析如下.

    作者:党计锋;王伟霞;王炳华 刊期: 2007年第26期

  • 依沙吖啶配合徒手清宫在中孕引产中的应用

    依沙吖啶俗称利凡诺,于1958年开始用于临床,至60年代后期成为中孕引产常用的药物,但蜕膜残留率高是利凡诺引产的一大缺点,其发生率高达63.4%[1],我院采用羊膜腔穿刺注射利凡诺引产+徒手清宫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正英;林玉蕊;王瑛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主管:卫生部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